其他
东亚病夫、城市病、直男癌……“疾病的隐喻”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语言?
最近,译文君重读了苏珊·桑塔格的《疾病的隐喻》,愈发觉得这本书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这是一本薄薄的小书,实际上由两篇文章组成:《作为隐喻的疾病》和《艾滋病及其隐喻》。
以文艺批评和小说创作见长的苏珊·桑塔格,并非突然对疾病产生了兴趣,而是因为自己患病的切身体验。“她曾身患癌症,在持续数年的治疗之中,她不仅忍受疾病本身带来的痛苦,而且更得承受加诸疾病之上的那些象征意义的重压。”(《疾病的隐喻》译者卷首语)
苏珊·桑塔格对“隐喻”的理解,来自柏拉图的“以他物之名名此物”,通俗地说,就是以修辞的方式指鹿为马。至于“疾病的隐喻”,具体指什么呢?
而在现实中,对疾病的死亡预期,并不一定会导致互诉衷肠。医护和家属们反倒会“善意的欺骗”病人,不忍告诉病人患病的真相。这也许是出于好心,可是,人人都避谈疾病与死亡,反倒在真正的病人身上施加了压力,造成讳疾忌医的心态,以回避的态度面对疾病——实际上是害怕死亡。
这就是疾病的第一重隐喻:死亡。
然而,人们惧怕疾病并不仅仅是因为惧怕死亡。疾病的一些表征比死亡更可怕。
譬如,风靡全球的小说《岛》叙述了一群与世隔绝的麻风病的故事。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害怕、歧视麻风病人,因为麻风病总是直观地体现为身体和皮肤的畸形、肿大。肺结核也常常伴随着令人不快的味道,作家龚古尔兄弟去探望患了结核病的朋友,形容那味道“闻起来像是腐烂的肉”,暗示身体内部的严重病变。
这难免让人想到疾病是“不洁的”。然而,疾病及其病变是“不洁的”,与病人又有何干?由此就引出了“污染”这个概念——病人的身体被细菌或者病毒污染了,就像清澈的水被浊臭的水污染了一样。
有的疾病会迫使身体把那些被污染的部分排出体外,比如吐痰、流鼻涕;有的疾病则不同,它们会让病人的身体发生变化,而病人无法把这些病变的部分排出体外,最后,整个身体都发生了变化,被体外的东西完全占领了,病人已然成为一个异己的东西。
相比较而言,人们更加害怕后一种疾病,最典型的如癌症。目前所遭遇的新型冠状病毒导致的肺炎,大概也属于后一种,因为重症病人的肺部被自己产生分泌物完全堵塞了,不能将这些分泌物排出去,根本无法呼吸,最终只能在痛苦中死去。
这就是疾病的第二重隐喻:被污染的不洁之物。
在现代医学尚未建立起来的年代,人们会认为疾病来自“天罚”。在《伊利亚特》和《俄狄浦斯王》中,国王的罪行将鼠疫带到了他们的领地;在《十日谈》里,也处处暗示鼠疫席卷佛罗伦萨是因为人们道德败坏。
在人们缺乏现代医学观念,无法对疾病的成因作出合理解释时,“此人德行有亏,因此上天要惩罚他”似乎是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周围的人也会避免和他接触,免得让疾病缠上。如果病人患上的是传染病,这样做反倒能限制疾病的传播——这也许是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保护措施。
这样看来,将疾病与道德联系起来,也有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它常常变得激进,变成对病人的道德谴责,甚至演变成公然歧视。例如,艾滋病、癌症、梅毒被认为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但实际上这些疾病并非只有一种传播途径,把患病与特定的生活方式联系起来,是将偏见强加于所有患者身上。
而像艾滋病这样的疾病,自其被发现之时,就与特定人群有关。对特定人群及其生活方式的道德评价,迅速转移到了所有艾滋病患者身上,这不仅影响了艾滋病患者的生活,也影响了对艾滋病的研究、预防、治疗。这种情况太过严重,以至于桑塔格不得不在发表《作为隐喻的疾病》十年后,又发表了《艾滋病及其隐喻》。
这就是疾病的第三重隐喻:不道德。
一是疾病与战争。在对免疫系统、药物治疗的描述中使用战争词汇——如“保卫”“入侵”“扩散”“攻击”等——是现代科普读物及医疗手册的语言习惯。这样做让文字更加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化学战和生物战的出现,也让这种说法更容易被接受。在反恐战争中,为了避免重大伤亡和损失,有时会采取“外科手术般的斩首行动”,“定点清除”那些恐怖主义领导者。这种行动承认恐怖主义蔓延的社会里,大部分民众都是良善的,只要消灭了“病变”的部分,社会就能恢复总体的良善。
二是疾病与城市。阅读西方文学,常常会看到医生建议某个角色到乡村、南欧、雪山、高原、温泉、疗养院……去养病。实际上,去哪里无所谓,只要远离城市就行。城市被认为是一个容易致病的环境,高密度的人口、高强度的工作、工业制品的泛滥,让城市同时成为慢性病和传染病的温床。作为一种不断增长、快速扩散的臃肿的人造物,城市自身就被视为与自然对立的“癌症”。
更进一步地,我们发现了第三种情况:用疾病隐喻政治。社会是一个巨大的“有机体”,如果内部有秩序的存在,就可以维持自身“健康”;而如果社会出现了问题,那就像医生通过症状来判断病因一样,找出问题所在,并对症下药地解决它;为了让社会更加“健康”,采取任何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都是有必要的。
所以,雨果在《九三年》中借革命者之口辩驳:“文明处在瘟疫的魔爪中,而革命的暴风受命前来拯救。……面对这场可怕的传染,我理解了革命风暴何以如此猛烈。”
而在旧社会的中国,“东亚病夫”这个词语——因为疫情的存在,它又在西方社会死灰复燃了——在中国人自己看来,至少有两层意思:第一,“生病”是不好的、可耻的;第二,应当采取措施,让积贫积弱的中国“恢复健康”。实际上,不管这个词是谁发明的,也无论这个词是蔑称还是清醒的自我剖析,它持续不断地为旧社会的改良者和革命者们提供了话语资源,推动者社会变革。
所以,面对这种“入侵”,倒也不必像桑塔格那样,主张“消除隐喻性思考”。如何建设更好的公共卫生制度、如何人性地对待特定的病患群体、如何以正确的心态与疾病相处……这些议题是我们更加应该讨论的。
点击封面即可购买
《苏珊·桑塔格全集》(套装 16 册)
[美] 苏珊·桑塔格|著
2018 年 5 月出版
“大西洋两岸第一批评家”、“美国公众的良心”
苏珊·桑塔格所有作品总汇
《世纪的哭泣》
点击封面即可购买本书作者兰迪·希尔茨是80年代第一批意识到艾滋病问题的美国记者之一,深入科研机构、医疗与公共卫生机构、新闻媒体和相关社会团体,调查艾滋病在美国从出现到爆发再到引起重视的全过程。他将个人故事与社会和政治报道交织在一起的文风极具叙事性,备受赞誉。《美国病》
点击封面即可购买本书作者是哈佛医学院内科学医学博士,曾担任急诊医生,也在《纽约时报》做过22年的记者和高级撰稿人。她采访医生、病人和其他医疗专业人士,只为探索一个问题:美国将GDP的20%用于医疗保健,但是看病还是这么贵,钱都去哪儿了?《枪炮、病菌与钢铁》点击封面即可购买本书作者贾雷德·戴蒙德是著名的演化生物学家、人类学家。在书中,他把病菌视为改变人类进程的重要因素,这是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特别视角,帮助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
上海译文 × 当当图书
2月20日-2月29日
当当图书限时特惠自营图书全品类
每满200元减30元复制神秘口令使用
ZCHEFN
。
上海译文
文学|社科|学术
名家|名作|名译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或搜索ID“stphbooks”添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