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消失的“黑钱”:移动支付非法汇兑现状与治理

鹅师傅 腾讯安全战略研究 2022-05-19


本文作者
腾讯守护者计划安全专家
李乐&张博
腾讯安全战略研究高级研究员
张宝峰

前言非法汇兑系列专题
随着全球化经济和信息化科技的发展,从事非法汇兑的不法分子手段也在快速翻新。
非法汇兑有哪些新套路?日后将有怎样的走向?我们应当如何整治?我们将用三篇文章为你一一揭开“洗钱”黑产的真面目!之前我们把新型非法汇兑的套路和未来走向都进行了剖析,今天就来说说对于新型非法汇兑该如何整治。

大家好,我是鹅师傅。

在国家的支持下,近年来移动支付科技高速发展,我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通过第三方支付的跨境消费。

比如父母给远在国外留学的子女打些生活费,以前要通过银行办理各种手续,而且也很少能实时到账,但现在利用第三方支付却方便多了,一付一收,瞬间就可以完成,在国外留学的子女在境外去提现也简单得多。

然而非法洗钱也悄悄地从线下走到了线上,走向了全球,逐渐形成了跨国性、隐蔽性和难以追踪等特点,特别是利用移动支付的新型非法汇兑跨境洗钱,监管和打击难度较大。

如何管?怎么治?我们今天来聊一聊~

1

利用移动支付非法汇兑跨境洗钱手法分析
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也就是移动支付实施非法汇兑跨境资金洗钱的行为跟我们熟知的传统“地下钱庄”既存在着一定联系,又有很大的区别:
一方面这种新型模式脱胎于传统地下钱庄的经营逻辑和基本手法,另一方面又具有互联网金融服务业态的新特征,在国际上可以归入替代性汇款体系。

简单来说,利用移动支付的新型非法汇兑跨境洗钱模式在传统地下钱庄的模式之上添加了互联网金融服务的特征,可以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下面鹅师傅就围绕涉及第三方支付平台发生的非法汇兑和洗钱行为来进行分析。

一、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服务完成“对敲式”双资金池汇兑洗钱模式下境内侧的操作。

我们所熟知的地下钱庄就是使用“对敲式”,也就是“两头资金池”,境内、境外是分割(关于各类常见的非法汇兑手法可点击查看我们的上集回放:消失的“黑钱”:全解非法汇兑8种手法和6大趋势 )。

(对敲式资金流示意图)

当客户需要将本币兑换成外汇转移境外时,客户将人民币转账至指定的第三方支付账户;资金池将收到的资金进行分拆、转账处理规避监管,并按约定或“行业标准”扣除佣金,完成境内侧操作;而后在境外侧利用离岸资金池将扣除佣金后的等额外币在境外解付客户,反之亦然。


在具体操作中,经营者多采用多个个人/商户账号进行资金分拆和跳转,这就能将洗钱行为隐藏在大量的日常交易和转账中。


腾讯安全团队根据对支付行业的观察,得到关于此类操作的特征包括:
1、 收款频繁且金额大:平台支付结算用户账户收款频率高,在某段时间内累计收付款金额较大,而且往往高于同时间段内绝大多数用户资金流水的水平。
所谓“事出反常必有鬼”,这类账户资金交易频繁而且大额转账不符合绝大多数大额交易特征,比如交易入账时间、入账频率、资金来源数量、账户间历史交易频次、单笔资金在账时长、日均账户资金余额等指标。
关键的是,这类账户交易次数虽多但往往会略小于监管可疑监测预警报告上限次数,很难让人不去怀疑,这是有意地规避监管反洗钱的日常监测。
2、 金额单一且与汇率呈正相关:平台支付结算用户账户收款金额单一,且跟某个外币即时的官方汇率呈现出近似整数倍数关系。比如单笔转账略小于10000元(如9800元)、50000元(49000元),200000(198000)元,当日累计金额略小于1000000万元等。
这类收付款金额跟常规市场习惯往往有所出入,反倒像是针对常规金融机构反洗钱监测标准有显著规避特征来故意规避大额、可疑交易报告相关标准。
3、 账户操作特征显著:平台支付结算用户账户资金收付后分拆、跳转操作特征显著,账户间层级结构特征存在,疑似固定资金路径特征存在。
对于个人以拆分等方式规避限额及真实性管理的行为外管局是明令禁止的。
但当人们无法提供真实的材料又有超额的外币兑换需求时,怎么办?
不法分子就想到了一种类似“老鼠搬家”的方式。

将大额外汇资金拆分为较小金额、占用别人的额度办理业务等分拆方式偷偷地绕过司法机关的监管。而移动支付的出现让这样的分拆行为更加隐蔽,难以发现。
而且当终端账户的资金累积到一定金额后,不法分子就会立即提现,使得交易日账户余额很小。
4、多种业务频繁混搭使用:平台支付结算用户账户频繁混合使用多种业务、组合,在C to C、C to B、B to C模式间跳转,交易备注常出现汇兑相关信息,如解付时间期限、佣金价格等。
(所谓的C to C,全称Consumer to Consumer,指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消费活动。C to B,就是Customer to Business,指的是个人对企业的消费。B to C,即Business to Customer,恰好跟C to B对应的是企业对个人的消费。)
而在移动支付非法汇兑跨境洗钱行为中,若单一类型的用户账户之间收付,必然很容易被监管部门顺藤摸瓜查出来,所以狡猾的违法人员就会让这些资金在不同类型的用户(个人、公司)账户之间跳转,以此来转移和规避监管。

二、利用移动支付的跨境业务实现非法汇兑与跨境洗钱的融合操作。

那么在移动支付发展下,非法汇兑跨境洗钱的不法分子是怎么操作的呢?


例如,某团伙在境内通过商业银行把人民币进行分拆后转账汇入到团伙成员(商户个人用户)的账户中;然后洗钱组织的成员虚构交易背景并利用第三方支付绑定境内人民币账户,结算付款给团伙控制的境外商户;接着,境外商户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和当地银行清算机构结算入账外币到他们境外当地银行的账户里。

因为境外商户是洗钱团伙实控,资金最终实行了由境内向境外的汇兑转移。而且由于有虚构的CtoB交易背景存在,境内外资金监管机构很难核实是否有真实的交易情况,纷纷表示:监管起来太难了!


而且就目前来说,第三方平台也很难识别隐藏在大量日常支付数据中的这些经分拆的、小额的、缺少关联的、分散特征的交易。

2

行业思考与对策建议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其中第三方支付平台跨境业务的发展是一种全新的业态,但如何做好这其中的监管和安全防范,有效地应对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的滥用,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新的命题。

在传统金融环境里,商业银行是外汇管制和反洗钱监管的主阵地,也是监管政策和业务指导的出发基点。随着互联网金融和第三方支付业务的崛起,这个阵地已经广泛延伸开来。

新的业务模式和业务场景的出现需要在强化对商业银行侧监管基础上,依托金融科技创新能力发展,多元化提供对第三方支付领域的宏观指导和技术标准支持。

尤其是提升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和银联/网联的联动效率,增强银联/网联在数据交互和跨境资金离岸数据领域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支持,进而完善第三方支付机构日常数据监测体系;同时,拓展第三方支付机构对央行征信系统数据、全国工商企业信息等国家信用信息系统的调用渠道和能力。

在第三方支付行业层面,各持牌执业机构应在业务开展中依据监管指导不断完善交易和客户管理能力的行业标准化建设,完善从账户登记注册审查、日常交易检测、交易溯源等全流程规范化、标准化行业标准体系建设和同一执行的一致性,减少非法汇兑跨境洗钱等违法行为在不同执业机构间的流动,压缩其利用不同执业机构间商业竞争差异和业务合规执行差异的行为空间。

3

针对移动支付下的非法汇兑跨境洗钱,腾讯做了哪些努力?
作为第三方支付行业的领军企业,腾讯公司一直以来充分利用自身在大数据应用、模型计算能力等方面的积累,不断优化支付业务全流程监测和处置能力,将社交平台与金融平台数据交互融合,积极为行业发展探索经验。

针对非法汇兑和跨境洗钱中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腾讯公司依据2016年年初颁布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的规定,除了对用户身份要做详细的核实和风险评级外,如对用户疑似涉及欺诈、套现、洗钱、非法融资、恐怖融资等交易,均及时采取对应调查核实、延迟结算、终止服务等措施,将监管赋予支付机构处置可疑账户的权力结合自身机构业务落到处置实处。


4

刑事规制难题与完善思考
一、法律规制面临难题

我国现有法律法规中对非法汇兑行为的刑事规制聚焦在流转、提现环节的刑事打击,主要依据《刑法》有关洗钱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的规定以及两高发布的《关于办理非法从事资金支付结算业务、非法买卖外汇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司法解释中。但是,现有规范仍然难以满足对新型非法汇兑行为的打击。

1. 洗钱罪适用前提较窄

洗钱罪就是为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收益提供各种方式的资金转移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来源和性质的行为。

但洗钱罪仅适用于上游是特定类型的犯罪,而目前新型的非法汇兑渠道多为网络赌博、网络色情,并不在洗钱罪的适用范围内,难以以此定罪。

2. 非法经营罪中有关行为特征的规范滞后

为了有效规制非法汇兑的问题,两高曾在去年发布了《关于办理非法从事资金支付结算业务、非法买卖外汇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文简称《办理非法支付结算的解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第四十五条的规定,非法买卖外汇主要包括倒买倒卖外汇、变相买卖外汇等情形。而《办理非法支付结算的解释》第二条规定,实施倒买倒卖外汇或者变相买卖外汇等非法买卖外汇行为,扰乱金融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


但是,从上文可以看到,这种原则性的解释,缺乏实际执行能力,对于哪种行为才属于非法汇兑行为仍然缺乏有效的指导,司法实践往往面临挑战。

3. 刑事处罚力度低

非法汇兑链条中,各环节互相打配合战,为上游黑产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变现途径,就能有丰厚的利润。但在对非法汇兑链条涉及的罪名中,大多数罪名刑罚都比较轻。即便规定了加重情节,加重情节认定标准高、适用难,在司法实践中也往往倾向于三年以下量刑处罚(洗钱罪是五年以下)。

犯罪收益高、行为定性难、处罚力度小等因素使得违法犯罪成本过低,从而导致这类犯罪行为越发猖獗。

二、刑事规制的完善建议

1.扩大法律适用

注重建立日常情况下的非法汇兑链条刑事打击体系将能更有效实现治理。立法上,建议通过刑法修正案或司法解释的形式,明确相关罪名的构成和内涵,实现罪名的精准适用。

2.加强法律保护

司法实践中,注重典型案例的指导作用,消除对非法汇兑链条在打击上罪与非罪、此罪和彼罪的疑惑和顾虑。同时,注重案件办理的宣传效果,达到刑事处罚惩罚犯罪、教育社会、防止再犯的目的。

3.提高相关罪名的法定刑

非法汇兑犯罪越发猖獗,除了罪名适用尚需明确外,还应当进一步加大刑罚的力度,提高犯罪成本。例如对于情节严重的认定标准,可以从主观故意、技术独特性、行为后果等方面考虑,如涉案人数众多、资金数量特别巨大、导致国家资产大量损失等。

4.重视上下游“事前共谋”的证据收集

非法汇兑处于犯罪行为的财产处置阶段,属于犯罪实行行为的后续,若单纯按照洗钱类(赃款类)行为进行打击,存在处罚较轻的问题,难以实现罚当其罪的震慑效果,应当重视同上游犯罪“共谋行为”的证据收集与审查。

很多人觉得,洗钱好像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很遥远。但往往就有很多对洗黑钱不了解的普通民众,很容易就成为了不法分子的猎物,糊里糊涂地成为了洗钱犯罪链上的一环。所以在信息时代,保护好个人信息,多了解相关法律知识,谨防掉入洗黑钱的漩涡,是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也是鹅师傅写《消失的“黑钱”》这系列文章的初心。



 推荐阅读 

喜欢就马上一键三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