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代系统,真的不行!(三)【宁宇专栏-152】
【摘要】越来越多的人吐槽业务支撑系统有这问题那问题。是这一代系统真的不行么?那就仔细分析下,都是哪儿不行。今天说说运营商与互联网公司的支撑系统之间,差距到底有多大?
| 科 | 技 | 杂 | 谈 |
中国通信行业第一自媒体
中国移动 业务支撑系统部规划处经理
在中国移动工作了二十余年,愿意和大家分享运营商的辉煌与没落,成功与失败。他在用他的故事和分析诉说:运营商和你们想的不一样。
业务支撑系统是电信运营商开展业务的保障,上面既承载着与客户有关的受理、计费、缴费、服务等流程,还有支撑面向后台的开通、稽核、分析等流程。
作为一个从事业务支撑工作二十多年的老同志,近年来却越来越多地听到各方人士对支撑系统的"吐槽"。
很多人说,运营商的支撑系统已经落伍,与时下先进的互联网企业相比,系统的灵活性不足,不仅需求响应速度慢,系统运算速度也慢,发生大规模并发业务时顶不住,而且后台的研发能力缺失,成本居高不下。
总之,现在的支撑系统不行,已经成了阻碍业务发展的瓶颈。
那么,运营商与互联网公司的支撑系统之间,差距到底有多大?
【"业务"和"服务"】
对提供信息服务的运营企业来说,企业与客户的接触,需要同时在两个方面进行。
一个是业务(Business),主要指的是通信网络或者信息平台所提供的信息服务能力,包括打电话、短信、上网以及各种APP等。
另一个是服务(Service),主要指的是为客户提供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包括受理/开通,计费/缴费、咨询/投诉等。
在传统的通信运营商体系中,业务和服务基本都是分开的。而且业务优先于服务。
运营商的业务载体,主要是通信网络和业务平台,这也是运营商最重要的资产和资源。技术部门制定标准、建设部门推进工程、网络部门维护设备,往往都是围绕通信网络来进行。
运营商的服务载体,是IT支撑系统,基本属于市场条线的范畴。业务部门结合客户的需求,根据产品特征和企业自身的诉求,提出营销和服务方面的需求;而在开通和计费等方面,则还要兼顾通信网络方面的条件和能力。
一般来说,运营商非常重视通信网络,业务设计都是以网络和产品为中心,服务部分则是在既定能力基础上的修修补补。
但通信网络的演进和发展,需要遵从国际标准和行业发展趋势,沿着2G、3G、4G的路径一直走下去。而且考虑到电信级的质量要求,通信网络的变更、升级、调整都必须遵循严苛的操作流程,规范而缓慢。
在实际运营中,往往是在网络侧技术测试完备、准备基本就绪后,才开始考虑资费、服务、业务开通等问题。
也有业务部门早早介入的案例,但都效果不佳:因为网络侧的演进历程太久,市场环境早已变化,业务部门换了几茬人,谁能把一两年之后的需求都说清楚?
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业务部门匆忙上阵,没有时间进行充分的需求分析和业务设计,更无法预料领导的决策结果和临时创意,提出的需求和规则往往有缺陷。
如果仅仅是运营商之间的竞争,这种强迫客户适应供应商的模式,也许还有一定生存空间;但当互联网公司出现的时候,天平一下子就倾斜了。
以提升改善客户体验为目标,业务与服务一体化,是互联网业务的基本特征,因此,互联网企业可以在业务和服务层面平衡。而且,这种平衡是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在考虑,并且贯穿了整个产品生命周期。
所以,互联网企业在进行产品和业务流程设计时,就既考虑了用户享受的信息服务,又兼顾了业务的开通、支付和售后服务。
互联网企业的"业务"和"服务"是一体化的通盘考虑;而运营商的"业务"能力建设周期长,还不能改变,只能由支撑系统去改"服务"环节,当这种"非对称"的竞争成为常态,结果可想而知。
【技术和人才】
移动的支撑系统,无论是开始的BOSS系统,还是后来解耦分拆为BOSS和CRM,都是基于对传统运营商业务和产品的分析,总结提炼出核心业务和技术模型。
传统运营商常用的营销手段是调整价格杠杆,因此支撑体系主要围绕着"客户"和"套餐"来构建,用"订单"将前后台连接在一起。
这种设计思想强调数据的一致性和系统的高可用性,比较多地采用了同步串行处理机制。
比如客户订购一个套餐,必须要走完全部流程(包括客户身份确认、套餐互斥性检查、套餐订购、用户确认等),确定数据和信息均已完整,才会通知用户订购成功。
反之,如果在这一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会导致订购行为终止,或者由于网络时延、信息丢失或者用户没有确认等原因,都会导致订购失败。
这样的设计,固然更加安全,但显然并不适合当下的商业环境。
其一,随便办个业务,都要让用户在屏幕前或者营业员那里等上十几分钟,反复确认,无疑是把客户往外轰的架势。
其二,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迫使运营商的营销发生根本性改变,不仅要支持秒杀、捆绑、返利、抽奖等多种手段和模式,而且对于系统的开发上线的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
其三,运营商的产品貌似很多,但是形态比较单一,主要就是套餐、营销案、终端,以及充值缴费等服务。如果不建立起面向客户的产品中心,所有资源都从后台调用,是无法满足未来竞争的要求。
因此,运营商要对现在的支撑系统进行结构性调整,借鉴互联网企业在服务和平台方面取得的经验,以求实现质的飞跃。
但是,这时候运营商却发现:自己早已在人力资源方面失去了先机。
曾几何时,优秀的IT人才聚集在运营商周围。运营商在IT领域思想先进,敢于投入资源,带领着一批合作伙伴实现了从倒卖设备的"集成商"向提供软件开发为主的"开发商"转变,尤其在数据仓库领域,如果没有当年移动在经营分析系统领域的投入和尝试,很多数据分析专业人士早就转行跑掉了。
近年来互联网行业的崛起,IT人才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以阿里为代表,互联网公司都非常重视IT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组建起的豪华IT团队不仅支撑了自身平台的发展,还引领了产业发展的潮流。
虽然运营商非常渴望从CT向互联网的转型,但与互联网企业相比,运营商对IT人才的吸引力非常弱。
运营商既不重视自己的IT人才队伍建设,又缺乏吸引优秀人才的机制,内部没有合理的IT环境,又如何吸引IT人才?
难道搞CT人一旦会写代码,就能成为IT专家么?
从某种程度来说,互联网企业的平台是IT高手们堆起来的,自主研发的过程漫长而痛苦,未来的道路曲折又漫长。
运营商希望向互联网企业学习,首先需要的还是转变思维和积累人才。这方面跟不上的话,即使再有钱、再有好的创意,也很难翻身。
【只需一步,新技能马上Get!】
(需要微信升级到6.3.16版本)
(在科技杂谈主页选择置顶)
科技杂谈已经开通文章评论
点击下方“评论”表达我的态度
【昨日文章索引】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加入 “科技杂谈菁英会”。
2013年度最佳IT原创自媒体
2014年度最佳新媒体人
2014年度最受企业关注自媒体
国资委微公益行动联合发起人
| 新科技 | 睿思想 |
已入驻百度百家、腾讯新闻、搜狐新闻、今日头条、网易阅读
一点资讯、互联网实验室,北京时间
犀牛财经自媒体联盟(xinews)成员
WeMedia成员
转载授权、商务合作,联系微信号:sophie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