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大学生成了贬义词?

范师傅 拾文化 2019-04-04

每日8点,文化早餐    点击  拾文化  关注 置顶公众号

情感  | 新知  |  文化  |  生活  |  抟物馆

大学生 成为了书呆子的代名词


学生思维,


有一部分是以偏概全的狭隘思维,


在一叶障目的情况下,


你无法认识真实的世界。

文/李大侠 


 

大学生三个字,放在二十年前,是天之骄子。

 

放在十年前,是社会栋梁。

 

但是放在今天,却成了书呆子和不懂事的小屁孩的代称。

 

为什么事情会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

 

看几个事例我们就能明白。

 

最近网上爆出浙江大学学生耍官威事件。


 

从聊天记录可以看出,该男生态度嚣张,对待赞助商颐指气使,而他所凭仗的,不过是一个活动牵头人的身份。

 

男生还吹嘘浙大领导都对他客客气气的,对方的领导王总和他称兄道弟。对方回了句:我们王总很忙,没工夫管这点小事。

 

这名男生属于典型的拿着鸡毛当令箭,他威胁赞助商如果不按他说的做,后续浙大的所有活动都不再找对方。对方直接拆穿:浙大不是你说了算,不要放大自己的能力和权力。

 

在学校领导眼中,这只是一次普通的社团活动;在赞助商看来,也只是一次常见的商业活动。他们都不可能为这件事情付出太多精力的,也不会对这次事件的负责人,多看重的。

 

你觉得自己很牛逼,其实,只是别人眼里的过客而已。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

 

一新生在QQ群里询问学生会主席是否要开会,并@了对方,结果被管理员教育,提醒他要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还有强制成员给学生会领导发送祝福短信,因为写错了部长名字,要求罚抄50遍,还要当众做检讨。


 

大学这座象牙塔,是学生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站。但是归根结底,它还是学生们学习的场所。

 

学生会等各种社团组织,本质上是为同学们服务的,但是在很多学校,它已经变了味。

 

社团招新时,都会告诉你参加社团的好处:可以锻炼自己,认识更多的人,提前适应社会……

 

几乎不会提到“为同学们服务”这一点。

 

在学生会中受欢迎的,大多是那些会来事儿的同学,他们觉得,像高中时期那样,只知道学习的书呆子,是没有前途的,你要认识人,会来事儿才行。

 

这种想法,我们一般称之为“伪成熟”,和古代的农民想像皇帝是用金榔头锄地一样。

 

这些人在学生会等团体中最热衷干两件事,一是拍领导马屁、结交各式各样的人;二是耍官威。而且越是风气差的学校,越流行这些旁门左道。

 

他们认为,这就是社会的真相,你要想混得好,就得会这些。


  

 

有网友曾在知乎上分享过一段自己的经历。

 

他在刚进入大学时参加了某社团,在迎新大会上一学姐给新人讲话。

 

讲话重点主要是张老师喜欢什么,李老师有洁癖,王老师不喜欢喝太热的水等等。

 

该学姐讲完了,还要考核,看看下面的新人记住没有,记不住的还要受批评。

 

问到答主时,答主懒洋洋地回了一句:你算个什么玩意儿啊。

 

学姐很生气,大声质问:那你倒是说说,某某老师是喜欢喝红茶还是绿茶?

 

答主继续懒洋洋地说,某某老师算个什么玩意儿啊。

 

学姐彻底怒了,吼道,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部门的?

 

答主仍然是满不在乎的样子,说,我又算个什么玩意儿啊。


 

答主认为,他们作为三本学校的学生,前途一片灰暗,还不好好学习,增加点职业技能,在学弟学妹们面前牛逼有什么用啊。出了学校,谁认识你是谁啊。

 

从这位网友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出两点来。一是社团里的当事人觉得自己很厉害,即使自己没有什么专业技能,但是自己会来事儿,会哄领导开心;二就是这位网友说的,在学校里的那一套,拿到社会上,并不管用。

 

你在社团里再如鱼得水,到了社会上,不能创造价值,也没有企业要你。毕竟,老板招聘员工,是来干活的,不是拍马屁的。

 

一位资深的hr在网上爆料说,他们招人时,都不太喜欢任职过学生会的,认为这些人太浮夸,好虚荣,喜欢讲大话,不能脚踏实地。

 

 

高校学生世俗化的另一个明显的表现,是讲究人脉,也就是要认识更多的人。

 

这种思想的蔓延和国内的大环境也是密不可分的,毕竟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情社会。

 

可是,人脉这种东西,不仅仅是你认识对方就行的。

 

我在学校时有一位同学,真的特别会来事儿,大一时就进了院足球队,虽然技术一般,但是和教练关系搞得好,偶尔能作为替补捞到出场机会。足球队获得了荣誉,也有他一份。



他还进了学生会,热衷于帮院领导和任课老师做事。我们偶尔去办公楼时,都会看到他在那里打扫卫生等。

 

他平时也是各种呼朋唤友,吹嘘自己认识谁谁,还教育其他同学不要成为书呆子。

 

在他度过了自以为得意充实的大学时光后,来到社会上才发现,自己好像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论踢球,他只是替补;论管理经验,他在学生会和老师面前也只是跑跑腿,干点杂活;论专业技能,成绩更是惨不忍睹。

 

我们总以为认识很多厉害的人物,也会让自己跟着牛逼起来。殊不知,资源,是讲究互换的。

 

你不能为对方带来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对方为什么要把资源提供给你?

 

你只有先让自己变得有价值,不可取代,让自己身上有吸引他人注意的品质,这样,才会有人愿意和你互助,一起进步。

 

社会上讲究的是互惠互利,单纯的行业大佬提点新人,那是父亲在教儿子。

 

 

自媒体行业兴起后很多人都参与了进来,连带着知识经济、资源分享、财富自由的概念也火了起来。

 

一位同事非常热衷于参加行业内的大牛聚会,报名参加了数不清的线上线下付费课程,还经常飞到北上广等地参加分享会,微信里的好友有一千多。

 

这样的日子过了大约一年,同事信心满满,决定下海创业。


 

送别会上,他充满向往地说:“为了这次创业,我已经做了万全准备,我仔细研究了某老板的创业经历,还得到了他的微信号,以后我也是老板中的一员了。”

 

看着他侃侃而谈的样子,我却有些替他担心。因为我知道,他曾同时参加三个线上付费课程,时间来不及就参考一下PPT,为了见某个业内大牛,他甚至翘班去了北京一个星期。

 

我毫不怀疑他的行动力,但是对于他能否当上老板,则抱怀疑态度。

 

果不其然,真正开始创业了才发现,那些见面会上的点头之交,微信上的点赞之交,根本靠不住。

 

同事想让一名仅见过几次面的行业前辈帮他推广自己的公众号,但是对方很忙,只能联系到助理。而助理的说辞是,一切按照规定来,该交费交费。

 

同事很生气,当初他报名参加了该前辈的付费课程,还成了优秀学员,和该前辈一起吃过饭,前辈还表扬他有商业头脑。

 

几句无关痛痒的夸奖是一回事,付出时间、精力和资源,来帮助你创业,就是另一回事了。


 

你想一想,大牛是靠什么成为大牛的?难道是靠平易近人,和谁都不见外吗?

 

作为成功的创业者,他们当然知道资源、人脉的重要性,所以,他们会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寻找商机,结交同样握有资源的同行身上,而不是你这样只有一腔热血的新人。

 

 

高校的学生们虽然自诩为成熟,实际上仍然没有脱离过学校这个大环境。他们看到了社会上的一些风气,比如官本位思想,人情社会等,会误以为这就是全部,并把这些带到学校里。

 

实际上呢,虽然这些不好的风气确实存在,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社会是进步的,越来越受重视的,是你真正的技能。

 

单纯地靠溜须拍马,拉拢人脉,以“会来事儿”作为最大的本钱,是走不远的。



很多在自媒体行业混得风生水起的大佬们,你看一下他们的履历,就会发现,这些人,都不简单。

 

即使是饱受争议的咪蒙,也是985高校山东大学的文学硕士,曾在南方都市报任首席编辑。

 

她的写作功底,对人性的洞察力,都是顶尖的。

 

即使是那些中等级别的自媒体创业者,也大多有着研究生等学历,根本不是一无所有的素人,靠一张嘴就能忽悠来投资的。

 

这个世界,正在奖励真正有本事的人。


End .


▿ more ▿ 更多文章点击直达

那些年一起骗过我们的卖家,史上最坑爹的双11购物指北

D&G辱华事件:高价的时装,掩盖不了你卑微的内心

大小S父亲酗酒家暴:教育最大的死敌,就是父母的性格

要不要  赞  和  分享到票圈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