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921》破3亿,他跟着完成了一次电影学习

1905电影网编辑部 1905电影网 2022-06-29


视频|复合型人才
采编|阿淼

“重新学习拍电影。”
 
当郑大圣导演抛出这句话时,我们不免惊叹并重复到他的原话。诚然,眼前这位导演对于不少观众而言,些许陌生,即便他此前拍过10余部电影作品,但《1921》是他第一部参与导演工作,并真正在大银幕上和全国观众见面的作品。


细看他过往作品,口碑和荣誉齐飞,甚至多部影片曾获得金鸡奖的认可和表彰。不仅如此,在郑大圣身上还有着部分中国电影史的投射,外公是戏剧电影大师黄佐临,外婆是舞台银幕双栖明星丹尼,母亲则是著名的第四代导演黄蜀芹,父亲郑长符也是影坛屈指可数的顶级美工师。

郑大圣和母亲黄蜀芹


有着这些背景的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平静,淡定,谦逊,甚至当我们抛出过往电影评论界对他各种定义时,他均把题目都慢慢打回。
 
“学习”、“跟随黄建新导演”……成为了我们这次采访中,不断出现的关键话语。作为一个入行20余年的导演,第一次把自己变成了一位“学徒”。如今,电影票房破3亿,他在《1921》的故事里,又是如何实现“学习”这件事情呢?
 

#“历史”


在过往讨论或者研究郑大圣的文章中,都绕不开一句他曾说过的话,“中国最好的遗产都在历史里”,这句话用在《1921》身上同样精准。
 
2019年9月,黄建新监制导演,宁海强共同导演的电影《决胜时刻》上映,影片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之作。而这也是黄建新导演继2011年的《建党伟业》之后,重回导演之席。《决胜时刻》是对10年前《建国大业》的一次平移,相对此前的“编年体”,后者则是一次“以小见大”,用历史横截面去讲述故事。
 


同年秋天,《1921》项目启动,同样是黄建新导演监制,同样是对曾经10年前作品的一次折射。此时,导演郑大圣被作为联合导演,邀请加入到这个项目。
 
黄建新从开始主旋律电影创作时,就主张“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尤其是到了《决胜时刻》的时候,他更是对电影的一些细节做了艺术加工。这种创作模式,自然被再次应用在了《1921》上。


郑大圣是上海人,身上天生带着那种地域独特的严谨。这种严谨完全投射在了剧本创作之中,尤其是对待各种史学的态度。

黄建新时常希望从历史中跳出来,郑大圣则会持不同意见。正是这种精神,也让团队挖掘到了一些过去从未见过的史料。
 
在历史题材的创作中,郑大圣一直坚持“回到历史现场,尽可能地去感同身受他们的处境”。毕竟在《1921》中,这些年轻知识分子要改造中国、改造世界,但这种思想放在当时,其实只是芸芸众生里的极小一部分。他们相信自己可以行,这种相信在郑大圣看来,本身就极具力量,也让他震撼,以及好奇,这股力量从何而来。


整个创作过程中,黄建新希望对方能给他提供更多的事实,他不希望电影还要进入一个考证的状态,一旦进入这种状态,那电影就“死”了。尤其是《1921》这种未来会面临向其他国家发行的商业电影,黄建新渴望成片能激活不同观众的观影欲望。


郑大圣自小就喜欢读历史,尤其是说喜欢搜集历史背景中被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小故事,这些都被他称为“私历史”。
 
创作故事的时候,团队翻看了不少回忆录,找到了不少黄建新在创作《建党伟业》时期都没发现的新资料。郑大圣发现,这些第一手资料里的信息非常生动,尤其是当事人对别人的描述特别有意思。

譬如一位一大代表在回忆录中说,有位来自湖南的高个青年,为人静穆,在会上不说话,但在宿舍里很活跃,还好与人争辩,“这让我们对这个‘高个青年’的想象更具体了些。所以,电影中‘一大’开会时,我们留了一些镜头在毛泽东身上,你能看到这位书记员在非常用心地倾听,并不轻易表态。”


不仅如此,在其他历史细节方面,郑大圣的“较真”,加上对上海本土地域文化的精准把控,都为电影提供了极强的真实感,让观众回到现场。
 
电影中,有一场特务跟踪共产党的戏份。其中就涉及了当时上海法租界的交通规则,比如汽车右行到公共租界后变成左行,得挂两块车牌,要不然过不去,连黄包车都得挂两块,一边是英美管,一边是法国管,法国找的越南人,英美找的印度人。

这种细节对于电影而言,表现出来就是真实,更是起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



#“减龄”


郑大圣拍过电视剧,合作多有陈道明、夏雨之类的实力派演员,包括这次在《1921》中饰演董必武的祖峰,他们之前就曾合作过谍战剧《代号》,虽然许久没有合作,重新相遇依旧有当初的默契。
 
但其他演员,多是他过往从未合作过的,毕竟在他之前的电影作品中,多是启用知名度较低的演员,甚至是非职业演员。好在,剧组里有黄建新这位经验丰富的导演坐镇。


从《1921》筹备开始,黄建新导演都全心投入,找各个经纪公司“借人”。到了拍摄期,更是从未掉过队。对于角色人物,黄建新不止一次和郑大圣强调,“这些人物在当时都是年轻人,一百年前他们平均28岁,电影《1921》是要拍给今天的年轻人看的。
 
为了让演员能更好和角色产生情绪共振,郑大圣让演员拿到角色之后,自动减去100岁。这种方式让演员们纷纷发出感叹,这些人物和自己当下是同龄人。所谓让演员成为角色,或者靠近他们,与此同时,借助人物生平的支撑,演员们也逐渐懂得一百年前的他们。


有的演员最终在电影中只有短短几秒钟,但都付出了十足的努力。郑大圣看来,不管是过往合作的素人演员,还是如今的明星演员,镜头之下,皆体现出了演员的专业。在他的心中,已经有了一份名单,成为其后续做大制作影片中的人选。
 

#“大制作”


上海2020年宣布的《“建党百年”“全面小康”主题首批重点文艺创作项目》中,郑大圣参与编剧的项目《密档》名列其中。如果不出意外,这会成为他第一部独立执导的大制作影片。
 
《1921》的经验与他而言,更为重要。


郑大圣过往拍电影,从来不会过多考虑休息时间,状态好的时候,一气呵成把内容拍完。但黄建新导演则是非常重视排期表。在黄建新看来,只有把排期表保证到位,尤其这种多位演员同框的时候,考虑他们的档期、行程,甚至他们来片场的时间,这样才能把效率实现最大公约数。
 
《1921》最终整体拍摄时期和计划的90天一样,甚至相对最初剧本,还加了不少的内容,均如期完成。


除此之外,黄建新破天荒地给他在现场做了很多的指导。在黄建新看来,一部电影到后期剪辑的时候,电影才真正开始创作,而此前的剧本和拍摄阶段,都只是草稿阶段。
 
宁海强在和黄建新合作《决胜时刻》之后,曾感叹黄建新在类型片创作上的经验,让他受益匪浅,对电影创作有了新的认识。《1921》之后,这种“认识”同样平移在了郑大圣身上。


在我们和他的对话中,曾经试图用“搭档”去梳理他和黄建新在《1921》中的工作关系,但很快,他就纠正了这个用词,“跟随”。

或许这次,他真的把整个《1921》的经验,变成了自己的新体验,成为自己下一个阶段的新开始,至少如他所说,“我为黄导做基础的准备工作。



/ 福利 /

请用一句话评价电影《1921》
后台回复“福利”,按规则参与
有机会获得电影兑换券


/ MORE /

好评如潮,《革命者》是如何做到的?
他,不该被忽略
2021,想对《1921》说
7月34部作品来袭,新主流大片成“顶梁柱”
他们为《革命者》舞出《青春》
《1921》北京首映,“一百年,正青春”!
《革命者》:艺术意蕴书写广阔历史与深厚使命



分享在看
只要你点,我们就是好朋友
 想了解更多新片动态和影节信息
↓↓↓   关注我们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