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朱镕基:关于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几个问题


2023年,新一届政府所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严峻。特别是在保持经济增长、优化营商环境及对外开放方面,需要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更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同样是在困难和挑战众多的1991年,年届60岁的朱镕基被邓小平从上海市委书记任上抽调入京,出任主管经济的副总理,通过改革指导全国经济发展,开启了长达12年的经济变革时代。


往事可鉴,2月《中欧商业评论》设立“改革镜鉴”专题,围绕国企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对外开放等议题,从《朱镕基讲话实录》中感受当年的时代背景与改革精神。


本期我们为大家带来朱镕基在1991年《关于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几个问题》的讲话,强调要从大力调整结构、推进技术进步、转换经营机制三方面入手,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真正发挥国营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摘自 |《朱镕基讲话实录(第一卷)》

关于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

的几个问题

(1991年12月20日)


今年9月份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着重讨论了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问题。江泽民同志在会上指出:“进一步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今后我们要集中力量切实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使其更好地发挥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要把经济工作真正转移到调整结构和提高效益的轨道上来,体现速度和效益的统一。”


李鹏同志指出:“增强国营大中型企业活力,除改善外部条件外,从企业来说,更重要的是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加强企业管理,促进技术进步。”当前的工业交通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工作会议和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的精神,大力调整结构,推进技术进步,转换经营机制,加强企业管理,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这不仅是明年,也是整个“八五”时期工业交通工作的指导思想。

         

一、大力调整结构


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近三年的治理整顿,我国的国民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农业和工业之间、农轻重之间的比例有了相当的改善,但是经济工作中有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没有解决。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其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就工业内部结构来说,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产业结构“有长有短”。从总体上说,一般加工工业长,基础工业短,加工工业的生产能力超过了能源、原材料和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的承受能力,大多数也超过了市场的需求。

         

——产品结构“又多又少”。原来产品结构单一的状况有所改善但是,一般性的轻纺、家电、耐用消费品多,严重积压;而投资类产品中的“五高二低”(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高附加值、高创汇高效益,低能耗、低物耗) 产品十分短缺,挡不住大量进口。

         

——企业组织结构“一散二肿”。“大而全”“小而全”的状况没有大的改变,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低,不能形成规模效益;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劳动生产率低,管理水平落后。

         

——地区产业结构“走势趋同”。由于价格体系没有理顺,宏观调控不力,大多数地区发展基础产业的积极性不高,而加工工业进一步膨胀,在同一技术水平上重复建设、重复引进,导致投资效益差产品积压、企业亏损。

         

形成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长期遗留下来的问题,像技术落后、价格扭曲等;有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问题。三年治理整顿取得很大的成绩,主要目标基本实现,但多年积累下来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急于求成导致宏观失控结构失衡的历史教训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争投资、上热点项目的势头还在兴起。旧账未清,新债又起,我们面临新一轮重复建设的危险必须下定决心,采取有力措施,坚决刹住这一势头。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各种结构的载体。国营大中型企业又是企业中负担最重的部分,成为矛盾的焦点。宏观管不好,微观活不了,再不抓紧结构调整,国营大中型企业很难克服面临的困难,发挥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目前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正是调整结构的好时机。机不可失,不能再徘徊不前、等待观望了。

         

结构怎么调整?总的来讲,大的产业结构的调整要靠基本建设投资的倾斜。但是,几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单靠基建投资倾斜是不够的,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行三个结合。

         

一是实行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要把这两方面的优点很好地结合起来,既要加强宏观调控,又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

         

现在,我国的经济运行机制已经由单一的计划经济转向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地方财政包干,分灶吃饭,使地方政府的权限大,中央政府的调控能力减弱,利益目标多元化,贷款资金渠道很多,资金分散,项目分散。在这种情况下,管理经济的办法必须适应客观形势的变化而有所改进。指令性计划、项目审批制度等各种行政手段还是要用的,但是其作用和效果越来越有限,用得不好,常常发生负效应。在新的形势下,国务院各部门更主要的是要学习运用各种经济杠杆等,实行行业管理和宏观调控。

         

国家计委、国务院生产办和工交各部门要密切掌握并及时发布主要工业产品的国内外市场信息、生产现状、发展动态,使各部门、各地区的负责同志和企业领导能及时了解经济全局和市场变化,减少盲目性。

         

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制定具体的产业政策,包括技术政策和技术装备政策,指导企业的技术发展方向。

         

行业管理部门要把产业政策落实到项目规划,要发挥地区优势,防止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

         

部门规划只能是指导性的,因此,必须通过政策倾斜,包括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价格政策、外贸政策等,来影响地区企业的投资方向,保证国家重点支持项目的建成。国家对应该支持的行业只要认真支持,真正搞好一两个技术先进、批量大、成本低、效益高的项目,就会有利于避免重复建设。

         

“一汽”、“二汽”的载重汽车搞起来以后,原来抢着上的中型载重汽车工厂基本上都关门了。现在的汽车热,是轻型汽车热、微型汽车热。如果一开始就下决心及时建成一个年产20 万辆的轻型汽车厂,汽车热就不会像现在这么厉害了。

         

要加强经济立法,运用法律手段进行调控。目前重复建设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一个合理的、能对投资行为负责的投资机制。今后要抓紧从法制上建立起投资责任制,改变投资行为与责任脱节、政府为企业的投资行为承担责任、银行为企业承担投资风险、国家为银行承担经济后果的状况。这种状况不改变,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机制就无法完善。

         

二是实行中央和地方两级调控相结合。搞好结构调整,一定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扬大力协同、合作办事的好传统。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有计划、按比例的经济规律,运用综合平衡的办法,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各级地方政府要在全国一盘棋的前提下,既要发挥积极性,也要加强本地区的宏观调控。要认真研究自己的地区优势制定经济战略、发展方针、主攻重点,做到心中有数。要有一批项目储备,不断进行科学论证和可行性研究,随时准备修正和补充。否则,盲目地看行情、赶浪头,根本无法进行宏观调控,只会永远被动。各地对自己的财政、信贷、外汇、物资、重要的原材料、运输能力等要综合平衡,不能不管平衡一味地争项目,把缺口和风险留给中央。

         

今后国家安排的项目,主要放在技术难度高,大家都想搞,而分散搞又不能形成规模效益的大项目上。地方能办到的、近期效益好的项目,尽可能发挥地方的积极性,根据各自的特点去安排,只要项目是建立在充分研究预测国内外市场的基础上,不是一哄而上的,国家就不要去过多地干预。有些品种多、花色新、适合较小规模生产的产品,由小企业生产,紧密结合市场需要,效果可能更好。

         

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通过两级调控,既符合地区特点和资源优势,又符合宏观合理的生产力优化布局,力求使每个省区市都有一些可以引以自豪的、具有地方特色和一定经济规模的重点项目和拳头产品。

         

三是实行存量调整和增量调整相结合。调整结构工作的难度很大,尤其是存量调整,难度更大,但不调不行。对存量调整和增量调整要用不同的方法,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存量的调整,主要是对那些生产能力过剩、产成品严重积压、长期亏损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由经营管理好、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兼并产品积压、长期亏损的企业,是各地行之有效的办法。这里,一要解决债务政策,二要解决人员安置政策,解决得好就能大大推进企业兼并或联合。

         

实行关停并转,调整工业内部结构,要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结合起来。现在加工工业过度膨胀,冗员过多,包袱太重,另一方面,第三产业很不发达。如果能把一部分加工工业人员有组织地转向第三产业,不但有利于工业轻装上阵,流通领域获得新鲜血液,也有利于工商企业改善经营状况,提高职工收入。为此,有关部门要研究对转业人员实行适当的政策优惠,主要是转业期间税收和劳动政策的优惠。

         

实行关停并转,要尽可能少关停,多并转。但是对少数长期经营性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不关停也是不行的。今年国务院发布了一个文件,要求各省区市选十个左右企业进行关停试点,许多省市都进行了这项工作,效果不错。

         

多数企业调整结构工作的重点,主要是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开展群众性的合理化建议活动,从小改小革入手,推广新技术,革新工艺,更新设备,转产新产品,这是调整存量的又快又省的办法。

         

增量的调整,一定要实行项目投资和银行贷款两个集中,防止重复建设、重复引进。投资要划分为续建项目和新开项目两部分。对于续建项目,在资金安排上要作具体分析。第一,对于那些符合产业政策、技术先进、产品销路好、效益显著的,资金一定要打足,不要留缺口。要促其尽快建成投产,及早发挥效益。第二,对于那些市场销路看不准、效益不显著的项目,资金安排比例要低一些。第三,对于那些不符合产业政策、产品又无销路的项目,要坚决停止安排贷款对于新开项目,一定要坚持择优定点,提倡实行招标,鼓励和组织跨地区、跨部门的联合投资。只要把产值、产品、利润、税收、劳动就业等都按投资比例进行分配,把各方面的关系协调好,并在法律上给予保障,各地区、各部门就会赞成联合起来进行投资,组织跨地区跨部门的企业集团,发挥集团优势,实现规模效益。

         

二、推进技术进步


江泽民同志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下工夫调整结构和提高效益,把扩大再生产的重点放在技术改造上,而不能主要靠铺新摊子。”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为了调整结构,在加强宏观调控的工作中,特别要注意调整基本建设与技术改造之间的比例。要紧紧围绕企业的技术进步,增加企业的技术投入和产品的技术含量,在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上做文章。根据多年的经验,要搞好企业技术进步,必须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内涵与外延的关系

         

在扩大再生产的问题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反复强调以内涵为主的方针,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的。但是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热衷于建新企业,铺新摊子,忽视老企业的改造,结果摊子越铺越大,而效益却越来越低。这次中央工作会议重申这个历史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基础产业、基础设施来说,扩大能力,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主要应该依靠基本建设。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工业部门来说,对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可以收到投资省、见效快、效益高的效果。老企业搞改造,不但许多“硬件”如厂房、设备和辅助设施可以利用,还有许多“软件”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如企业管理经验、工程技术人员和职工的素质、现有的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体系等,这是老企业的优势所在。即使在老厂建新车间,安装新设备,也比铺新摊子要快、要好、要省。燕山石化公司在现有 30 万吨乙烯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改造可以增加15 万吨生产能力,比新建项目投资节省 30%左右,时间缩短一半,效益提高一倍以上,能耗降低三分之一。明年要把燕山石化的改造作为一个重大项目来支持,两年半改造完。这对其他四个30万吨乙烯工厂的改造是有指导意义的。

         

热点项目一定不能到处布点,一哄而上,争原材料,争市场,搞得大家都不死不活,效益很低,到头来还得调整,造成极大的浪费现在热点很多,比如录像机,是一个新的热点。目前已有 11个装配厂,不能再上了。如果由国家和有关省市集资,搞一个录像机零部件系列的集团公司,包下全国的录像机零部件生产,形成规模经济,就可以大幅度降低零部件价格。这样做,对国家、对有关省市、对企业、对用户都有利,还能以价格优势进入国际市场。联合起来发挥的效益比不联合要大得多。这样不但少铺了新摊子,而且收拢了旧摊子,对加工工业的调整、改造是十分重要的。当然,我们更加反对以技术改造为名,实际上去搞新的基建项目。这会损害现有企业的后劲,是得不偿失的。

         

(二)企业技术进步中各项工作的关系

         

企业技术进步工作包括很多方面,主要是技术开发、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和群众性的技术革新等。要把技术开发和技术引进紧密结合起来,在开发的基础上引进,在引进的基础上创新,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绝不能复制“古董”,在低水平上重复。

         

改革开放以来,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改造现有企业要成千上万项地搞起来的指示,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积极引进和吸收国外比较成熟的先进技术成果,大幅度地提高了许多企业和行业的技术水平。这是我国企业技术进步工作的一个主要特点。目前,随着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难度增加了。国务院提出,明年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我们要继续做好引进技术加强老企业技术改造这项重要工作。

         

科技研究与开发工作,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它放到重要地位。对它投入的多少,决定国家的科技水平,影响国家的综合国力。为了促进企业与院、所结合,加强技术开发,我们支持化工部进行在企业集团中建立技术研究中心的试点。有条件的企业集团经过主管部门批准,可以进行试点。各部门、地区、企业也要采取措施,鼓励多种形式的厂所结合、厂校结合,并且尽可能地挤出一些钱来,加强研究开发工作。

         

加快国内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目前显得更加重要、更加紧迫。解决这个问题要“两头热”。首先企业要热,要高度重视技术进步,要看到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产品和技术不更新,企业哪来效益?现在有些同志只看到鼻子下面的一点点东西,急功近利,缺乏开拓进取精神,不在技术进步上下工夫,一等二靠,躺在国家身上,企业怎么能搞好呢?

         

我们的企业家要有远大的眼光,主动去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交知心朋友,加强合作与交流,加强科研与生产的结合。同时,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也要热,要动员更多的科技工作者,主动投身到国营大中型企业这个科研工作的主战场上来。

         

动员广大职工,发扬主人翁精神,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活动,这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在目前许多产品陈旧、滞销的情况下,更要特别强调眼睛向内,挖掘潜力,适应市场,进行小改小革,加强产品设计,多搞“点子产品”,扩大产品销路。一些身价平平、结构也不复杂的日用品,如果设计稍加改进,赋予它新的功能,可能开拓一个新的市场。有个企业在薄薄的名片盒上,加了一个圆钮,用时只需轻轻向上一推,一张名片就从盒子的一端冒出来,比打开盒子一张张地去捻方便多了。其实,里边只加了一个弹簧片。这种“点子产品”并非高难技术产品,无须花费巨额投资,效益还来得快。这也是一个企业素质和机制的问题,是企业是否认真依靠市场、面向消费者的问题。

         

总之,要推进企业技术进步,需要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我们曾总结出一套经验,特别强调了要处理好技术引进与自主开发的关系引进、开发与技术改造的关系,引进与消化吸收、国产化的关系,科研与生产的关系,重点技术改造与群众性技术革新活动的关系,以及一条龙的工作方法等等。这些经验,对今后继续处理好企业技术进步中各项工作的关系,把企业技术进步推向一个新台阶,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三)集中与分散的关系

         

现在有些部门在项目安排上还是包揽过多,对一些不该支持的项目也支持、许愿,甚至搞人情项目,必然导致重复建设,火上浇油遍地开花,后果堪忧。要加强宏观调控,做到两个集中:第一,提高国家集中安排的专项贷款的比重,减少一般贷款的比重,第二,行业主管部门要集中力量保重点,不要撒胡椒面。实行两个集中的目的就是希望能有一批企业形成与国外同行业相接近的经济规模,在国内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成为有世界水平的企业或企业集团,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处理好集中与分散的关系,需要对项目审批作一点改革。技改项目的审批,仍按国务院规定的审批权限进行,限额以上技改项目在行业主管部门审查的基础上,由国务院生产办审批,国家计委会签;限额以下技改项目按企业隶属关系由部门和地方自行审批。对于长线产品和热点产品项目如何控制,国家计委和国务院生产办将另行制定新的办法。在新办法颁发前,停止一切长线产品和热点项目的审批,银行不予贷款。

         

明年的技术改造专项贷款,各部门已按计划做了安排。专项贷款总额度达不到今年计划水平的省区市,我们将给以补足,项目由省区市补充安排。但是,第一不能搞热点项目,第二要报各行业主管部门备案,补充项目由国务院生产办征求各部门意见后会同银行统一下达。

         

这样安排以后,剩下的技改专项贷款指标,会后我们要请各行业主管部门牵头,会同有关综合部门、各省区市、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一起,认真深入地研究安排一些新的国家重点项目,进行增量调整要用这笔钱干几件大事,要上一些真正对调整结构有决定意义的项目。

         

三、转换经营机制


去年第四季度以来,随着工业生产的回升,经济效益下降趋势逐步减缓,但经济效益不高的局面没有明显改观。今年11月底,全国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占用比上年同期增长2.4%;1月至11月实现利润比上年同期下降6.1%;企业损面由1990年年底的31%,扩大到1991年11月底的34.8%;1月至11月亏损额比1990年同期增长 10.8%。企业经济效益不高,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财政的困难。扭转这种状况,已经刻不容缓。

         

怎样才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一方面要努力改善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党中央、国务院已经制定了十二条政策措施,在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迈出了比较大的步子,很不容易了,各地正在贯彻落实。另一方面,现在需要企业作出更大的努力,迅速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这是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根本。

         

这些年来,各地在企业改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比较普遍地实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同时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企业的活力开始有所增强。但是同改革的目标相比,就是说,要在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中,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能力,还有很大的距离。

         

搞好企业,关键在企业自身。内部机制不转换,企业躺在国家身上,职工躺在企业身上,捧“铁饭碗”,吃“大锅饭”,外部环境再好也没有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企业缺乏追求技术进步、追求经济效益的内在动力和压力,潜力挖不出来,企业的效益怎么能提高呢!现在,相当大比例的国营企业亏损或者是濒于亏损。更为严重的是,有许多企业,问题不只是亏损,而是坐吃山空。不少企业该提的折旧费和新产品开发基金没有按国家规定提足用好,实际上是吃了老本。

         

亏损了,职工奖金照发;企业办糟了,厂长易地做官;产品积压,工厂照样生产;任务不足,一个人也不精减,企业内部奖罚不明,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这些都是属于机制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企业效益不可能提高,有些企业死水一潭的局面也不可能改观。本来嘛,企业经营不善,亏损了,就不能发奖金:继续亏损,还要降低干部、职工的工资;资不抵债,企业就得关门。不建立这样的机制,你着急,他不着急,企业怎么能搞得好!

         

不久前我到徐州考察,很受启发。徐州市在贯彻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二十条政策措施时,突出抓了企业内部分配、人事、劳动制度的改革,如规定经营性亏损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在本企业扭亏为盈前,不得易地按原职级安排工作;对长期扭亏不力的厂长就地免职或降级使用,目前已有32名正副厂长被免职、降职,对21名连续亏损三个月的企业领导干部下浮一级工资;对23个连续亏损六个月的企业,全体干部职工下浮一级工资;对20多户产品积压、管理混乱的企业实行停产整顿;对两户资不抵债的企业实施破产,一些企业还实行了领导干部聘任制,工人上岗经过考核,拉开了分配档次。采取这些措施以后亏损企业干部、职工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吃“大锅饭”的观念有所转变,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开始好转。

         

现在有些地方什么都不敢动,关停并转不敢动,不称职的企业领导班子不敢动,工人奖金不敢动。企业亏损了,奖金照发,没有钱发奖金从银行借贷也要发。我们要巩固当前政治、社会稳定的好形势,但是,对于稳定也要有辩证的理解、积极的态度。徐州市的经验说明,加大改革力度,转换经营机制,加强内部管理,从严治厂,是人心所向。这个问题关系到工人阶级的切身利益,只要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和职工同甘共苦,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切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完善配套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做好待业培训,妥善安排职工生活和转业工作,这样即使关停并转,也不会影响稳定,还会促进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提高经济效益,真正地稳定社会,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现在各地都有一批经营机制转换比较成功、生产经营比较好的企业。例如,上海第二纺织机械厂有个好的领导班子,拥有比较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在职工收入分配上实行“企业自主、国家征税”的办法工资、奖金、补贴等全部纳入工资总额,计入成本。在劳动制度上实行全员合同制,全厂4800名职工绝大部分和工厂签了劳动合同,三年内辞退了166名职工,免了两个副厂长的职。为搞技术改造,提高了固定资产折旧率和新产品开发基金提取率。他们深化改革,从严治厂,科技兴厂,效果显著。1988年到1990年,上缴税金年平均递增20%以上,1991年出口创汇可达2000万美元1990年人均收人4026元,实际工资总额年均增长 4.49%,大大低于年均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9.25%的幅度。

         

上海第二纺织机械厂的经验告诉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企业,第一,靠深化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调动广大职工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激发工人阶级的主人翁首创精神;第二,靠转换机制基础上的科学管理,从严治厂,正确规范社会主义企业中的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第三,归根到底还得靠技术进步,只有技术进步,才能大大提高经济效益,发挥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总之,要通过调整结构,推动技术进步,转换经营机制,加强企业管理,使国营大中型企业充满活力,提高经济效益,真正发挥国营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