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句”大礼包:看看教育部评估专家李延保教授关于本科教育到底讲了啥
█ “在高校,没有一流的本科教育,就谈不上建成一流学科。”
█ “一流学科建设也不是自然地带动一流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
█ “大学毕竟不是研究单位,评价学科标准是要以人才成长成才为基准。”
█ “面对‘互联网+教育’,面对未来教育的重大变革,高校缺乏足够的研究和顶层设计。”
……
7月13日,中山大学原党委书记李延保教授为我校干部作《面向未来的教育》专场报告,报告妙语连连,金句频出,赢得现场阵阵掌声。
李延保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教育部评估专家,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
今年4月,在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期间,李延保教授担任审核评估专家组组长,对学校发展目标定位及人才培养提出了中肯的对策和建议。
李延保教授的报告逻辑清晰、内涵丰富、案例鲜活,既具有战略高度,又具有实际指导意义。报告中,关于大学教育,李延保教授到底说了啥,下面,西西带你一起来学习学习吧。
关于办学定位
关于高校办学定位,李延保教授认为定位本身是学校对发展现状的一种选择:
高水平大学和研究型大学不是同一范畴的概念,一般意义下也不是相互包含的。
高水平大学是“同质”大学比较中被公认具有“比较优势”的学校。研究型大学是由大学内部具有的学术品质特征决定的。
国家在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分类推进高水平大学。对重点大学来讲,要关注在国际学术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及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重大成果。
对多数大学来讲,关键是要贴紧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产业的新技术主流和主战场,增强契合度和渗透能力,在服务国家、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取得明显成效,并对同类高校的改革具有示范性的效应。
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建设,其关键词是地方性、区域性、应用型、示范性并取得明显成效。学校在明确建设高水平大学定位后,在内涵上要下功夫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比较优势。
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着力点,必须从学校自身实际出发,找到可以形成学校某种“比较优势”的关键环节,举全校之力形成共识,攻坚克难。
关于“双一流建设”中本科建设规划
谈到高校“双一流建设”中本科建设规划时,李延保教授指出,在我国本科教学工作规划和学科建设规划脱节是普遍现象。为此,他认为:
当前,在双一流建设的推动下,高校都在认真制定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而与之配套的本科建设规划相对滞后和薄弱。
没有一流的本科教育谈不上建成一流学科。一流学科建设也不是自然地带动一流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大学毕竟不是研究单位,评价学科标准要以人才成长成才为基准。
应该借助双一流大学建设之机,把本科教学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上水平上层次捆绑在一起。
要从学科发展和学校战略定位倒逼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方法改革,使本科教育、人才培养适应未来的需求。
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是学校的行动方针,关键是要能“落地”,而不只是停留在“概念”层面。
规划需要有系统的实现路径,包括任务分解、推进路线图、切入点、着力点,要落实到专业教学计划、教学改革和学校整体性的改革举措上,使规划的每一句话都有确切的内涵解读,使每一项举措都能够落实到位。
关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和青年教师职业发展,李延保教授指出:
不论处在何种层次的大学,作为现代大学的教师,既要从事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也要具备一定的科研和学术研究的能力。
在建设高水平大学时,必须处理好教师“研究和教学”的关系。
对老师来讲,要解决一个思想观念问题,就是教师为什么搞科研?
研究型教学不仅仅是方法,不仅仅是小班课到讨论课,更重要的是要由教师来引导学生参加真实的科研,体验真实的科研和真实的实践,这是研究型教学的本质。
一般“应用型大学”应当把参与企业、社会实践活动及学校实验、实践项目作为培养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渠道。
要鼓励潜心教学,把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指导学生第二课堂、科技竞赛、社会实践取得的成果纳入学校科研评价体系中来。
要把参与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及到企业、社会实践锻炼作为青年教师培养的重要途径,提升教师科研和实践能力。
要精心规划设计学校青年教师培养和职业发展,科学设计评价机制,促进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本科教学岗位是一个神圣的岗位,不是什么人来了就可以上课。
不从事本科教学的教授不是合格的教授。
结合学科建设和科研发展,要加强学校四支队伍建设:一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二是能深入社会、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人才队伍;三是能认真从事实验实践教学、指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实践型教师队伍;四是能创造性地推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的骨干教师队伍。
关于产学研合作教育,李延保教授指出,“产学结合、跨界培养”一直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课题。他认为:
产学研合作教育关键要解决学校和企业、社会的“对接”问题。包括学生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体系和实践中实际问题涉及到新技术的多学科综合系统之间的衔接及寻找到学生能参与的实际项目,以“项目驱动”实现产学研的融合。
建立“倒逼”机制,通过公示教师科研课题和实践项目,让学生选择学业导师和毕业设计指导老师。
要用强有力的机制推动教师到企业、社会参与实践,寻求合作,发现问题,找到适应、适合学生参与的技改或者研发项目。在教师和企业导师的带动下,通过项目驱动,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科研和真实的实践中。
要打破传统人事聘任制,让更多有实践经验的企业骨干成为学校稳定的课程导师、项目导师、毕业设计导师等。
“项目驱动”、“双向导师”是实现“对接”的关键之关键。
关于“互联网+”的应用
关于“互联网+”的应用,李延保教授认为:
由网络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现代高新技术等为标志的现代科技革命,已经对人类文明和传统生产生活习俗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高校已经感受到信息化浪潮对大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冲击,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越来越被重视,相应管理机制也在逐步完善。
智慧课堂、智慧校园及云计算、大数据平台在教育部门的推动下不少高校已初见成效。
互联网把物理空间的格局解决了,成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一种新形态。学校应当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机制,使这种教书育人新形态能够形成长效机制,取得实效。
关于未来教育和新本科建设
关于未来教育和新本科建设,李延保教授提出要高度重视传统教育如何适应时代和环境的快速变化。面对“新工科”改革,他认为:
“新工科”提出工程教育要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边界,探索大学、企业、社会深度融合的教学生态系统,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适应变化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要从强调专业系统知识教育为主的教学形态向实现学科交叉融合、跨界培养的教学形态转变。
要从强调“宽口径、厚基础、严要求”的专业教育模式,向构建多模式、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环境,着眼于提高学生适应变化能力和创新潜质,实现体现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求的灵活开放的教学体系转变。
大学教育的理念应当是让学生获得必备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并始终保持好奇、自信和进取精神。
实现“新工科”“新本科”人才培养的“高素质”应当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有更多更好的“选择”来实现,关键是学校要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引导和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
大学本科教育是大学人才培养的基础,本科教育质量体现国家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制定国家标准,有利于明确国家对本科人才质量的基本要求。
必须清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学校即便是同一类本科专业,也应当体现不同的特色、不同的个性、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标准给出专业建设质量保障的基本框架,有共性参考和指导意义,具体内涵就是要发挥各个学校自身的个性和特色,走“特色化、差异化、现代化”的发展之路。
以学习者为中心,重新设计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及今后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关于全面推进综合改革
李延保教授强调,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举措,要聚焦核心问题,全面推进综合改革。
综合改革不是简单的改革的综合,而是着力解决学校发展中的核心问题,突出矛盾的全局性、系统性、协调性的整体改革方案。
必须以教育思想大学习、大讨论,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结合本科教育发展中的老大难问题、新问题,举全校之力,统一思想、群策群力、攻坚克难,把学校办学思想、发展理念融入到各项改革举措之中。
要把对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质量标准、考核办法真正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和每一位教师身上。
当前,结合新工科的建设,教育部已经在135所高校开展了612个试点项目。新工科建设强调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和综合性,尤其注重信息通信、电子控制、软件设计等新技术与传统工艺技术的紧密结合,来促进理工、工工结合和医、工、文的学科交叉,将对工程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升级转型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
李延保教授的报告对于学校进一步开阔视野、转变思维,加快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提升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校将结合本科审核评估整改工作,进一步完善学校顶层整体设计,突出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持续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推荐阅读
▶亮眼!50所高校,200件人工智能作品齐聚西华,看看谁更厉害!
▶西华大学应邀参加中非民间论坛,未来三年将为非洲国家培养高级人才
▶“闲”不下来!暑假的第一周,西华人在忙什么?
西西看学院
点击蓝色字段查看相关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丨经济学院 丨 管理学院 丨 人文学院 丨 外国语学院 丨 美术与设计学院 丨 音乐与舞蹈学院 丨 社会发展学院 丨 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 丨 理学院 丨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丨 机械工程学院丨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丨 电气与电子信息学院 丨 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 丨 汽车与交通学院 丨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丨 体育学院 丨 知识产权学院、法学院 丨 西华学院 丨 凤凰学院 丨 应用技术学院
内容来源:西华大学新闻网
编辑:赵雨薇
编审:王舒、黄潇
觉得不错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