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好文:混在县城,扎心却很现实的中国底色

包装范 2023-01-08

导读:本文作者说,“写文章不为批判或颂扬,只是以个人的眼光从文化习俗、消费娱乐、县城建设、人才及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婚嫁等方面对县城进行了分析。”


今年拼多多、趣头条相继上市,很多人不明白其用户究竟从何而来,为什么身边都没什么人用,我们不妨把目光转向县城,作为乡村与大城市的一个连接点,县城有着它独特的文化,读懂它,也许能读懂大部分的中国。


作者 | 白靖平  来源 | 小北政经 ID:internationaldesign


无论屏幕前的你是出身乡野或是城市长大,这篇类“乡土志”的文章一定会让你对县城有全新的感知,或共鸣,或震撼。


中国约有300个城市,2956个县,41658个乡镇,662238个村。



01

前言


我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在我小的时候,县城对于我来说那就是耳中听说的地方,县城有车、有楼、有电灯、有电视……,县城就是我梦想渴望生存的地方。因为我出生在农村,又自幼在农村长大,小时候让我眼花缭乱的地方也就是乡镇的集市了。



在我零星的记忆当中,我真正来到县城就是上中学了,那时我才12岁。我就像《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初到原西县城上学一样,内心深处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因为这是从山乡圪崂里来到一个大世界。


我带着好奇的眼光把县城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在周末时都要转悠几遍。当时县城给我的感觉就是大了很多的乡镇集市,满大街录像厅、游戏厅、歌舞厅,社会治安不好,污水横流,城市面貌乱糟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县城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街道在新开,楼房在新起,县城框架在拉大。在县城上学时期对县城的认识也就停留在一碗刀削面3块钱的层次了。外出求学及工作几年后,又回到了县城,截止现在已在县城生活了十个年头。


在这十年里,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演进、时代的变迁等都在县城里烙下了深深的印痕,让人感慨,让人深思。



我想,作为这个伟大时代的见证者,应该对自己所处地域的人文社情等方面有一个自己的认识和判断,为的是更好的继往开来,为的是实现我们伟大的梦想。当然,写这篇文章并不是批判也不是颂扬,只是站在我的角度上,以个人的眼光从社会氛围、文化习俗、休闲娱乐、消费、县城建设、人才及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交通出行、婚嫁等方面进行了浅薄的分析,见笑与人。



02

熟人社会、信仰缺失

名利二字,纷扰的县城


大城有大城的吃喝拉撒,小城有小城的喜怒哀乐,乡村有乡村的酸甜苦辣。熙熙攘攘,纷纷扰扰,都终究逃不过名利二字。县城卡在中间位置这个地方,进,可看到城市的繁华热闹和贫困潦倒;退,可看到农村的恬静幽美和困苦挣扎。生活在县城,少了些城市的冰冷,多了些乡土的热情。芸芸众生,众生百态铸就了县城的社会氛围。



县城是一个典型具有精英掌控的社会。一个县域社会有几十万人口,但是真正有权有势或许只是几百个人。这几百人里面有两三百个科级以上干部,然后有几十个较有影响力的各行各业的老板,再有就是几个有头有脸的江湖人士。


这几百人实际上构成了一个熟人社会网络,相互之间即便不熟悉,也会通过其他渠道短时内了解各自的底细。身处网络中的一个人,如果碰到什么事情需要找网络当中的任何一个人,想一想办法,都会搭上线的。可以说,县城的一举一动、县城的孰轻孰重、县城的风云变幻都在这群人手里掌握着、捣鼓着。



县城是一个陌生环境下的熟人社会。走进县城,许多人你不认识,但是许多人你又认识。如果你在县城生活,走在街上,会有不同熟悉度的朋友或认识的人给你打招呼,面带微笑同时乐此不疲;两个陌生人见面扯东扯西的聊天也能引出一系列亲戚的连带关系。


你打交道的圈子和人重合几率非常高,所以名声和口碑非常重要,它几乎代表了你所有的信息。而每个人的身后,早已贴满了各种被别人定义的标签。县城里稍微有头有脸的人,就被会大众认知。



县城是一个关系大于规则的社会。在县城,“有关系好办事”的观念根深蒂固。路上车追尾了,事故双方下车首先打电话找人,亲戚朋友叫来一大群,好像要打架似的。然后各自通过关系找交警。以至于我到现在都不清楚只走正常渠道的话,究竟能办到什么事,维护到什么权益。


县城人讲的是关系,靠的是裙带和朋友。在县城人看来关系比规则更重要。关系到位,事情就不会荒废。人脉决定成败,至于规则、能力、才华、水平等一切都靠后。


你的能力所体现的不在于收入相差几百块钱,而在于你认识多少人,有多少各行各业的渠道,能为多少事开方便之门,在灰色地带又能如何游刃有余。大城市的关系问题也许会让你望而却步,输的心服口服。但小地方的关系问题会让你哭笑不得、咬牙切齿却无能为力。



县城是一个有圈子、有场子的社会。在县城,有级别,就有区别。级别通过地位、财富以及权力来显现。级别不同的人很难混在一个圈子里,但是可以聚在一个场子上把酒言欢。不同级别的人组成了不同的圈子,朋友也很固定。


圈子有高低之分,但是没有大城市那样泾渭分明。在县城,圈子很重要,你是这个圈子里的人,有什么事情圈里人自然会照顾到你。有人很难融入圈子,有人想从一个圈子进入到另外一个圈子,但是难度系数和干部晋升一样,很大。



县城的场子也重要,特别是酒场。请谁吃饭、谁陪吃饭、陪谁吃饭都是一门学问。酒场上喝什么酒,怎么喝酒都要视参与场子的人员而定。一般坐在场子上的人都是给面子的人,也基本上是圈里的人。县城的许多事情都是在场子上办妥的。



县城是一个有领导感存在的社会。在县城,官往大当很难,但是要找到领导的感觉不难。无论你是派出所、税务所、土地所……只要是所长,在县城都算是“高干”。一官半职在都市是职业,在县城就是领导。一个有实权部门正科级的局长出行都会有人提包端茶、前呼后拥,而且会目不斜视。在县城,有“职位”的人大都会被滋润的神清气爽、穿着讲究。为官的气场十足,让普通人望而敬畏。


县城是一个安逸稳定的社会。在县城生活,慢慢的就会温水煮青蛙。当你的才华配不上野心的时候,不知不觉你的理想抱负在脆弱的自制力下分崩离析。你想自律,你想斗志昂扬,那些糖衣炮弹、那些场子和烧酒不断在摧毁你毅力的最后堡垒。在县城有想法的人一旦失去了“贞操”,大多数都最终“嫁给”了县城。接受这一切,要么幸福,要么甘于平庸。生活在县城的人普遍把安稳和踏实当作立身之本,追求的就是一眼看到头的生活,可靠而衣食无忧。



县城是一个缺乏包容性的社会。在大城市,大龄青年怎么样,丁克怎么样,不买房怎么样,不要铁饭碗怎么样,穿着怪异又能怎么样……没有人在意你,没有人关注你,这就是大城市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可是在县城,工作,必须得等前辈退位让贤;婚姻,必须门当户对;结婚后,必须立马生孩子……要随波逐流,不能特立独行。不按正常模式生活,很快会被打入另类。



县城是一个信仰及诚信缺失的社会。当前,信仰和诚信的严重缺失,不仅是在县城,而是全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信仰的缺失,导致缺乏底线,无所畏惧,有恃无恐。人们只相信权力和金钱,只跟着自己的欲望茫然前行,愈走愈远。


曾经在县城亲眼遇到过一件事情,门面房是父亲的,租赁费却儿子在收。父亲向儿子索要租赁费引起父子之间激烈争吵以致到谩骂。儿子给父亲称“老子”,甚至要动手打父亲。父慈子孝,已经一去不复返,宛如仇敌。



诚信的缺失,导致世态炎凉,人情冷漠,相互猜忌,尔虞我诈。过去,人与人之间借钱只要有,几万几千都不成问题。现在,几百都是问题。吃的怕有毒,穿的怕高仿,走路怕车撞。当官的怕纪检,做生意的怕赔钱,打疫苗的怕遇假,找对象的怕化妆,学生怕考不上好学校,农民工怕拿不到工钱……。在这茫茫的人海里,人们就像漂泊在海上的一叶孤舟,孤独、焦虑和恐惧时时笼罩在心头。


03

县城的文化处在这一代盲区中


作为乡村与大城市的一个连接点,县城是观察城市文化的一个窗口,县城有着自己独特的县域文化。只是,近年来,随着“北上广”等大城市虹吸效应的显现,所谓的社会精英们都把目光集中在了这些一、二线城市,包括书籍、影视等文艺作品,关注的要么是历史,要么是虚幻、要么是都市、要么是农村,唯一不关注的就是县城,甚至可以说县城的生活处在我们这一代人的盲区里。



县城的主体构成人员,大多数人的童年都是在农村度过的,在城镇一体化的感召下,随着资本流动、人口流动等一系列流动,成年后都涌入城里。有人存在的地方,才有文化。文化告诉我们两件事,我们应向往什么和我们应如何表现。在县城,我看不到人们向往的是什么,但是我看到了表现了什么,可以说,是一锅大杂烩。没有鲜明的县域文化特色,大多数是千律一篇的次生城市文化。


在崇尚金钱的迷惘中,夹杂着当地的生产生活文化、婚姻家庭文化、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等,洋不洋土不土。所谓的文化习俗在历次的改革浪潮当中,都被次生城市文化同化。



县城的发展就如生活在其域内的人们一样,在尴尬中前行,在徘徊中过渡。我们的县城建设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我们的社区、小区在一个一个的形成,但是适应县城的文化体系却没有建立起来。


有了生存的皮囊,却少了生存的灵魂。我们是继承乡村传统文化习俗而发扬光大,还是吸收外来文化而装作紧跟步伐?生活在县城的人们在迷惘,生活在当下的我们也在迷惘。我想,管理者也在迷惘。我们缺乏的是文化自信,我们缺乏的是构建县域文化体系的大师。



我们县城的文化怎么表现?当闲来无事时,人们把打开手机“快手”观看“网红”作为茶余饭后的消遣,这是一种畸形的文化氛围,并不是文化的引领。


“网红”们搔首弄姿、说拉弹唱却能日获万元,有时靠以挑战传统道德底线而引起多人围观,且大伙送“穿云箭”“棒棒糖”而乐此不疲,这是“乞讨”文化。


我想,政府是时候出台相关的政策予以纠正了。当夜幕降临时,县城各个广场霓虹闪烁,音响震耳欲聋,大爷大妈们甚至年轻人尽情的扭动着身体,跳着“鬼步”等舞蹈,旁边围着一圈人拿着手机摄像充当忠实的粉丝。舞者迷失在音乐的节奏里,观者凌乱在错综的舞影中。这就是所谓的“广场”文化,你喜欢她或是厌恶她,就是制止不了她。



当春节来临时,政府会在主要街道的两边挂满灯笼,在主要广场装满灯饰,让小城的夜晚变的美丽。临近春节的前两天,县城的大多数街道都出现了堵车,在拥堵的车流里不乏外地车牌。一年一度的春节,成为回乡者和留守者的最大社交节日,各大饭店爆满。但是和大城市一样,县城的节日氛围也逐年变淡,除了车多人挤,你丝毫感受不到原来那种过年的感觉,这是“春节”文化。



你怀念她还是批判她,但是躲避不了她。当婚丧嫁娶时,县城的人们都会事先在饭店定好几十桌,基本上都要大操大办,生怕丢了脸面让人笑话。亲朋好友都来参加,每户随礼钱不少于二百。图个热闹,图个礼尚往来。但这种“人情”支出已成为不少人苦不堪言的沉重负担。现在人的生活条件都好了,每桌的饭菜基本都是怎么端上来怎么端下去,大都浪费掉了。这是“随礼”文化。你排斥她还是敷衍她,就是精简不了她。



在街道上、在公交车上,在任何场合随处可见的都是低头族。遇到稀奇古怪感兴趣的事情,大家都在拍视频,并能迅速传播。机不离手,头可断,网速不能慢。人们对手机的依赖已经深入骨髓,结束一天最后的一件事情是看手机,开始一天的第一件事情也是看手机。手机让人了解了世界,手机也让人失去了自己。这就是“手机”文化……



有人说,北上广是中国的幻象,县城才是中国的底色。


我想,一个县城的文化体现了一个县域人们的追求。拾起我们的文化自信,不失传统文化习俗,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少一些“出轨门”“艳照门”的话题。为县城人提供一个纯净的环境和高品质的生活,并为子孙后代着想,这是我们重建县城文化的愿景。


当前,县城文化正处在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能否保持清醒的头脑给一个合适的定位,是当下管理者必须重视的问题,也是我们所有有良知的文化人共同思考的一个问题。



04

杂乱无规的县城建设


县城是县域发展的核心载体,承载着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的主要任务,也是引入外部发展资源主要入口和县域发展形象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民涌入县城,县城的框架也在不断的拉大。县城的建设看似是有规划的,却又是无规可依的,是在杂乱中乱抓。



人们关心的只是自己切身利益,谁去考虑宏观和大局?因为无指引,所以无秩序,无秩序的乱拆乱建造就了县城建设的风貌迥异、七拐八扭和宽窄不一。最终,人人拿起手指指责的都是别人,唯一的不是自己。


比如说县城没有自己的建筑风貌。


县城并不大,开车十分钟能从城的一头走到另一头。但是就这十分钟的路程,你可以见到风格迥异的各类建筑。



有复制大城市的高档楼盘在弥漫着现代化气息,有破烂的砖瓦房在卖着老味道羊杂碎,有三层贴着白色瓷砖的小楼房在开着蒙娜丽莎婚纱摄影,有二十一层的高楼在开着国际大酒店。


比如说县城人有较严重的门面房意识。城里有门面房,一辈子都不慌。前几年,经济好的时候,新开拓一条街道,政府和当地居民因为拆迁问题进行的是耗时耗力耗财的拉锯战。


人们都想有门面房,恨不得把门面房修建在道路的中间,留给城市的公共区域少的可怜。



随着车辆的日益增多,无地可停车的弊病凸显。比如说县城人有情有独钟的独院情节。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在县城拥有一套二层小独院,是众多人的追求。因为这种追求,在街道两侧20米以外大都是紧挨着的独院二层楼房或平房。高低不平,左右不一,巷道狭窄。这种居住环境因为停车的问题已逐渐撵不上生活的脚步了。


县城建设能否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我看来,就是理念问题。我们应从县城发展的基本规律入手,科学谋划县域空间城镇化进程,提升县城公共服务水平。我们应充分研判城镇发展规律和区域布局规律,充分估计人口状况、发展潜力、经济发展水平、现有城镇体系格局等方面的情况,建设有高质量生活品质的县城。


我们要划定县城扩建边界和不可建设区,摒弃无序建设。政府高瞻远瞩的科学规划、统一风貌、划定功能区块、有效管治,县城的居民积极配合、紧跟步调、提升服务水平,共同打造有地域特色的县城。这种理念,不仅执政者要有,生活在县城的人们更要有。到不了的地方叫远方,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是家乡。生活在县城的人,县城就是家乡。我们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05

在县城,你能真正体会到学非所用


县城的兴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吸引足够多的年轻人。现状是县城的年轻人,特别是上大学的年轻人,回流率很低。回来的大部分是二本三本及专科,211及985的基本不会回来。目前国内的现状是人才过于集中化,最有能力的一批人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差一点的二线,再差的三线,等到了四线五线城市或乡村人才就很少了。



资源向城市集中,人口也自然向城市聚拢。


如果不是高房价进行绊脚,许多大城市发生的抢人大战,会像吸血一样逐渐吸空县城。许多年轻人不愿意来到县城或者县城的年轻人不愿意回来。


一者是因为县城缺乏发展前景的产业,就业岗位匮乏以及单一,发展空间小;二者是因为相对于大城市较为公平的竞争机制,县城的人情社会氛围和乡土规则,让一些回到县城生活的人,立马产生逃离的冲动。能留下来的,大都是以行政、事业单位和国企为主要群体了。



在县城,只有官场,没有职场。


在县城,你真正能体会到学非所用,你所学的专业和从事的工作风马牛不相及。在县城,工作大可分为行政、事业、国有企业、自由职业等四个类别。其中最体面的无非就是在行政单位上班了,别人问你在哪高就时,回答底气最十足的就是某办某局了。随着机构改革人员编制的限制,行政事业单位招人“逢进必考”。


在许多人眼里,大中专生毕业就意味着待业、失业。所以,在县城拥有一个“铁饭碗”是大多人的梦想和追求,即使是一个公益性岗位,也会有人托起关系花着大价钱挤破脑袋去争取。


神木月薪2500元招聘研究生作为协管员引起的热议,不就着实反映了县城的这种就业取向么?神木招聘事件不是反映了县城的人才济济,而是反映了从事县城其他行业的人才匮乏。神木所要招的研究生,只是户籍和档案留在了神木,人未必现在留在神木做贡献。



在县城,体制内的人才多,体制外的人才少;传统型的人才多,高新技术的人才少,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少。在县城,当最优秀的人才把人生最好的年华留在体制内,却因无背景晋升无望而弄得干劲和志气全无,每天对着电脑喝茶玩手机时,过着徐庶在曹营的生活。我想,这个县城是没有活力的。



在县城,当我们摒弃“跳出农门就从政”的思想时,当我们树立公务员就是一份职业时,当我们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勤奋刻苦能够在社会上创业养家糊口时,当我们拥有自己的特色产业持续发力时,当我们能够提供足够多的工作岗位时,我想,会吸引一大批年轻人才。


而人才的聚集又会促进这种产业的发展,良性循环。那么,县城会越来越好。但是,如果县城缺乏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只是依赖于资源,随着资源的枯竭和产业的单一,无法吸引足够多的人才。那么,等待这个县城的就只有慢慢的衰败了。



06

县城住房众生相


县城住房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反映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参数。县城经过近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全社会住房增多,城区人口增长,城区规模扩大。但因历史的原因受多种因素影响和条件的限制。从一定程度上讲,形成了“毛线蛋”式的水泥森林布局、见缝插针的邻里关系,难以改造到位的公共设施,这些都给城区品味的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形成了障碍。



在县城,住房大致可以分为房地产开发的商品房、单位修建的家属楼、保障性住房、居民自建或购置的独院、祖上留下的老宅等几个类别。


先说房地产开发的商品房。近几年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无论是一二线城市,还是三四线城市,都在加速城市扩张。尤其是县城,之前城市化水平低,在这一轮的发展中,一边进行旧城改造,一边兴建新城区。


在过去几年来,大小房地产商在县城开发了大小好几个楼盘,好地段的房价拉升到接近6000元每平。和大城市的房市一样,有的人买房是出于刚性需求,有的人买房是出于投机需求。这俩年,随着经济的低迷运行和资金链的断裂,县城的人口处于净流失的状态,导致新房市场明显供过于求,甚至出现了烂尾楼情况。



再说单位修建的家属楼。家属楼由于建安成本低而受到县城人们的青睐,但修建家属楼那是过去的事情了。这两年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再也没有单位领导带头弄这个事情了。


第三说保障性住房。保障性住房是政府为低收入购房困难家庭出台的一个政策,在县城,解决了很多人的后顾之忧,挺好。


第四说居民自建独院。近十多年来,生活在县城的居民自建住房可以用“疯狂”二字来形容。谁想盖房谁盖房,谁有土地谁盖房,谁有钱谁盖房,有多大建多大,想建多大就建多大。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走进县城的深处给人乱七八糟的感觉。每家每户都地面高低不一,坐字斜顺不齐。居间矛盾突出,居间的通风、采光、行路困难。这其中既有管理者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也有居民思想理念的问题,原因诸多,不好评判。


最后说祖上留下的老宅。在县城,祖上留下的老宅大都是砖木结构房或者窑洞,随着旧城改造的进行,现在存在的也是凤毛麟角了,许多已被列为危房了。


在县城,有钱人至少有三套住房,一套在省城,一套是独院,一套是单元房。普通人(大都是进城的农民)受“丈母娘经济”的影响,相比于单元楼,独院性价比更高,买的都是二层小楼房或者平房。在县城,也有很多进城的农民买不起房,为供孩子读书打工租着房。在县城,我想作为管理者,应对县城的住房情况进行一次彻底调查和摸底,为编制住房建设规划、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提供依据,为落实弱势群体的居住政策提供技术支撑。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在县城,我觉得别玩房地产,有钱多搞些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我们人力成本和土地成本的优势,多做招商引资,做大做强有前景的特色产业比如旅游业,才是正道。


关于住房,十九大明确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其实在我看来,房价居高不下都是出自于人性的贪婪和盲目的跟风。看到有人炒房赚钱之后就会陆陆续续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开发商看见有这么多人买房,就会提高房价,这就形成了一个圆环效应。有时,我们能管得住市场,却管不住人性。



07

越来越难考名牌大学的县城教育


在县城,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政府在投入,民众也在投入。呆在县城的许多农村年轻人,主要任务就是供孩子。


找一个好的学校,找一个好的代课老师,又是县城人们发动自己关系的关键时期。孩子学的好,家长不拖关系少操心;孩子学的差,家长找起关系还担心。



在县城,考985等品牌学校也越来越难了,这是优势资源向大城市集中的结果。在县城,生源流失很明显。过去大部分县城中学的尖子生会在县城上学,而现在大部分尖子生都去了地级市或省城,留下来的“尖子生”其实大多是以前的“中等生”。这就叫做大城市对小县城的“掐尖”。


在县城,家境殷实的人早已在省城买了房子。有的孩子从上幼儿园起就成了省城人了,有的孩子从上初中起,有的孩子是从上高中起。不问结果,只问过程。过程完美,家长也就问心无愧了。在县城,诸多培训机构遍地开花,诸如美术班、舞蹈班、口才班、书法班、钢琴班……。良莠不齐,但是还是吸引着大量焦虑的家长,因为我们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在县城,能教育出什么样的人?在我看来,有很多影响因素。首先是家庭因素。如果家庭矛盾多,父母吵吵闹闹,对孩子是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其次是学校因素。学校硬件、整体学习氛围固然重要,但是适合孩子也很重要。如果孩子进入一个学校或者班级长期压抑自卑不快乐,那么就不是最优选择。


再者就是补习因素。补习有两种,一种是特长和兴趣培养,比如跳舞、钢琴。一种是智商能力培养。补习肯定有好处,但现在乱象丛生和良莠不齐,选择很重要。


最后是社会活动部分。社会活动,现在大多数孩子整天埋在书本和手机里,缺少西方注重的社会实践经验。我觉得,县城的孩子多些“红杆绿叶是荞麦”的“乡土”实践教育,未必是一件坏事。值得教育者的思考。


在县城,无论教育质量的好坏,县城是大多数孩子通往成功捷径的地方,无法选择。引用卢森堡的一句话:“不管怎样的事情,都请安静地愉快吧!这是人生。我们要依样的接受人生,勇敢地、大胆地,而且永远地微笑着。”



08

乱吃药,乱输液,医疗风气差


在县城,人们有点头疼脑热的小毛病自己去药店买点药就解决了。县城的药店诸如“仁心堂”“广济堂”等遍地都是堂,没“堂”就不是高大上的药店。在过去,药店的门口对联是“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现在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卖药的人希望赚的盆钵满银,这个社会的确是病了。


在县城,小诊所大都是给儿童看病的,可见当前我们公共医疗机构里的儿科是多么的偏科。现在的孩子都娇贵,一有点头疼感冒,许多大人赶忙带在附近的诊所去看,不是打针就是输液,见效快但也是对孩子抵抗力的一种摧残。


在县城,药店花小钱解决不了的病情就去医院挂号做检查了,一系列下来不管你吃了吃不了,药开一大堆,许多人吃几次以后,药都束之高阁最后过期扔掉了。“以药养医”这个顽疾不根除,即使有合作医疗等保障体系,老百姓还是负担不起。



在县城,许多人的身体检查都是在省城或者京都进行的。在县城,也有许多人小病扛着,大病看不起,更谈不上获得高质量的医疗资源了。即使现在有“水滴筹”等网络筹款,但对于真正需要的人来说,也是杯水车薪。


在县城,90%以上的疾病可以在县内就诊。但是制约我们县级医院服务水平的不是医务人员的职业素质,而是地方的一些社会风气。比如说生孩子,给接生大夫、麻醉师等人都要送红包,好像不送红包孩子生不下来。最后形成了一种风气,在患者看来,不拿红包的大夫不用心诊治;在大夫看来,不送红包的患者不上路子。


09

养老变成一种负担


当前在县城,老人大都是随子女进城的农村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老人愿意选择家庭养老、独居或与配偶互相照料的自我养老方式。



在县城,家庭养老依然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养老方式。虽然有一两所养老院,但是很多人是不愿意把老人送到那里去的,怕背上骂名。在过去,老人在家中非常有威严,谁不孝敬老人,将会被众人评说。可是现在,老人的尊严不再被推崇。伴随着他们的衰老,他们的创造力在一天天下降,随着创造力的下降,他们的发言权和社会权威也在一天天缩小,他们对这样的变化已经彻底无能为力。


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各种影响,许多人把父母的养老当作一种负担来看待,造成了许多老人对待生活的孤寂和无奈。我觉得到我们这代人老的时候,选择的肯定是老年公寓了,我们看重的应该是身体检查和专业医护人员照顾及人员之间交流等情况了。


莫让“黄昏”无处安放。养老问题是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我觉得根据老人的经济能力和知识文化水平的差异,政府机构和社会舆论应针对不同人群倡导不同的养老方式。围绕老龄人群,开发老年市场。引导养老观念,因地制宜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在全社会促进形成尊重、关心帮助和老年人的社会风尚。


10

县城的文化处在这一代盲区中


随着社会价值观念的裂变,促使所有人向金钱、享乐、物欲看齐。婚姻不再以追求幸福的爱情为前提和归宿,女性为了享乐可以抛弃自己应该拥有的幸福爱情,转而追求华丽的、奢华的、虚无的生活,甘愿委身物欲。而男性只要有金钱基础,可以用金钱挥霍自己贪婪的欲望,不需要任何纯真的爱情来支配自己。


当今,很少再有陕北民歌《一对对鸳鸯水上漂》里描述的情景了,感情在房子、车子、票子、工作和家庭地位等跟前被击打的支离破碎。


在县城,择偶标准切实的体现了当地的价值观。优先级是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商人,最后是自由职业。在县城,男孩找女孩一般会问干什么工作的、长相如何、父母是干什么的等几个硬件问题。


一般女孩子如果工作在体制内,找对象的成功率是大大的提高,如果再长的漂亮,那就是香饽饽了。女孩找男孩一般会问干什么工作的、人怎么样、长相如何、个子高低、家庭情况等几个硬件问题。一般男孩子如果在体制内有工作,而且有房有车,那就好找的多了。


在县城,条件好的女孩比条件好的男孩难找对象很多。女孩有体制内工作而且貌美的,单着的也很多。也不能怪男孩没用,县城实在是机会太少,男的没有施展拳脚的空间,大多优质男都去大城市发展了。反观女孩,只要有编,再打扮一下,就都能算条件好了。如果家里还行,那就是白富美了。在县城,对女孩年龄很在意。基本上除了特别貌美的,过了28周岁,介绍的就比较少了。


在县城,婚嫁也基本上体现了门当户对,官官联姻、官商联姻是县城上流社会的一个趋势和模式了。在县城,有王子找灰姑娘的事情,但是很少听说有公主找穷屌丝的先例。穷二代要实现屌丝逆袭,除非你的学历、才华、工作所散发出的光芒掩盖了你的家庭出身等所有问题。


在县城,结婚前,女方跟男方要房子、车子、彩礼钱、金银首饰钱、零花钱,基本上是一样不能少的。家境好的,准备的妥妥帖帖;家境一般的,要借钱贷款筹备,真是结一次婚,穷了老子富了儿。这是一种很不好的社会风气,老人辛辛苦苦攒一辈子钱就是为了儿女结婚,年轻人不去奋斗和拼搏,不去体验生活的艰辛与困苦,坐享其成。


这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悲哀,而且一代传一代,又是教育的悲哀。在我看来,年轻人结婚,自己有本事买辆奥迪,没本事就买辆雅迪,不要拿父母的辛苦钱去挥霍,不要拿借钱贷款炫耀自己的不成熟。


结语


《平凡的世界》里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谁让你读了这么多书,又知道了双水村以外还有个大世界……如果从小你就在这个天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你现在就会和众乡亲抱同一理想:经过几年的辛劳,像大哥一样娶个满意的媳妇,生个胖儿子,加上你的体魄,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庄稼人。不幸的是,你知道的太多了,思考的太多了,因此才有了这种不能为周围人所理解的苦恼。”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不知所云。


关于县城的社会话题还有很多。普通老百姓的锅碗瓢盆奏响了这个社会曲,人人都是弹奏者。谁在编曲谁在听,演绎着各自的人生,讲述着各自的故事。在繁华中落幕,在拥挤中独行。人生百态,冷暖自知。


图文素材来源于小北政经,作者白靖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