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领秦国创业成功,商鞅能算一个合格的CEO吗?
在公元前9世纪,一个叫非子的人为周朝王室养马,得到了一小块封地(现在甘肃一带),一百多年后,非子的后人秦襄公帮助周平王抵抗西戎进攻,并配合平王东迁,周平王于是把秦从附庸提升到了诸侯地位。这时秦国才与东方列国平起平坐。但由于地处苦寒边远之地,一向被东方诸国看不起,国际上根本不把秦国视为平等成员,不让他参与诸侯之会盟,而是把它看做未开化的野蛮人部落。
此时社会的动荡越来越加剧。各国的新兴军功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纷纷要求政治改革,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当时的变法浪潮恰似现在的互联网浪潮,抓住了先机的人很可能成为新兴大国。
公元前362年,21岁的热血青年秦孝公继位,他耻于秦国的落后状况,看到这股变法浪潮,也决心进行二次创业!向天下发出了求贤令,最终从国外请了一个CEO,叫商鞅。
商鞅出生在战国。战国和春秋什么区别呢?春秋时是“只要你服我”就可以了,称霸是社会主题,战国时是“老子非灭了你不可”!丛林法则开始盛行。
因此,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延至战国已然急剧萎缩。当时的知识分子已经不再像老子、孔子和庄子那样追求价值和思想,而是热衷于能够迅速获取功名的权术。比如苏秦、张仪、商鞅等等都是此类,他们同那个时代的众多年轻人一样,都在寻找一种短、平、快的创业的创业捷径。
商鞅上任第一天,秦孝公就对他说:“我只想最短的时间把公司做大、做强、做上市!仅此而已!”商鞅说:“我志就在此!”两人闭门谈了三天三夜,达成了秦国发展的两个十年战略规划。
不过在战略规划实施之前,有个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对一个政府来说,最可怕的不是“政治危机”,也不是“经济危机”,更加不是“军事危机”。而是人民群众的“信任危机”。要想变法,必须先解决百姓的信任问题。
商鞅“城门立木”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正是这样才确立了变法政府的公信力,而之后的“太子犯错,刑太子之师”更是震慑了所有官吏使之不敢不严格执行新法。
信任问题解决之后,商鞅变法进入实质阶段,第一个十年计划是努力发展“农业”,储备粮食;第二个十年计划是发展“军事”,调动大家上阵杀敌的积极性。而且制定了很多苛刻的法律条文,让大家必须遵守。总之,一切都为了战争做准备。
发展农业就是奖励耕战。这是打基础阶段,执行了十年。都有哪些措施呢?
人口是生产的基础,商鞅先实行“徕民”政策,他组建了一个强大的HR团队,四处招人,在短期内大量招徕其他诸侯国的移民,既可以增加本国人口,又可使敌国人口和兵源枯竭。
商鞅当时就有了城镇化的概念,他倡导的“制土分民之律”认为:容纳五万的生产人口,需要有方圆一百里的土地,其中良田占40%,坏田占20%,城镇、道路占10%,湖泊、河流、山地占30%。两千多年前能有这种生态概念是很可贵的。
商鞅鼓励大家都去种地,认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比例最好是百比一、最多不超过十比一。“百人农, 一人居者(指非农业人口),王;十人农,一人居者,强;半农、半居者,危。”为鼓励小农经济,商鞅规定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出双倍赋税。
为了发展农业,商鞅禁止粮食贸易,你不种地就没饭吃。想做生意?重税重税再重税!让你无利可图,杀头的生意有人做,赔本的生意没人做。而且秦国的脏活累活送死活,统统商人先上。
由于严控商业,秦国商业急剧倒退。“山泽之利”等资源全部归国家掌控,连私人旅馆不许存在,一律国有。所以商鞅最后出逃时拒绝商鞅投宿的旅馆前台,其实是个非常有职业道德的国企员工。
商鞅反对提高人们的知识文化,主张人民“愚昧无知”。要想富国强兵,赢就必须使民“不好学问”。是他向秦孝公提焚书的主张,不过100多年后才被秦始皇彻底执行。
十年后,秦国的粮食和农业大大发展,这时商鞅让秦王迁都咸阳,进行第二个十年计划:实行军功爵。
如果一个士兵在战场上斩获两个敌人“甲士”首级,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释放。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隶,也可以转为平民。杀敌人五个“甲士”可拥有五户人的仆人。打一次胜仗,小官升一级。大官升三级。在军中,由于爵位高低不同,每顿吃的饭菜甚至都不一样。三级爵有精米一斗、酱半升,菜羹一盘。两级爵位只能吃粗米,没有爵位的普通士兵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军功爵还是可以传子的。如果父亲战死疆场,他的功劳可以记在儿子头上。一人获得军功,全家都可以受益。
看到这样的激励政策,是不是有点摩拳擦掌了?想想看吧,现在买个房子、娶个老婆、养育孩子成本多高?正而在秦国当兵砍掉一个敌人脑袋,就可以给500平米房产、田地一顷、还有仆人。如果你穿越到2000多年前的秦国,肯定会去“当兵发财”了吧!在当时这对普通士兵们,尤其是还未恢复奴隶身份的士兵,哪个不奋勇争先?
究其本质,商鞅变法就是要把秦国民众统统变成两种人,一种是农民,一种是战士;一个只会耕地的牛,一个只会拼命杀敌的狼;一个在后勤,一个上前线,为国家战争服务!而且农民和战士都必须愚昧无知、卑贱贫穷,这样才能用爵位和财物之类的小恩惠让他们服从。
商鞅的《商君书》这样描述他的改革理念:“国家施行善政,民众中就一定会出现许多奸诈之人。国家富有,如果执行让人民贫穷的政策,叫做富上加富,国家一定就强大。国家贫穷,如果执行让人民富有的政策,叫做贫上加贫,国家一定就衰弱。”,“人民弱势,国家就强大;人民强大,国家就弱势;所以治理有方的国家一定要使人民处于弱势。”
凡此种种,就是将国家与人民对立起来,强国就得弱民,弱民必可强国。换言之,大国崛起的基石,就是人民的苦难和泪水。
一个弱国只用不到20年就变成了一个所谓“强国”,如此短、平、快,其实是以牺牲全体民众的幸福为代价!
这也是目标过于粗暴单一造成的后果。再想想当今的世界,有多少国家和城市只想着GDP、有多少公司整天只想着做大做强;有多少人整天只想发财、成功,又有多少人想过自己的定位、价值、使命?
商鞅变法二十年,最后秦国索性连货币都没了,直接一把斧头换15斤大米,以物易物大唱原始社会好,他死后三年,秦国才重新又有了货币。可见秦国的商业有多么落后!
商鞅自公元前356年开始变法,至公元前338年商鞅被秦惠王“车裂”,灭商君之族,商鞅变法一共已经实施了十八年。商鞅死于自己所立的严刑峻法,也算求仁得仁。
所以:商鞅和他的老板秦孝公都是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者,为了理想中的大国崛起,无论执行怎样难以理喻的政策,都在所不惜。
商鞅变法的成功,在于他紧抓问题核心:能战才是硬道理!他用简单的、易于操作的、见效快的办法,像魔术师一样,变出一个生龙活虎的秦国。抓农业,等于打仗有了保障;抓军事,是为打仗做好准备。
商鞅变法最大的进步在于:让那些既得利益者以及利益继承者们失利,让那些一无所有的草根有上升的通道。没有军功的贵族,一律废除名位,普通民众,要战场上杀人够多,也可以授予爵位,他打开了那个固化的社会,这一点在当时是很大的进步。
商鞅变法可以使一个国家在最短时间变成一台战争机器,但如果把它作为长期国策,注定会溃败。商鞅指挥下的秦国,其文化、商业模式和市场定位等只适应“打天下”的阶段,如果依然用这种方式治理天下,溃败是必然的。
点评:秦国统一中国之后,应该安抚天下,立刻对“战争机器”的国家进行转型升级,但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让其还在这条不归路上狂飙,焚书坑儒、强行暴政、秦已经是统治者了,却还把自己当成掠夺者。所以“六王毕,四海一”,秦国虽然实现了千秋霸业,只可惜两世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