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此时此刻——我的眼里只有你 | 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No.275《绝非偶然》连载No.59

2016-05-18 埃利奥特·阿伦森 优才成长

599《绝非偶然》连载

我最欣赏T组所强调的直接对话,它能够帮助组员把自己对别人的感觉与看法和判断区别开来,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采取辱骂、责备和奉承的方式。小组里没有安排任何议程,也不关注他人过去的经历或童年的不幸遭遇,只强调此时此刻。在我领导的一个T组里,一位叫蒂姆的中年男子对比自己稍微年轻一些的男子彼得说道:“这三天我一直在观察你、听你说话,我认为你是个伪君子。”



他的说法有什么错误呢?蒂姆难道不是诚实地表达了自己对彼得的感觉吗?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理解会心团体的关键是“感觉”一词。蒂姆并没有表达一种感觉,他表达的是一个判断。我所说的“感觉”,并不是指一个预感或一个假设,如同说“我感觉今天要下雨”一样;而是指生气、高兴、悲伤、快乐、烦恼、恐惧、不适、温暖、痛苦、嫉妒、兴奋等。于是我问蒂姆对彼得有什么感觉。


“嗯,我觉得彼得是个伪君子。”他说。

“这对你有什么影响呢?”

“让我讨厌。”


此时另一个组员插话问道:“彼得到底做了什么令你讨厌的事情?”经过组员们的一番探查,蒂姆坦承,每当彼得向组里的女性献殷勤时,自己就觉得他很讨厌。经过更深入的探究,大家发现,原来蒂姆是讨厌彼得的女人缘。最后蒂姆坦白说,自己嫉妒彼得在女人眼里的魅力。也就是说,蒂姆最初隐藏了自己的嫉妒感觉,在心里将其转化为蔑视,这是一种自我保护。多年的社会历练让蒂姆认为,如果承认自己嫉妒别人,就会显得自己很脆弱,可若是表现出蔑视别人,自己就占了上风。虽然蒂姆在自我保护方面是成功的,但此举妨碍了他了解自己的真实感受,没法弄清楚产生这一感受的缘由,还妨碍了他与别人进行直接而有效的沟通。



社会上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在自我保护。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都穿着一套行为的盔甲,试图将别人对自己的伤害程度降到最低。但有时我们将自己的真实感受隐藏得太好,不仅别人无从知晓,连自己也被锁在心墙之外。而T组通过营造一个安全的氛围,让组员尽可能地脱去那层盔甲,尽情展示内心脆弱的一面,而不必担心受到攻击和嘲笑。


但如果蒂姆憎恨彼得,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他应该表达自己的恨意吗?如果蒂姆认为彼得是一个坏人,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他应该如实表达自己的想法吗?


蒂姆:“我恨你,彼得,你是个坏人。”

彼得:“我不是。”

蒂姆:“可我是就这样认为的。我只是按照小组规则坦承自己对你的感觉而已。”

彼得:“那只是你的感觉——而且,咱俩彼此彼此。”


通过直呼彼得的大名,蒂姆设立了一种特定情景,令彼得无法洗耳恭听,而是时时准备进行自我防卫和反击。但如果蒂姆用自己的感受引出谈话,比如“我既痛心又生气”,他就会将彼得引入一个讨论的情境中,看他做了什么令蒂姆痛心和生气的事情。


直截了当地说出内心的感受,将感觉与判断区分开来,是富有成效的沟通方式。原因有两点。第一,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看法和判断仅仅是一种推测。蒂姆认为彼得是伪君子和坏人,可能是事实,也可能不是,这只是蒂姆对彼得的分析结果。只有彼得才知道自己是不是伪君子,蒂姆只是在猜测。但蒂姆说他嫉妒彼得或者感到生气,这绝对是事实。蒂姆知道自己的感觉,丝毫没有猜测的成分。实际上,他是世界上唯一知道自己感受的人。彼得可能在意蒂姆的推测和判断,也可能并不在意。但如果他想跟蒂姆交朋友,他可能会想知道蒂姆内心真实的感受,以及蒂姆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第二,当蒂姆阐明自己对彼得的看法或判断时,他只是在说跟彼得相关的事情。但当他阐述自己因彼得的行为而产生的感受时,他同时也在阐述跟自己有关的事。因此,自我感受的表达就像送出一份品种繁多的大礼包,就好比蒂姆打开了自家大门让彼得进来。然而,如果蒂姆只是说出自己对彼得的判断,他就是在攻克彼得的心理防线,试图对彼得的动机或人格进行归因。在这种情况下,彼得有充分的理由予以还击,因为蒂姆无权不请自来地到他家里做客。


未完待续


   责编:秀芸科敏王利群

    (制作:优才团队)



请加群互动


本书简介



一个性格腼腆、资质平平的小男孩,在无财无势的家庭中长大,如何成为举世闻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年少时哈佛大学望洋兴叹的“笨小子”,十年后竟成为哈佛大学教授?在《绝非偶然》一书中,阿伦森用自己的经历阐明了社会心理学的真义: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可以向好的方向发展,一个人可以不受儿时不愉快经历和个性缺陷的束缚,通过自我完善成就可能的自我。本书详述了社会心理学许多最具代表性的实验,从理论假设到实验过程再到最后的结论分析,每一步都清晰可见。如果你对社会心理学实验和理论感兴趣,这本书无疑是一顿饕餮大餐。

作者简介




埃利奥特·阿伦森 Elliot Aronson当代最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心理协会120年历史上唯一一位获得所有三项大奖的心理学家:杰出研究奖、杰出教学奖和杰出著作奖。师从马斯洛、麦克莱兰和费斯廷格三位大师级导师,在认知失调、个人吸引力等多个领域取得影响整个心理学界的重大研究成果。他所著的《社会性动物》被誉为“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经》”,已更新至第11版,被翻译成14种语言。晚年双目失明,依然坚持心理学写作和教学工作,将毕生奉献给社会心理学事业。


往期连载(点击下方链接可直接阅读)

科学T组与人的成长 |《绝非偶然》连载No.58

我的处女作《社会性动物》非常受欢迎 | 《绝非偶然》连载No.57

知易行难——政治对学术的负面影响 | 《绝非偶然》连载No.56

偏见是可以消除的——我们可以相互喜欢| 《绝非偶然》连载No.55

拼图学习成长小组 | 《绝非偶然》连载No.54

他称我为“黑鬼情人”——我和全家被威胁 | 《绝非偶然》连载No.53

“要做爱,不要作战”——怎样避免把和平游行变成暴乱 | 《绝非偶然》连载No.52

友谊的力量 |《绝非偶然》连载No.51

科学实验与超越自我 | 《绝非偶然》连载No.50

我和加德纳之间的友谊 | 《绝非偶然》连载No.49

挚友加德纳 | 《绝非偶然》连载No.48

超级销售员戴尔•卡内基 | 《绝非偶然》连载No.47

个人吸引力研究 | 《绝非偶然》连载No.46

“牛棚”实验室的生活 | 《绝非偶然》连载No.45


优才成长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

自动获取优才新闻早餐



青藤园

为您提供专业化、个性化

留(游)学整体解决方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