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玩命,怎么好意思叫功夫电影

海边的卡夫卡 正點观影 2022-03-17

正文开始前,不妨先打为敬:


过瘾吧!

一个个伶俐的击打场面,拳拳到肉的真实痛感,都能让观众的荷尔蒙直线上升。这一幕幕场景,背后都是指向一个名字:香港功夫电影

作为港片蜚声国际的招牌,香港的功夫电影曾经是世界之最。如果你要学拍动作场景,港片至今依旧是各大电影院校必须“偷师”的对象。功夫电影的成功,除了源于当时香港蓬勃的电影产业,更重要的是,整个电影产业背后有一群无名的“龙虎武师”。

我们熟悉的七小福,其实都是龙虎武师的一员

所谓的“龙虎武师”,简单而言,就是“打星”,专指粤剧和电影行业中负责武打动作的特技演员。我们熟悉的成龙、洪金宝、甄子丹全都可以算是武师的一员。


当然啦,并不是每一个都能像他们一样能被人熟知。当聚光灯置于一处时,明处之外,自然伴随着阴影。大部分武师只能沦为配角或替身,甚至连名字都不会出现在片尾字幕中。但是哪里有动作场面,哪里就需要他们的身影。正是这些无名的“功臣”,造就了一部又一部经典的香港功夫电影。对所有的港片迷来说,大家都欠他们一句谢谢。


值得庆幸的是,一部排片率只有1%的冷门纪录片,替我们递上了这份迟到多年的情书。


龙虎武师


影评人转行当导演,影史上早已有先例:法国新浪潮的戈达尔,意大利的米开朗琪罗·安东尼奥尼,韩国的朴赞郁,中国台湾的陈国富......都是以影评人起家。也许对影评人来说,“评而优则导”是个时刻念想的情意结。

作为国内资深港片专家的魏君子,早在《龙虎武师》之前,他就参与到电影的制作中。早在2009年,他就担任吴镇宇《追影》的编剧。2017年袁和平执导的《奇门遁甲》,魏君子是电影的编剧和制片人。


履历确实是丰富,可惜两部署名的编剧作品,都反响不佳(豆瓣评分均不过五分)。所以当初传出他要首执导筒时,不免让人担心。

不过就口碑而言,魏君子这次是成功的。比起同期上映的几部院线电影来说,豆瓣8.3着实是个好成绩。


以纪录片起步是个很聪明的选择,精彩与否更多取决于嘉宾阵容和提供的素材是否“有料”。

常年混迹于港圈的魏君子,人脉是他的强项。且看《龙虎武师》的采访阵容,半个香港武师圈的人都到齐了。他们的点滴分享,构足了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


香港武师的兴盛,其实离不开天时地利。

上个世纪的香港可谓是云龙混杂,来自大江南北的人都聚集于香港。此时的香港,其实是一个文化的熔炉。

好多人可能不知道,不少武师都是学戏剧出身。1949 年,京剧名伶于占元在香港创立香港中国戏剧学院,中国的南派戏曲与北派戏曲,在香港汇合了。而我们熟悉的成龙、洪金宝就是从这里培养出来的。


但问题来了,为什么一群学戏的孩子会去拍电影?原因简单:生活所迫

当时的香港根本没什么人会去看戏,只靠门票,恐怕是食不果腹,所以这群孩子选择进入了当时紧缺人手的电影行业。

对于他们来说,演武打镜头,无非是将“唱念做打”的“打”发挥出来。早期的功夫电影多少保留了传统戏曲的痕迹,比如武打动作更多是写意,像体操多于像武打,而演员的反应,都是装出来的,对观众来说,太假了,打得不够过瘾

真正给功夫片革新范式的人是李小龙。


习武出身的他,不需要玩“虚招”,而是接近于“实战”。

李小龙的成功,让“功夫”(kung fu)一词被西方人认识,他随之也成了中国功夫的化身。其中1973年的《龙争虎斗》让李小龙在好莱坞成功立足,不仅是华人观众,美国人也为其拳拳到肉的逼真感所震慑。


这种逼真有时候不得不找替身。

曾经做过李小龙替身的元华说,有时候为了观赏性,会让他来一些动作。他和成龙、元彪等人学的是武术套路,讲究的是美观,但李小龙是玩真功夫。


李小龙的横空出世直接拔高了功夫电影的标准,和电影语言,可惜,没等他再进一步,1973年他就在最璀璨的时候离世。他的死直接冲击了功夫电影,很多武师回忆,李小龙死后,功夫电影整整沉寂了五年。有些武师不得不转行,甚至要去卖血。

幸好有刘家良和成龙这些动作巨星,功夫片才在80年代大放异彩。

80年代绝对是武师间“大混战”的时代,武师团体也日渐专业化,出现了几个大型的武师团队,比如成龙的成家班,洪金宝的洪家班,刘家良的刘家班,还有袁和平的袁家班。


拍摄过《太极张三丰》《精武英雄》的钱小豪曾说,80年代,武师行互相在比较,这个班出现了一个高难度动作,那下一部戏,另一个班就得想着超过你。香港功夫电影的出彩,很大程度是源于这几个武师团队的互相竞争,彼此都在挑战极限。

武师最大的本领说起来也简单,就是不怕死

比如成龙的《A计划》的名场面,他要从15米的钟楼重重坠落在地上。


当时因为太冒险了,成龙不敢拍,所以他让武师火星先试。

火星回忆道:“当时成龙大哥做了这个动作,但是他觉得不好看,于是找了三四个人拍摄,但效果都不佳。后来轮到我,我很害怕,因为前面有几个武师为此受了伤,拍摄期间我试过很多次,真要跳的时候不敢松手,最终从早上十点钟开工,到下午四点钟才跳下来。”

武师:火星

当然,这当然不是火星第一次玩命了,同样是和成龙合作的《龙少爷》,他需要被人从二楼踢下背部落地。为了不穿帮,地面不可以铺垫子,只能硬着摔。普通人这么高摔下来,基本已经报废了,而为了这个镜头,火星整整摔了三次。


有武师拍戏摔断骨头,也有人差点死掉。在《省港旗兵》里,元武从高楼上坠落,下面可是坚硬的溜冰场,这高度直接把他摔得两眼发黑。


而公认最危险的一幕戏,是在1985年的《龙的心》。这是一部成家班加洪家班武师阵容的作品,两拨不要命的人相遇,其玩命程度可想而知。

有一幕一群人从7楼跳下,背后则是爆破场景,跳慢一步,可能都会有生命危险。虽然准备功夫(铺纸箱和海绵垫就花了6个小时),但每一个都武师都摔得差点迷昏过去。这一幕拍完后,洪金宝喊的都不是“收工”,而是“救人”。


以上危在旦夕的镜头只是香港功夫电影的冰山一角,同样玩命的场景实在太多太多。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在香港的某家医院,有一个专门的病房,里面有7张病床,是专门留给一个叫成家班的香港武师班的。

据卢惠光介绍:“医院每天都有成家班的人进进出出,有时候刚养好出院,过两天就又被抬回去了,所以进去的人都熟了,看见医生护士就说:‘我又回来了。’

以前成家班的压力很大,和洪家班斗得很厉害,所以大家就看成家班、洪家班的人谁会残废。几乎每一部戏都有人进医院,一部戏不受伤就是不正常了。”

卢惠光与成龙

国外来到香港片场探班的人,看完后都大为震惊,诧异道“这样你们也敢做吗?这个动作谁做谁死啊。”在被工会保护得周到的美国,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早在70年代末,好莱坞已经迈入特效时代,很多不可能的场景已经用技术实现。可是这对追求低成本和高效率的香港来说,只能用这种玩命的方式,以“奇观”来抓住观众的眼球。正如徐克所说,他们证明了一件事,我们能做到的事情,是别的国家、别的文化做不到的,就算是好莱坞也要向我们致敬!


事实上,这种“过火”确实让香港功夫电影冲出了世界。好莱坞一直在研究香港,他们请来袁和平、元奎、唐季礼等知名武指,将动作片中的元素与好莱坞的动作系统融合。

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比如《黑客帝国》的武术指导是袁和平,其中的经典镜头“子弹时间”,用的就是中国传统武术躲暗器的方式:铁板桥,再配合好莱坞360度的旋转机位,才能创造有韵律的动作场面。30年的香港功夫电影,已经渗入了各个国家电影的血液中。


但在光鲜背后,这部纪录片也透露了不少武师晚年辛酸的结局。90年末,香港电影逐渐走向消沉,产量的下降,直接促使武师的失业。虽然武师们当年的收入不菲,但因为大多数人文化程度不高,所有很少有人留有积蓄。这当然跟他们工作过于危险有关,所以宁愿今朝有酒今朝醉,还因为他们很多人留有旧伤,需要用钱来看病。

在动作电影里,武行付出的代价非常惨重,他们做特技、做替身、跑龙套,最危险的动作都由他们先试很多没有出现在纪录片中的武师,可能已经残了废和过世,并不是那么多人可能顺利转行当武术导演。曾经风光一时的武师刘家辉,也不幸中风,晚景并不如人意。


所以如今功夫电影演员断层,某个意义上是正常的。武师成群,也是因为当时苦孩子太多。现在孩子们的条件都好了,大家再也不需要用当武师来以命换钱。导演魏君子说,“是他们把动作电影建立起来,连好莱坞都来学,也才有了我们现在拍动作片的安全和成熟。”龙虎武师这个群体慢慢消失,逐渐被专业的动作特技演员所取代,过去那种玩命式的拍法,早已被历史淘汰。


曾经的武师,不少人选择北上,参与内地功夫电影的制作。香港电影的功夫血液注入了内地电影制作中。当然,也有部分人选择留守,比如钱嘉乐,如今担任香港动作特技演员公会的会长,他一直没有放弃培养新人。也许有人会对他说,有人但没市场,没有用。但他却认为,人才有了,市场迟早还会回来。


近期的《怒火·重案》是传统警匪加动作类型元素的典型港片,那份浓郁的港味,尤其是谢霆锋和甄子丹最后的对打,让不少人的记忆拉回到老港片的时代。尽管这可能是现年58岁的甄子丹和现年41岁谢霆锋最后一部动作片,但这次“回光返照”,确实香港动作电影的小复兴。


港产片的最大特质是什么?尽皆过火,尽是癫狂。只要这群人心中有火,“消沉”两个字,从来就不会是香港电影的归宿。


撰文:海边的卡夫卡

微信编辑:刘芳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