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么「土气」的巩俐,真是让人上头

海边的卡夫卡 正點观影 2023-02-22




2022年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接近尾声了,很多人这几天应该都看到过甜茶(提莫西•查拉梅)的新照片吧:

红衣美背的惊艳造型,有人说辣眼睛,有人说美艳,总之今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甜茶凭穿衣打扮成为了话题人物。
自带流量的甜茶,让不少国人赫然发现,原来国外的电影节已经开起来了。
今年三大国际电影节,柏林和戛纳的分别在2月和5月开完了,威尼斯的会开到9月10日。除了硬核的影迷密切留意,三者似乎都没有太出圈,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缺了国内电影人的新闻。
这一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入围的23部电影,依旧没有华语片入围。5月份的戛纳国际电影节也是如此,唯独《隐入尘烟》入围了柏林电影节主竞赛,成为华语电影近几年在国际影坛为数不多的成就。

疫情暴发以来,国际影坛少了中国电影人的身影。
个中原因很复杂,疫情当然是最大的因素,还有一个原因是国内市场已经足够巨大,国内电影人光靠国内的市场,就能获得足够的掌声和关注,构成了一个舒适圈。中国电影冲不出去,仿佛也没必要冲。
然而,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情况有点不同。那时的国际电影节上,时常会见到中国电影的身影。那时的中国电影人,都渴望将自己的电影,推向国际电影节的舞台,并为此而自豪。
如果要回味中国电影的高光时刻,得追溯到这部有着开先河意义的杰作——

红高粱

不管对于张艺谋本人,还是对中国电影,《红高粱》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电影。

它在1988年获得了第3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是中国电影第一次获得国际A类电影节的肯定。这个古老国度的电影,终于要正式走向国际。用一位柏林电影节评委的话来说,《红高粱》是第一次让西方世界知晓中国大陆“有电影”。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学作品的井喷哺育了电影的创作日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给我国电影事业做过相当大的贡献。


电影版的《红高粱》与原著小说可以视为两个文本,莫言没有多加干涉张艺谋大刀阔斧的改编,于是你看到一部极具个人风格的另类民族寓言。

尽管你已经忘记《红高粱》的故事,但你肯定不会忘记它的色彩。


如果说陈凯歌的《黄土地》是一抹凝滞的苍黄,那张艺谋的《红高粱》是一抹涌动的血红。

故事在这里并不重要,最重要的全片暗潮汹涌的生命力

“颠轿”和“野合”是该片两个标志性的场景。

被买婚的九儿(巩俐 饰)给轿(姜文 饰)戏弄,上下颠动的舞蹈,“箭在弦上”的眼泪,如雨下的汗珠,锣鼓唢呐、歌词露骨的民歌,张艺谋用了好几分钟去描摹一段压抑与释放兼具的狂欢。

一开场的“颠轿”预示着之后“野合”的发生。

轿子中透红的女子,隐喻着一个处女含苞待放的状态,而上下颠簸什么意思,聪明的观众早已心知肚明。


“野合”在过去中国民间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连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就写道:“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在繁衍的季节,天人交合,吸收大自然外溢的生命能量,是中国民间一种原始的生殖崇拜。
轿夫掳走的九儿后,带到了一片高粱地。这些疯长的高粱,是生命力量旺盛的体现。

轿夫用健硕的双脚,一脚踏倒一片高粱,最后连成了一片空地。九儿仰天背着刺眼的落日倒下,炽热的生命能量流光四射起来。

随后,张艺谋并没有拍摄两人交合的画面,而是拍起婆娑的高粱,随风而动,最后缠绵交织。那一刻,高粱地滴上了九儿的血。
这些舞动的高粱指代的正是两人,寓意着他们在那一刻天人合一,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如此富有想象力的大胆镜头,作家毕飞宇看完后直呼“性感”。

这抹生命激情的红,除了生殖的隐喻,还有就是对生的执著。
浪漫激情的红之外,该片还有血腥可怖的红。看前面你以为这是个爱情故事,但电影后半段,这也是个抗日的故事。高粱地再一次被染红,是侵略者刀下溅出来的。

《红高粱》的另类正是在于,他选择了一群地痞流氓作为抗日的英雄主体。在张艺谋之前,中国电影史上几乎找不到这样的人物形象。
他们抗日的出发点不是伟大的民族主义,而是单纯的求生本能。日本人进入到本片的场面,是伴随象征着生命的高粱被践踏,生命岌岌可危开始的。哪怕是再没有民族身份意识的平民百姓,这下也该反抗了。
在报仇雪恨之前,该片有一段颇具仪式感的借酒起誓。
这段堪称卖家广告爱用的歌,仔细抠歌词的话,你会发现好像没什么逻辑。什么“喝了咱的酒,上下通气不咳嗽”,什么“喝了咱的酒,滋阴壮阳嘴不臭”......这么厉害的高粱酒,秘诀其实是轿夫在里面撒的一泡尿。

这个极为魔幻现实主义的场景,让酒成了一种掺杂了男性生命激情的隐喻。

歌词唯一一句有意思的话“喝了咱的酒,见了皇帝不磕头”,让喝酒成了获得尊严的方式。


结局处用酒作为武器,更是出乎意料的神来之笔。

烈火熏天,天地间陷入了一片通红。

你已经说不清这片红色意味着什么,天地万物,淹没于张艺谋的浓烈情感中。感性早已超出了理性,激情驯服了逻辑,达成生命的大和谐。


红太阳、红天空、红高粱、红高粱酒、红血,把当年的西方观众直接镇住了。

海外对张艺谋一片盛赞,但换回来的是国内不少人的批判。他们认为该片“奇观化中国民俗”“迎合西方人的凝视”“自我他者化”等等,一大堆张艺谋听都没听过的大词向他袭来。


可是如果真的用心去看《红高粱》,里面呈现的中国,并不是一个刻板印象的中国。男性的阳刚之气,女性的独立勇敢,两位主角都是丰满且立体的优秀角色,一改过去东方主义视野下羸弱、懦弱的国人形象。



《红高粱》的诞生,处于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迫切需要把积压已久的生命力量释放。它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也是那个时代需要的声音。

不少观众试图用尼采的“酒神精神”去解读《红高粱》,毕竟酒是电影里非常重要的象征。可是,难道中国文化就没有类似于古希腊“酒神精神”的精神资源吗?

当然不是,这种对于生命的礼赞和热爱,根本就是内化于礼教之外的中国民间。西方人看到的是酒神精神,中国人看到的是生意盎然,《红高粱》的伟大在于,它传达了一种超越地域的普世性价值。

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的时代,正是我们民族将压抑的创作欲肆意挥洒的时代。看似很远,其实很近。


最后,小编给看完文章的读者,推荐一款我们自家的酒。

今年是南方都市报创刊25周年、南都娱乐创刊16周年,南都联合洋河梦之蓝·手工班特别推出南都25周年纪念定制酒。


“千年老窖万年糟,酒好须得窖池老”。只有产自梦之蓝中央酒区核心区的百年明清老窖,才能称之为老窖,只占全部窖池的2.8%,血统高贵。也只有二十年以上的陈年老酒,才配得上梦之蓝·手工班。


正如南都用心做新闻,初心始终如一。25年光阴荏苒,岁月变迁,南都陪伴一代人成长,一起见证时代的记忆。

它,未曾拥有,怎称懂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