熄灯号丨一群边防官兵青春的记忆,一支连队奋进的足迹
里孜戍边模范连官兵以“口述史”形式记录奋进历程——
我们的足迹 我们的故事
■吴欣 陈武斌
驻守祖国边防线,酸甜苦辣都是青春的记忆。也正是每个人的记忆,构成了一个连队的成长足迹。
“我清晰记得10年前,咱连被授予‘里孜戍边模范连’荣誉称号那天,战友们欢欣鼓舞的样子……”不久前,在西藏军区里孜戍边模范连学习室,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强军故事会。在连队指导员旦增曲杰主持下,全连官兵一起重温连队荣誉和发展历史,讲述一茬茬官兵的青春记忆。
在基层连队,每个人都有心中的榜样。不同专业、岗位的官兵先后登台,以身边先进典型和感人故事为蓝本,忆初心传承、谈军人使命、讲备战打仗。在官兵眼中,这些故事的主人公,都或多或少有着自己的影子——他们在聚光灯下的“高光时刻”,就是自己梦想中的样子。
“经常听老兵讲起戍边故事……”指导员旦增曲杰军校毕业后回到西藏高原守防,就决定把耳闻目睹的感人瞬间记录下来,“每一个故事都绽放着荣光和梦想,传承着连队的魂。”
下连第二年,旦增曲杰到昆木加哨所带哨。从哨所老兵那里,他听说了一个故事。那一年,连队的老指导员李宗森回连队,专程登上昆木加哨所看望正在驻哨的战友。时值夏天,哨所突然飘起雪花。李宗森和大家回忆,1971年9月初,山上下起鹅毛大雪,团里原计划上送的物资运不上哨,战士们硬是靠着3箱罐头支撑了几个月。
当年的元旦前夕,团里的供给才送上来。李宗森带领大家包了一顿饺子,可大家谁也不愿先动筷子,坐在饭桌前,他们“你让我、我让你”。
“我喊‘一、二、三’,大家一起开动。”李宗森说,也是从那时候起,连队组织集体活动,一定要一起喊一句“一、二、三” 。
旦增曲杰说,精神传承一直是连队建设的重要一环。今天在连队,“一、二、三”就是凝聚力和集体向心力的象征,每当这个口号响起,大家耳边仿佛就会响起一句话:大家拧成一股绳,就没有过不去的难关、战不胜的敌人。
司务长贾年生是连队最老的兵,他的心里,“如今驻守昆木加很幸福。”
“路通了,哨所条件改善了,连队餐桌早已今非昔比,‘雪域配送’一键下单,各种食材几天内就可以送达哨所。冬天下雪,天气好时,还可以通过无人机配送物资。”贾年生出生在西北,为了学会烹饪如今时常配送的海鲜,他专门在手机上下载了一本海鲜食谱,“我这个老兵,学习新技能的压力,一点也不比新兵少啊。”
梦想照进现实,使命初心依旧。“大家的故事就是连队的故事。”旦增曲杰鼓励每个人登台讲故事,再将这些故事编撰成一本合集。“连队的故事里,有连队发生的‘大事’,也有每个人心里铭记的‘小事’,故事中蕴含着连魂,也表达着高原军人的精气神。”旦增曲杰说。
“那是一个严冬的清晨,哨所接到前往门多拉山口的巡逻任务,那是我第一次执行巡逻任务……”故事会上,中士王思诚讲起自己第一次执行任务时的惊险瞬间,讲到时任哨长普琼琼为了救他在那次任务中受伤,当场泣不成声……
大家讲得动情,旦增曲杰低头记得认真。为确保故事的准确性,旦增曲杰还打电话给连队老兵,向他们请教、核实情况。通过一段时间编写,“连队故事合集”雏形初现。
那段日子,旦增曲杰在连队公开征集书名。最终在数十个候选书名中,大家投票选出了“足迹”这个名字。
《足迹》,以“口述史”的形式记录了连队60多年来的奋进历程,以及一茬茬戍边官兵用行动诠释的“里孜精神”。目前,《足迹》编入了52篇连队故事,共计五万余字。下一步,《足迹》的收录工作还将继续,同时连队打算将一些故事情节通过“石头画”的形式展现传承,陈列在连队荣誉室,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英雄连队的战斗历程和光荣传统。
(本文刊于2022年10月24日《解放军报》“中国边关”版,文章略有删减;图片来源:中国军网,徐文斌摄)
解放军报微信发布
播音:朱勇 刘博
编辑:向晓昕
编审:张华婧
投稿邮箱:jfjbwx@163.com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