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北外滩 | 此去觅光明
▲悦读+志愿者服务队招募中,点击报名
北外滩,是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启航之地。我在长长的北外滩滨江景观道上漫步,感慨岁月变迁。一百多年前,殖民者们来到此地,建造了码头,开来了轮船,本打算在这里永久地占据下去;但他们没有想到,一大批民族的精英、中国的脊梁,一大批早期的中国共产党员,就在这里借船出海,然后回国,最终将所有的帝国主义殖民者从上海、从中国的大地上彻彻底底地赶了出去!
一百年后,这两千五百米的湾岸,已成了人民城市的“会客厅”。一切屈辱陈迹早已荡然无存,唯有石砖上的老码头名——太古、华通、日邮、铜人、大达、开平局、杨树浦、永兴洋行、黄浦、宝顺……仅仅是新刻的,没有什么旧痕,没有什么实物,也没有任何讲解,在无声地诉说着百年往事。历史是一位有心人,原来他将百年的沧桑巨变和奋斗历程定格成了照片,记在了书里,放在了博物馆。
当晚,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来到浦江之畔的一个码头。正是早春二月,时值凌晨,曙光未露,一切都是黑黢黢的,依稀只见“汇山”两个大字。房屋自然不是现在的房屋,马路自然不是现在的马路,甚至江水也不是现在的江水,一艘老旧的客轮赫然在目,它将按既定的航线,经香港、新加坡、苏伊士运河到达马赛,展开共计四十天的航程。
▲汇山码头
▲1926年,从日本邮船码头远眺外滩
我在各层的船舱之间游走。人很多也很杂,但我还是发现了不少熟悉的面孔——二等舱里的那对,像是萧涧秋和陶岚,他们应该是刚从小镇逃出来的;一等舱的那位像是方鸿渐,旁边那间则是苏文纨,他们是去镀金、混洋学历的。还有特等舱里的那位,西装革履,手捻雪茄,那想必是吴荪甫,他自然是去做生意的……
我来到三等舱,一眼就看见当年投入留法勤工俭学行列的革命青年。这里很狭窄,灯光也很暗淡,但他们胸怀大志、意气风发。因为他们有更高的信仰,正是无产阶级、共产主义;他们有更大的追求,正是红色革命、振兴中华。
此时夜雾逐渐褪去,天际微露曙光。我走出船舱,此时汽笛长鸣,铁锚轧轧升起。我不禁轻声念起了毛泽东的名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海天苍莽,青春英发,黄浦启航程。
殷殷相握,遥遥隔望,此去觅光明。
汽笛怒鸣潮头涌,听彻自由声。
待到归来风云起,神州动,睡狮醒。
往期推荐
文章来源:上海市虹口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心中的北外滩》,有修改。
作者:胡晓军,著名作家、评论家。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研究室主任、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诗词学会会长。
讲述人:范佳
编辑:葛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