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生到死的摆渡人:殡葬行业中的女性身影
2021年5月17日,微博博主@就业性别歧视监察大队发布了这样一条消息:
“谢谢安徽省怀远县做出了模范,认识到并及时改正。本次招聘有一名女同志报名应聘殡仪管理系统扣件员,并且被最终录用。其实哪怕这一次没有女同志报名,但至少这一扇门没有向女同志关闭,我们期待着各行各业有越来越多女同志出现!”
前情是,3月30日,该致力于宣传反对就业性别歧视的账号收到了一条私信,内容为举报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民政局在招聘殡仪工作人员时仅招募男性,存在就业性别歧视。
发布举报内容后,大队志愿者收到了蚌埠市怀远县民政局非常诚恳的回复:已取消性别限制,严肃批评负责人,全局上下深刻吸取教训。
内容虽仍能看出对女性难以承担‘劳动强度大,心理压力大’的工作的固有印象,但回复是非常端正得体的。
(图源:sohu)
殡仪工作似乎本就是极小众的工种,其中女性更是从大众言论空间中被隐身。
实际上,与大部分人想象中不同,殡葬行业内是存在着许多女性从业者的。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性别角色观念的转变,以及越来越多的人倾向由女性来处理去世女性的身体,接受殡葬师培训的女性人数正在渐渐增多。
怀远县这件事之所以发生,是因为负责人对女性从事殡葬行业的不信任态度,以及外界对殡葬行业的不了解。而这,也都使得殡葬行业的女性身影难以为人所知。
女性殡葬行业从业者所面对的社会偏见与刻板印象,一方面是这个职业本身的工作性质所带来的,而另一方面,则是因其女性身份被迫承担的额外道德压力。
01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
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图源:nypost.com)
殡葬是直接和死亡打交道的行业。
“未知生,焉知死”是一种很实用主义的对生死的思考,但这也使得大多数国人对死亡的认知有一定缺乏。我们本能地恐惧死亡,进而难免认为与死亡相关的工作 “晦气”,也会避免和从业者接触、交往。
但正如日本电影《入殓师》所说,无论棺材做得多么华丽,睡在里面的感觉其实都一样,何况死者根本一无所知。葬礼表面上是送别亡者,象征其走向下一程的仪式。但其实,这一切更多地都是为生者而做,它给了生者最后尽孝、表达爱或赎罪的机会。
殡葬行业中,入殓师又叫作葬仪师,为死者还原生前之状态。整修面容和身体,尽可能还原完整面容和身体。也可叫作为死者化妆整仪,纳入棺中的职业。
“让已经冰冷的人重焕生机,给她永恒的美丽;还要有冷静准确,并且怀着温柔的情感。”
这是日本电影《入殓师》中的一句经典台词。而入殓师这个职业,其实并非是一个工作环境阴森可怖、“不干净”、“不吉利”的职业,这一折射着人性温情的职业,应得到更多的尊重和理解。
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伊华女士在演讲中谈到,她从事于“生命终端服务”已经22年,很多人好奇,为什么她作为外资企业的高管,却会毅然决然选择离开安逸的生活环境,进入这样一个特殊行业?
她当时对父母的回答是:殡葬行业是中国13.6亿人、每个家庭都需要的服务,它是需要美感的。
02
“用我们的尊重,
成就逝者尊严之美。”
中国社会报于2018年刊载了这样一篇文章:《八宝山殡仪馆“青清女子整容班”:用我们的尊重成就逝者尊严之美》。
文章中提到,从前的殡仪馆里只有男性整容师为逝者整容入殓,但随着社会发展,许多家属感觉女性逝者,尤其是年轻的女性逝者,由男整容师化妆、更衣不太方便。
于是为了使殡仪服务更显人性化,北京市八宝山殡仪馆专门组建了“青清女子整容班”,由女整容师来提供沐浴更衣、整容化妆等服务。
“青清女子整容班”成立于2012年11月,平均年龄27岁。自成立以来,奉行“最美丽的容颜源自最真挚的尊重”服务理念,以同为女性的将心比心,用温柔细腻的手法,逝者以平静、安详的遗容完成“人生最后的谢幕”,成就女性逝者的“尊严之美”。
(图源:《可以跟着去你家吗》)
日本综艺《可以跟着去你家吗》中,摄制组在东京都赤羽站遇到一位年轻的女性演员,跟随她回到家中才得知,她作为一位入殓师,正在同为入殓师的母亲的公司工作。
(图源:《可以跟着去你家吗》)
她向主持人展示了自己的工具箱,除了止血用品,其中还有各类粉底、腮红、口红。
让死者拥有一个微笑的表情、一团显气色的腮红、一套根据季节和家属的要求特别搭配的服装,这些小细节让她的工作不再“冷冰冰”,而是生活化的、温暖的。
(图源:《可以跟着去你家吗》)
人的精力消耗,以使用的目的来分类,可以分为三种: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和情绪劳动。“需要通过情绪方面的努力才能完成工作”这一现象被称为情绪劳动,而殡葬师正是一项涉及了大量情绪劳动的工作。
当面对死者遗体时,尤其是面对同为女性的死者,女性的共情能力往往是强于男性的,在如此情况下,这也成为她们在殡葬行业中的独特优势。
03
“殡葬行业中同样存在
各门各类不同职能的岗位。”
近年来,从事殡葬行业的女性数量逐步增加,但外界对她们的了解,有相当一部分仍停留在“她们不过是对着尸体‘涂涂抹抹’、把尸体送进焚化炉”的简单印象。其实,殡葬行业中同样存在各门各类、不同职能的岗位。
2020年开播的《我是XX生》,是国内首档以“不为人知的大学专业”为切入点的校园人物系列纪录片。
在第三集“我,真的猛士”中,来自武汉民政职业学院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的学生蔡亦,在校内选拔赛战胜了绝大部分同学,成为了学校三位能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代表之一。赛前,她曾直接前往殡仪馆最具挑战性的防腐整容科实习。
她沉稳的气质、熟练的技术,都十分令人信服,足以证明在殡葬行业中,女性不仅可以作为礼仪科或管理人员出现,同样可以“真刀真枪”成为入殓师。
(图源:《我是XX生》)
另外,微博纪录片博主 @芒种故事 也采访了一位作为入殓师工作两年的96年生女孩——陈韵秋。
“我小时候看了一个电视节目,觉得入殓师这个职业好伟大,人生的最后一程就应该体面、有尊严地走完,他们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很重要。”
抱着这份信念,她认真地考虑了将来的道路,确信自己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入殓师。
但她想要进入殡葬行业的想法,从一开始就遭到了家人的坚决反对。
一个女孩子,选择一个每天只能和尸体打交道的行业,想想也知道,会遭遇他人多少异样的眼光。家人们不想让她受这份苦,便几乎轮番上阵,想出各式各样的理由,来阻止她走上这一条注定孤独的路。
但陈韵秋始终不为所动。她知道自己的选择没有错,就算眼前是千难万险,也会坚持走下去。
于是高中毕业那一年,依然没能获得家人支持的陈韵秋选择了离家出走,在成都的姐姐家里,循着自己的心愿,填报了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
从那一刻起,她的命运就如愿以偿地走上了自己理想中的道路。
(图源:sohu)
像蔡亦和韵秋这样,选择进入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学习,毕业后入职殡仪馆的女性,近年来越来越多了。
不仅国内如此,由于针对女性的暴力事件频发,韩国近年来女性自我意识受此影响逐渐觉醒,在要求打击性暴力犯罪的呼声越来越高的同时,很多女性无法接受自己死去后让男性来清洗、装扮自己的身体,所以殡葬公司收到了许多如“应该由女殡葬师来处理女性死者尸体”这样的请求。
虽然根据韩国传统,女性从事殡葬行业是一种禁忌,但据路透社的一项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韩国女性正在进入殡葬行业。韩国乙支大学教授称,防腐学的女学生比例20年来已增长一倍,占全班6成以上。
同时,除了“入殓师”这样相对知名的职业,殡葬行业中还有其他同样重要、辛苦的不为人知的工作岗位。
兰州市殡仪馆礼仪班礼仪引导员共有8名,全部为女性,她们中年纪最大的32岁,最小的23岁。
礼仪引导员的工作听来似乎轻松。事实却并非如此。
礼仪班的礼仪引导员几乎每天都要主持大大小小近二十多场告别仪式,工作量并不小。而每次为逝者家属做亲人告别会之前,礼仪引导员都需要多次与逝者亲人联络沟通安葬仪式的各项事宜。仪式结束后,她们陪同亲属办理相关手续,将逝者“送走”。
怎样策划殡仪程序,让整个流程顺利;怎样与逝者家属沟通,安抚他们痛失亲人的悲伤……这些都不是简单的事情。正是她们,用自己的勇气、细心和耐心,引导着家属送逝者走完最后一程。
04
“最难的不是每天面对生离死别,
而是外界的不理解。”
为方便群众办理丧事,八宝山殡仪馆实行24小时服务。
于是,在节假日这样亲朋好友欢聚的时刻,殡葬行业从业人员却必须坚守在工作岗位。而由于极端天气时事故发生率高,所以严寒酷暑、恶劣天气下,往往也是她们工作量最大最辛苦的时候。
工作的辛苦还不算什么。更难面对的是,长久以来外界的忌讳和歧视。对这些年轻的女孩子们来说,更是如此。
八宝山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就遇到过年轻妈妈指着她们教育孩子“不好好学习,以后就得做这个”,也接触过觉得“晦气”不愿说话的逝者家属。
清晨打车去单位,司机因为觉得“晦气”经常拒载;拜年、喜宴往往要自觉避讳,从不主动跟别人握手;工作结束后,不会对家属说“再见”。
(图源:sohu)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陈韵秋身上,特殊的工作环境和无法固定的工作时间,让陈韵秋和其他人的社交圈拉开了距离。
毕业之后,陈韵秋到了杭州萧山的一家殡仪馆工作,开始了朝六晚四的生活。
虽然她的下班时间看起来比别人早了不少,但殡仪馆的工作从来没有绝对的休息。有的时候任务来得急,加班熬夜,甚至忙上整个通宵都是有可能的事。
工作之后,她再没参加过朋友的婚礼,就算朋友不忌讳,朋友的亲友,也总有人会在意她的工作属性。与人交流时也从不说“再见”,以免引得他人多想。
“我们并不忌讳,但不代表所有人都不忌讳。”
所以她不给别人添麻烦,只做好自己每一天的工作。
她也坦言,听到家里人将她的职业称为“给死人化妆的”、姐姐靠近时表现出的介意,心里其实还是有一点不舒服的。
“做这一行的,最难的不是每天面对生离死别,而是外界的不理解。”
而找对象更是无形之中成了难题。
提到谈恋爱,她说:“我基本认识的人里面都是内部消化了。我可能不会这么直接地去说我是从事这么一个行业的,如果说他要是觉得很在意或者很害怕,那我觉得肯定没戏。”
(图源:nypost.com)
女整容师们抛却世俗偏见,毅然选择了殡葬行业。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是技术服务,更是情感付出,以赤诚之心,把冰冷的事情变得温暖,让“两个世界的人”都满意。
有记者在采访时问道:“你们干这个工作不会害怕吗?”她们笑着说:“当然会害怕,自己值夜班的时候一直开着灯,有的时候听朋友谈起恐怖片,都赶忙躲到一边去。但一忙起来就什么恐惧都忘了,逝者家属的肯定,就是我们工作的动力。”
殡葬业不易,而从事殡葬业的女性更不易,人们常说隔行如隔山,各行各业的个中辛苦不足为外人道,而殡葬业的艰辛也的确不是短短几段文字就能说清道明的。
但殡葬师这样一个由“死亡”的独特角度来满足人的需求、维护人的利益,充满人文关怀与人情温度的职业,值得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尊重和欣赏。
对于女性殡葬从业者来说更是如此。担负着外界的误解和偏见的她们,默默无闻地用自己的职业技能和情感劳动,引导着我们有尊严地面对死亡。
或许表达感激的方式无他。
今天,我们用深切的爱向这些女性摆渡人们致敬、致谢!
参考资料
(滑动查看)
[1]安杨.伊华:墓园是每个生命永远的家[J].健康之家,2020(04):84-88.
[2]李传霞,沈宏格.殡葬服务人才需求调研报告[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7(04):39-42.
[3]卢军.现代殡葬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7(02):85-86.
[4]史万雨. 纪录片《摆渡人》创作阐述[D].南京师范大学,2020.
[5]杨松洁. “两界”到“共生”[D].中央美术学院,2020.
[6]张瑞源,刘琴,郭瑞茜,张咪,陈沁纯.不同人群对殡葬师职业认知态度及影响因素[J].中国公共卫生,2017,33(01):117-121.
[7]周洁.伊华:摩登女性直面“生死”[J].新民周刊,2018(38):74-75.
[8] Caitlin Doughty (2014). Smoke Gets In Your Eyes: And Other Lessons from the Crematory. London: W. W. Norton & Company.
[9] Carla Valentine (2017). Past Mortems: Life and Death Behind Mortuary Doors. London: Sphere.
作者丨宋祎凝
编辑丨三花小狗 余涵萱 刘文利
排版丨汪佳成
视觉丨王典
校对丨由中卉
推荐文章
(直接点击图片查看 后台回复“目录”查看更多)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课题组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