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被“稳定”祸害的父母, 正逼孩子丧失人生可能性

蓝橡树 2018-09-14


工作压力、家庭重担、未来的不确定性,使得许多成年人失去了发现色彩的能力。一眼望过,黑灰成塔。更可怕的是,很多成年人似乎也在剥夺下一代发现色彩的能力,孩子只谈学习,成年人只谈工作,这些之外的东西,都是棚头傀儡。


成年人自己的路径都在越走越窄的时候,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走着一条越来越窄的路。财富是代际传承的,现在连心态,甚至是人生观都在代际传承。


这个时代,孩子很辛苦,成年人亦如是。成年人除了给孩子“松绑”之外,更应该了解自我,拯救自己。


本文来源:谈心社(ID:txs163)。“蓝橡树”获授权转载。


........................................


一项有趣的外国研究发现,而今越来越多的人害怕休假,甚至患上了“周末焦虑综合症”(WAS):“工作日里,人们过着忙碌的生活,一旦周末有了受自己支配的时间反而感到无所适从。”没有规划和安排的空闲时间,成了最大的焦虑制造机,生活过得灰扑扑的。


那么,孩子的日常就充满色彩么?也未必,“我的心里只有学习”,在未成年人那里,也有一句和成年人相似的调侃。


《中国儿童参与状况报告(2017)》显示:54.6%的小学生、61.4%的初中生、66%的高中生放学后,几乎没有和朋友一起玩耍的时间。课堂内外,皆是学校;学习之余,不谈人生。


数据还显示,90%以上的父母,会和儿童探讨学习问题,但31.5%的父母从不和孩子谈论怎么交朋友、38.6%的父母从来不和儿童谈论什么是爱。


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不少孩子被迫从起跑线开始,走上了和成人相似的人生。


我们无法改变世界, 

但至少可以不被世界改变


《Alike》是一部西班牙动画短片,故事仅八分钟,没有一句台词,却一举揽获117个奖项提名,获64项国际大奖,其中包括西班牙戈雅奖最佳动画短片。


故事主角是一对父子,父亲Copi(译为“复制”)是位上班族,儿子Paste(译为“粘贴”)是个小学生,俩人长相相似,但颜色不同:一个是冷静干练的忧郁蓝色,一个是充满活力的欢快橙色。


影片开始,爸爸Copi熟练把书本塞进书包,小书包与大课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儿子Paste在一旁蹦蹦跳跳,充满活力,仿佛一只即将展翅的雏鹰。



猝不及防地,书包把张着手臂欢脱跑来的小家伙,重重压倒在地。



走出家门,迎接他们的是一个死气沉沉的灰白世界。整座城市仿佛一个自动化大型工厂,每个人都是流水线上的产品,日复一日地被推着往前走。



突然,灰白的视野里闯入了一片“绿洲”。城市中央的大树下,一位音乐家忘情地演奏着小提琴,他自由的神态、鲜艳的色彩,和这个城市是那般格格不入。



这一下吸引了Paste的目光,他瞪大了眼睛痴痴地看着,并情不自禁地摆动身体,模仿起乐手的演奏。


正沉醉其中,父亲猛地把书包甩在儿子面前,无视他脸上大写的失望,“学校才是你该去的地方。”



Pasta一到学校就掏出纸和画笔把刚才那一幕画了下来!并满怀期待地拿给老师看,希望得到认可,结果迎来的是冷冰冰的纠正!


老师收走了他的画,重新给了他一张作业纸,指着上面要临摹的ABCD,像是在告诉他“:这才是你该学习的东西。”



另一边,父亲目送儿子走进学校后,自己则走进了学校对面公司的格子间。他在千篇一律的工作中机械地重复着。与儿子相比,他显然更加适应这个流水线一般的世界。


只是,这样的“适应”让他慢慢褪去了本色,变得与格子间的其他人没什么两样了。



唯一能让他恢复本色的,就是下班后与儿子相拥的那一刻。



可是当他看到儿子那副画着小提琴手的画时,表情立马就变了,这里不需要“个性”,你要学会的是如何整齐划一的融入这个世界。


在接二连三地质疑和否定中,Pasta最终屈服了...他开始主动伸出双手迎接沉重的书包;他不再幻想可以像小提琴手一样纵情演唱;他开始顺从家人的愿望、遵循灰白世界的规则,慢慢融入进那个相似的世界......


可是,当父亲每天最期待回归本色的时刻终于到来时,他却发现孩子竟然不会飞奔而来跟他拥抱了。



孩子面无表情地背着书包、佝偻着背向前走。


Copi渐渐意识到他的行为是在扼杀孩子的本性和想象力:“这难道就是我想要的儿子吗?”幡然醒悟后,他拿出曾经令自己不高兴的那副画,向孩子示意,可以再去大树下看看音乐家。


不曾想,当父子俩满怀期待地走近那棵大树时,追梦的小提琴手却不见了踪迹,Pasta更加落寞了。


看着儿子失望的眼神,父亲Copi鼓足勇气站在红枫树下、放下公文包,两手空空地摆出拉小提琴的生动姿态。此刻的他丝毫不在乎路人异样的眼光,只在乎儿子眼里的希望被重新点亮。



终于,父子俩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彼此都找回了遗失已久的本色。你试图教会孩子灰白世界的生存法则,孩子却告诉你这世界是五彩斑斓的。



对孩子来说,什么才是最好的?


短片中的孩子,带着名为“好奇”的滤镜探索世界,用手中的画笔勾勒美好。而孩子的父亲、老师,则与现实中大多数的成年人一样,总想着去扼杀这份创造力,殊不知那些稚嫩的想法和好奇心,比什么都宝贵。


日本动画《蜡笔小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科学家发明了一台机器,把所有人的梦境连接到了一起,在梦里,他们的想象力有多大,脚下代表梦境的球体就有多大。睡梦中,他们能实现一切想要实现的愿望,满足一切渴望满足的要求。


大人们的梦往往是现实的延续:想要更多的钱,想活得体面些……他们脚下,代表想象力的球是小小的一颗;



孩子们的世界则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他们在梦里用对世界的好奇构建出了无比巨大的幻想世界。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类似这样的话,给孩子的生活划上了边界:选择看似很多,实则你已提前告诉他们前面是死路。


父母不能代替孩子长大、去过他们的一生,就不要把他们塑造成自己的翻版,那毕竟是孩子自己的人生。知乎上有个问题,父母有哪些令人难以接受且常见的逻辑或思维模式?有位网友匿名讲了自己的经历,让人唏嘘不已:


“从小到大,我父母就觉得我的好成绩是被他们打出来的。


高考后填报志愿,我想报同济建筑系,我喜欢数学、喜欢线条。


但我妈认为:“脑子正常的人都会选择人民大学,检察官地位高又有面儿”。于是她逼着我把第一志愿改成人大的法学院。


大学四年我学着不喜欢的专业,每一天都是从痛苦中醒来,完全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痛苦努力着但却一无所获。


大二期间,我患上了抑郁症,每天都在拼尽全力不让自己崩溃。”


社会控制着父母的选择轨迹,父母控制着孩子的人生轨迹。更可怕的是,当大人穷忙、机械地应对生活时,却还想让孩子遵循自己的生活方式。正如龙应台所说:“成年人锁在自己的惯性思维里,又掌握制订游戏规则的权力,所以太容易自以为是了。”


当父母被世俗捆绑,盲目跟风时,就再也看不到孩子的内心世界,也扼杀了孩子的渴望和纯真。


在孩子们心里种下好奇的种子,比把他们培养成机械学习的机器重要太多。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拥有独一无二的生活。


谈心社(txs163),这是年轻人谈心的地方,我们为你一个提供聚集地,为你呈现年轻人的有趣生活方式,我们倡导年轻人应该在追求物质基础的同时也要重视精神生活。


▼《Alike》完整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h0362icygda&width=500&height=375&auto=0


意犹未尽



快乐的素质教育, 比应试教育难搞多了

20年后让孩子感恩的原生家庭是怎么做的?看这部电影就够了

家庭权力战:“我是为你好, 你得听我的”, 这句话害了多少人!


你可能会错过橡树君之前的推送,戳文末“阅读原文”可以查看完整列表。


........................................


【蓝橡树家长圈】家长的圈子决定孩子的人生高度!和数万家长一起,学习最新最全教育理念和方法;与数百位牛爸牛妈畅聊教育;线上线下家长沙龙提前占座。


长按复制ID, 添加好友, 申请加入。

  • 全国各省群管家微信号:guanjia310

  • 学龄前群管家微信号:guanjia0035

  • 小学群管家微信号:guanjia0036

  • 初中群管家微信号:guanjia0028

  • 高中群管家微信号:guanjia003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