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北斗 照亮世界 |点赞新时代系列报道

王雅静 北京青年周刊 2020-09-17



6月23日9时4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五十五颗导航卫星暨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至此,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全面完成。
 
“北斗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中国发展卫星导航技术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为全人类提供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基础设施,服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十分重要。”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三号卫星总指挥迟军介绍,就像停水停电影响城市生活一样,卫星导航服务一旦中断,国家和社会的正常运行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6月23日,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

 

中国“北斗”,见证着中国智慧。一代又一代北斗人带着“北斗精神”始终在一线从事相关工作。目前,北斗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农业渔业、减灾救灾等领域,并在全世界半数以上国家得到应用。随着北斗系统组网成功,后续,中国北斗将持续参与国际卫星导航事务,推进多系统兼容共用,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根据世界民众需求推动北斗海外应用,共享北斗最新发展成果。
 
北斗三号发射 过程一波三折

2020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环境下,北斗工程全线坚持组网发射和疫情防控“双线作战”,有力推进了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圆满收官。北斗三号收官发射的过程是一波三折的,在两次航天发射任务失利后,工程全线举一反三进行质量复查,发射时间由5月调整至6月。

1970年底,老一辈西昌航天人在安宁河中抢建长征桥


此次发射的卫星属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经过一系列在轨测试入网后,我国将进行北斗全系统联调联试,在确保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性能指标优异基础上,择机面向用户提供全天时、全天候、高精度全球定位导航授时服务,以及短报文通信、精密单点定位等特色服务。
 
此次发射成功后,联合国外空司专门发来视频,祝贺北斗系统完成全球组网部署,肯定北斗系统正在推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赞赏北斗系统在和平利用外太空、 参与联合国空间活动国际合作等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

1990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工位塔架建设安装现场

北斗女神徐颖在接受采访时曾简单描述了北斗导航系统,她说:“北斗导航系统不是一颗卫星,而是一个组网星座。导航系统在普通人的认知中,好像是手机中的各种地图App,平日里使用的打车软件以及大众点评中的餐厅定位等,而实际上北斗系统却不仅仅限于此。北斗导航系统作为一个大国重器,其应用涉及国计民生的种种领域。它作为能为国家提供最基本时空信息的基础设施,在气象、电力、金融、测绘、抗震救灾、老少关爱等等领域中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的确如此。自1994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启动建设以来,从立项论证到启动实施、从双星定位到区域组网,再到覆盖全球,我国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历经30多年探索实践,建成了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服务性能最高、与百姓生活关联最紧密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也为世界卫星导航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卫星导航系统在建立之初大都是为了军事用途,但目前来看,卫星导航系统在民用领域也得到了大力发展。

1990年2月9日,为做好亚洲一号通信卫星进场准备,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科技人员对卫星测试场房进行擦拭,确保十万级洁净度

20多年间,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共组织了44次北斗发射任务,利用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先后将4颗北斗一号试验卫星、55颗北斗二号和北斗三号组网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特别是2017年开启全球组网以来,两年半时间高密度执行18次发射任务。
 
目前,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国家都开始使用北斗系统。后续,中国北斗将持续参与国际卫星导航事务,推进多系统兼容共用,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根据世界民众需求推动北斗海外应用,共享北斗最新发展成果。
 
2035年,我国预计建设完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时空体系,进一步提升时空信息服务能力,为人类走得更深更远做出中国贡献。

2020年6月18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加注分队组织演练北斗三号组网卫星火箭燃料泄出流程



科研工作者 

为北斗导航系统贡献力量



2020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目聚焦北斗导航系统,讲述“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从国家布局北斗导航系统工程至今,已经悄然走过了20余个年头,北斗的一步步成长最离不开的,是那些始终坚守如初的“北斗人”,他们就像是巨大星系中的每一颗星,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不可或缺的功用。
 
据新华网报道,南京航空航天大学86级校友陈忠贵担任北斗三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90级校友王东担任北斗三号卫星副总指挥,该校还有多位校友投身北斗卫星导航的研制当中,多个科研团队参与北斗相关技术预研和攻关。

2020年6月19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氧化剂泄出指挥员在控制间下达北斗三号组网卫星火箭泄出燃料口令


陈忠贵见证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区域到全球的跨越发展与辉煌成就。他带领着“北斗团队”接力传承,自主研发了多项世界卫星导航领先技术,实现了关键产品和元器件的国产化。
 
“北斗三号系统的核心就是以更高精准,更高性能服务全球。”陈忠贵充满自信地表示,让中国的北斗也是世界的北斗。这份自信来源于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在若干技术领域的创新超越。
 
为了提高服务的精度,北斗三号配置了新一代原子钟,这是北斗三号的亮点之一。通过提升原子钟指标,提升卫星性能、改善用户体验。

2020年6月23日,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


崔敬忠研究员是最早从事北斗关键产品——国产铷钟物理部分研制工作的首席专家。
 
2004年年底,崔敬忠便开始负责铷钟物理部分的研制工作。当时,北斗导航定位系统核心单机——星载铷原子钟引进受阻,崔敬忠作为铷原子钟物理部分的技术负责人,临危受命,利用所学量子物理知识及真空技术,结合长期从事预研工作的经验进行艰难的技术攻关。通过对北京大学铷原子钟物理部分原理样机的改进设计,在短时间内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完成了铷钟物理部分的研制,配合总体单位形成了我国自研的星载铷原子钟,确保了试验星和正样星计划的顺利实施。
 
这使得我国彻底摆脱了国外进口限制、国内研制困难的尴尬局面,保证了北斗导航系统的建设按计划节点进行。

远望6号船太平洋上精准测控助力北斗三号“收官星”入轨


面向北斗三号新需求,崔敬忠创新性地提出了三泡——单控温的物理部分构型。通过优化设计,大幅度提高了铷钟物理部分的技术指标。与导航一期相比,星载铷原子钟整机稳定度指标提高了一个数量级,设计寿命由8年提高到12年,达到了北斗三号的目标要求。
 
在这一团队中,刘苏民完成了“北斗”的核心部件——铷钟物理部分的研制中最重要的铷灯泡制作。 刘苏民认为,在科研中往往需要一些“运气”,但这种“运气”是通过不断尝试、不断积累而成的。
 
作为一名“老北斗人”,刘苏民寄语年轻的科研工作者,要善于思考,不要害怕犯错,在课题攻关和推进中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与科研成就感,无论是在北斗任务还是在其他项目中,皆应如此。

第四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展出的应用北斗系统的卫星手表


在长三甲系列火箭的研制团队中,出现了很多90后。 今年30岁的朱平平,虽然是火箭研制团队里的年轻面孔,但是担任长三乙火箭动力系统指挥的他,已经是研制团队的骨干。还有1994年出生的许哲琪,是长三甲系列火箭研制团队里最年轻的队员之一,是一个不折不扣的 航天“后浪”。在成为一名航天人之前,许哲琪对火箭最深的印象就是新闻报道中雷霆万钧、一飞冲天的瞬间,“当时就觉得,这么大的火箭,要飞起来,还要把卫星精准送入轨道,太不容易了。”她说。
 
每一位北斗人都代表着一种孜孜不倦的北斗精神,他们让中国智慧在世界发光发亮。


北斗系统第55颗“收官之星”

发射任务01指挥员尹相原

在视频节目《新青年》的演讲实录



“能够与北斗共成长,我个人是非常幸运的。”—— 01 指挥员尹相原

6月23日早上9:43,就在我背后的塔架,我们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把北斗卫星的“收官之星”成功地送入预定轨道,标志着整个北斗系统组网完成,可以 为全世界人民提供全球导航和定位服务。
 
这是我第5次担任01指挥员,也是我第39次参与北斗发射任务。有人比喻说01指挥员像一个导演,但是我想在导演前面加两个字——执行导演。
 
作为01指挥员,我需要在工作中及时地发现和处理一些应急情况,需要对相应的十几个子系统和下属的200多个岗位工作的流程和工作的特点,都要比较熟悉,这样才能在需要的时候及时发号施令,保证任务能够顺利推展和进行。
 
我觉得整个任务当中最危险的工作,就是我们的常规加注和低温加注工作。外界有人说,我们这些参与加注的人叫作“与魔鬼打交道的人”。常规推进剂有剧毒, 低温推进剂温度极其低而且易燃易爆。为了做好这两项加注工作,我们平常要进行大量的训练。

采用北斗航标遥测遥控装置的一艘大型灯船投放在珠江口担杆水道(2019年6月20日摄)


6月15日那天,我们本来在进行正常的射前功能检查,低温动力系统的指挥员突然给我报告,说减压器的压力参数不正常。所以,我们就停下来去排查这个故障。
 
虽然后面很快把故障给排除了,但是由于已经耽误了发射时机,我们需要进行很多的处理工作。比方说,推进剂已经不满足发射的温度要求。所以我们需要对推进剂进行泄回处理,然后再进行重新加注。
 
航天发射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没有哪个国家的航天发射是一帆风顺的。对于我们西昌航天人来说,有一句座右铭: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按钮维系民族尊严。为了确保航天发射成功,我们不能放过一丝一毫的质量问题。
 
实际上,这次任务在发射成功之前,我们整个大厅里面的气氛是非常严肃的,甚至可以说稍微有那么一点压抑,因为这次任务意义确实太重大了。
 
当指挥长宣布发射成功的那一刻,我们心里的这块大石头,或者说这座大山才放下来。发射完之后,我们没有时间庆祝,因为当天下午我们就需要来场坪上,对塔架的状态进行撤收和恢复。由于任务计划的安排,我们第二天就需要投入到下一个发射任务中去。

加装有北斗导航系统的拖拉机在无人驾驶状态下播种(2020年5月26日摄,无人机照片)


我是2018年年底开始跟着老01指挥员进行学习的。当时我采取的方法就是贴身跟随:01指挥员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01指挥员开什么会议,我也跟着开什么会议;他们组织什么工作,我也跟着去学习。
 
白天跟踪学习,把一些想不明白的事情记在笔记本上,晚上就去敲这些老01的门,也不管他们烦不烦,就去找他们解答这些问题。
 
咱们北斗的应用,其实已经在不知不觉间渗透到生活当中的很多地方。当北京疫情出现之后,有一个送货的机器人,它就是靠北斗系统去定位的,为那些被隔离起来的人送一些药品和食物。

能够与北斗共成长,我个人是非常幸运的。能够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中,参与到这么伟大的事业里面去,付出再多的汗水,付出再多的辛勤也是值得的,可以说是无怨无悔。

北斗成功组网 实测卫星信号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是中国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independently constructed and operated by China),是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all-time, all-weather and high-accuracy positioning)、导航和授时服务(navigation and timing services)的国家重要空间基础设施。

关于“北斗”系统的七个时间点


1994年


启动北斗一号系统的建设。


2000年

发射我国第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双星的卫星发射完毕,这套系统采用的是有源的定位体制,是为中国的用户提供定位、授时,包括广域的差分和短报文通信服务。


2003年

增发一颗卫星,进一步提升服务性能。


2004年

北斗二号工程立项,这个星座发射了14颗组网的卫星,包括5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以及4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


2009年

北斗三号工程立项。北斗三号工程是在继承北斗一号和北斗二号有源、无源体制基础之上,建设了一个全球的星座,有30颗卫星,这是非常重要的节点。北斗三号将整个服务区域分为全球的用户和中国及周边区域两类。针对全球用户,提供了定位、导航、授时等基本的服务,同时还提供全球搜救以及全球的短报文通信服务。针对中国及周边用户,进一步提供星基增强服务、地基增强服务,还有精密单点定位服务和区域的短报文服务。


2012年

北斗二号组网卫星投入运行。北斗二号是在兼用了北斗一号这种有源体制的基础之上又扩展了无源的定位体制,它服务范围也扩展到了亚太地区,为亚太区域的用户提供定位、测速、短报文、授时等服务。


2020年

北斗三号系统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北斗全球星座部署圆满完成。北斗系统是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性能要求最高、最复杂的巨型航天系统,首次创造了三种不同轨道构成的混合星座,形成了集多种服务能力于一体的北斗特色应用服务体系。



文 王雅静
编辑   韩哈哈 王筠琪(实习)
资料提供 新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官方网站 新华网 甘肃日报 
图片提供 新华通讯社 IC photo 视觉中国


识别二维码
下载“北京头条”APP

“让现在告诉未来”

相关阅读 & 近期热点
攀登无涯!“2020珠峰高程测量”幕后的故事

石倚洁:放歌路上坚持的人

刘刚:先锋志愿者 抓铁要留痕

吴樾 :德武相依 情义深藏


康辉:平凡人 不凡路


宋岚:用法律扶危济困


薛明倩:为舞蹈燃烧自己

田昕:用钉钉子精神建医院

温莹莹:十年环卫路 心中有阳光

刘保献:忠诚守护“北京蓝”

点击以下封面图,一键下单新刊
「 2020年7月16日  金晨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