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田昕:用钉钉子精神建医院

韩文苑 北京青年周刊 2020-09-17


与你对所有“管理岗”的第一印象一致,田昕周到,善于表达,逻辑清晰,并似乎永远精力充沛。他语速适中,情绪饱满,追求信息密度和用词准确。


他是医院里最忙碌的人之一,但他不是医生。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毕业后,田昕继续从事着与卫生管理相关的工作。相比于医院里更容易被注意到的医生、护士, 甚至是门口的保安人员,田昕的工作隐于幕后,却是维持整个医疗机构正常运转的真正核心枢纽。2016年,田昕与14位同行飞赴拉萨,开启了为期一年的医疗援藏。他们的任务,是为当地带出一所三甲医院。



目的明确
帮助拉萨市人民医院创建三甲


一年时间创建一所三甲医院是个艰巨的任务,比它更艰巨的,是完成这个任务的地方在西藏。

2015年8月,中组部和国家卫计委(现国家卫健委)提出了医疗人才的组团式援藏部署,即选派一个团队,从管理到医疗,全方位、整体式去帮扶一家地市级人民医院。2016年8月,田昕所在的北京市第二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飞赴拉萨,从上一任援藏同行手中接棒。他们此行目的明确,就是要帮助拉萨市人民医院创建三甲。


三甲属于项目性工程,评判的过程没有什么弯弯绕绕,就是对照共计442条的三甲条款,按ABCD(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逐一评判,三甲标准要求医院基本消灭D级服务,达成20%的A、60%的B、90%的C。


关于拉萨市人民医院的现实水平,进藏前,田昕做了心理准备,但亲眼所见时,仍是感受到了与首都医疗资源的巨大差距:没有血透室,没有重症医学科,没有规范的急诊区。一打开医院的库房门,脏床单和干净床单混在一起,堆积如山的杂物就要掉下来。


在北京,早上在各大医院的排队阵势比早高峰地铁的人流只多不少,田昕所在的北京友谊医院,日均接诊量超过1.2万人次,而拉萨市人民医院的全天接诊量不过300人次,许多条件较好的藏民习惯于在身患重病时去成都求医。

第二批北京赴拉萨市人民医院共有15个人,其中,北京友谊医院作为主责单位,派出的3人都是管理岗,之所以这么安排,是因为三甲的创建,医疗能力提升只是一部分,与之同样重要的,还有医疗流程、质量和制度建设。


为了更了解各部门的实际情况,刚到拉萨时,田昕用了一个月,把当地十多个职能部门走了个遍,“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拜访”,努力了解他们现行的规范标准。晚上,他将同行和本地干部们组织起来,分析那些标准是否还符合现状,再一条条改进、补齐。



重点突破
规范决策执行机制


田昕的专业是卫生事业管理,他最先关注到医院的运行管理机制问题。医院都有早交班制度,即在每天早上,简短汇总前一天的重点工作,科室内医生交接患者病情与注意事项,但拉萨市人民医院的早交班完全是另一副模样:每天早上,所有职能部门的人员同时参加,大到扩建住院部,小到购置针管口罩,都是一句“我这个事儿希望院长帮忙定一下”,事先没有任何准备,会上也没有任何记录,提议的事情除了提议人本身,其他人可能都不知情,这使得会议的时间拖得很长,会后执行力度也很弱。

在田昕看来,一套高效的制度,所有关键环节应该各司其职,要有清晰的投入和产出流程,形成闭环。以这个事为抓手,田昕规范了决策执行机制,一是拉萨人民医院请示行文规定,二是院长办公会制度。整体思路就是,大家将要交班的事项统一提交到办公室,由办公室统筹,去分析这些事项跟哪些部门相关,并把相关部门的意见都征集好,一并提供至各级领导,之后该分管院长批示的分管院长批,该院长批示的院长批,按照三重一大要求,不能个人决策的,由党委会和院长办公会讨论,决策结果公示,接受监督,大大提高了医院决策流程和质量。


由田昕他们修订完善的330多项条款,最终统计超过了200万字。再加上源源不断的医疗团“帮扶带”,一年之后,拉萨市人民医院发生了格局性变化,ICU、血液透析中心、呼吸内科、神经内科、重症医学科相继开诊,并在拉萨率先进行了无痛分娩。医院年门急诊量从2014年的9.5万人次,上升到2017年的20万人次,“还有老百姓点名要北京来的专家问诊”。

这是一个一批又一批人接棒帮扶的故事。这项工作,赋予了所有参与过的人真实、同频的荣誉感,两年之后再次讲述,田昕仍然感慨颇多。拉萨市人民医院在1959年建立,前身是西藏的一个军事门诊部,规模很小,西藏在1951年解放,这个“门诊部”经过60年的坎坷发展,上世纪90年代一度要关张,直到后来江苏开始援藏工作之后,才有了起色。2015年,北京接棒江苏对口支援时,拉萨市人民医院已经是三级乙等医院,而现在,它成为了三级甲等医院——2017年8月2日,拉萨市人民医院通过了西藏自治区卫计委组织的等级医院评审。


没有结束
从0到1的突破


2017年8月4日,援藏团队回京,但田昕的征程没有结束。援藏期尾声,友谊医院开始了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任务,田昕又主动报名,从西藏回来后直接到通州工作。


2018年12月22日,友谊医院通州院区实现了试开诊,又是艰巨的任务,又是用了一年的时间。田昕表示:“我喜欢做开拓性的工作,也喜欢享受真正完成了事情、做出了成绩的那一刻。从1到2也是重要的过程,但从0到1的突破所带来的美妙感受真是无法言说。”


各项工作都在顺利开展,田昕也因为突出表现荣获2019年“北京青年五四奖章”。


回到最老套的问题:医疗的本质是什么?医疗能够为人们提供何种帮助?或者说,什么样的医疗是能够帮助到别人的?田昕说,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他期待未来的医疗能有更整体的体系架构,他期待着从体育锻炼、疾病预防到人们成长、衰老过程都能在一个系统里完成,让不同类别的机构,不同层级的医院去做不同的事情。关于什么是更完善的医疗系统,他还在设想与规划蓝图。



Q:《北京青年》周刊

A: 田昕



Q 你的职位会关注患者的投诉内容吗?
A 会。其实我们有医患办,专门就是接待投诉的部门,但我们是综合管理部门嘛,每周我都让同事把医患办收到的投诉建议统计分类,汇总成详实的数据,然后每一条我都会看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靠一双眼睛是不够的。


Q 那么问题是渐渐变少的吗?
A 可能每周能收到二十条左右,少的时候十一二条。有患者现场到医患办投诉的,有电话投诉的,有通过12320等热线转过来的,数量相对比较稳定。但有些问题真的是需要用一定时间去解决的,有一些可能是患者对于一些制度不太理解,比方说开药,因为医政、医保都有政策要求,不同的医院规定是不一样的。


Q 有哪些事情已经解决了吗?
A 有啊。我们接到的第一个投诉,是在通州院区刚开诊的时候,在住院楼侧面挂着“北京友谊医院”几个大字的霓虹灯,晚上会亮,而医院对面就是通瑞家园小区,然后就有居民打电话投诉,说霓虹灯扰民(笑)。后来我们分析了一下,晚上亮确实会对居民生活产生影响,然后我们就改成夏冬晚上9点或8点就关上,结果居民又打了次电话,给12315,说友谊医院不愧是市属大医院,接到投诉立刻就解决,表扬了一顿(笑),这是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再有,其实医院一开始受制于人力,因为筹备的时间并不长,人力储备需要一个时间,刚开诊的时候确实任务重,所以当时很多地方不完善。比如儿科急诊是我们从9月2日刚开设的,就是24小时可以提供儿科服务。原来儿科只有白天门诊,后来确实患者的需求比较大,我们就克服困难,先开了一个从晚上5点到9点的小夜门诊,当时开24小时确实是开不起来。但是现在刚刚毕业季,进了一批应届生,我们马上就把24小时的急诊给开起来了,所以现在儿科能够24小时提供服务。因为孩子你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生病,家长都着急,而且马上就冬天了,冬天是孩子看病的高峰,所以在这个之前,我们先运行一段时间,这样为冬天的大量接诊做好准备。


Q 你觉得管理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A 其实一开始,我也很困惑这个问题,包括今年参评“北京青年五四奖章”,因为医疗行业里之前的获奖人都是一线专业人才,医生护士或者科研工作者,应该是第一次有管理干部获奖,评奖的时候我也是有点迷茫,管理的作用到底是什么,你如何能显示出你与他人的不同?后来我分析了一下,其实就是沟通、说服和决策的能力,这是管理的核心竞争力,某一件事你跟他沟通是一个效果,我跟他沟通可能就是另一个效果,人和人的沟通其实方式差别很大,所以对同一件事的结果也会相差很大。包括在拉萨时,你怎么跟当地干部沟通,又如何同援藏干部们沟通,大家都是不认识的陌生人,你怎么能够把他们捏合成1+1>2 的效果,这个都是需要沟通的,共同朝着这个目标去前进,去行动。在办公室工作,你要有思想,发挥参谋助手的作用,对上,你要为领导提得出几个建议或选项,对下,你是一个中转机构,领导的决策需要你去推动执行,医院的问题需要你去发现。此外还要把大家都团结起来,统筹起来,去推动工作。管理说到底,其实是比较软的东西。


Q 你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
A 我是处女座,不过蛮多人认为我更像狮子座。我觉得我确实是一个比较开朗、外向的人,甚至貌似大大咧咧,虽然没有强迫症,但我还是有标准有要求的,我的内心会希望每件事能达到自己的标准。我能内心欣赏的人其实并不多,不过跟大部分人相处都还是很融洽的。另外也还是一个比较执着的人吧,就像总书记说的“钉钉子精神”,真的是一个事情没做好或者没做完,心里就会放不下它,就会一直去追这个事儿直到有一个结果。


Q 你有完美主义倾向吗?你觉得一件事情做到什么程度就算是OK了?
A 我的态度是,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去无限量做的,我会先定一个时间目标,评估下这件事情需要在什么时间内完成,这是一个底线,不能超过 deadline。同时,做一件事情,我觉得节奏感很重要,任何事情都不能像无头苍蝇一样,直接没有规划地去做了,你首先应该思考,这个问题要怎么做,然后形成你的框架,我都是要先把节奏框好,然后填补内容。

Q 你在整个援藏过程中的表现,让我觉得你是一个非常完美的统筹角色。
A 我觉得团队真的是很重要的,没有什么事情是你自己能够完成的。我们这个工作更是了,任何工作都是团队的,你在团队中起什么作用其实是有一个定位的。有一个著名的测试,叫贝尔宾团队角色理论情景化问卷,这也是一个国际通用的量表,它的评分分为几个等级,如果某项分数“甚高”,就说明你在环境里,会不自觉地成为这个角色;“甚高”的下一层是“高”,是指当你的团队中缺少这个角色时,你会成为这个角色;再往下一层是“一般”,指你有成为这个角色的潜力;最后是“差”,是你可能没有成为这个角色的潜力。我没有任何“甚高”的选项,但我有两个角色是在“高”这个层级,一个是“leader”,另外一个是“开拓者”,实际上就是创新型或推动型工作。这个国际量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同时我自己也觉得比较准确。我还是很喜欢做开拓性工作,开拓者虽然难,但它是真正能够做出成绩的。从1到2也是重要的角色,但从0到1所带来的美妙真的无法言说。


Q 统筹最重要的是哪一点?
A 就每个人在团队中的定位其实是不一样的,是根据你的性格去决定的,基于这个,大家再来看怎么形成合力,并且如何借助外力,是这三点加在一起,最后才能使一件事情办成。每个人的角色都是一致的,每个人都是干的同样的工作,这种团队其实效率很低,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当leader,leader也不见得是能力最强的人。


Q 你目前追求提供什么样的医疗服务?
A 我们希望能够把三级甲等医院的服务功能延伸下去,延伸到居民的社区,甚至是居民的家里,不只是你来看病,我给你服务。我们希望,即使你在社区、在家里同样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现在讲的是全生命全周期的健康,医院其实是大家生了病之后才会来的地方,而且一般疑难杂症才会来三甲医院。医疗的前端,首先是强身健体,你自己不得病才是好的。第二个是预防,尽量少得病,得了病及时发现、及时治疗。我们希望把我们服务延伸到基层和社区,发挥我们各自的职能,为患者提供长期的连续性的医疗服务。我们希望在通州能够把这件事情做深、做实。这也是从我自身来说很关注的事情,也是目前在全力推动的一个点。


Q 你心中有没有完美医院的设想?
A 我觉得现在整个医疗的服务体系可能还需要整体的建设,现在大家都是单体的医院,不管它的医疗服务水平有多高,服务流程有多完善,都还有进步空间。第二更重要的,就是建立全流程的服务体系,让它们最终能成为一个体系,分工明确,让不同层级的医院去做不同的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一个整体,这可能是更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

Q 你觉得什么样的医疗是能帮助到别人的?
A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医生不是神,现在对于医生的定位也有问题。确实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可以治疗的疾病是越来越多了,但还是要认识到医学的局限性,目前只是在一个范围内进步,更多的还是治愈不了的病。我觉得医院和医生首先要带给患者的,还是希望。有时候你知道患者的病其实无能为力,但他来找你了,找的就是希望,可能有些重病患者,你答复了对方没有更好的医疗办法了,患者还是会继续去求医,去追求更大牌的医院和医生,其实说到底,追求的还是希望。第二个需要给患者的是安慰,我们院长总说,医生看病要学会笑。同时,作为医务工作者你真的要尽全力,去做所有你能做的事情。尽力了才对得起患者,也对得起自己。



没有个人的成功
只有团队的成功


Q 祖国70年华诞之时,我们的国家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你是怎样见证的?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A 第一个是西藏的变化,西藏的经济水平相对落后,而健康水平同样不容乐观。能够作为北京市第二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医疗队的一员,参与到拉萨市人民医院的建设当中,为西藏人民的健康做出了自己的一点儿贡献,也使得西藏和拉萨的医疗卫生水平得到了提高,我感到很高兴也很欣慰。第二个说说通州的经历。我从小在通州长大,原来出门交通非常不方便,现在已经有了地铁。原来通州只有两家医院,一个是县医院,就是现在的潞河医院,另一个是二门诊,就是新华医院。而现在通州的医疗资源正在逐渐丰富起来,友谊医院通州院区作为通州区第一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顺利开诊,我自己也投入到其中,也算见证了这一切的变化,自己也感到很高兴。


Q 说一件印象中与祖国息息相关的、印象深刻的事?
A 说说阅兵的经历吧。我自己经历过三次阅兵,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时候,那时候我才八九岁,还在上小学,由于我们家住在长安街沿线,当时看见飞机、大炮从我家经过,内心非常激动,能够感受到祖国的强大,但还是很懵懂,因为当时太小了。第二次是国庆60周年,我在武汉上大学,跟同学们在电视前集体看了阅兵仪式,当时想毕业之后一定要为祖国的卫生事业做出一份贡献,投入到祖国的建设当中。而这次非常荣幸被邀请作为观礼嘉宾去现场看了阅兵仪式,在庆典现场感受到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也被现场的氛围所感染,感到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与骄傲。

Q “祖国”这两个字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A 祖国就是母亲,是身后最坚实的臂膀,当自己有困难的时候,肯定会想到祖国,同时我也希望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切。


Q 你的中国梦是什么?
A 习总书记说过,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我的中国梦就是人民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希望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能不断提升,我也希望能为此做出自己的贡献。


Q 作为新时代的追梦人你是怎么理解追梦的?
A 追梦就是设定一个目标,然后自己去努力拼搏的那个过程。比如我们的“援藏创三甲”,圆了西藏的梦,也圆了北京的梦。还有,我希望“友谊梦”能早点实现,早日创建国家医学中心,能够为健康北京、健康中国做出贡献。


Q 在追梦的道路上你有哪些难忘的经历?
A“创三甲”还有通州院区的建设,都是非常难忘的经历,都是在一个个拼搏的日子中度过的,每一个拼搏的时刻都是很难忘的。


Q 追梦的道路上激励你的是什么?什么让你走向成功?
A 成功现在还谈不上,成功的道路还需要慢慢走,而且我觉得没有个人的成功,只有集体和团队的成功。激励我的一方面是导师,是长辈,另一方面是家人,他们是我前进道路上的指引和最坚实的臂膀和依靠。


Q 面对追梦道路上的困难,你是怎样应对挑战的?
A 我觉得这要得益于从小培养的自信、乐观、正直的性格,同时,既要仰望星空,有自己的目标,更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一个困难一个困难地克服,最终成功总会到来的。


Q 当你取得成功或成绩时,你对荣誉感和自豪感是如何体会的?
A 首先,我觉得没有个人的成功,只有团队的成功,同时,看到西藏拉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进步,有自己和团队的付出和努力,感到很高兴也很欣慰。

  韩文苑
 编辑  王雪宁(实习) 韩文苑
摄影  解飞
图片编辑  刘艺琳
美编  刘鹏


识别二维码
下载“北京头条”APP


“让现在告诉未来”


相关阅读 & 近期热点

温莹莹:十年环卫路 心中有阳光


郎恩鸽:怀揣冰雪梦  一心迎冬奥


曹舒慈:足尖撑世界 青春吐芳华


刘保献:忠诚守护“北京蓝”


陈皓:联合国里新青年


亓昊楠陈杨夫妇:宅在故宫修文物


谭正岩:不忘初心是根骨 甘做国粹传承人


中国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天宫二号总体主任设计师柏林厚:

我追寻的航天梦 就是我的中国梦



点击以下封面图,一键下单新刊 
「 2019年11月14日  谭卓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