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被“定罪”的英雄

蓝剑十三 后厂村体工队 2022-01-10
1996年7月27日凌晨两点,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距离奥运村只有1.5公里的百年奥林匹克公园里突然爆发出一声巨响,无数弹片飞向陶醉在音乐节中的人群,炸弹的气味和声响压倒了一切,所有的感官变得模糊不清。
“很难描述,”朱维尔说,“就像在电影里听到的一样,轰的一声,很多人被四处乱飞的弹片击中了。
这次爆炸造成一百一十多人受伤,两人重伤,两人死亡。而第一个发现炸弹的保安朱维尔,被FBI当做嫌疑犯进行了长达88天的调查,一夜之间坠入黑暗。多年后,他的这段遭遇被改编成电影《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毫无疑问,主人公朱维尔是美国社会最普通的小人物,毕生都为成为一名优秀的警察而努力,事与愿违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他既肥胖又笨拙,不被任何人放在眼里。

爆炸案当天,作为保安,他像往常一样在公园里巡逻,发现几个喝醉的年轻人在乱扔啤酒罐,就在和这些醉汉争执时,朱维尔发现公园座椅下有一个可疑的绿色背包。有过执法经验的他感觉有些不太对头,于是第一时间发出预警。

然而,安保主管没有意识到事情严重性,甚至认为朱维尔有些大题小做,此前几周发现过几个可疑包裹,最终证实都是虚惊一场,另一个安保人员则准备自己动手拆开背包,这一举动被朱维尔及时制止,他坚持认为,应该按照程序,设置警戒线,呼叫增援。


与此同时,911接到一个奇怪的报警电话,声称奥林匹克公园有炸弹,将在半个小时后爆炸。防爆小组很快赶到现场,小心翼翼地打开背包后,他们惊呆了,里面藏着的炸弹威力惊人。朱维尔马上协助安保人员疏散人群,然而公园被嘈杂的音乐声笼罩,远处的人们根本听不清楚他们的呼喊,爆炸就此发生。

尽管没能避免悲剧发生,但朱维尔的举动使得本来会造成大规模伤亡的爆炸伤害大大减少,一夜之间,他成为媒体追捧的平民英雄,在各种节目上亮相,讲述自己的事迹,还有出版社邀请他出自传,讲述这段传奇经历。


可是好景不长,仅仅过了三天,英雄变成了罪人。

1996年7月30日,朱维尔被亚特兰大当地主要日报《亚特兰大宪法报》报道为FBI的头号嫌疑犯。讽刺的是,不知情的“英雌”还曾邀请供职于FBI的朋友蒂姆-艾塔维共进晚餐,吃饭时两人一直在不停谈论爆炸案,他没有料到,朋友的身上带着窃听器,一直在套他的话。


不久之后,两个FBI探员登门拜访,希望朱维尔配合拍摄一个训练短片,他欣然应允。路上,朱维尔发现后面有几辆车一直跟着,尽管如此,他依然没有起疑心。录制过程中,朱维尔被要求在一份放弃权利书上签字,此时他本能地想起,自己执法时不会要求任何人放弃权利,除非那个人正在接受调查。这时他意识到情况不妙,要求打给自己的律师。

几经周折,朱维尔终于联系上了律师布莱恩特,后者勃然大怒,告诉他不要签任何东西,马上离开那间屋子。朱维尔终于明白,自己从天堂坠入了地狱。

“这些家伙认为是我干的,”朱维尔说,“指控我是杀人犯,这可是全美甚至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大案,如果可以,他们希望把我送上电椅。

为什么案件会出现这样反转?

FBI的逻辑看似荒谬,但问题在于这个案子实在是太“典型”了,与之前很多自导自演为了引起注意力的案件极为类似,而且作为第一嫌疑人,朱维尔的生平非常满足类似作案者的画像:他平庸、肥胖、渴望被认可、三十郎当岁没有女友、依然和母亲住在一起、家里藏有武器、对工作有超乎常人到有些神经质的热情、身为执法者之前有过过度执法的经历……

“很可悲,勤奋和负责让他变成了嫌疑犯,他为自己曾是一名警察感到骄傲,讽刺的是他因此成为冤假错案的典型代表。”朱维尔的律师这样说到。

1990年,朱维尔成为一名狱警,隶属于哈伯沙姆县治安官办公室,为了贴补家用,他还在一家公寓兼职做保安。一次,一对夫妇在浴缸里制造噪音,朱维尔冒充警察逮捕了他们。由于情节较轻,他被判缓刑,并接受相关的心理咨询。


一年之后朱维尔晋升副警长,进入东北乔治亚警察学院进修,以全班前25%的成绩结业后,他拥有了梦寐以求的执法身份。朱维尔继承了妈妈的勤奋,每天工作超过14个小时,然而他并不算一个聪明的执法者,1995年在一次巡逻中他撞毁了警车,因此被降职回到监狱。朱维尔形容监狱是一个充满烟味的笼子,他拒绝了这份工作,转到皮特蒙学院担任校警。

校警只负责校园及周边500英尺以内的区域,实在是个微不足道的角色,但朱维尔依然干得人喊马嘶,他越权在高速公路上追逐超速的汽车,跟其他警察争抢地盘,还曾抓住一个盗窃嫌疑犯。然而因为几次颇受争议的逮捕行为,他被迫辞掉了这份工作。为了照顾脚部动手术的母亲,朱维尔搬回亚特兰大,在奥林匹克公园做保安。


一个美国底层白人肥宅,不被主流社会认可的失败者,怎么可能在一夜之间走上了人生巅峰?

为什么恰好是他发现了这个炸弹,这个炸弹会不会就是他放的?恰好他看上去似乎很享受做英雄的感觉?

皮特蒙学院的校长雷-科利尔看到新闻后向FBI举报,认为这个喜欢拿着鸡毛当令箭的保安有重大作案嫌疑。

接到举报后,FBI对朱维尔进行了心理侧写,他们理所应当的认为朱维尔可能是一个仇视警察的前执法者。对朱维尔的家进行地毯式搜索后,FBI又找到了两枚空心的手雷,以及爆炸案中被炸坏的围栏碎片。


影片中,FBI被塑造成愚蠢顽固的废物,在现实调查中他们的很多做法也受到诟病,比如以拍摄宣传片为由进行诱供,搜查证物时让朱维尔不断重复嫌疑人拨打911时的话,多达12遍。而他们最大的失误是,将朱维尔是嫌疑人的信息泄露给了媒体。

这也是影片最受争议的部分,奥利维亚-王尔德饰演的女记者凯西-斯克拉格斯通过出卖肉体换来了这条重磅消息,未经分析求证就对此消息深信不疑,新闻见报后意料之中的轰动全国,女记者走进办公室,所有人为她欢呼,她兴奋的哈哈大笑。


上世纪90年代,斯克拉格斯是《亚特兰大宪报》负责警务的明星记者,与亚特兰大警方和联邦调查局的关系非同一般,一位同事称她为“警察的追星族”,另一位不愿透露的编辑透露,斯科拉格斯强硬的态度让人非常不爽,但是能力无可挑剔。

电影取材于玛丽-布伦纳1997年在《名利场》上发表的一篇深度报道《美国梦魇:理查德-朱维尔的悲歌》,以及肯特-亚历山大和凯文-萨尔文合著的一本书《嫌疑犯》。其中《嫌疑犯》提到,在男性主导的办公室里,斯克拉格斯喜欢穿短裙和低胸上衣,惯用策略是在酒吧里挑逗警察,但和线人上床只是未经证实的传言。


这个情节在影片上映后引发了轩然大波,曾供职《亚特兰大宪报》26年的罗恩-马特兹说:“她是我共事过最好的记者之一,强硬而固执,当她对一个故事感兴趣时,会在法律和道德的范围之内,竭尽所能。她可能有点轻浮,但绝不会做下三滥的事儿,因为她清楚一个记者的职责所在,她希望成为一个王牌记者。这样的描述,不仅是对她的侮辱,也是对其他女性记者的侮辱。

斯克拉格斯对消息的来源始终守口如瓶,直到2006年把这个秘密永远的带进了坟墓也一言不发,《美国梦魇:理查德-朱维尔的悲歌》文中提到,当时斯克拉格斯从一位FBI的密友那里得到消息,然后通过亚特兰大警方的一个线人进行了确认。其他媒体则爆料,向斯克拉格斯通风报信的是FBI特工唐纳德-约翰逊。

记者的扮演者(左)及原型(右)

电影情节有虚构的成分,而FBI走漏风声却是千真万确。1997年美国司法部长珍尼特-雷诺为泄密公开道歉:“发生这样的事情我很抱歉,我想我们都欠他一个道歉。

得到这条劲爆消息之后,《亚特兰大宪报》编辑部讨论了几个小时,为了击败其他一万名奥运记者,他们决定抢先发布,头条标题是《FBI怀疑“英雄”保安放置了炸弹》,由斯克拉格斯和马特兹共同署名,实习生肯特-沃克则在相同的版面上写了另一篇文章《爆炸案嫌疑人正在寻求媒体的关注》。

此外,汤姆-布罗考在NBC的奥运特别节目中侃侃而谈:“现在他们可能有足够的证据逮捕他,或者起诉他,但是你总是希望有足够的把握给他定罪,这个案子可能还有漏洞。

很多媒体在报道中添油加醋,《纽约时报》形容朱维尔是一个又胖又失败的前警长,著名主持人杰-雷诺调侃,“你们不觉得朱维尔和那个策划袭击南希-凯瑞甘的家伙(这件事也拍了电影,有意思的是导演甚至选了同一个演员来演这这两个角色,详情可以点击这里)很像吗?怎么一到奥运会这些又胖又蠢的人就跑出来兴风作浪?”《亚特兰大宪报》专栏作家大卫-金德里德则把朱维尔和连环杀手韦恩-威廉姆斯相提并论。

只有少数媒体保持了公正和克制,CBS记者吉姆-斯图尔特在一次节目中强调:“不要急于下结论。”《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淡化了朱维尔的嫌疑人身份,警告说并没有足够的证据对他进行指控。《美国新闻评论》公开批评了《亚特兰大宪报》,认为他们对朱维尔的报道证据不足,缺乏质疑精神。

历经88天的调查之后,乔治亚北部地区检察官肯特-亚历山大宣布,朱维尔不再是爆炸案的调查目标,那些超出寻常的宣传报道并非由FBI主导,也不是他们想要的,事实上这些新闻严重干扰了调查。

在新闻发布会上,朱维尔的声音哽咽:“我希望并祈祷,其他人不要遭受我经历的这些痛苦和折磨,当局应该记住公民应有的权利。感谢上帝,终于结束了,现在你们终于知道了,我一直都是无辜的。

后来真凶鲁道夫落网,朱维尔彻底洗脱了罪名。朱维尔起诉多家媒体,并最终和他们大多都达成和解,拿到了赔偿,而《亚特兰大宪报》除外。

朱维尔原型

但造成的伤害永远无法挽回了,一个将警察作为职业梦想的人,对着象征司法的标志物这样控诉:“如果像我这样的人蒙受冤屈被捕了,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还会有人挺身而出吗……”

事后的每个周年纪念日,朱维尔会悄悄来到奥林匹克公园,通常是没人注意的傍晚,在遇难者的地方,放上一束玫瑰和一张卡片。

“我很痛苦,每天都在思考这件事,往后的余生也会如此。

2007年8月29日,朱维尔去世,享年44岁。

往期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