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癌越来越青睐年轻人?快听听专家如何“支招”!
世界顶级消化道早癌专家现场
“支招”
11月22至23日,来自省内各级医院从事消化道早癌诊治的近百位骨干医师们在我院南区会议中心齐聚一堂,来自日本的四位世界一流的早期消化道癌诊治专家为大家带来了十余场精彩的手术演示。
这是由安徽省外专局、安徽省内镜质控中心和我院消化科共同主办的“中日消化道早癌内镜精英训练营(第二季)”,在这场学术盛宴上,田中健大、麻兴华、野中哲、大竹阳介这四位来自日本的世界一流专家通过现场手术演示,传授早期胃癌、肠癌、食管癌这三种消化道早癌的诊断要领、诊断经验及ESD手术(内镜下粘膜剥离术)的规范和技巧,让安徽消化病专业的医务人员受益良多。据了解,这四位专家中有两位已经是第二次来到我院参加关于消化道早癌的学术交流。
▲训练营现场
▲与会专家合影
▲日本专家为大家带来手术演示
▲与会专家接受记者采访
安徽省消化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科大附一院消化内科主任、内镜中心主任张开光教授表示,希望通过国际顶尖的消化内镜专家的现场“支招”,进一步提升我省基层消化道早癌筛查、诊断和治疗的规范化水平,推动分级诊疗更深层次的落地,促进我省内镜下早癌诊治技术的普及推广和基层诊疗的规范化水平,为基层培养相关专业人才。
工作忙不是借口
年轻人要定期给自己的胃做“体检”
2015年央视前女主播方静因胃癌肝转移在台湾去世,终年44岁,“以前胃癌多发生在45岁以后,现在我们也碰到不少30多岁的病人,所以年轻人也要关注。”张开光教授介绍说。
在接诊过程中,张开光曾遇到一名32岁的年轻患者小芹,从事销售工作,胃疼、胃涨多年,最终被诊断为胃癌晚期。“工作性质导致她白天经常延误吃饭甚至是不吃饭,然后到晚上睡觉前又吃的很多。“之所以患上胃癌和她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密切关系”。张开光感叹道,“年轻人一定不能把工作忙当作借口,不要害怕做胃镜,现在都有了无痛胃镜。生活压力大,年轻人更要关注自己的身体。”
还有一位李先生,30岁出头,两年前出现了胃部涨气的情况,吃药不能缓解。通过胃镜检查在胃底部发现一个约5毫米大小的微小隆起。张开光通过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ESD)成功将这个病灶去除,病理证实是胃癌。如今两年过去了,用李先生自己的话说,“感觉人比以前轻松多了,涨气的毛病没再犯过了”。
张开光教授说,“这两位都是年轻患者,但李先生比小芹幸运很多,两方面因素。一是本人重视,没耽误;二是随着消化内镜设备和诊治技术迅猛发展,如高清放大内镜、电子染色内镜、化学染色技术、超声内镜和ESD等技术用于临床,让消化道的早癌有了更多、更及时的治疗选择。”
”早期胃癌通过内镜下治疗
5年生存率超过90%
张开光教授表示,其实像小芹这样的悲剧完全可以避免。恶性肿瘤的预后和治疗效果往往与肿瘤分期密切相关。以早期胃癌为例,通过内镜下的筛查和治疗,5年生存率超过90%;进展期胃癌约85%的患者可以接受手术治疗,但5年生存率却低于30%。
张开光教授以日本为例指出,日本是胃癌的高发国家,该国从1983年开始进行胃癌筛查,对超过40岁的人群每年进行一次钡餐检查。2015年,日本的相关指南进行了更新,明确提出胃癌筛查通过内镜进行,并建议对50岁以上人群每2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全国范围内的胃镜普查,使日本早期胃癌在胃癌的诊断中比例达约70%。韩国的消化道肿瘤筛查始于1999年,对超过40岁的人群每2年进行一次内镜检查。目前韩国早期胃癌诊断率为60%至67%。而在我国,目前仅为不到15%。因此,为延长消化道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生存质量,重视消化道早癌的筛查和诊治至关重要。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截止至2014年,中国癌症发病人数占全球的22%,其中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分别居第2、4、5位,几乎占所有肿瘤的一半。
2014年底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了我省第一份肿瘤登记年报。根据年报,从发病率看,胃癌居第一位,发病率前五位中绝大多数都是消化道肿瘤。
关口前移 才能避免更多“一发现就是晚期”的悲剧发生
张开光表示,消化道肿瘤虽然发病率高,但早期很少有明显症状,从既往的临床经验来看,往往是一旦有症状、一做内镜,就已经是中晚期了。
以食管癌为例,早期食管癌绝大多数无任何症状,大多数早期病人是在进行无症状的筛查和体检时发现的。中晚期食管癌的常见症状主要是进行性吞咽苦难,有些患者咽下食物时有胸痛的感觉等。而内镜检查正是实现食管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有效手段。
张开光指出,有研究表明,食管癌由不典型增生到癌变一般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这个较长的发展时间是一个很好的时间窗来筛查和发现癌前病变和早期癌,并通过及时有效的微创治疗后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远期可降低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如果患者都是中晚期治疗,不但会消耗大量的医疗资源,而且患者的生存时间也不长,生活质量也不好”,张开光指出,只有把关口前移,提高早期消化道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做好一级预防,才能避免更多的像小芹这样的“一发现就是晚期”的悲剧发生,“这才是消化道肿瘤早诊早治的基础和核心工作”。
”我院从2006年开始,就开始在国内较早开展ESD(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技术,并逐步形成了消化道早癌的内镜诊治团队,目前该团队每年开展ESD手术500余例,且以消化道早癌和癌前病变为主。“通过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做到早期发现,然后通过染色技术、ESD等技术支撑,采用内镜技术把癌变的部分剥离或者进行其他处理,术后患者恢复很好,这将大幅度提高消化道肿瘤的治愈率。”2015年,在张开光教授的牵头下,我院成立了安徽省首家涵盖消化内科、病理科、胃肠外科、胸外科、影像科等在内的消化道早癌诊治MDT团队,“这是目前消化道肿瘤诊治的新模式”。
▲张开光教授在为患者实施ESD术
那么,
神奇的ESD,到底是个啥?
——剥离变质的苹果皮,不让整个苹果烂掉
“过去,因为设备或技术的原因,消化道内镜仅能发现隆起或凹陷的明显病灶,而这些改变已经是癌症发展到中晚期阶段了,需要外科开刀或腔镜下治疗,切除范围也不仅仅是局部病变,还包括部分食管、胃或结肠组织,还要清扫周围淋巴结;即使偶尔发现极少数早癌,因为尚未开展ESD技术,只能选择外科手术治疗。”
提到消化道内镜ESD技术对消化道早癌诊治的神奇之处,张开光教授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一个苹果的腐烂,可能最早的时候只是果皮一小部分颜色的改变或者有略微的粗糙和不平整。这时,只需要削掉这部分变质的果皮就可以避免整个苹果烂掉,消化道内镜下早癌的治疗就是这样” 。医生通过消化内镜下的特殊、精细操作,就能将病灶去除。“出血很少,麻醉状态下患者都没什么不适的感觉,手术就做完了。不仅能够很好地维护食管、胃、结肠结构的完整性,恢复也快,生活质量也不会受什么影响。最为关键的是,通过及时发现早癌并迅速处理,将癌症扼杀在萌芽状态,对患者今后的生存和生活质量都是极大的利好。”
三类人群高发
40岁以上应每年做一次胃镜
目前消化道肿瘤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除了地域环境和饮食习惯和遗传因素外,现在出现了明显的年轻化的趋势。张开光教授介绍,具体来说,三类人群更要引起重视:
一是高危地区的人群,主要是和日常的生活习性相关的,比如食管癌在华北地区呈高发趋势,在我省也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别,我省以大别山区、六安、安庆、阜阳较为常见。高发的原因主要是饮食等因素,如吃得比较烫、常吃腌制泡菜等。
胃癌发病西北与东部沿海地区发病率比南方明显偏高。我省比如庐江、肥东、无为等地区居民爱吃腌货,胃癌发病率相对要高于周边地区。因为腌制的咸鱼、咸鸭、咸肉中含有大量的亚硝酸盐等致癌物。
二是有家族性消化道疾病的人群,比如父母亲有一方面患有消化道癌,后代就属于高危人群,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家族性结肠息肉病。
三是有慢性疾病背景的人群,比如有重度萎缩性胃炎的患者,结肠里有息肉,常出现吐酸水、打饱嗝等胃部不舒服的情况或者有胃溃疡、慢性胃病、曾经做过胃切除手术的患者,均属于胃癌的高危群体。
“生活中许多胃部不适的症状可能会被我们忽略,但积累漫长岁月后,胃癌就可能出现”,张开光教授表示,年轻人三餐要定时定量,不能暴饮暴食。“年轻人身体代谢旺盛,一旦得了胃癌等恶性肿瘤,病程进展也比较快,相对来说危险性更大。”
为延长消化道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生存质量,重视消化道早癌的筛查和诊治至关重要,张教授最后提醒大家,40岁以上的人应每年做一次胃镜哦!
张开光,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大附一院消化内科主任、消化内镜中心主任,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目前担任安徽省消化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消化病学会肿瘤学组委员。擅长消化道早期癌的诊断和内镜下治疗及消化道疑难危重症诊治,熟练掌握胃肠镜、超声内镜及ESD等技术,是中国科大附一院上消化道早期癌内镜下诊治MDT带头人。在SCI及核心期刊发表论著数十篇。
门诊时间
总院:周三上午 专家门诊
周四下午 知名专家门诊
南区:周五上午 知名专家门诊
声明:本文由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发布,版权归医院所有,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未经允许,严禁转载。如需转载授权,请留言申请,转载请注明出处。
策划 / 胡礼源 方萍 主编 / 李矗 方萍 责编 / 程玉涵 方雯 供稿 / 方萍 王业涛 供图 / 叶俊华 吴家炜 黄歆
主办单位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
平台建设及技术支持 / 安徽新媒体集团
■ 老李“换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