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心脏病没得防?中医教你如何养心 | 满满干货的名医大讲堂笔记来了

2017-05-27 何雪华 健康有约

有约君说


真的不是吓你,《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十几亿人口,心血管疾病患者就达2.9亿人,心血管病死亡率居疾病死亡构成的首位,而心肌梗死正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首要原因,是威胁国人健康的“头号杀手”!


5月18日为中国血管健康日,当天广州日报“名医大讲堂”携手广东省中医院心血管病专家团,在该院举办“以血管名义,达心脏健康”为主题的养心、治心、救心专题讲座。


来张现场图。乔军伟/摄


新近有资料显示,科学的养生保健,可使高血压的发病率减少55%,脑卒中的发病率减少75%,邹旭教授现场解讲了如何“中医养心”,最鼓励容易血管心问题的中老年人多与别人交流沟通,“多吹吹水”,调节情绪。


在我国,每12秒就有1人被心血管病夺命,关注心脏健康,刻不容缓。张敏州教授“治心,中西医结合有奇功”,主要教我们如何防范五种可导致心梗、猝死的致命胸痛,与冠心病作斗争。


在有监护室之前,心绞痛急性发作,可夺走30%患者性命,但如今及时有效的救心,已经让死亡率降至5%。郭力恒教授主讲“救心,绿色通道护生命”,还指出关于冠心病的众多流传甚广却是误区的认知或做法。


主讲嘉宾



邹旭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广东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大科主任,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青年名中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张敏州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中医院胸痛中心医疗总监,广州市心肌梗死中医药防治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国医大师陈可冀院士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负责人,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副会长、心脏介入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郭力恒

        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中医院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负责人,美国马里兰医学中心访问学者,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心脏介入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胸痛中心协会理事。




一个神奇的“电话号码”

140—6—543—0—268


不管你是否冠心病患者,年龄多大,省中医心血管专家团在“名医大讲堂”上送出一个神奇的“电话号码”,照着做,能助你保护心脑血管。


140” 是血压达标值。要保护心脏和脑血管,必须把收缩压降到140毫米汞柱以下;


6” 是血糖达标值。含义是:空腹血糖降到6mmol/L(毫摩尔/升)以下,糖化血红蛋白6%以下;


543” 是血胆固醇达标值。含义是:仅有高血压或仅吸烟者总胆固醇水平在5mmol/L以下,有冠心病或糖尿病的患者胆固醇水平要控制在4mmol/L以下, 有冠心病和糖尿病的患者胆固醇水平在3mmo1/L以下。


0” 指的是不吸烟。


268” 指的是腰围。所谓“人与腰带同寿” ,就是说要长寿得时刻关注自己的腰围。中国女性应把腰围控制2尺6以下, 男性则应控制在2尺8以下。


中医养心篇


“识心”

五脏六腑心最“大”


 邹旭教授指出,人人知中医称“五脏六腑”,当中以心最大。


中医理论里,心的功能可谓“君主之官”,“心主神明,其志为喜”,指的是心脏是人的高级神经系统主宰;“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其色为红”,指的是平稳正常的心跳、血压、血脂、血糖,主宰着整个机体的功能与表象;“心主汗,汗为心之液”,指的是心功正常,人体的新陈代谢、水血气系统循环才正常。


此外,中医还讲“心与小肠相表里”“心开窍于舌”,认识这些心的知识,才可为养心做准备。


调绪“护心”

快乐平和最重要


现代人都知道,要检测心脏好不好,可以从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心导管等各种检测检查,获得心跳、血压、血脂、血糖、体重等指标,中医则认为,其实心情、脸色、口感、睡眠等也反映着的心脏状况。


邹旭教授说,很多人不知道,“心主神明”,说的其实是“喜”,调节情志到快乐平和,正是养护心脏的最高境界。想要心脏强壮,不能不快乐,更不能恼闷不语,因为“心开窍于舌”,主张中老年人多与别人沟通交流,“多吹吹水”,广州老人有上白云山“登高而歌”的爱好,每天高高兴兴地,不忙不乱,不焦不躁,心境平衡,其实这就能养心了。


对于忙碌的中年人,关爱心脏,邹旭教授建议“偷不行,但偷闲可以有”,尽量劳逸结合,化解工作与生活重重压力。


运动“强心”

 “3、5、7”原则


“汗为心之液”,邹旭教授说,汗液可排泄人体代谢的产物,象今年已达102岁高龄的国医大师邓铁涛,还每天午后走动,晒晒太阳、出出汗。中老年人一旦晒太阳不足、运动不够、出汗太少,就会这儿也痛、那儿也痛。此外,2013年6月WHO简报指出,缺乏锻炼已成为全球第四大死亡风险因素,据估算,目前每年全世界因缺乏锻炼而致死的人数高达320万人,这是因为缺乏锻炼对健康的不良影响十分长久,不仅可引发肥胖、亚健康状态,还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因此要“强心”,建议要保证适量运动。


中医家华佗对于运动的见解,是“但使微微汗出,不可过极尔”,叫人们稍稍出点汗就可以了,而现代医学也认为,运动要注意适度,防止过度运动易劳倦,甚至运动性猝死,建议参照“3、5、7”原则——


什么是“357原则”

3即每次运动不少于30分钟;

5即每星期运动不少于5次;

7即运动后每分钟心率数为170-年龄。


要想心之血脉通畅,邹旭教授还现场教学了一项拍打功:双掌合十,端于前胸,带力向后轻轻拍击胸部;也可做“张牙舞爪”招:洗涮时面镜,两脚打开站稳、稍用力下压,同时抬起双手,强力做十指弯爪。


饮食“养心” 

宜杂不宜偏


中医还讲“心与小肠相表里”,因此饮食要注意清淡最佳,邹旭教授笑言“假要打,但假牙不能打”,从养护心脏出发,食物要均衡,每天的食物品种要超过12种,每周的品种则要25种以上。中医大家、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也一贯主张进食宜杂不宜偏,五谷杂粮,酒肉果蔬都可以进食,关键在于不可过量。


这是因为,不同食物含有的营养素特别是微量元素不同,而这些微量元素在人体中的代谢非常重要,是某些蛋白质或者酶的辅助单位,缺乏微量元素则容易形成慢性病,如血管内皮容易损伤,细胞抗氧化能力减弱、容易衰亡等。


还有一项“养心工程”是管理好睡眠,起居有常,睡眠养阳。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曾有一项研究:每天睡眠少于7小时可能使人们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明显增加。根据研究结果显示,每晚睡眠时长为5至7小时的研究对象中,大约11%的人5年内出现动脉硬化现象。每晚睡眠时长不足5小时的研究对象中,这一比例上升至27%,而每晚睡眠时长超过7小时者,仅有6%的人出现动脉硬化


有的人说,我也想睡得好,可就是天天辗转难眠,怎么办?邹旭教授教您两招:


药材沐足助眠:邓老喜欢用温热水浴足,浴足过程中同时用双手按摩、揉搓脚背及脚心,最好以劳宫穴摩擦涌泉穴,以加速脚部的血液循环,以产生温热感为度,每次10~30分钟,自觉确能帮助入睡。


沐足方:怀牛膝30克、川芎30克、天麻15克、钩藤30克、夏枯草10克、吴茱萸10克、肉桂10克。


中医治心篇


心脏是泵

冠状动脉是输送管道


心有多大,你知道吗?张敏州教授指出,心脏大小一般如本人拳头,虽不大,却是头部、四肢、脏器等全身机体的强而有力的泵,保障着全身的血气循环;而冠状动脉,则是进出心脏这个泵站的管道,由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回旋支、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组成,一旦冠脉有问题,冠心病就来了,冠脉硬化、狭窄、堵塞,将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坏死。


我国心血管病现患者人数2.9亿,1/5成年人患该病;每年有26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每12秒就有1人被心血管病夺命。红线女、高秀敏、马季、侯耀文……张敏州教授一放出这些艺术家的照片,现场观众就不约而同说“可惜了,是心血管病夺走了他们”。关注心脏健康,刻不容缓。 


致命胸痛

这五种情形要即时就医


其实冠心病源自于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血管疾病的全身性、进展性过程。肥胖、吸烟酗酒人士、年龄大者、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因素是高危人群,他们的血管一开始正常,随后脂肪条纹出现,纤维斑块、动脉粥样斑块随后,此时可出现稳定性心绞痛;随着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可出现不稳定性心绞痛、心梗、中风、周围血管疾病,甚至心血管死亡事件。


因此,“很多人以为心脏病嘛,没得防”,其实不然,心绞痛正是冠心病发作的征兆,因此要防范五种可导致心梗、猝死的致命胸痛:


1.疼痛为压榨样或窒息感;

2.持续性,不能缓解或加重;

3.疼痛的部位说不清楚或固定在前后正中;

4.伴出汗,或出现头晕或呼吸困难;

5.伴烦躁不安,皮肤湿冷或意识丧失。


出现上述胸痛,张敏州教授指出,一定要马上到医院,看急诊,找到病因或者排除其他致死性疾病。医生会根据你的胸闷、胸痛、气促等典型症状,查找冠心病危险因素,通过心电图、24小时心电图或运动平板心电图、心脏螺旋CT或B超等检查,甚至冠脉造影,确诊是否冠心病捣乱。


张敏州教授特别提醒,除了胸痛这一典型症状,还有左肩痛、背部痛、左侧尾指痛、牙痛、下颌痛等不明疼痛,也要警惕是冠心病的非典型症状。


保护血管

合理使用中成药


心血管出了问题,从保护心脏出发,务必要遵从医嘱,无论西药还是中成药,坚持服药非常重要。合理的药物治疗,一般包括了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调脂药物、降血压药物、降血糖药、中医中药等。


张敏州教授特别指出,出现胸痛等冠心病急性发作症状,以前可能有高达30%的人死于心绞痛,但如今医学进步,心绞痛发作确诊后,一个小小的冠脉介入微创手术解除心血管的狭窄、梗塞,死亡率已经降到了5%了。


中医救心篇


越早灌注,心肌越不受伤


郭力恒教授在讲座上晒出了自己的朋友圈微文,今年清明节一天,省中医的重症医学科一天就做了4例心肌梗塞抢救,有一例印象特别深。那是第三例,出现了典型的胸痛,但接诊大夫无论怎么说,他都觉得痛没什么大不了,不肯做介入与溶栓,手术大夫已经在赶回医院的路上了,也只能回头。幸运的是,医护没敢放松,持续监护,果然当天晚上这名病人就出现休克、室颤、阿斯综合征,一大轮抢救紧张做下来,才保住了性命,真是惊险。


 “腿脚累了,坐坐能歇回来;脑子累了,睡一觉能缓回来;心累了可不行,得马上再灌注!”郭力恒教授指出,出现心绞痛,显示可能冠脉狭窄一半以上了,做个最简单的心电图,医生能做出超过一半的准确判断率,药物治疗是基础,但千万不能麻痹大意。


“不少人有稳定性心绞痛,尤其要注意。”郭力恒教授指出,如果原来一口气爬5楼会胸闷5分钟,含点救心丹能缓过来,但如果病情发展了,比如楼层减至2层,胸闷持续时间长了,或才原来只胸闷,现在发展成痛,甚至是出大汗,务必马上就医。


急性发作:及时溶栓与介入


如今,很多人都知道,心血管出了问题,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搭桥手术,是三大治疗方案。合理使用抗血栓、抗心绞能、调血脂、抗缺血等中西药,当然是保护血管的必要,药物治疗是基础。


不过,一旦冠心病急性发作,那就是“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2001年至2011年,我国急性心梗患者剧增,死亡率居高不下,显示很多人还是不知道,发病后2-3小时内再灌注,是开放梗死相关动脉的黄金时间


血管堵了还能再通?过去,心梗的死亡率高达50%;靠一般吃药,死亡率高达30%;如果患者及时吃药、打针、住院,则死亡率降至15%;到了有监护室时代,加上有溶栓技术,心绞痛发作患者,死亡率降至10%,而介入治疗的出现,则让死亡率下降至200个患者才有10人死亡了。



人们常听到的“介入治疗”,医学称PTCA,又叫经皮冠脉成型术,是通过穿刺股动脉送入一些微型的管子到心脏附近的血管,对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进行扩张。PTCA是一种微创手术,伤口仅有绿豆大小,技术虽然复杂,但创伤小,成功率高,现在越来越得到广大医生和患者所接受。


这些误区不要闯


 “笔者给这种手术起了一个名字,叫做缺德手术。实际上这种在中国普遍使用的手术在国外七、八十年代就淘汰了,中国人拿过来还叫高科技。”


“做了这手术终身吃的药就是阿司匹林,美国卫生署公布阿司匹林这种药物是最容易致癌的,你不死在心脏病上就得死在这药上。”……


网络越发达,这些忽悠人别信任医生、攻击医疗技术的网络谣言就越多。


郭力恒指出,不止上述谣言,关于冠心病,还有下面这些流传甚广的认知或做法都是错误的,别闯误区:


冠心病预防是老年人的事;

忽视冠心病紧急信号——胸痛;

血压、血脂正常了,就不再用药;

担心药物的副作用就完全拒绝;

没症状了,停药。



 Q&A精选  


Q: 介入治疗放了支架,就没问题了吧?

A:经皮冠脉成型术放入支架,只是解决了血管通不能的问题,要保持继续通畅,需要药物的协助,比如一年的抗血栓、抗血凝治疗,中药帮助活血化瘀等。可能有的病人半年可减药,有的则不行,因此术后需要第二周、一个月后、半年随访,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等。


Q:冠心病正在吃药,能外出旅游吗?

A:未到需要介入或搭桥手术的冠心病患者,可进行规范用药治疗,如果处于稳定期,可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外出旅游,但要特别注意期间不要疲劳,或者到医疗条件差的地方。


Q:冠心病也可吃中药吗?

A:中药、西药,只要在医生指导下,都可合理使用,比如有的患者随身携带保心丸、复方丹心滴丸,国医大师邓铁涛也有冠心病,他也是随身带中药的。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雪华 通讯员曾锐祥、吴远团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乔军伟
封面@视觉中国

编辑/吴婉虹


了解近期热点文章


裸眼3D手机“纠正”假性近视?概念是很好,但真相是……

除了打破水银温度计,原来日常生活中还有这些地方可能接触汞毒……

尿液泛泡泡 原来是这种病的早期信号

美白护肤的柠檬水,竟然还能预防这种病

沉浸在自以为是的爱情里,为何难以被叫醒?

“洗洗更健康”?根本不是这样的,听听专家怎么说……

儿童哮喘多久不发作才算控制住了?关于儿童哮喘,你可能想知道这些问题

得了糖尿病就得“平淡是真”?这样吃水果,你也可品尝“甜蜜”


回复以下关键词

即可了解相关热点文章:

 | 吃货营养课堂 |  粥 | 补钙 | 补血 | 春季养生 | 

 | 养生 | 膏方 | 药膳 |   药材 | 食疗 | 八段锦 | 天炙 | 

 | 颈椎病 |  食肉菌 | 淋巴瘤 | 口腔溃疡 | 

 | 常用药 | 体检 | 男科 | 产检 | 分娩服务地图 |

 | 感冒 | 胃炎 | 中风 | 痛风 |  白血病 | 膝关节 |

 | 血压高 | 胃癌 | 肠癌 | 乳腺癌 | 肿瘤 | 斑 |

 | 二孩 | 坐月 | 产后运动 | 产后恢复 | 多囊卵巢 | 母乳 | 

 | 多动症 | 手足口病 | 宫颈癌疫苗 | 

 | 瑜伽 | 运动医学 | 更年期 | 老年痴呆 | 求医指引 |

 | 名医大讲堂 |  备孕 | 急救 | 辅助生殖 |

[ 近期热点活动 ] 感动瞬间 | 最美笑容 |

也欢迎您在后台留言自己感兴趣的主题,

我们将按需不断更新内容!么么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