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三年帮独生女带俩娃,竟累出抑郁症!老人出现这几种症状,子女得小心
有约君说
近日,一则“外婆替独生女三年带俩娃累出抑郁症”的新闻,在网友当中引起了热议——
山东人李阿姨今年63岁,早些年退休后,生活一直充实又轻松。4年前,毕业后留在武汉的独生女儿生了孩子,李阿姨便时常到武汉小住,和亲家母轮流带孩子。去年大宝刚进幼儿园,结果女儿又怀上了二胎,想让李阿姨接着带二宝。
李阿姨又管孩子又忙家务,每天累得直不起腰,偶尔还会为养育问题跟女儿女婿起争执,身边也没个理解她、听她倾诉的人。时间一长,李阿姨患上了失眠,没有食欲,经常头晕心慌,三个月下来瘦了十多斤。
家人这才意识到李阿姨的身体出现了问题。然而,李阿姨在检查了心脏、肠胃后,并未发现异常,最后辗转到了心理科,才被确诊为中度抑郁症。
老人身体有病痛却查不到病因?
不妨筛查抑郁症
对于前面李阿姨的案例,大多数网友的关注点都落在了“该不该让老人带孩子”这个问题上,但其实,这则案例里还有另一个关键点——老年人患抑郁症,也应引起公众的重视。
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2岁半以下的儿童中,主要由祖辈照顾的比例达到60%-70%,3岁以上占40%,老人成为带孩子“主力军”。老年人因为隔代带养带出情绪问题的情况并不少见。尤其当老人和年轻人住在一起时,由于生活习惯、育儿理念不同,沟通上更容易产生分歧。
人到老年,一不小心就容易被头痛、心慌、高血压、失眠、日渐消瘦等病症缠上,不少老年人认为这是不可避免的“老人病”。症状轻时他们能忍则忍,不能忍时才到医院就诊,前前后后做了B超、磁共振、24小时心电图等多项检查,却查不出确切的病因。
广州市脑科医院院长、主任医师宁玉萍博士介绍,有时百病缠身要考虑“病由心生”的可能,常见的病因往往是抑郁焦虑障碍,是大脑功能失调所致,只要从源头上进行治疗,坚持药物及心理治疗,各种躯体症状便可迎刃而解。
她谈到,抑郁症是中老年人的高发疾病,经历了心血管疾病、骨折、中风、长期慢性疾病的中老年人,以及有老年痴呆、帕金森病、甲状腺疾病、维生素B12缺乏的中老年患者特别容易出现抑郁症。
让老人及早远离抑郁症
子女可以做到这些
老人很容易受到生活负性事件的打击而陷入抑郁,旁人应给予老人更多的理解。我们常听到这样安慰的话语:
“爸/妈,要想开一点,不要整天闷闷不乐的。”
尽管话语的初衷是好的,但其实,这些话对于抑郁的老年人来说,甚至可能起到反作用。
心理专家表示,老年人在经受着抑郁情绪时,家人的陪伴很重要,子女应该给予足够的关心和照顾,理解老人的悲伤、难过甚至暴躁的情绪,让老人充分释放情绪,而不是压抑或者急着让老人转移注意力,一句“要想开”就了事。因为即使暂时把情绪控制住了,但是今后负性生活事件可能还会影响着老人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痛苦。
退休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从长期紧张且规律的职业生活突然转到懈怠而无规律的离退休生活,人际关系会变化,社交范围缩小,社会地位下降,极易使老年人产生自卑感和无价值感,很多老人会出现一段时间的适应性障碍。
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心理科副主任王晓丽说,退休是一个正常的且不能避免的过程,建议老年人“活到老学到老”,利用很多可以由自己支配的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一些文化活动,如阅读、音乐、舞蹈、书法、园艺、棋类等,既丰富精神生活,又陶冶情操,更能减少孤独、空虚感。
由于老年人群体对于抑郁症的认知尚不及年轻人,少数老年人甚至对其有误解,觉得心理疾病就是民间所说的“精神病”,不愿承认自己患上抑郁症。如果老年人的抑郁症状无法自行缓解,子女就应及时带老人到专科医院就诊。
宁玉萍提醒,仅仅对抑郁症患者进行心理劝解是不够的,因为抑郁症有大脑神经递质失衡的生理基础,需要服用抗抑郁药物治疗。药物对大多数人的效果通常很好,而少数病人需要不断调整用药。子女要特别留意老人是否按医嘱服药,提醒老人不要觉得“心情好了”就擅自断药。
自查:抑郁表现超过2周要警惕
正常情绪的低落往往事出有因,通常只会持续短暂的数天,程度也比较轻,不会影响生活和工作,通过心理调整便能恢复心理平衡。然而宁玉萍提醒,如果具有以下两项或以上的症状并且持续两周或者更长时间,就很有可能是抑郁症,建议去找专科医生诊治:
●情绪低落,或者不愿意与人交往。
●入睡困难,容易醒,睡眠很浅。
●没有食欲,经常恶心、呕吐。
●易受激惹,脾气大,不讲理。
●动作缓慢、笨拙,面无表情。
●精力减退,感觉自己太虚弱了,干什么都没有精神头。
●容易疲劳,仅仅走走或轻微活动就感到非常疲倦。
●记忆力下降,本来要去做什么事,到时就忘了,老年患者常被误诊为“老年痴呆”。
●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钝,计算时困难,交谈表达自己的思想困难,回答接话反应慢。
●自怨自艾,无端自责,过度苛责自己,例如认为家里一切问题都是自己造成的。
●过度思虑操心,一点小事反复想,常常不必要地担心子女的安全、健康等,或者怀疑自己得了不治之症。
●有轻生的念头甚至自杀行为,认为自己是“累赘”,没有自己别人会过得更好。
来源:武汉晚报、广州日报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伍君仪
编辑:李津
图@视觉中国、网络资料
了解近期热点文章
6旬阿姨跳广场舞突然胸痛 专家提醒夏秋之交要防这种病 | 10款应季食方帮你打“秋老虎”
24岁男青年健身后竟然排出“酱油尿”!可致命的运动误区,很多人都犯过
空腹不能吃药?|你听到的空腹禁忌很可能是谣言,一篇文章告诉你空腹究竟不能吃什么
端保温杯喝枸杞水=中老年?院士和中医都说不服!告诉你保温杯的正确泡水方式……
回复以下关键词
即可了解相关热点文章
——大众养生——
膏方 | 药材 | 八段锦 | 天炙 | 养生 | 抗衰老
养生月历 | 春躁 | 春困防霾 | 中暑 | 夏天养生
回南天 | 灭蚊 | 手足口病 | 中风 | 痛风 | 急救
手筋膜炎 | 膝关节 | 肩周炎 | 腰痛 | 脊柱侧弯
椎间盘突出 | 颈椎病 | 颈动脉硬化 | 血压高
心脑血管 | 白血病 | 淋巴瘤 | 心房颤动
糖尿病 |尿结石 | 冬季护心
眼疲劳 | 眼科 | 近视耳朵 | 嗓音 | 激素依赖性皮炎
流感 | H7N9 | 哮喘病 | 慢阻肺 |慢性鼻炎 | 改善打鼾
口腔溃疡 | 细菌感染 | 食肉菌 | 胃病 | 诺如病毒 | 结石
斑 |胃癌 | 肠癌 | 便秘 | 蛋白尿 | 肝炎 | 肝吸虫
午觉 | 穿鞋 | 手镯卡肉 | 电线辐射 | 基因检测 | 脸盲症
手机综合征 | 考试综合征 | 偏执狂 | 精神病 |艾滋病
常用药 | 维生素 | 风油精 | 阿斯匹林
——吃出健康——
粥 | 补钙 | 补血 | 食疗 | 感冒忌口 | 病后进补
韭菜 | 菠菜 | 艾草 |槟榔 | 西瓜 | 木棉花 | 荔枝病
鲜花食方 | 食盐 | 食姜 | 药膳
功能食品 |有机食品 | 无麸质饮食 | 低碳饮食
消食食疗 | 食滞 | 三高 | 肝硬化饮食要点
——至靓至FIT——
运动医学 | 减肥 | 防晒 | 食疗 | 瑜伽 | 肥胖 | 祛痘
化妆品 | 鱼尾纹 | 跑步瘦身 | 高跟鞋 | 单车病
护齿 | 刷牙| 美牙技术 | 箍牙 | 种牙 | 漱口 | 跳绳
——家有老人——
骨质疏松 | 老年痴呆 | 老人健身
老人腰腿痛 | 心血管药物 | 更年期骨质疏松
——防癌之道——
胶质瘤 | 丙肝 | 鼻咽癌 | 皮肤癌 | 癌从口入
乔布斯癌 | 前列腺癌 | 肿瘤治疗 | 癌症 | 肠癌
——两性健康——
男性健康 | 盆底治疗 | 宫颈糜烂 | 子宫 | 月经
乳腺检查 |乳腺疾病 | 乳腺增生 | 乳腺癌 | 崩漏 | 尿失禁
——备孕/母婴——
辅助生殖 | 产后恢复 | 小儿睡眠 | 试管婴儿
高龄生育 | 宝宝误食 | 奶廯 | 探月子 | 长高 |多动症
坐月 | 产后运动 | 产后恢复 | 多囊卵巢 | 母乳
——就医指南——
药价 | 输液 | 医改 | 医院分舵 | 分娩服务地图
——名医大讲堂——
减重 | 备孕 | 虚寒 | 养生 | 喝汤 | 儿童哮喘
单车骑行 | 食源性疾病 | 心律失常 | 肠胃性感冒
心肺复苏 | 过敏 | 抗癌
[ 近期热点活动 ] 感动瞬间 | 最美笑容 | 家庭医生
也欢迎您在后台留言自己感兴趣的主题,
我们将按需不断更新内容!么么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