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破冰”
作者 | Amy Wang
“知道你的领导一个月挣多少钱吗?”“300万。”——毒贩林胜文面对缉毒警李飞审问时候嚣张地说。
“有时候稳定是压倒一切的”——缉毒队长蔡永强在面对省缉毒局副局长李维民问话时意味深长的回答 。
“中国制造,就是品质的保证”——最大毒品走私头目刘正宇这样对他的法国“客户”描述中国冰毒。
这些硬核台词,全部来自于刚刚在爱奇艺和央视上线的《破冰行动》。毫不掩饰警察与毒贩勾结的事实细节,揭示当前公务员基层干部隐性“办事宗旨”,毒贩调侃“中国制造”等等,这种大胆的细节还有很多,贯穿全剧。连网友都在弹幕和社交平台表示“内容过于真实”。话题#破冰行动真敢拍#登顶抖音热搜第一位。
“敢拍”尚不能解释为什么这个剧能火。真实案件改编、美剧节奏、实景实拍、演员演技等每一个因素都至关重要,各环节配合,让这部公安部主牵的项目,成为豆瓣8.5分的流量剧。
但不可否认,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主旋律电视剧。主旋律到什么程度?在上线前期,除了少量关于流量明星黄景瑜的讨论,几乎没有其他任何话题。这也是造成上线前后巨大戏剧结果的主要原因。
之前谈到主旋律电视剧,基本上都要跟央视8套划上等号,次之是其他省级卫视。极有意思的是,《破冰行动》网络早于央视更新,并在其黄金档播出。
“主旋律流量剧”,越真实越困难
经过近几十年的主旋律电视剧教育,中国观众天然将它与互联网竖起了屏障。主要是长期以来,主旋律背后,多是政治说教和爱国爱党宣传片。没有经历战争、饥贫的80、90甚至00后,难以对“大多数”主旋律影视产生共情。
《破冰行动》并不是首次互联网尝试做的主旋律,却因今时今日的大环境、创作语境和商业火爆,成为主旋律影视题材的现象级标志。这不仅仅关乎互联网的话语权,还关乎创作解放,以及上级指导部门审核意识的进步。
上一部引起热议的主旋律影视剧还是《人民的名义》,聚焦反腐。政府官员之间、官员与商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勾心斗角,刻画的相当逼真。一个处级干部贪污几个亿,满屋子都是百元大钞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在这些画面之外,也有非常大胆的台词,句句揭示官场潜规则,如“公检法是一家,干部轮流转”。
这两部大火的主旋律剧有个共性:根据真实案件改编。其中骇人听闻的禁毒案和贪腐案都有其原型人物。但对于影视改编来说,越是真实事件就越难改。在《破冰行动》的看片会上,编剧陈育新直言:“越真实越困难。其实《破冰行动》这个原型案件雷霆扫毒‘12.29专项行动’,是大家都知道的大新闻。怎么把这么复杂的人物关系说清楚,不脱离真实背景,又要把虚构的部分有机磨合在一起,这是最困难的事。”
陈育新不仅是《破冰行动》的编剧,还是《湄公河大案》的编剧,这是电影《湄公河行动》真实事件的电视剧版。《湄公河大案》里能找到破冰行动的影子,那就是贯穿情节的紧张和真实。
主旋律与审核部门的议价
反观主旋律影视历史,今天能有多惊喜,昨天就有多曲折。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军旅、抗战、先进人物故事、重要历史事件等占据主旋律影视剧市场的主要位置。随着互联网普及和思想开放,主旋律影视越来越走起了商业路数。近年来涌现出很多高流量、高收入的主旋律电视剧和电影。
但不是每个主旋律项目通关都那么好运。《人民的名义》出品公司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战狼2》《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等有军方特批,《破冰行动》背后是公安部全程介入。这些题材的审查通关,有着各个指导部门之间的传播“竞赛”,竞赛带来了正向作用,即创作的自由度和审查意识的跨时代进步。
很多人认为《战狼2》《红海行动》《破冰行动》之所以能成为全民爆款,是因为有关部门在内容审核上的“特批”,但很少有人去细想,这类影视剧能够通过审核的前提是——整个故事和精彩程度经得起特批。
简而言之,这不是特权,而是高质量主旋律内容的议价。
还记得坊间传言关于审核条目的恐慌,其中影视作品中不允许有吸烟镜头,不允许黑化警察和军人形象等非常细节的条款,一度让很多想要进军该类型题材的公司望而却步。但这些传言规定,以上大片全都“违反”了。
这就是议价和博弈的力量。
议价的诞生是从电影的私有化取代公有化开始的。这里不得不提八一制片厂。他的兴盛到衰落,足以看到时代变迁,带给主旋律影视内容以及内容方和审核部门关系的巨变。
1951年,新中国成立不久,抗美援朝就开始了。经中央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批准,总政召开会议,成立了军事教育电影制片厂筹备委员会。1951年8月1日,经过三个多月时间的筹备,就在北京广安门外六里桥路北,莲花池以西的三百亩高梁地上,为制片厂的第一座建筑物破土奠基。这就是八一制片厂诞生的历史背景。
经过一年基建和人员培训,1952年8月1日,经总政治部批准,八一厂正式建厂。当时的厂名是解放军电影制片厂,1956年又经总政治部批准,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八一电影制片厂。
建厂初期,各项条件都不成熟,食堂的一半改建成录音棚,小会议室是样片放映间,宿舍楼上的一半是剪接车间。员工还需要一边制片,一边援助抗美援朝。说是用生命打下根基,一点也不夸张。
1958年开始,科教片成为了主要生产任务,这一策略再之后的17年都未曾改变。这些片子片头便大大的印上“教学片”三个大字。代表作有《永不消逝的电波》《万水干山》《林海雪原》《哥俩好》《农奴》《地雷战》、《地道战》《苦菜花》《狼牙山五壮士》等一大批军旅题材影片,放映时场场万人空巷。
而很快,思想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七八十年代成为第三代导演“谢晋”们的天下。诸如《小花》《黄土地》《高山下的花环》等优秀影片横空出世,打破了八一厂一统天下的格局。
这时候主旋律已经开始有商业化苗头了,八一厂迅速调整了方向,推出《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等战争大片,填补了当时中国战争大片的空白,也使八一厂重归军旅题材电影龙头地位。
90年代后期和21世纪,票房成为电影的关键。加上好莱坞大片和港片的席卷,八一厂代表的主旋律国有片场开始进入不可逆的衰落。以2009年为届,建国60周年献礼片《建国大业》由博纳和中影主导主控,在当时启用了172名明星零片酬出演,震惊一时。主旋律电影为了商业票房和宣传效果,大量使用“流量明星”。
《建国大业》作为一部电影,呈现效果好坏先不予置评,但是当时主旋律对流量和票房作出的巨大“妥协”。还有一点就是,以博纳为代表的民营电影公司开始大手笔触及主旋律市场。
这种当局的“妥协”,在今天来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包括后面华谊的《一九四二》《芳华》等能有商业上的成功也与之密切相关。而《战狼2》《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之所以能取得几十亿票房,除了以上原因,还要感谢好莱坞主旋律和香港警匪片20年的观众教育。
流量主旋律学习好莱坞和港片
早就在学,但一直没学到精髓。早期速成班,在特效和场面上浪费了大量时间和金钱。
《破冰行动》编剧陈育新在看片会上还透露了一个细节:“我从来不看国产电视剧,只看美剧,《破冰行动》的节奏上是往美剧去看,做最大的努力。”
而香港导演林超贤因为《湄公河行动》成功成为焦点后,说到:“我用我拍摄警匪片的经验,把真实案件和商业电影结合起来创作。”而对于影片的定位,林超贤认为,“这首先是一部警匪片,但这也是我拍摄的动作戏最多的一部电影,所以也可以说是一部动作片。”
有趣的是,从成长轨迹上来看,陈育新和林超贤的轨迹完全相反,却殊途同归。电视导演编剧陈育新在国产主旋律电视剧上耕耘几十年;林超贤则师从陈嘉上和徐克这些商业类型片导演。林超贤在让其名声大燥的《证人》之前,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是早期与陈嘉上合作的《野兽刑警》,该片讲述一个飞虎队督查被下放到红番区带领一批问题警员和黑社会头目做斗争的故事,汇集了黄秋生、张耀扬、王敏德、周海媚、谭耀文等香港本土实力派,影片以绝望的基调描述黑白一家,警匪难分的故事。
真正使得香港警匪片有显著好莱坞商业印象的香港导演有两人,一是李仁港,二是林超贤。李仁港在2005年有一部电影叫《猛龙》,因其较为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和呈现的类大片效果,使得喜欢这部电影的粉丝组成了“猛龙帮”来和其他的反对派观众对战,他们认为《猛龙》是一部足以承接好莱坞的商业巨制,这也是香港电影史上比较现象级的一个粉丝动作。
很明显,港片的商业启蒙老师是好莱坞。美国也做流量主旋律片,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主旋律。例如电影史上经典的《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名单》《勇敢的心》《珍珠港》《爱国者日》等,甚至讲述平凡人美国梦的《阿甘正传》。这样的片单不胜枚举,对于真善美、爱国和忠诚的人物形象塑造,至今名垂影史。
而“美剧模式”字眼真正使用到内地电视剧市场,是近两年才开始的事。电影《战狼2》《红海行动》《流浪地球》等大片无一不是遵循好莱坞的叙事风格和节奏定制,《白夜追凶》《无证之罪》等警匪罪案网剧也无一不受美剧影响。
关于“人”的进步
这是我们认为主旋律最最最核心的一点。
《破冰行动》里面的男主角李飞,作为一个嫉恶如仇的年轻缉毒警,并不很讨观众喜欢。在业务能力和好人卡之外,冲动、短视、对人不友善、对养父和直接领导不尊重等。但里面他接受心理医生治疗的一段非常有意思,心理医生提到“原生家庭”问题,认为他婴儿时期便失去父母,从小在自卑中长大,好不容易有了一个交心的朋友,却被毒贩杀害,短时间他找不到寄托感情的对象,便将报仇和查明真相作为主要任务。
他用小我的方式解决问题,却看不到养父李维民的长线布局。“原生家庭”和“心理医生”桥段正是对好莱坞内核的学习成果,这是一种将角色当做“人”的巨大进步。
童年时期的李飞
舍弃高大全英雄人物的塑造换来的是观众真实代入感。到目前,李飞在观众心中的人物形象除了正义的缉毒警察外,还有深陷原生家庭悲剧的小孩、不成熟的职场新兵。而观众代入时经常为他的选择担忧。总而言之,他是一个英雄,也是一个正义的普通人,他会做傻逼的决定。
其实近几年,主旋律网剧也有很多,最典型的当属《余罪》。它首次将一个有性格缺陷的卧底警察搬上银屏,点燃关于这个话题探讨的火苗。虽然后来《余罪》惨遭下架,但种子被埋下,即在主旋律中去塑造平民英雄是一个很容易取悦年轻观众的做法。
军旅题材也不乏流量剧,不乏在“人”身上有着卓越刻画的作品,如盛极一时的《士兵突击》。豆瓣有一条置顶很高的评论:这部剧之所以成为军旅剧的经典,在于它写的都是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
这样的平民英雄是流量与正统价值观之间的桥梁。
“人”的进步还在于承认敌人也是人,不是蠢猪。这一点,《红海行动》做的比《战狼2》要好很多很多,《战狼2》是旧英雄主义时代的巅峰之作,但它是阶段性的历史收割,标志一种旧创作思路的壮烈结束。而《红海行动》是主旋律在人物塑造上的新进步,它引领着主旋律故事和人物塑造方式的新未来。在《红海行动》中反派的作战技能是不输正派的,其中一个反派年轻狙击手的刻画非常深入人心,双方对决颇有《兵临城下》中亦是生死敌人,亦是知音对手的惺惺相惜。
这一点上,《破冰行动》能看出突破,但做的还不够好,部分情节设置对正方还是太过友好。
关于“人”的探讨,其实不局限于主旋律,这是所有中国影视剧都很难做好的一点,只是主旋律会面临更大阻力,也能产出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个话题一旦发散起来,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主旋律、流量和商业
矛盾吗?不矛盾。
主旋律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大的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播撒统治阶级目的,让社会大众在一致的价值观下生产和生活。
你看,其实流量是主旋律最本质的追求。有流量自然有商业价值。很长一段时间内,指导部门陷在一种向上汇报的思维,所以“又红又专”的作品充斥银屏,这是给上级领导看的,并不是给普罗大众的。而电影、电视剧在任何国家、任何政治背景,都难逃宣传工具的使命。
主旋律的商业化是一个市场化的结果,虽然自上而下稍显缓慢。而要实现这个目标,还是需要依靠民营影视公司和互联网。
早年看《地道战》眼含热泪、奔走呼告的观众和今天看《战狼2》燃起激烈爱国热情的观众,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即——在当前政治和思想开放程度上的合理情感激发。
但越往后越发现,历史变得遥远,大众变得越来越实用主义,文化代沟越来越深,主旋律取悦年轻人变得越来越难。这不是中国影视市场独有的挑战,全世界都是这样。
年轻观众审美进步远快于创作意识和权利阶层认知的更新。
对于指导部门来说,他们也需要时间成长,这个成长越快,市场的试错成本就越低,反之就会越高。目前,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都能断断续续产出口碑和流量双收的主旋律作品,但离规模化还相差甚远。这说明市场还需要再开放,核心的东西还需要再大众,主旋律审核还需要再大胆。而另一方面,还没有规模化之前也显示了巨大的商业机会。
这个商业机会不是仅仅指今年建国70周年的关键节点,而是长期的,像好莱坞那样的,主旋律成为商业大片绝对重头。商业化成功的主旋律作品比比皆是,就不重复列举了,接下来主旋律的破冰重在商业主旋律的规模化产出和题材的外拓。
2019年是特殊的一年,各种重大国家级庆祝节点,需要大量的主旋律剧、影、综;但也是破局的一年,因为未来中国影视市场必须回归地面,让主旋律从战争、军事、重大事件拓展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
毕竟,邓小平说过,“一切宣扬真善美的都是主旋律”。
-END-
近期热文
* 《绝地求生》变身《和平精英》,腾讯吃鸡游戏"换壳"圈钱?
商务合作 | 转载 | 加入社群 | 投稿
请联系微信wlddy001 | dacong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