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治愈剧,正流行

猫影文娱编辑部 猫影文娱 2020-02-12

作者 | 申敏


随着80后迎来不惑、90后迈入而立、00后走向成年,这些曾在互联网冲浪的主流人群因进入迥异的人生阶段,遭遇了不同的难题。虽然个体问题无法一概而论,但人类却有着共通的精神诉求,即希望通过光影构造的虚拟乌托邦为无处安放的灵魂找到静谧的一隅。   
 
于是,在新时代语境沃土下生长的治愈剧愈发茁壮。  
 
去年播出的多部口碑不俗的剧集,无论是现实主义题材剧《都挺好》《小欢喜》,还是甜宠偶像剧《亲爱的,热爱的》,抑或古装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庆余年》《从前有座灵剑山》,看似不同的外壳,但却殊途同归指向一个内核——治愈。
 
这些直击大众痛点、抚慰千疮百孔心灵的剧作,大受欢迎的主因在于懂得换位思考,找到打开人们紧闭心门的钥匙。
 
其实,治愈剧并非新剧种,上世纪就诞生过一批如《渴望》《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佳作,而且放至今日,仍然具有经典流传价值——只不过当时并没有治愈剧这个称谓。
 
然而,当时下影视行业浮躁风气指挥着投机者盲目跟风,难免会出现剧作同质化的不良苗头。所以,若以早年的优秀国产治愈剧和颇有建树的日韩治愈剧为参照物,或许能摸索出治愈剧的创新之道。
 

多变外壳下的治愈内核


进阶后的国产治愈剧,在题材上多点开花。
 
去强情节、走生活流的都市情感剧,借助影像载体为现世中每个人把脉疑难杂症,为角色与观众的“柏拉图”式交流提供了时空场景。
 
《都挺好》聚焦家庭伦理,既犀利揭开重男轻女、妈宝男等被男权主义支配的典型中国式家庭中存在的疮痍,又把镜头对准女性和男性职场天差地别的生态圈。
 
秉持愈扎心、治愈效果愈佳的守则,《都挺好》剧情发展的过程有多揪心,观者揽镜自照自省的程度就有多深。尽管“家和万事兴”的中国式传统大结局遭来诟病,但不可否认的是,该剧的确给被生活和工作压得喘不过气的人们带来一丝慰藉。
 

高口碑的《小欢喜》在教育话题的基础上拔高格局,除了亲子的常规视角,还花了相当大的笔墨照拂家长。陶虹和李庚希在剧中饰演的那对母女,日常相处短兵相接,诙谐的父亲偶尔出场当调和剂,红脸黑脸的立场刻画鲜明。
 
父母不懂孩子真正想要的、并把自己认为对的强行灌输给孩子,往往是家庭矛盾激发的导火索。这条具有普适性的“天然”冲突,几乎映射了大部分中国家庭。尤其当父母文化程度越高,管控欲会相对越强,家庭关系也越紧绷。
 
《小欢喜》为此开出了良方——父母应把目光适当收回,好好经营与伴侣的关系、丰富个人生活,清晰爱与罚的边界,给自己和孩子都留些空间。用平等对话重构健康的家庭秩序,修复断裂的情感纽带。
 
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这部剧在一定程度上给面临孩子教育困境的人施以了援手。
 

偶像剧往往因添加了粉红泡泡滤镜,隔绝了残酷现世的捶打,而剧中偏向玛丽苏、杰克苏的虚构人物,更实现了观者的情感寄托。
 
主打甜宠牌的偶像剧《亲爱的,热爱的》治愈之处在于,用俗套的“女追男”戏码谈了一场一路绿灯的甜蜜恋爱。中途没有恶毒女二号的暗中搅局,也没有车祸、失忆等狗血梗,而是用一个个细节拼凑出情侣坠入爱河的真实模样。轻熟女性观众的少女心被满足,重拾了恋爱的感觉。
 

去年几部热门古装剧采用了不同的治愈手法,合家欢的剧作结构、融入沙雕元素制造下饭效果、狂开金手指的主人公做黄粱美梦,男性女性观众都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情感投射的“容器”,恣意欢娱。
 
比如《庆余年》正是通过超级“杰克苏”的男主人设,收到来自“爸爸们”在权力、地位、财富、爱情的馈赠,暗合了想拼爹的“屌丝”心理。观感简直比打怪升级的男频文,还要爽。
 

可见,治愈剧的外壳可以千变万化,只要表达的内核是与大众同频共振的,就会收获拥趸。
 

治愈剧进化的四股驱动力


不同类型的治愈剧,能分别戳中大众各异的软肋对症下药,最后给在时代洪流中沉浮摔打后伤痕累累的人心一剂良药,减缓痛感——这是治愈剧流行的主因。
 
而治愈剧的进化轨迹,离不开时代背景的变迁、大众审美的迭代、社会阶层的分化、影视产业的升级几大驱动力。
 
首先,时代飞速发展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追求的层面也变得丰盈。如果说以前的现实主义题材剧治愈的重心是在物质层面紧缺的前提下人民的知足常乐,那么当下的同类治愈剧则更关注医治人们精神层面的亚健康。
 

其次,大众审美口味随着知识体系的完善和外界娱乐产物的刺激不停在更迭,人们逐渐拥有了一套个性化辨别美丑的评判标准,这种审美的非统一性反倒给了治愈剧多元化探索的土壤。不论是辐射面广的全民向剧集,还是挖掘细分垂直赛道的圈层剧集,总有一款能满足不同受众的治愈需求。
 
再次,贫富差距导致的社会阶层的分化注定了打破阶层固化是场攻坚战,金字塔底端的人由于缺乏宽广的上升通道,享有的资源有限决定了眼界的狭隘,因此一二线城市与四五线城镇的居民娱乐需求截然不同。
 
换句话说,即便同一部剧在不同的人群中,反响可能会天渊之别。不同阶层的人产生治愈感的点不一样,所以治愈剧不可千篇一律,在创作之初要明确目标受众、有的放矢,针对下沉市场可能就是另一套打法。当然,具有普世价值的剧作会相对消弭阶层的意识边界。
 

最后,影视产业的升级为治愈剧提供了可施展的舞台,有了硬件做支撑,创作者们的奇思妙想有了试错的空间,增加了落地执行几率,造福了观众。
 
说到底,治愈剧的核心创作要义是“人”——以人为本,尊重大众的感受。
 

治愈剧的固本创新


然而一切看似良性运转的同时,由跟风滋生的剧集同质化桎梏不容忽视。一些治愈剧陷入滥用怀旧梗、过度无脑撒糖,甚至为了追求极致的戏剧效果而变得有些悬浮,让抚慰人心的良药变成了腐蚀人心的“毒药”。
 
如何破局?
 
早年优秀的国产治愈剧提供了参照样本。在中国电视剧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渴望》当年风靡大街小巷,以开创性的视角围绕动荡年代下几对年轻人沉浮的命运铺陈,编织了关于爱情、亲情、友情的协奏曲。
 
该剧最为出彩处在于将贯穿始末的“渴望美好生活”的主题植入角色,把逼真的人性融合社会肌理,在罅隙里绽放人性光辉,让90年代观众全情投入凯丽饰演的慧芳等经典荧屏形象。
 
所以,当《渴望》剧组时隔29年在央视节目《故事里的中国》再聚首忆“悠悠岁月”,满屏扑面而来的回忆杀,熟悉的歌曲前奏响起,令人不禁泪目。
 

与《渴望》的苦情路线不同,《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是用家长里短、灶台厨具升腾的烟火气描摹了寻常百姓靠双手奋斗走向幸福的故事。小人物发挥乐天派精神在朴素的日子苦中作乐,把寡淡的琐碎变得丰富多姿,充实了无数观众的心。
 
还有情景喜剧《我爱我家》《编辑部的故事》,一个闲话家常,一个用职场看社会百态。没有惊天动地的强反转情节,而是平淡如水地将普通人的故事娓娓道来,反倒锻造出共情的钥匙。
 
可见,这些经典的国产治愈剧证明了剧作主体锁定“小人物”这一招屡试不爽。在赋予剧中人在典型环境下的典型性格之外,或把类英雄主义的人物弧光套用在其身上,或让其深扎在现实里散发出泥土芬芳。只有剧中人越真实,他们的故事才会富有启迪意义和治愈效果。
 

在某种意义上,治愈剧与一些文艺片有异曲同工之妙。探讨人性的议题、朴实的叙事手法、再有个别升华格局的华彩乐章,以及给观众反思的留白,最后叩问人心。各点遥相呼应,一气呵成串成圆形闭环。
 
反观擅长细腻描绘人性的日韩治愈剧,用高口碑印证了人类的情感无国界的道理。
 
仔细拆解一番,会发现邻国优秀的治愈剧通常融入几大调味剂——美食、音乐、阅读、梦想。
 
日剧《昨日的美食》借主人公烹饪一日三餐之手,营造家的温暖氛围。《我的事说来话长》《凪的新生活》用美食驱散孤独,音乐与阅读树立对梦想的励志追求。
 
韩剧《请回答1988》用美食给邻里间的关系升温,音乐点缀年轻人的青春岁月,读书搭建抵达梦想的桥梁。《偶然发现的一天》则直接打造漫画般的梦幻国度,用反套路的角色塑造手法满足现世里壁花小姐、丑小鸭希望“反客为主”的心态。

 
无论产地如何,究其根本,治愈剧是借助影像艺术手法把散落在人间的真情实感汇聚在一起,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缓缓铺展,直抵心底的小柔软,照亮每个人心中的秘密花园。
 
如今,治愈剧开始表露出市场潜力巨大的迹象,具有敏锐洞察力的猎手已经开始谋划布局。但怎样才能铸就攻城略地的杀手锏,还有待摸索和观望。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治愈剧这一剧种有着强大且延续性长的生命力,不会被时光淘汰,只会在更新换代的演变中迎来新生。



-END-


近期热文


*  旗帜鲜明反对“女主脸”这样的恶毒词汇
*  2020年剧集战:积压古装剧线上寻出路,IP改编依旧炙手可热
*  2020年电影市场前瞻:优质国产片赶超好莱坞,国漫或成最大亮点
*  2019年电影市场复盘:国庆档兜住大盘,光鲜难掩枯骨
*  2019年剧集盘点:揭秘爆款真相
*  从“行走的荷尔蒙”到“厂里厂气”,朱亚文的油腻能全赖杨天真吗?
*  当冯小刚都不能用电影说明白“人为什么相爱”



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13752255077
 转载 | 加入社群 | 投稿
请联系微信 13810212457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