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关系││父母所不知道的网络对孩子的强大吸引力
有一些人注定相遇 比如你我
有些事迟早要做 比如关注我
如果您身边有任何想和婷婷讨论的话题,欢迎提问。提问方式:1、关注公众号“亭亭玉言”,2、回复要讨论的话题。然后就等候佳音吧~~~
——————————————
常有人在后台留言,说自己的孩子整天沉迷网络游戏,说什么都听不进去,严重的会发脾气,大闹,如果家长说多了还会动手打人,类似这样的情况已经有不少,妈妈们感觉孩子挺可怕。真不知道该怎么管了。痛苦的询问解决之道但并不想自己来咨询,只想让孩子来见咨询师,可是孩子根本不肯来。于是家长们便继续沉浸在痛苦里呻吟着。唯有那些愿意自己学习并求助的家长,在他们改变了和孩子相处的态度、方式及语言后,孩子慢慢离开了游戏,走出了网络,回到了现实生活,开始关注自己的人生任务,承担起了一个孩子该承担的责任。
而那些不肯学习和提升的家长,也许只有在那些悲剧面前才会后悔,然后真到了像网络报道的悲剧发生时才后悔岂不是太晚。身为父母,需要了解孩子为什么会如此成瘾于网络,迷恋于“王者农药”之类的游戏,
“瘾”泛指一种浓厚的兴趣,比如我们经常会说“我对某某美食有瘾”或者好久没打麻将了,约上几个朋友说“今晚好好过一把瘾”。诸如这样的美食或者活动,能够满足我们某种心理需求,所以我们享受于其中,觉得特别过瘾。
但当这个“瘾”发展成一种过度依赖以后,它就是一种病态的模式,因为它往往占据了“瘾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得“瘾者”没办法去完成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有些甚至对我们的身心健康会造成损害;像这样的“瘾”在我们身边也非常多见,比如毒瘾,烟瘾、酒瘾、网瘾等等。
“瘾”,从字面来看,是一个“疒”加上一个“隐”,可以形象地解读为:用一个病态的表现来包裹一个“隐私”。从心理学的视角,这种“隐私”是某种潜在的心理需求。因此,想要彻底摆脱这种“病态的瘾”,首先可能需要了解,“瘾”的背后有什么样的“秘密”?当然,这个需要一个专业的心理访谈与解析。
有研究发现,网络空间具有以下心理特性:
1、视觉匿名:隐藏,或控制何时及多大程度上暴露自己;感觉消减--知觉转变
2、文本沟通:表情符号;表现自我认同,更多精细加工
3、空间穿越:过去熟识的朋友和家人;独特兴趣或需要
4、时序弹性:同步交流;非同步交流-反省区-理想化的印象;网络空间的时间被浓缩-FOMO(错失恐惧症)
5、地位平等:无论其地位、财富、种族、性别等--网络民主;决定因素--交流沟通中的技能(包括协作)、毅力、观念的质量,以及对技术的熟悉度
6、身份可塑:如何呈现自己的身份(自我认同)产生好奇-化身;去抑制效应(没人管的了,对某些性格如不善表达的人有益)
7、多重社交:多任务并行;与最为诡异的兴趣相匹配的人;疫情-“我在网上到处逛,总是遇到相同的人!”
8、存档可查:可以重温,或重新评价;让人变得偏执妄想。
基于上述网络空间的心理特性,父母们,您能够知道咱们的孩子在网络里满足他/她的什么心理需求么?如果您不知道,欢迎加入我们的读书小组,跟着婷婷老师一起了解亲子关系特点,解读孩子的网络心理需求,共同讨论应对策略。
主题:亲子关系读书小组
形式:读书+讨论
对象:为了孩子健康成长的父母
人数:满10人开组
时间:每周一下午 15:00--17:00
地点:北京,地面(报名后具体通知)
带读者:周婷丽
中科院心理所医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二十多年临床护理工作经验,十多年专注于关系类心理咨询(职场关系,两性关系,亲子关系,婚恋关系),深知生命高于一切。十年北京城市广播教育面对面心理嘉宾,北京交通广播1039都市调查组心理嘉宾,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心理嘉宾。北京心理学会会员,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团体专委会会员,美国团体心理治疗协会(AGPA)会员
著作:《让叛逆的孩子与你更亲密》《大学生心理成长进行时》《我与创业有个约会》
加入方式: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加入。
Human life is ephemera, which makes it precious.
生命短暂,所以珍贵。
希望和你 不期而遇
如果喜欢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给更多人
如果您喜欢这个文章,请点击主题下面的“亭亭玉言”或长按二维码,轻松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