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这些历史故事你可知道?③


江西南部,于都河畔,水波荡漾,岁月悠悠。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这里集结出发,踏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8.6万余中央红军主力,在于都人民的支持下,静悄悄地完成了一场规模宏大、彪炳史册的战略大转移。从此,中国革命揭开了崭新的一页。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这条长征路,浸染着烈士们的鲜血,写满了可歌可泣的故事,任时光荏苒,经久不衰、荡气回肠。今年,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让我们走进于都,在重温历史中,追忆那段峥嵘岁月,感悟长征精神,探寻老区人民坚守初心,薪火相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中,谱写新时代荣光的生动实践。伟大长征精神,必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01

一件羊皮袄,见证长征路

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展陈着一件厚重而破旧的羊皮袄。军绿的颜色,满是褶皱和破洞,露出内里的羊毛……羊皮袄见证着长征的艰难困苦,吸引不少游客驻足观看。

这不是一件简单的羊皮袄,它是一件战利品,属于当年的红军战士曾广华。在于都县银坑镇琵琶村,曾昭梁向记者娓娓讲述了父亲曾广华和羊皮袄的故事。

▲摄影丨全媒体记者龙楚良

羊皮袄见证他立下战功
1932年至1934年,为巩固和捍卫苏维埃政权,中央苏区先后三次掀起大规模的“扩红”运动,组织动员苏区的青壮年男子参加红军。1932年,28岁的曾广华在于都县的“扩红”征兵中踊跃报名,成为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
1932年,参加漳州战役期间,曾广华不幸染上恶性疟疾。在畏寒和发热交替的情况下,他坚持战斗在一线,并立下了战功。
漳州战役,打了胜仗!战斗结束后,曾广华住进了红军医院。一天,军团长来到医院看望伤员,见他冷得发抖,就将战场上缴获的战利品——一件羊皮袄盖在曾广华身上。厚厚的羊皮袄,温暖了曾广华的心。病好后,曾广华将羊皮袄交还给部队,却被告知,这件羊皮袄是他立下战功的奖励!
这件不同寻常的羊皮袄,伴随着曾广华从于都出发长征,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越湘江、爬雪山、过草地,胜利到达延安!

羊皮袄陪伴他走过长征

红军长征路,无疑是艰苦的。曾广华所在的部队,官兵每天的伙食就是四把小麦,“丢进嘴里,直接生嚼”。有的战友走着走着就饿得倒下了。物资的极度匮乏考验着战士们的体力,残酷的自然环境挑战着战士们的身体极限。
“红军长征过雪山时,羊皮袄救了父亲的命。”曾昭梁说,当时,父亲曾广华在夹金山脚下遇到一位老人,得知他要翻越夹金山,老人就叮嘱他,夹金山是一座雪山,越往上越寒冷刺骨,翻山一定要多带衣服,再累再冷也不能停下来。

▲红军后代曾昭梁接受江西新闻客户端记者采访。摄影丨全媒体记者龙楚良

一路上,不断有战友倒下,永远地留在雪山上。曾广华含着泪就地掩埋了战友,继续行军。他裹紧了羊皮袄,再悲痛、再疲惫也不停步,最终翻越了雪山。
羊皮袄抵御得了严寒,却拦不住枪弹。在一次战斗中,曾广华的双腿不幸中弹,伤痛折磨得他每天晚上都痛苦不已,险些就要截肢。但腿伤愈合后才十多天,曾广华又继续提枪上了战场!
很多年后,每当看到父亲身上累累的伤痕,曾昭梁都会好奇,当年红军长征的队伍里,是不是都是像父亲这样的硬骨头?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
羊皮袄成为传家宝
长征结束后,曾广华留在延安,参加过南泥湾开荒,之后还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1950年,在外从军18年的曾广华复员回到了家乡。这件羊皮袄一直被他留在身边,带回了于都老家。
“按照当时的政策,我父亲复员是可以要求安置工作的,但是他觉得自己没什么文化,身上又有伤病,于是主动提出回于都老家种田。”曾昭梁介绍。
回到琵琶村后,曾广华担任了生产队的财务。后来,他协助生产队办起了养猪场,干着又脏又累的活,可一天到晚乐呵呵的!有人问他:“你是参加过长征的老干部,何必还这样吃苦?”他回答道:“当我想到长征,想到南泥湾,这点苦算什么?!”
“我父亲常说,能活下来就心满意足了,很多战士牺牲在长征路上。”曾昭梁说,不管遇到什么难处,父亲曾广华常常告诫家人,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老人在世时,一直将羊皮袄视若珍宝,那件羊皮袄也成了家里的传家宝!曾广华告诉后人:“羊皮袄要世世代代传下去,让子孙们永远记住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好传统!”

1992年10月,红军老战士曾广华走完了他的一生。2014年,曾广华的孙子曾福长在于都县参观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后,决定将爷爷的羊皮袄和其他物件一并捐赠给纪念馆,完成爷爷的遗愿,希望可以用来教育后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02

我的妈妈是“鬼婆婆”

“大家来暴动,建设苏维埃;工农大革命,杀土豪斩劣绅,一个都不留……”在于都县银坑镇平安村,80岁的张复信老人身着一身军绿,满怀豪情地为记者演唱了一首母亲钟桂英教给他的苏区革命歌曲。

铿锵有力的歌声中,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瞬间变得鲜活起来。

从张复信懂事起,母亲钟桂英就被村里人唤作“鬼婆婆”,只因她那张被火烧伤的脸!年幼时,他曾害怕过这张脸;长大后,听说了母亲的故事,这张如松树皮一样坑坑洼洼的脸,变得可亲可敬起来……

▲红军烈士后代张复信接受江西新闻客户端记者采访。摄影丨全媒体记者龙楚良

苏区时期

她是光荣的妇女部长

平安村是一个红色名村,整个村子有姓名记载的烈士就有130多位。而张复信家可以说是“一家一部苏区史,男女老少皆忠烈”!张复信的叔公、父亲、叔伯及堂兄弟共8人参加了红军,不是牺牲在战场上,就是北上长征无音讯……母亲钟桂英也“巾帼不让须眉”,是一位忠诚的苏区干部!
1928年3月,钟桂英参加了于都桥头革命暴动,与于都早期革命先驱钟声楼、朱学玖是战友;1932年7月至1933年12月,她担任苏区胜利县妇女部长,工作期间全力支持红军工作。
第三次、第四次反“围剿”期间,红军迫切需要粮食和补充兵源,“扩红”和征收军用物资成为头等大事。钟桂英在胜利县担任妇女部长时,动员了很多人去参加红军。当地到处涌现出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当红军的动人景象。
有一位朱姓长征干部在解放后特地到张复信家来感谢母亲钟桂英:“谢谢您,老干部!谢谢您动员我去参加红军。让我从一个苦孩子,成为一名革命军人。”当年那位只有12岁的山娃娃,走完了长征,迎来了胜利!
一到晚上,钟桂英常常跟着当时的胜利县委书记金维映下村筹集粮食,动员妇女打草鞋、做布鞋。她俩提着马灯,偶尔拿着手电筒,去村里的祠堂同妇女们一起推砻筛米、做军粮,或是一起打草鞋、做布鞋,全力支援前线。
张复信说,金维映调离胜利县时,送给母亲钟桂英一个铜制手电筒。筒身给了钟桂英,筒底盖金维映自己带着。她们约定,待到革命胜利相见时,再让手电筒筒身与筒底盖合上。

▲钟桂英留下的马灯和没有筒底盖的手电筒。(资料图)

红军长征后

她被一把火烧成“鬼婆婆”

只可惜,手电筒的筒身和筒底盖再也无法“合体”……
1941年,金维映在苏联治病时不幸去世,而她亲如姐妹的革命战友钟桂英在红军长征以后遭到国民党迫害,被烧成了“鬼婆婆”!
“国民党对她严刑拷打,先用荆条抽打逼供,后用线香烧。”说起母亲所遭受的苦难,张复信愤怒地瞪圆了双眼,眼中泛起了泪光。
尽管受尽折磨,钟桂英始终咬紧牙关,不曾向敌人透露任何重要信息。见一无所获,国民党就把钟桂英绑起来挂到牛栏里,放一把火后扬长而去。钟桂英被烧得面目全非,所幸最后被人秘密救出送去治疗。
往后的60多年里,钟桂英的眼睛嘴巴不能正常开合,手臂无法伸直,身上疤痕累累。因为身上真皮层被烧毁,每到夏天她的皮肤无法排汗,总是奇痒无比,但钟桂英靠着顽强的意志,到1994年离世。
小时候,面对母亲吓人的脸,张复信总感到害怕;长大后,他却以母亲这张脸为荣。他常常缠着母亲,让她讲述那个时期惊心动魄的革命故事。“我的母亲是因为伟大的革命事业才变成‘鬼婆婆’的,我为她感到自豪!”

▲“鬼婆婆”钟桂英画像。

和平年代

她的故事被一直传唱
作为红军后代,张复信平时热心博物馆事业。2016年至今,他三次无偿捐赠母亲钟桂英留下的物件,被大家亲切地誉为“宝藏爷爷”。
第一次,他捐赠了几枚母亲留下的苏币和一个牛角号子;第二次,他又捐赠了两枚解放纪念章;第三次,他捐出了母亲留下的一盏马灯和那个没有后盖的手电筒。

▲张复信介绍,他此前向当地博物馆捐赠了母亲留下的物件。摄影丨全媒体记者龙楚良

如今,钟桂英留下的马灯、手电筒正静静地存放于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无声地讲述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那盏马灯,曾照亮无数个宣传动员“扩红”的夜晚;那个没有后盖的手电筒,见证了两位苏区女干部炙热的革命情谊……

第一次捐赠文物时,当地博物馆准备给予张复信一定的物资奖励,却被张复信断然拒绝!张复信说:“我不要钱,只希望我家的故事不被遗忘。”为此,每到重要纪念日,他都会主动参与相关活动,深情讲述先辈的革命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听,“宝藏爷爷”张复信又在向大家讲述“鬼婆婆”钟桂英的故事……

03

68公斤重的发电机,从于都背到延安

于都县岭背镇谢屋村,长征模范广场上,一座背着发电机的古铜色红军雕像,“注视”着这个宁静的村庄,与广场附近的红军桥交相辉映。

“我的爷爷,背着68公斤重的手摇发电机走过了长征路。”谈起爷爷谢宝金,谢慧的眼里满是骄傲,“爷爷用一生诠释初心使命,传承勤劳朴实,我们不能忘、不敢忘!”

谢宝金,1.89米的身高,力气大到能挑起上百斤的重物。1932年,在于都铁山垅钨矿做矿工的谢宝金,被时任中华钨矿公司总经理的毛泽民找到,问他愿不愿意参加红军,谢宝金十分爽快地答应。随后,他被安排到中革军委总参情报部,成为一名红军战士。

“当时,爷爷的任务是和战友一起负责保护68公斤重的手摇发电机。”手指向雕像,谢慧回忆起她听过的属于爷爷的烽火岁月。

▲长征模范广场。摄影丨全媒体记者熊祖颐

红军准备长征时,中革军委只有一台发报机和一台发电机。由于通信设备十分珍贵,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中革军委特别派出一支128人的加强连保护这些设备。
临行前,首长对谢宝金说:“这是中革军委的‘耳朵’和‘眼睛’,没有这个机器我们打不了胜仗。”谢宝金坚定地回答:“我一定会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它。”
长征路上,前有堵敌、后有追兵,上面还有飞机的轰炸,冲过一个又一个的难关,队伍在逐渐缩减。过草地时,这支128人的队伍仅剩下3人。
“就是剩下我一个人,也要背着它走到底!”最后的阶段,发电机差不多都由谢宝金背着了。
靠着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谢宝金将发电机完好地背到了延安。在3万人的长征胜利庆祝大会上,毛泽东称他为“长征模范”。

▲谢宝金(左一)。谢慧供图

手摇发电机放置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1976年,谢宝金前往北京看病,抽空去了博物馆参观。在展厅里,他再次看见了陪伴他走过万里长征的“老战友”,激动地伸出手想要抚摸,却被工作人员制止了。工作人员向谢宝金介绍起红军背着发电机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不易。
“你知道吗?当年就是我,把它一路从于都背到延安的!”谢宝金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背后是道不尽的峥嵘岁月。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90载转瞬即逝,这台发电机,见证了红军战士了不起的长征历程,也折射着他们坚决完成使命的英勇气概,老一辈的热血故事更是为后辈树立起了榜样。
1952年,谢宝金主动要求转业,回到于都老家,成为了供销社的一名收购员,这份工作他干到了76岁。在老家,谢宝金曾经主持修建了一座水泥桥。
▲于都县岭背镇谢屋村的红军桥。摄影丨全媒体记者熊祖颐
2015年,赣南多地遭遇特大暴雨,水泥桥被大雨冲毁。当时,两边来往的孩子,只能蹚着冰冷的河水上下学。见此情形,谢宝金的后辈决定做些什么,于是开始了四处奔波筹建新桥。后来,修葺后的水泥桥变成了红军桥。
守好红色阵地,让革命薪火代代传承。谢屋村的孩子们现在不用再蹚水过河,长征模范广场和红军桥早已成为红色旅游景点,每年吸引着不少游客前来参观和缅怀。谢宝金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记忆,更是一种精神传承,激励着人们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04

一口带有弹孔的“救命锅”

“我去过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我记得草鞋、草帽,还有一口有洞的行军锅。”于都县黄麟乡太南小学的教室里,一名学生高高地举起手,向老师钟兴东说起自己的所见所闻。      
▲学生向钟兴东说着在纪念馆的所见所闻。摄影丨全媒体记者熊祖颐
学生口中那个带有弹孔的行军锅,正是钟兴东的爷爷钟伦扬留下的。苏区时期,于都县有34万余人,其中6.8万余人参加红军。这个充满了红色基因的地方,处处有红色印迹,家家诵红色故事。如今,行军锅静静地躺在纪念馆的展柜中,折射着那个硝烟弥漫战场上的军民鱼水情。
“革命年代,红军战士来到井塘村时,我们家打扫了几间房,腾给红军战士住。”钟兴东曾听父辈说过,当年红军战士时不时帮助村里人劈柴挑水,和村里人一起唠家常。一来二去,村里人和战士们相处融洽。
为了激发苏区军民的革命斗志,1935年2月7日,留守苏区的红军在井塘村举行了在中央苏区的最后一次文艺会演,万余名群众与红军战士一同观看了这场“告别演出”。演出之后,中共中央分局召开了突围动员大会。项英、陈毅等领导人根据相关指示,将留守苏区的红军化整为零,兵分九路进行突围。
临行前,驻扎在井塘村的中共中央分局负责人项英,拎着一口锅对房东钟伦扬说:“老钟,部队要奔赴新的战场了,我们这次行军要轻装上阵。这几天,给你们家添了不少麻烦,这口锅就当作红军的一份礼物送给你们了。”推让再三,钟伦扬最终收下了这口行军锅。
红军走后不久,国民党军队气势汹汹地进了村。在他们挨家挨户搜查时,钟伦扬想起那口铜锅正在煮东西,要是被查出来就不好办了。他趁敌人不注意,偷偷溜回家,也顾不上锅热烫人,背上锅就往屋后的大山跑。
“站住!站住!再跑就开枪了!”敌人发现有人往山上跑,举枪打了一枪,子弹打在锅上,钟伦扬应声倒地。敌人以为他被打死了,便没有追上去。幸运的是,子弹穿过锅并没有击中钟伦扬的要害,他只是受了点轻伤。之后,他在洞内躲藏了好几天,始终没将锅的来历告诉任何人。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内的行军锅。于都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敌人撤离后,爷爷把被枪打了个洞的锅背回了家,由于无法再使用,他便把这口锅保存起来留作纪念。”钟兴东说。
新中国成立后,钟伦扬去世了,钟兴东的父亲把这口珍藏的锅,捐献给了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历史博物馆,如今存放在纪念馆里。钟兴东告诉记者:“这口锅是战场物品,是我们家与红军的联系,更是战争残酷的证明,我们必须让更多人看到!”
红色故事不能只停留在纸上,更要印在人们心中,这是钟兴东的教学理念。他说:“如果有机会,我希望带学生们去纪念馆,实地看看红色老物件、听听先辈的革命故事,让他们感受革命先辈的千辛万苦,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在像钟兴东这样一代代人的讲述下,红色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90年来

长征精神

作为宝贵的历史财富薪火相传

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开拓进取、接续奋斗


今年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

看一看

关于长征的知识

你知道多少?



1


红军长征途中最惨烈的一战是?

A. 四渡赤水

回答错误

B. 飞夺泸定桥

回答错误 

C. 血战独树镇

回答错误 

D. 湘江战役

回答正确 √


解析: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史中的悲壮一页。在这场血战中,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中央红军极其艰难地突破国民党军布下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国民党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经此一役,红军也付出了极其惨烈的牺牲——中央红军兵力折损大半,人数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人,减少到3万余人。

点击答题


2


红军长征的原因是?

A.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回答正确 √


解析: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施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B. 发展敌后根据地的需要

回答错误 

C. 日本的入侵

回答错误 

D. 主动出击进攻国民党统治区域

回答错误 

点击答题




岁月的长河从不停息

奋斗的征程永远向前

今天我们纪念红军长征

就是要继承和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一定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来源:综合江西新闻客户端、中国军网

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这些历史故事你可知道?②

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这些历史故事你可知道?①

就业季 | 江西多所高校举办专场招聘会③

11月考试日历来啦,请收藏→

江西省2024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公告

创新让青春更闪耀!江西大学生好样的

你在看就点这里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江西省教育厅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