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精读、口语教学开放周暨教学研讨会”成功举办
详情请参见: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精读、口语教学开放周暨教学研讨会正式开幕
在课堂观摩环节,北外英院开放了一年级的英语精读课堂和口语课堂。为了配合课堂观摩,本次开放周安排了说课及讨论,北外英院的多位教师对一年级精读与口语课程安排进行了说课,并与参会教师进行了交流讨论。说课内容包括整个基础阶段的精读和口语课程编排、课时安排、评估方案以及单元样课。课堂观摩作为本次开放周的一大特色,使参会教师有机会零距离体验真实课堂、教学设计和师生表现,为参会教师提供了教学参考,博得了与会教师的喜爱和好评。
在专题研讨环节,北外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杨鲁新教授、英语学院杨莉芳博士、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宋毅副教授和参会教师分享交流了她们在英语教学领域的研究课题、最新发现与成果。
杨鲁新教授首先与参会教师探讨了课堂研究的方法、可研究的话题,并列举了多个课堂教学研究的案例。杨鲁新教授强调了课堂研究话题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教师不应只扮演知识传递者的角色,而应多观察课堂、观察学生之间的互动、观察自己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积极发现问题、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从而解决问题。
第二位与老师们分享的是杨莉芳博士。杨莉芳博士通过两个确定研究方向的W(Why & What)和两个在研究的不同阶段需要明确的H(How)阐述了她在阅读课堂上对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探索思路、方法及成果。杨莉芳博士的研究追溯到苏格拉底的提问式教学法,并通过综合分析大量文献归纳出了阅读中需要的高层级认知能力。这些高层级的认知能力包括比较、推理、阐释等,它们与思辨能力的要求不谋而合。杨莉芳博士从这些能力的要求出发,设计阅读练习与提问,通过对三位教师在阅读中对不同提问类型与方式的对比,归纳出哪些提问类型与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随后,宋毅副教授围绕着“合作学习”的主题,与老师们分享了口语教学中活动与练习的设计。与杨莉芳博士的研究发现相同,宋毅副教授也强调了不同的问题类型与提问方式可以锻炼学生不同层级的思维能力。宋毅副教授指出,课上提问、课下练习、学生个人作业、学生小组活动应精心设计、有机结合、体现连贯性,充分利用个人学习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合作学习”模式。 同时,在小组活动中,宋毅副教授强调应多鼓励、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将主导权交给学生,而教师应多扮演引导、援助、反馈等支持性角色。与杨鲁新教授相同,宋毅副教授呼吁教师应多在细节中研究学生、研究课堂,不断推进自我发展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专题研讨环节在现场老师的踊跃提问与热烈互动中结束。开放周的最后,北外副校长孙有中教授作了鼓舞人心的前瞻性闭幕致辞。孙教授指出,《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特别强调了思辨能力是学生核心能力之一。在不久的将来,检验外语教学是否合格的一个很重要的依据将是教师的教学在多大程度上对学生进行了思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所以,思辨能力的培养将很快不再是一个选择,而是一个必须面对的命题。未来,对学校和教师的考核将是其采取了什么措施、采用了什么方法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孙教授认为,如何成为合格的思辨型教师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并对教师提出了三点建议:
2、学习和实验思辨英语教学的策略:关于思辨教学策略,虽然现阶段已有一些相对成熟的建议可以借鉴,但相关研究并没有完成。每位教师都应不断学习新的思辨教学策略,并结合自己的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积极尝试。
3、让自己成为思辨的化身: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其一举手一投足都在引导和塑造学生。因此,教师应自己率先成为思辨的榜样,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最后,孙教授借用并改编了美国哲学家Emerson的名言,对此次大会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了高度概括和升华:Through me critical thinking acts; through me, it speaks. Would you see critical thinking? See me, or see you, when you also as I now think. 孙教授指出,思辨本身并不玄妙,只要广大教师乐于学习,勇于接受挑战,从自身做起、多感悟、多思考,相信在外研社专业而丰富的教学资源配合下,每位教师都能成为“思辨的化身”、成为思辨的榜样、成为思辨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