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颠覆传统备课模式:虚拟教研室首次亮相,孙有中教授精彩总结

金秋九月,外研虚拟教研室首次亮相。第一次活动上,《大学思辨英语教程》精读组正式成立,为高校教师在线集体备课提供了全新的方式和平台,旨在帮助广大教师突破院校和地域的制约,共享集体智慧,共建集体资源,共促备课与教学实践。在短短十天里,已有来自全国各高校的300余名教师加入线上教研组,即时交流与探讨思辨教学,为智慧课堂的构建群策群力。


9月26日晚,思辨精读教研组第一次集体备课以微信群语音说课的形式正式举行。教研组长之一、具有丰富思辨精读教学经验的中央财经大学黄丹婵老师以《大学思辨英语教程精读1》第三单元为例,精心分享《精读1》的教学心得与课堂设计,并详细解答大家的疑问,为教研组拓宽了备课思路,提供了良好借鉴。


当晚,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大学思辨英语教程》总主编孙有中教授,以及教研组长之一、《大学思辨英语教程 精读1》副主编、北京外国语大学夏登山老师也应邀入群与各位老师交流。针对许多老师的共同困惑,孙有中教授深度诠释了思辨教学与语言学习的关系,为教研组成员的思辨精读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为了将虚拟教研室的精彩内容分享给更多的老师,外研社高等英语资讯精心整理干货,并以U讲堂视频形式与您一起回顾黄丹婵老师的课堂风采,领略孙有中教授的独到见解。(视频请见文末“阅读原文”处)



黄丹婵老师精彩说课分享


基本信息

教材与备课单元:《大学思辨英语教程:精读1 语言与文化》第三单元

教学对象: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2017级英语专业学生;20人/班

课程名称与课时量:“分析性阅读”;6课时/周,18周/学期

教学设计

01

教学重点

Text A包含两大教学重点:一是把握跨文化交际差异的八个层面,二是学习如何评价支撑材料的类型、效度与信度。

02

教学安排

针对Text A设有三次课,安排如下:

第一次课侧重宏观把握:主要通过检查预习作业,观看电影《喜福会》片段并导入,以及组织学生课堂撰写summary等方式开展。

第二次课重点学习跨文化交际差异的八个层面:其中五个层面(何时发言、说什么、节奏与停顿、倾听、间接表达)安排学生分组讨论汇报,另外三个较难理解的层面 (语调、预制语块、衔接与连贯)由教师讲解。

第三次课主要进行词汇练习和语言点的学习。

03

教学难点

关于语调、预制语块、衔接与连贯这三个层面的论述,课文里所占的篇幅最短。学生独立阅读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老师应适时补充相关知识及示例。


比如,为强调语调的重要性,可以播放美剧《老友记》里的一个片段:对“Got the keys?”这句话不同语调的演绎,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理解;Monica对Joey说话时语调的改变,也直接导致了Joey的不同行为。


预制语块(formulaicity)是二语习得领域广泛研究的语言现象,其与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口语交际能力关系密切。研究表明,通过背诵一些“预制语块”,能提高英语学习者口语的地道性和流利度。老师应引导学生了解并重视“预制语块”的使用。


衔接与连贯在英汉写作对比中比较明显。衔接作为手段,具有客观性;连贯作为目的,具有文化特色,属主观判断。衔接手段多种多样,英语较之汉语,更习惯以人称代词这种衔接手段来达到连贯的目的。为使学生直观感受这一英汉差异,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用百度百科与Wikipedia来搜索名人的个人简介,并对比人称代词与人名出现的频次;或在PPT里用网页截图来展示该差异。


孙有中教授深度诠释思辨教学

对于语言学习和思辨能力培养的关系,孙有中教授从隐性学习和显性学习平衡的角度做出了精彩而深入的阐释。

孙教授指出,在大学阶段,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学习,应更多地通过隐性学习来完成。因此,老师应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重视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完成各项任务的过程中,在思辨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本单元的主要语言点。


例如,在预习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重要语言现象,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词典等方式,自主完成语言学习;在讨论环节,老师既可以在提问和讲解时使用重点词句以起到示范作用,又可以巧妙地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小组讨论时积极使用本单元的语言重点。


教材还设计了写作、presentation等活动,这些活动虽着眼于思辨能力培养,但在实现思辨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要运用语言。让语言能力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得到提高,正是《大学思辨英语教程》和传统精读教材的一项重要区别。


此外,思辨精读课程还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延伸阅读。比如,一些课文需要学生查考其出处以充分理解,一些讨论题或产出任务要求学生广泛搜集信息。这些延伸阅读都是语言学习的过程,且都是隐性的。

孙教授同时强调,语言的显性学习也是必须的。老师需要布置学生在课后自主完成教材所设计的语言练习,并在下次课上进行适当的督促和抽查。


另外,尽管课堂教学应以思辨性讨论为主,但老师也可以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对语言现象进行有选择性的讲解与疏通。这样的语言学习,是一种嵌入式的显性学习,其应当巧妙、快捷、不失时机地贯穿在课文理解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注意力有所平衡。他特别指出,讲语言不是为了简单地讲语言,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


孙教授还提出,考试也是督促显性学习的重要手段。思辨精读应提倡定期进行小型quiz,以传统语言试题为主;期末考试也应涉及一部分语言试题;总体应采用形成性评估。老师应合理发挥考试指挥棒的作用,督促学生在课外完成语言学习。该方法尽管传统,但是有效。 

孙教授最后总结,思辨精读课的语言能力培养应提倡以隐性学习为主,巧妙实施显性学习,在隐性学习和显性学习之间找到合理关系,让学生在语言使用的实际过程中切实提高语言能力。

思辨精读教学任重道远,但我们坚信,这对学生的帮助是不可限量的。外研虚拟教研室将继续开展在线备课与交流活动,突破时空制约,切实为老师们解决“备课难”“教学难”的问题。希望老师们可以由此学习新理念、开阔新思路、借鉴新方法、交流新见解,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  

精彩预告

外研虚拟教研室《大学思辨英语教程》精读组将根据授课进度,陆续组织备课活动,届时我们将邀请夏登山老师及群内有经验的老师进行备课示范与交流,请各位老师继续关注。

外研虚拟教研室《大学思辨英语教程》写作组口语组也会于近期推出,请持续关注外研社高等英语资讯公众号,及时加入!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本期教研活动视频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