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彩蛋揭晓:“为了一点痕迹,为了一点梦”
《八月》上周日(11月20日)在百老汇电影中心举行了金马暨践行媒体试映场活动。出品方代表及各方嘉宾共聚一堂,共祝影片在金马取得佳绩。
影片导演张大磊,制片人赵晏明、张建以及出品方代表、著名导演麦丽丝女士亦来到现场与观众交流。
以下是活动现场的文字实录。
百老汇电影中心
《八月》金马饯行发布会暨媒体试映场
2016年11月20日(下午)
主持人杨洋
《八月》作为2016年华语电影的新人佳作,它以一种极其舒缓的节奏,缅怀了西部城市90年代的过往岁月。电影《八月》是一部有关青春悸动和时代变迁的电影,以90年代初的体制变革为故事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小雷并不自由的一个暑假。
为什么创作这样一个故事?跟自己的个人经历有一些关系吗?
导演 张大磊
张大磊
最开始是在2008年创作这个电影剧本的。那个时候我刚毕业不久,已经很久没有在家里面生活了。夏天的时候, 8月份,回到姥姥家,我有大把空闲的时候可以坐在院子里面听一听风声,听一听远处的声音,就那么呆着。那种感觉已经很久没有过,那个时候我突然一下子想起了好多事情,过去的事情,很久都没有想起过的事情。
那个时候,我的姥姥身体不是很好,我妈妈还有舅舅们在照顾她,突然让我想到了90年代的那段时间里面,我姥姥的妈妈的状况和我姥姥一样,是我姥姥照顾她。这个事情我觉得似曾相识,已经很遥远的时代场景又回来了,确实是有一些东西是我念念不忘的。
制片人赵晏明
这个片子是有童年回忆的片子,但是从我们制片的角度来讲,没有见过这么苦的,因为我们也都很年轻。刚刚毕业,拍片子很艰难,但是这部片子也是我没有预料到的艰难的状况。今天有一个不错的提名,大家都很高兴,一开始我们并不期待这个片子去拿奖,它很纯粹,所以希望大家能够用纯净的心看。
制片人张建
我看过了剧本、拍摄小样后,一下回到了小时候那种无聊、简单、单纯的环境里面。在整个制作过程当中,每一天都会遇到很多困难,但由于有一些导演从小的朋友一起来完成,所以困难在我们面前不算什么了。整个过程中拍摄大概一个月的时间,走过呼和浩特所有的老小区,包括老的制片厂,走过了很多地方。整个完成过程中,艰辛而快乐。
张大磊
接下来要在大屏幕上看到一款新设计的海报,一个是预告片。
《八月》“好时光”版海报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v0347pyrsod
《八月》“好时光”版预告片
主持人杨洋
看完了预告片,可以对这个片子整个的风格调性有了一个直观的感受,故事脉络我们也能看出来一点,导演能不能在不剧透的情况下讲讲这个故事?
张大磊
影片里面有我们每一个人生活的影子,相信每一个观众看完之后,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并且会有亲切的感觉。这个片子非要讲什么故事的话,不太准确。只能说这个影片其实是我的一个抒情的表达,大家的情感凝结起来的,包括主创团队,包括我们的父辈,我们的长辈们,用情感凝结成的这个影片。
主持人杨洋
今天还有一个特别的嘉宾麦丽丝女士。麦丽丝导演以前也是内蒙古电影制片厂的一级导演,这个片自讲的是内蒙古制片厂大院的故事,您有怎样的祝福呢?
著名导演 麦丽丝
麦丽丝
张大磊这名年轻的导演,他身上还有一种青涩的感觉。他有一些话还不能够说,但是有一些话我可以替他说。其实这部影片在张大磊从莫斯科俄罗斯电影学完了以后,一直是他一个梦想。当这个梦想作为一个艺术片呈现的时候,往往在中国特别是在北方,那些穷困的经济的地带,很难让一个青年的电影人把他的梦想呈现在他的电影里。
他成长在内蒙古电影制片厂的大院,经历了制片厂从辉煌到改革到拆迁,他的梦当随着中国的民族电影成长,最终他的梦逐渐被那些拆迁、古旧、变化失落掉了。所以他想为什么那些美好留不住?这部影片让人感受到一个青年人成长过程中间想留下来的最真最真的真情。当他想留住真情的时候,发现生活为什么那么苦涩?对于80后的年轻人,为什么他们对于艺术与生活感受到了那么多苦涩?改革的大潮中间,他还在童年的时候无法感受,朦朦胧胧,最后发现他的梦逐渐被改变了。
这部影片最可贵的一点,是能够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来看在改革的大潮中间一个民族的电影厂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是如何去拍电影的。我特别想支持年轻的导演,因为他们的认识已经把我们超越。如果我们的电影是激情,是英雄,是历史的话,他们的电影是直面现实生活的,是直面人间的那点爱,是直面那些不该丢失的那样一种生活的层面。
我们看生活表面的时候,无意间就把生活的本真都给忘却了,因为什么呢?因为当下的历史发展太快,这位导演留下了他最想期待那一点真情。他在拍摄的时候,想还原的那段历史在内蒙古已经没有了,为了一点痕迹,为了他的一点梦,他去四处寻找。最后我说你寻找已经没有了,时代变革太快了,你想留住记忆怎么办?他想了一个办法,把它变成了黑白,黑白更青涩更压抑。
这个电影经历的坎坷差不多一年多,直击了内蒙古电影厂拆迁的过程。他来到了北京,又没有能呈现他的梦的空间,文艺片没有出路,他想着到哪里找钱,去体现精神的梦想。所以他小心地、节省地去把这样的一部片子拍得很真。
我们的公司扶持了一些年轻电影,比如《告别》,那位留学英国的导演,他同样也拍摄了内蒙古电影厂的变革。同样用他们的冷静去拍下来。我们的公司也坚持支持了一个去年的获得金鸡奖的人。文艺片所表达的电影的情感,一定是世界的。我们需要年轻人去把真的生活呈现在电影里。我们在座的投资人尽管可能收不回来钱,但是我们赢了,赢了这代人,支持了这代人,把最真的艺术和记录留了下来,赢了是因为我们一部小电影走向了世界,走向很多的国家。一部民族电影首次用汉族的语言,不穿民族的服装,去表现民族区域的生活这就是一步最大的飞跃,你们了不起。一个小小的电影,能够获得金马奖的六项提名,和《我不是潘金莲》参加的竞争,我觉得在座的所有的投资方,我们为此而祝福,我相信你们,祝福你们。
主持人杨洋
电影不管是它的技术怎样变革,它的画幅比例怎么变革,最终还是靠真诚。《八月》也是爱奇艺出品的第一部影片,这是文艺调性的影片和互联网基因的公司出撞出什么火花呢?
爱奇艺影业总裁 亚宁
亚宁
各位朋友,大家好,首先感谢张大磊导演还有他的团队,辛苦的付出使我们能够看到这部高质量的影片。爱奇艺的口号是“悦享品质”。说到品质,所以我们就会对文艺片格外的关注。现在在爱奇艺的平台上,专门开了文艺片场,很多优质的文艺片可以在这儿点播,《路边野餐》、《盛先生的花》等都可以在爱奇艺平台上可以看到。我们不仅采购文艺片,未来也会投资拍摄文艺片,像《八月》就是我们第一次尝试。
电影《八月》剧照
映后交流
张大磊
首先感谢大家,这个片子挺沉默的,不是特别沸沸扬扬的电影,真的是需要用耐心,和真正的感情去体会的。今天看到的这个是数据版本,因为我们做好的DCP版进了金马,还有一个正在塔林放。有一些小小的瑕疵,这次金马提名了最佳音效,我们对于声音的设计花了很大的心思,今天里面有一些声音不是特别的清楚,所以也是一点儿遗憾。
提问
导演你好,想问一下这个片子里面哪些是根据您自己真实经历改编的?能不能介绍一下?
张大磊
家庭关系,很大程度上和我的真实情况是一样的。但是,要说整个影片里面的故事或者是情节,这个是那个时代给我留下的印象,仅仅是印象而已,哪部分是确凿我经历的,我也不知道,像是梦一样。有一些我感觉像是真的,但也不一定,能肯定的只有里面的人物的家庭关系。
提问
海报方面,剧照里没有,能解释一下吗?
张大磊
这个海报,这其实是一个道具,影片里面它出现在父母的那屋的电视上面,您留意没有?电视上摆了一个红白机,游戏机,旁边有一个照片。就是他们一家三口可能是在某一个周末出去玩的时候照的,是作为道具出现的。但是它也有一点非常有意思,这个是之前在杭州放完之后,有一个看了聊的时候说这个让他感觉这个真的可能代表了八月,八月的一个夏天,也许是代表了八月结束之前的小雷的生活,因为他生活是有一家三口,包括还有整个大院里大家庭,还可以有某一个周末的时候,一家三口出去游玩,去公园玩,坐着有时代气息的鸭子船,渡过一个午后,可以作为他们的一个留念,也可以是过去时代的留念,挺有意思的。
提问
为什么要用黑白拍?
张大磊
我们创作剧本的时候,已经有这个念头了,包括摄影师。我们和摄影师从剧本阶段就开始聊。在想一个什么样的影像风格,才能够最大程度的体现出来那种时代质感,我们觉得黑白是最贴合那个质感的,特别简单,无论是从人还是生活,生活的节奏,和生活的信息都是最简单的,最单纯的那么一个时代。黑白它是去掉色彩的,所以它少了很多色彩对于观众理解的影响。最简单的黑白会像素描一样,会有大量的留白让观众思考和考虑。而且黑白的影像反倒让我感觉到这个影片不是完全的写实,尽管是以写实的风格拍摄的,但是相反黑白有时候会让人感觉到很梦幻。比如说太阳机底下还有一些场景,白的地方特别亮,特别梦幻的感觉,这个对于我那个时代,我想记忆或者想呈现的是一样的,且近且远,又有实又有虚,非常梦幻。
提问
哪些影片和导演对《八月》的剧本创作和影像表达有影响?
张大磊
我们这茬导演是比较幸运的,看着盗版DVD成长起来的,看到前辈们在电影启蒙阶段看不到的影片,所以这个非常杂,包括我也是每一个阶段会有每一个阶段的对我有帮助的方面。一定要说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是塔科夫斯基导演的《镜子》。
电影《八月》剧照
提问
您觉得这部电影哪个方面您是最有信心拿奖的?如果拿奖在哪个单元可以拿奖?
张大磊
提名已经是一个认可了,拿奖太过于个人化,因为是由评委,由一个评审团决定的。对,有信心提名,因为已经提名了。
提问
我个人是比较喜欢贾樟柯,他的《二十四城记》也是关于国企改制的问题。他自己也出过一本书,您怎么看您的这部作品的主题和贾樟柯以演员模仿受访者来表现的?虽然艺术形式不同,但是主题上有什么方向不一样的?
张大磊
《二十四城记》我非常喜欢,它所描述的国企改革应该是从1998年之后的那段时间了,《八月》中时代是1994年左右,刚开始有国有单位改制,对于《二十四城记》只能表达我对于那个片子的喜爱,有什么看法,很个人的,包括贾导为什么选择了由一些著名的演员扮演片中的人物。国企改制的那个时代,我当时还小,是以一个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但是贾导可能是一个成人的眼光,很理性去分析看待,有自己的理解和分析,而且体现在了影片当中,《八月》很明显没有。我抹掉了对一个时代的看法和分析,我的目的是抒情,我是想最大限度的把对那个时候的情况通过电影体现出来,过度的解释时代,过度的解释政治和时代性,会破坏抒情的美感。
提问
和侯孝贤的《童年往事》也很像,有没有参考?
张大磊
侯导包括其他的电影前辈类似风格的影片肯定会对我们多少都有影响,对我们的对于影片的审美和角度、眼光都会有影响的。
提问
您觉得东北国企衰落和呼和浩特有相似性大吗?或者说差异性大吗?
张大磊
情况是一样的,全国体制改革之后,之前在体制里人面对的生活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东北人的性格跟内蒙古人的性格可能不一样,所以我们看到体现出来的人的状态和生活,尤其小人物面对处境是不同的。但是大的环境是一样的。
主持人杨洋
想问两位制片人,你们是通过哪个方式,参与到这个项目里面?什么东西打动你们来做这个片子?
制片人 张建
张建
导演找我过来以后,第一场打戏要拍大院里面生龙活虎的军民,特别热闹的景象。我在部队大院长大的,所以一到傍晚所有的路灯下的老人们下棋打牌,孩子们打沙包的场景我非常熟悉,我觉得很好玩,然后我和我的妻子,我们两个人把我们家里所有的亲戚、同学所有人都张罗在一个狭小的破旧小区里面,说我们要拍一个那样的时代的戏,傍晚的戏,大家全都来,我们两个就像又结了一次婚一样站在门口,迎接所有七大姑八大姨、同学以及他们的孩子,在大院里热闹地拍了两个晚上。
我们这代人都是在那样的一个记忆和环境下长大的,回忆对于我们来说可能已经不是那么清晰了,我们的回忆都是黑白的,黑白的不意味着是苦涩和压抑的。整个过程中就像导演编织我们以前的梦一样,很多创作热忱完成的影片,都是带着一个不真实的梦完成的。
制片人 赵晏明
赵晏明
我是1985年的,经历的东西不一样,环境也不一样,但是我和张大磊导演的父亲很熟,他年轻的时候、张大磊小时候的事情,看这个剧本很有意思,这一点是我非常愿意参与。
拍摄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条件的限制,有很多遗憾,受限于预算等各方面。导致我们的主创像导演、摄影兼顾除了演员以外的一些职务,为了节省预算和创作上的方面。但是我现在再看这个电影,和我当时拍摄的心情就不一样了。包括张大磊本人,作为导演,又作美术,还有剪辑,出来之后觉得这是他自己的东西,也应该就是这样的东西。宿命感。
提问
影片里用到很多曲子,您是怎么找的?因为好像来源不太一样,而且也有很多种乐器,怎么想到要用这些的?
张大磊
主要是有三段音乐,小孩梦境时用了一段德彪西的音乐。还有每当孩子感觉到孤独的时候,是巴赫。还有一段音乐,结尾夏天就过去了,家里老人过世,用了一个比较平缓,像是时间流水的,是挪威的钢琴师的音乐。这些音乐在我们写剧本的时候已经有了,我本人喜欢听音乐,这些音乐很大程度上帮助了我,并不是说影片做完了之后再挑配乐,有一些东西是音乐引导我走出来的。很多时候某一个场景突然吸引住我的,往往不是眼睛,有时是鼻子,闻着一股味,有时是耳朵,听到声音或者旋律。所以从写剧本到拍,一直都有这些音乐牵引我往前走。
提问
最后用到《青青的野葡萄》,有记忆点吗?
张大磊
《青春记》我们经常看,当时生活在制片厂院里,可以随便看电影。在之前还没有所谓的分账,有一些老的片子会循环放,小孩们就算是消遣也去看,虽然看不懂,但是旋律从小就在耳边响,这是记忆之一。后来知道这首歌的作词是顾城,是他的《安慰》,歌词的意境和歌特别像,就决定了。
提问
演员都是非专业演员,您选演员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不选用一些专业演员呢?
张大磊
这是一种风格,这个是和我对于这部影片的一个判断是有关系的。我决定用非职演员来让大家看到一个完全生活化的,完全没有表演痕迹的一种表演。再有一个,我是一个新人,但凡是专业演员都不算是新人,肯定会有一个比较惯性的思维。因为我没有和专业演员合作过,所以我冒昧这么说一下,这样一部生活里的影片,非专业演员可能会交流起来好一些。这部影片里所有的演员,都是我的朋友,我们平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剧本写完之后,很自然的就会联想到身边的人,他们的性格,他们的处事我都很熟悉,所以就对号入座了。
提问
想问一下黑白颜色的处理,看完整个影片,我感觉不到温度。我说的温度,因为这是拍的夏天,吃西瓜,小孩睡觉出汗,但是我只是看到,不会觉得热,这样会不会减少观影人的代入感。我感觉我是第三方,看一个故事的发生。导演怎么考量这方面?
张大磊
您说得这个问题挺好的,也是我们这部影片的风格的某一个方面,黑白影像或者是整个影片中叙事也好,都没有太多具体的东西,所谓的黑白,就是我去掉很多具体的符号,或者具体的视觉的信息,彩色可能会更具体,某个东西会有代入感,会和生活经验联系到一起。
现在看来就是这样的,去掉了颜色,就有好多的理解,您有您的理解和感受,其他在座的感受会有别的感受,您觉得是冰冷的,残酷的,没有温度的,但是有人觉得是想要的调子。我希望是作为旁观者来看,情节上,语言上,各个方面尽量地减少主观的设计或者解释在里面。
提问
这可能是一个导演体现个人风格的艺术想法的电影。有的观众就会觉得喜欢,有的观众就会觉得搭不上调的,我可能就是后者,不喜欢的观众。不喜欢黑白影像,导演还是挺强调这个年代感的,有八月的时间性,就是90年代初的时代背景。但是黑白影像,你完全感受不到那个时代的背景了,你用彩色的话,年代的质感,我们可能更容易感知到你想表现的90年代初的样子,而不是现在的黑白色。
包括一些影片的信息,可能黑白色不如彩色影片信息表现那么多。还有一点包括黑白色在内,影片中有太多让人感觉到特别刻意的地方,包括小孩子,这个小孩子一开始不爱说话,很奇怪,可能确实有这样的小孩子。他也生长在一个正常的家庭,还喜欢李小龙,应该还算是一个比较活泼的孩子,但是为什么不怎么说话?后面话还多了一些,前面的时间不说话,导致小孩子的性格不是特别的鲜明,刻画最差。
还有影片的名字《八月》,片中的信息量是不是有点大?所有的事情都发生在一个月,是不是有点太快了?在电视上看见国企改制,这边就改制了,然后电影院就放看电影不要钱,突然放《亡命天涯》一张票十几块钱,一个月爸下岗,离开又到剧组,就发生了太多的事。仅仅作为一个月呈现,也有点怪。
再加上导演拍这个戏有童年的某种情结在,好像影片里面不怎么能让人看出这是内蒙古,内蒙古的制片厂跟北京的制片厂有什么不一样?内蒙古制片厂大院的口音是影片中这样的吗?或者说日常的生活,吃、用,跟影片中一样的吗?总之我觉得没有特点,说发生在北京的某个制片人大院也可以。
影片中太多散碎的生活信息了,如果导演真的对于这个时代,或者自己的童年这么有情结的话,是不是可以拍一个故事性更强一点的?不用非得从小孩的角度,有很多戏也并不是都从小孩的视角来看的,没有太大的必要。
张大磊
咱们可以针对这个事有一个长聊,挺好的,有喜欢的朋友,我当然高兴了,当然有不同的看法的朋友,我当然也很高兴了。这肯定是或多或少有一些我自身的经历在里面,这个自身的经历和自身的情感肯定是私人的,我也没有必要去回避的。
所以说您这个感觉很正常,是这样的。您刚才说到孩子为什么在影片中是呈现的样子?我是这么理解的,不光是他,包括他身边的很多人,包括我们看到的三哥或者是大姐姐,他们在影片里面没有特别丰富的性格,或者丰富的生活。我的理解是影片中呈现的只是我们看到的,包括生活当中也是一样的,我们对一个人的理解可能都是我们看到的,更大程度上是我们根据我们看到的去思考去理解的,比如说三哥,我看到看了只是他的一些片段,他抢钱和看电影,直到最后被带走,没有看到并不代表没有发生,在一个生活空间里面。
孩子也是一样,孩子在这个夏天,只是我们看到他有一些无聊,有一些在体验特别漫长的时间的感觉,也许他也有高兴的时候,欢乐的时候,只不过是在影片当中没有让我们而已,针对这个事情,我是这样的理解。当然了您刚才讲得那些,咱们真的是可以好好地聊一下,也许我可能受到一些启发,我下回会做一个不是以孩子视角,或者是叙事性更热烈一些的东西。
一位观众的小总结
很开心,度过一个很难忘的下午,大磊你太棒了,由衷的,我很难得看到这么好的电影,我作为同行,真的由衷的挺高兴的,拍出这么精致的电影来。首先画面一出来,从声音是一流的声音,我跟前面的朋友观点不太一样,在有限的篇幅里面,没有很大的矛盾的冲突,人物的起承转合,这么有限的篇幅里面,画面的衔接、摄影都是非常的准确,包括人物的表演,因为这个非常不容易,对于非职业演员的调控,是非常难的一种手段。我生活在工厂的类似于大院里面,我中间哭了6次,非常感动,非常好的电影,中国需要更多的《八月》,中国需要大磊,加油!
八月(2016)
The Summer Is Gone
导演
张大磊
主演
孔维一 张晨 郭燕芸
片长
110分钟
剧情简介
九十年代初的西部小城,结束了小升初考试的晓雷终于迎来了盼望已久的没有作业的暑假。然而这个自由的,炎热的夏天并不是想象中那样红火热烈,更多是平常反复的家庭生活和大把闲工夫⋯⋯
恰逢那一年国家开始实施国有单位转型,铁饭碗被打破,晓雷父亲的单位也受到改革冲击,他们生活的家属院里每一个家庭的生活都被改革影响着。孩子们整日百无聊赖,而看似平静的大人们,心却像烈日炙烤着那般燥热。
晓雷就那么静静的耗着,感受着身边隐隐发生的一切。直到父亲为了生活同其他人远走他乡,家里只剩下了母子俩,晓雷才着实感觉到时间过去了,生活不一样了。立秋那天夜里,晓雷家的昙花在院子里悄然开放,像是意味着什么⋯⋯
金马提名
第53届 金马奖 最佳剧情片(提名)
第53届 金马奖 最佳新导演(提名) 张大磊
第53届 金马奖 最佳新演员(提名) 孔维一
第53届 金马奖 最佳原著剧本(提名) 张大磊
第53届 金马奖 最佳摄影(提名) 吕松野
第53届 金马奖 最佳音效(提名)
近期BC在映佳片:
点击“阅读原文”,直达BC官方购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