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G,难说再见!“钉子户”让退网之路异常漫长
作者:赵小飞
物联网智库 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和出处
------ 【导读】 ------
运营商现有的物联网用户就是一个异常强大的“钉子户”群体,让2G网络退网处于两难境地。在我们喊着“欢迎进入5G时代”口号的同时,对于2G,还是难说再见!
近年来,关于中国联通2G退网的传言一直在行业中热议,今年更为热闹,而随着中国联通官方微博于4月13日发布的一则《中国联通有序推进2G网络减频工作》的推文,让这一事件再次成为焦点。不少媒体开始跟进解读,认为2G全面关闭是大势所趋,有利于为5G和物联网发展腾出宝贵的频谱资源。
不过,我们注意到,联通官方措辞用的是“有序推进”、“减频”等词,可见2G网络的推出服务过程是一个漫长的道路,之间会碰到太多有形无形“钉子户”的障碍。在笔者看来,运营商现有的物联网用户就是一个异常强大的“钉子户”群体,将运营商置于一个两难的境地。
以史为鉴:小灵通漫长退网历程之殇
说起2G网络的退网,相信不少人对小灵通还有不少印象,而小灵通退网的历程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参考。十多年前,小灵通的引入为中国电信、中国网通这些没有移动通信网络的运营商提供了类似的移动通信服务,巅峰时期全国近1亿用户享受到低廉的通信资费,不过也为其后续清理形成了很多障碍。
随着3G网络商用、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小灵通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而且还占据1900MHz优质频段,政府、运营商开始了清理退网的工作。起初还只是运营商根据业务发展需求的自发性工作,而到了2009年2月,工信部发布正式文件,明确要求所有小灵通设备应于2011年底前完成清频退网工作。
然而,让人尴尬的是,直到2013年11月份,全国仍然有900万的小灵通“钉子户”。甚至在2014年底2015年初,仍然有一起因为小灵通强制退网引发的官司,即北京联通和小灵通用户就退网补偿未达成一致意见,部分小灵通用户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提起北京联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诉讼,成为一个较为典型的通信行业反垄断诉讼案。
经过漫长的5-6年的拉锯战,小灵通清频退网工作还未彻底完成,那么作为对整个产业产生更大影响的2G网络,这场退网运动一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短期之内不会完全退网。
小灵通退网中的一些经验教训值得作为2G退网的参考,退网过程中有很多利益博弈的过程。当时小灵通退网遭遇“钉子户”,一方面是用户长期使用的号码作为身份标识,号码变化会给用户造成很大不便,而且有些用户花重金购买的“靓号”也失去作用;另一方面,彼时小灵通的资费相对比较低廉,对于那些对数据流量不是刚需的特殊人群来说是低成本方案,而且更换3G网络后不仅要换卡,还要购买智能手机。当然,政府对小灵通退网后的频谱用于中国移动TD-SCDMA的计划,也引起联通、电信的博弈,对退网速度也造成一定影响。
表面来看,2G的退网局势比小灵通有一定优势,首先2G迁移到4G后,用户无需换号,其次,运营商推出免费更换手机卡、赠送体验流量、优惠购机等活动,加上目前提速降费的推进,而且随着VoLTE的成熟,4G语音体验不会比2G差,这些都不会对2G用户向4G用户迁移造成障碍,似乎现有用户中成为“钉子户”的不多。
不过,我们应该看到的是2G网络所承载的大量物联网终端,这些物联网用户很有可能成为2G退网过程中的“钉子户”,而且这个“钉子户”群体的力量比小灵通“钉子户”更为强大。
物联网“钉子户”让2G退网之路很漫长
这里所说的“钉子户”并不是一个贬义词。之所以能成为2G退网过程中的重要阻力,主要是这一群体的数量庞大,且所受到的影响巨大。运营商在过去多年中所发展的物联网用户很多为政企行业用户,广泛应用于工业、汽车、物流、交通、公用事业、能源、金融、农业等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就数量上来说,根据公开数据,中国移动已有2.29亿物联网连接,中国联通已有超过8000万物联网连接,由于网络覆盖、成本、产业链成熟等原因,这些运营商的物联网连接中,相当规模都采用2G网络连接,数以亿计的2G物联网连接如何升级是2G退网过程中运营商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处理不当一定会形成强大阻力。加上这些行业应用都具有长周期的特征,在面对网络的升级过程中产生的高额转换成本,自然而然地形成“钉子户”的群体,可以说还是利益博弈的过程。笔者觉得,这个“钉子户”群体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长生命周期中对生产经营连续性的考虑
和消费类产品和应用相比,物联网行业应用项目一般都具有长生命周期的特点。我们可以在数月内更换智能手环、智能硬件等这些消费物联网产品,但政企行业用户不可能几个月甚至1-2年内对已经实施的物联网应用进行更换。比如采用物联网进行燃气、供水设施的监控,互联化的工厂,冷链物流监控系统等等,都是设计了多年生命周期的项目,而且不少行业应用涉及的是该行业或企业的生产数据、经营数据,其中网络传输若采用了2G的方案,也是希望在生命周期之内具有连续性。
出于业务连续性的考虑,由于各类终端、传感器都内置了2G网络的通信模块,网络的升级势必引起较大的改造,对生产经营生命周期造成影响,因此2G网络的退网可能造成这些客户的抵制。
(2)网络升级涉及的更新成本太高
物联网业务由2G升级为其他连接形式所涉及的成本太高,对于运营商和行业用户来说都是一笔高昂的代价。
从运营商角度来看,对于手机用户来说,运营商目前4G用户的ARPU值大概为60元以上,通过各类终端补贴、流量优惠政策将2G用户迁移到4G网络上来是有利可图的,且多年来的补贴政策经验让运营商可以较好的驾驭手机用户的迁移;但是,对于物联网用户来说,根据已公开的数据,运营商的ARPU值不足3元,如此低的连接费收入,如何对行业用户进行补贴来吸引其从2G网络迁移到其他网络中?
从行业用户角度来看,将原来采用的2G网络更新到其他形式的成本更高。个人用户网络迁移最多需要购买一个支持新网络的手机即可,而行业用户网络迁移可不是更换一个新的终端那么简单,而是需要大范围的系统更新。不少物联网行业应用部署环境复杂,更新换代需要人力物力太多,在生命周期之内尽量不去更新。
笔者曾拜访过一家企业,该企业主要为铁路、桥梁、大坝、山体提供工程结构监测的物联网方案,为这些场所的变形、裂缝、滑坡、泥石流等提供预警,而其方案采用了2G网络传输。这些应用均部署在人迹罕至的场所,每次部署都需要大量的施工,需要多年以上的稳定性。试想一下,若是2G退网需要升级为4G,即使设备成本可以忽略,但人力、重新设计、施工的成本更高。类似大量的行业应用嵌在车内、地下、水底、山间、工厂等场所,网络升级带来的并非仅仅通信设备成本的增加,更多在于整个系统更新的高额成本。
(3)缺乏成熟的替代方案
之所以运营商已经有数亿基于2G的物联网连接数,因为在过去多年里面,2G是满足大量物联网用户需求的成熟方案。我国2G基站超过150万个,实现全国的广度和深度覆盖,即使在人口稀少的隔壁、山川仍有2G信号;基于2G的产业链已非常成熟,2G模块的价格已降至20元左右,2G网络资费也非常低廉,对于大量成本敏感的用户来说非常合适。
笔者曾考察过新疆的一个农田滴灌项目,在新疆广袤的土地上也有2G网络,数万亩广阔的农田滴灌看中的就是其深度覆盖、低廉的模块和资费,现有所有的网络方案都无法和其相比。
已有替代方案可以承担起已有的数亿连接重任吗?目前来看还不成熟。众所周知,三大运营商大力推进NB-IoT网络部署商用,但NB-IoT更多面向的是低频、小数据包、固定场景的物联网业务,不能涵盖2G面对的主要场景;eMTC具备的移动性、语音和中数据速率的特征,是替代2G网络在物联网领域的最佳方案,但是从目前产业推进看,短期内还无法大规模商用,无法承载2G物联网应用的迁移;3G/4G较高的成本更不适合基于2G物联网应用的需求。
在近年来物联网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在很多情况下对2G网络的需求反而是大大增加的。比如2017年共享单车的火爆,让不少地域的2G承受着巨大压力,有些地域对2G网络增加载频来应对车辆密集通信的需求。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获取的信息,2016-2017年国内2G基站总数不但没减少,反而逆势增加了3万个。在缺乏成熟的替代方案情况下,一边是呼声不断的2G退网,一边是物联网连接对2G网络还有强劲需求。物联网“钉子户”让2G网络陷入了两难境地。
退网节奏预估
运营商有序推进2G减频并不意味着短时间内2G完全关闭,2G退网的节奏应该和承载2G现有用户的其他网络的成熟商用同步进行。对于手机用户来说,由于提速降费的推进、智能手机购机补贴、VoLTE的成熟,2G用户逐渐迁移到4G的阻力会越来越小;而对于物联网用户来说,还需在拥有大量终端用户生命周期末期来逐渐退出2G服务,并为物联网用户提供新的选择方案。
所以,未来2G退网是一个漫长的周期,但在周期中会不断地将一些优质资源释放出来用于物联网和5G的建设,无需等到2G全部退出服务后才能使用。首先,结合手机用户营销和转网的节奏,逐渐对手机用户密集的地区进行减频;其次,需要根据NB-IoT、eMTC网络商用和产业链发展成熟的节奏,引导新增的物联网用户逐渐采用NB-IoT、eMTC方案;再次,根据现有物联网用户的业务模型,仅保证重点用户的非连续覆盖,若只有少量的终端、对生产经营主流程影响不大或者更新成本低的用户,通过适度补贴促使其迁移。在这个逐渐减频过程中,一些频谱、人员、营销资源会腾出来,给予其他业务使用。
总结来说,运营商当前物联网规模和物联网业务的特点,使得现有物联网用户很有可能成为2G退网中的“钉子户”,让2G退网之路会非常漫长。到2019-2020年5G商用时,预计国内会形成2G/3G/4G/5G共同存在的局面。
届时,在我们喊着“欢迎进入5G时代”口号的同时,对于2G,还是难说再见!
过去2年NB-IoT、LoRa、Sigfox等LPWAN产业市场的解读回顾
↓↓↓
LPWAN监管相关文章(点击文章标题即可直接阅读):
NB-IoT、LoRa、RPMA从业者请勿选择性遗忘,你们绕得开监管的“五指山”吗?
无线电管理局《征求意见稿》靴子未落地,香港对LoRa、Sigfox网络牌照政策或具参考意义
频谱监管之殇:非授权频谱物联网的困境和出路——一个经济学的视角
针对无线电管理局《征求意见稿》六大曲解意见的反驳
关于《微功率短距离无线电设备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深度分析
穿越监管的迷雾,低功耗广域网络规模化部署中业务属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