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健康管理模式创新之路究竟怎么走?【VB100观点】

程小琴 动脉网 2019-04-18

12月18日,由动脉网、蛋壳研究院、未来医疗学院主办,君联资本、BV百度风投、毕马威中国、健康智谷联合主办的“2018未来医疗100强”论坛在北京富力万丽酒店盛大启幕。这是动脉网主办的年度品牌活动,创新医疗机构和嘉宾积极协同,与会嘉宾超过2500人。

 

大会设置了健康管理模式创新平行论坛,来自医疗器械、精神健康、中医调理、医学营养、社区健康管理等领域,以及投资界的多位重磅嘉宾,从不同角度探讨健康管理模式的创新思路。

 

2016年,一纸《"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点燃了中国的健康管理;2017年,头部企业获得大额融资,科技巨头、地产、保险等实力雄厚者跨界分食;2018年,健康管理没有如前两年一般迎来各大重磅的政策,健康管理这片诊前市场,以创新商业模式为主题的切入点,多数仍在早期阶段,盈利模式仍在探索。

 

健康管理有哪些可行的变现路径?哪些企业是资本的宠儿?技术在健康管理领域落地有哪些新场景?本场健康管理模式创新论坛将以这些问题为核心,进行深度探讨。

 

分论坛的参与嘉宾和议题为: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智慧与移动医疗分会秘书长 管燕

主题演讲:医疗器械在健康管理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妙健康CEO 孔飞

主题演讲:2018年不健康大字典

 

万灵盘古创始人兼CEO 纪俊  

主题演讲:AI赋能精神健康,商业模式如何助力

 

宜生到家CEO 孙金政

主题演讲:用中医调理架构健康管理新模式


营康科技创始人兼CEO 陈宇新

主题演讲:医学营养专业服务之创新发展

 

家有健康创始人 张鹏

主题演讲:社区健康管理服务的模式创新

 

约印医疗基金CEO&管理合伙人 郑玉芬

主题演讲:健康管理新模式

 

本文据嘉宾分享整理,有删改,以下为正文。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智慧与移动医疗分会秘书长 管燕


  • 【医疗器械在健康管理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智慧与移动医疗分会秘书长 管燕


目前,全球医疗器械的销售总额已经从2009年的3090亿美元迅速上升至2015年的3 710亿美元,增长率超过同期GDP增幅。2017年,全球医疗器械规模的增长率约为5.9%,2018年约为5%。

 

在全球医疗器械的产业格局上,IDD成为最大产业,心血管领域以500亿左右的规模位列第二,由于影像设备更新较慢,逐渐被诊断心血管超越,由龙头老大屈居到第三位,规模在450亿左右。

 

在全球医疗器械产业创新上,美国、欧洲、日本在创新速度和水平上保持领先地位,他们占据了近90%的市场份额。近几年,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医疗器械市场和产业的发展速度也在快速增长。


在医疗器械的创新方面,美国的创新能力排在第一位,2016年,美国创新率为7.1%,中国为3.4%,排在第11位。

 

目前,全球医疗器械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上游有电子、生物、材料行业,下游有医院、其他健康产业、家庭个人。全球医疗器械的产业发展正保持较高的增速,全球化、产业服务及创新性不断提高,全球医疗器械产业进入资本时代,随之而来的监管压力日益成为各国企业面临的重要挑战。

 

根据工信部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6年,医疗器械每年的增速在15%左右,2017年医疗器械整体的产值大概为5049.9亿元,2018年1—9月医疗器械有7000亿元的产值,增幅达到29.65%。未来5至10年,医疗器械的增长率可能会像发达国家一样趋于平稳,保持在5%-8%左右。

 

从数据上看,医疗器械是前景良好的产业,但也面临很多问题:第一、营销模式发生变化,医疗器械在流通渠道消耗掉很多毛利润;第二,市场重点发生变化,从主流医院市场变成基层医疗市场甚至是家用医疗器械市场;第三,利润缩水,以前医疗器械和体外诊断的毛利达到90%,后来净利润是30%,现在整个医疗器械的净利润不到30%。

 

因此,健康管理领域成为医疗器械下一个要开发的潜力市场。

 

20世纪50年代,美国提出健康管理的概念。1969年,美国联邦政府出台了将健康管理纳入国家医疗保健计划的政策;1973年,美国联邦政府正式通过了《健康维护法案》,特许健康管理组织设立关卡,限制过度医疗服务,控制不断上升的医疗支出 ;1978年,美国密执安大学成立了健康管理研究中心,旨在研究生活方式行为及其对人一生健康、生活质量、生命力和医疗卫生使用情况的影响。目前,超过9000万的美国人成为PPO计划(低医疗费用健康保险计划)的享用者,每10个美国人就有7个享有健康管理服务

 

美国将健康管理分为六类:生活方式的管理、需求管理、疾病管理、灾难性病伤服务、残疾管理、综合人群的健康管理。在每一种健康管理分类中,医疗器械产品都是必须存在和发挥作用的。

 

在国内,由于人口老龄化严重、慢病管理、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的客观存在,人们对健康管理的需求比较迫切。但同时,公众对健康管理的认知度还不高。对于很多人来说,健康管理只是一个新概念,健康管理在我国实际还处于初级阶段。

 

目前,国内的医疗健康管理主要有四种模式,第一是附属医院机构的管理模式,医院的固有医疗设备,无法与后期的诊疗健康管理区别开;第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健康管理模式,医疗设备比较落后,无法与健康管理的体系相匹配;第三,专业体检中心健康管理服务模式,设备比较简单,以盈利为主;第四;第三方管理模式,属于非专业型健康管理机构,设备以三无产品居多,良莠不齐。

 

综合上述情况,医疗器械在我国健康管理产业中将有两大发展趋势,第一是全球数字化发展趋势,2018年全球的数字医疗市场规模是1798亿,未来将达到36000亿,全球医疗数字化发展空间巨大。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医疗的数字化首先是医疗设备的数字化,数字医疗设备是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最为重要的基础装备。目前国内的数字医疗设备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些核心部件主要依赖进口,产品的功能性能还不能有效满足临床需要,产品的稳定性及可靠性仍有差距。因此,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医疗数字化转型可能会更为漫长。

 

第二个趋势是人工智能化发展。医疗人工智能目前有四个重点发展方向:医学影像、虚拟助理、健康管理、药物研发。


不过,正如美国NIH心肺血液研究所转化研究与应用科学中心主任George A. Mensah所说,人工智能健康管理也存在一些难点,例如:确保数据的质量、采集、和谐、处理、可视化和互操作性;利用计算工具来改善数据存取,促进数据分析;在决策支持上应有容易使用的、直观的设备与兼容的格式;对于个人医疗,使用能够跟踪患者信息并快速提供反馈的工具;制定并落实隐私保护和数据分享政策;健康数据很多,但健康数据分析人员数量不足,应加强相关培训与教育。

 


妙健康CEO 孔飞


  • 【2018年不健康大字典】


妙健康CEO 孔飞


什么叫健康管理?其实,健康管理最重要的是“管”和“理”两个字,管即管住,按照要求做;理是说清道理,讲清楚这样做的原因、好处等。

 

过去的健康管理只是健康教育,既没有“管”也没有“理”。糖尿病患者去医院,医生告诉他,要按时吃药,管住嘴迈开腿。但是,病人要怎样去执行“管住嘴、迈开腿”这个方案?这个方案太笼统,我们不能称之为“健康管理”,甚至连健康教育都不算,而妙健康要做的是真正的健康管理。

 

通常情况下,医疗是低频的场景,天然不具备互联网属性,妙健康做健康管理的逻辑是,把健康管理做好,将低频场景变成流量变现的工具。基于这个逻辑设计,差不多每天有116万人使用妙健康的产品,产生6728万M值(M值指健康行为指数)。

 

我们做健康管理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把健康教育变成健康管理,利用数据追踪健康方案,从而起到健康管理的作用。

 

第二,通过人工智能对每个用户做好健康画像,把医生智慧作为一个库,中间用算法匹配,针对每个人做不同的健康管理方案,最后做成健康生活指数。

 

妙健康后台数据显示,30-50岁的人占了70%的比例,我们通过数据分析,为这些人做了画像,并归纳出几类常见的拥有不健康行为的人群:


第一种是“椅人”,这些人主要在20-50岁左右,占整个后台人群的44%。特别是年轻人,久坐现象很明显,而久坐是引起慢病的重要因素。


第二种是“稳心派”,很多人敷着最好的面膜,熬着最长的夜,虽然这些人知道熬夜不好,但每天的睡眠依然不足6小时。


第三种是“外维人”,即点外卖的人群,在上海、北京、杭州等一线城市,外卖人群非常庞大。


第四种是“误肥者”,天津的肥胖比例排在第一位,其次是山西,再次是辽宁、河北等地。


第五种是“健康小白”,这些用户下载了妙健康的APP,但从来不用,他们注册之后,就变成了我们的流失用户,很多人连最基础的健康知识都不愿学习。

 

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这两年追踪的数据,分析和提炼出一些对行业发展,对健康管理的发展有借鉴意义的东西,供大家参考。

 

同时,我们也做了地域健康管理的方案,以及游戏化运营的健康管理方案。玩游戏的人容易上瘾,但他们不是对游戏本身上瘾,而是对游戏带来的舒适感和放松感上瘾。那么,我们或许可以将这些感觉放到健康管理中来。未来两三年,妙健康将会在这方面做一些尝试。

 


万灵盘古创始人兼CEO 纪俊


  • 【AI赋能精神健康,商业模式如何助力】


万灵盘古创始人兼CEO 纪俊


作为技术人员,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把不平等的、非普惠性的资源普惠化,而医疗资源恰恰是非普惠性的,医疗资源里的精神心理更是“洼地中的洼地”。因此,我希望能够通过人工智能的技术,把极少数人使用的专家资源“技术化”,普惠地供给群体。这里的群体并不一定是病人,因为心理问题并非只有诊断出疾病才表明它存在。

 

大多数人没有得神经病,只是处于有心理问题的阶段。中科院信息所2017年调查显示,大约只有11%的人心理是完全健康的,89%的人心理上或多或少有一些问题,剩下的10%的病例是病性的,需要管理、筛查、诊断以及干预。

 

精神心理的早期症状可以通过AI配合医生进行筛查。临床医生在面诊时间里,与每个患者交流时间有限,而AI的时间很充裕,它可以和专家配合起来,与患者进行交流,AI通过知识图谱数据分析给出预诊结果,专家面诊时可以做出更精准的诊断结果。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有一些医学上无法解决的躯体症状,比如说背疼或脖子疼,去医院检查,没有发现问题。这并不是医生水平差,而是这些症状没有达到病变的程度。这样的人群每年大概有1亿门诊量,我们希望从医院里将这些人识别出来,帮助他们挂对科室。

 

我们和顶级专家合作,通过机器建立从筛查到诊断再到干预的闭环模型。我们主要做疾病筛查和愈后,我们的初心是通过技术把专家带给每一个需要的人。

 

在这个闭环模型里,我们先做筛查,应用场景较多,包括体检、躯体检查、心理筛查等;诊断里面也配备了相关工具,干预包括药物干预和非药物干预,其中精神科药物对大脑刺激比较严重,非药物干预分多个流派,如心理咨询、认知行为治疗等。认知行为治疗可以程序化,我们可以通过CPT追溯源头改变患者的行为。

 

从诊断到干预,我们用的技术主要是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场景有体检预警的系统,AI通过与患者聊天,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查缺补漏。知识图谱辅助我们进行筛查和干预,专家不断给系统打标签,系统通过算法抽取相关知识进入机器里面,最终形成“机理+数据”的应用模型。

 


宜生到家CEO 孙金政


  • 【用中医调理架构健康管理新模式】


宜生到家CEO 孙金政


健康管理是真正长期维护人类健康的医疗服务,包括亚健康调理、健康筛查、健康管理、就医服务等,形成完整的链条才是健康管理真正要做的事情。

 

健康管理真正需要努力的地方是疾病以外的部分,所以在未来,健康管理是贴近人们日常生活,比较方便获得,并且能够解决问题的服务。中医认为“上医治未病”,事实上,上医不止要治未病,还要治已病。

 

我们想做的事情就是通过中医调理,做健康管理的工作。中医在健康管理中有很重要的价值,除了治病,还能帮助病人调理健康。

 

中医的本质属性是“简、便、效、廉”。简,即不用带任何东西就可以解决问题;便,即便捷,不管在任何场景,都比较容易获得;效,即临床效果明显;廉指廉价,中医调理可以因人制宜,节省资源,老百姓也会有身体上的获得感。

 

目前,基层健康服务市场的主要痛点是医疗机构、国家要求、居民需求三者之间是断开的,必须通过医疗创新的方式来解决。

 

那么,医疗服务如何成为入口?首先需要解决频次的问题,医疗服务很难成为入口,我们通过中医调理,便可以与用户产生紧密联系,未来也会接入更多服务。其次,中医调理具有高普适的市场特点,可以做到从小孩到老年人的全人群覆盖。再次,中医调理具有高粘性的特点,用户留存高,稳定性强。

 

我们通过“医生+技术”为用户提供服务场景体系,如上门服务、自建门店、社区医院、企业理疗室等,用户可以便利地获得测试服务以及更多的医疗服务。如果有大量公司合作,整个医疗服务体系可以搭建一个平台,前端有大量用户,后台有大量数据,通过共享用户和数据,帮助更多人获得健康。

 

我们最终希望,将中医调理作为医疗服务的入口,打通健康管理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营康科技创始人兼CEO 陈宇新


  • 【医学营养专业服务之创新发展】


营康科技创始人兼CEO 陈宇新


有人说,现在的病人有三个特点:人数越来越多、慢病越来越多、全民在养生。可见,营养对老百姓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很多人对“营养”存在误区,认为营养就是用营养的教育和预防的手段对待一些营养相关性疾病的治疗和改善。事实并非如此。

 

专业的营养师有职业医师证书或者受过专业培训教育,他们是有临床营养背景的人群,面对的群体是有营养相关疾病的人。医学营养的对象是肿瘤人群、肾病人群、心血管人群、成人肥胖、孕妇幼儿人群。

 

有调查数据表明,医院住院患者有57%的人中重度营养不良,还有一部分人住院之后,通过化疗引起体重下降等一系列营养问题。医学营养的人群对象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第一,基数庞大;第二,营养相关性疾病很难治愈;第三,这类病人首先会因为其他某种疾病而入院治疗,住院之后以及康复治疗的过程,都需要医学营养的支持。

 

虽然人群基数大,但医学营养并不好做。首要原因是政策法规的滞后,2009年,我国才开始在医院设立临床营养,在院校进行营养学科建设。其次是因为临床医生的营养意识匮乏,目前大城市的医生陆续在提高意识,但小城市的医生依然普遍缺乏营养意识。第三,营养科起步晚,基础薄弱,缺少发展抓手。第四,群众的营养意识偏低,主要被保健品市场教育,缺乏营养意识。

 

营康如何破局医学营养领域?

 

首先是熬,熬意味着对这个行业的未来充满信心;同时还要作出判断:是否能熬出自己的市场壁垒。第二是思考做法,未来的场景一定是N个医生面对亿万用户,这种场景需要建立服务连接与合作,更离不开技术的支持。第三是整合医生资源。第四是利用AI和大数据,缓解医生的压力;第五是开放合作。

 

在移动医疗领域做了两三年后,我们坚定地选择往线下走,服务好医生,未来更要服务好患者。同时,我们将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建立专业的数据库。第三,重点满足医院内患者的营养需求,服务好院内的病人。

 

所以我们的业务构架有三块,包括软件业务、产品业务、医生集团业务。

 

软件业务上,满足营养医生对软件的一切需求,满足业务发展所需要的核心开发需求。


产品业务上,通过专业化服务,与所有营养产品厂家建立合作,共同满足患者多样化的产品需求。


医生集团业务上,抓住院外专业服务的核心主体,培育院外市场。

 

医学营养在近几年有了积极变化,2009年开始建设学科,2016年,医学营养已经进入学科规范化和产业化发展阶段。同时,推动医学营养产业化发展的相关政策陆续出台,临床医生营养意识和科室地位有所提高,这些现象表明,医学营养在快速向好发展,医学营养的春天应该很快就到了。

 


家有健康创始人 张鹏


  • 【社区健康管理服务的模式创新】


家有健康创始人 张鹏


地产医疗和传统医疗以及互联网医疗的区别是什么?地产医疗不但可以担负起传统医疗的责任,还能为地产商赋能,比如可以提高地产商的楼品。

 

家有健康选择走地产医疗的模式,主要做三甲医院覆盖不到的院前医疗服务。

 

家有健康的盈利点首先在于防病和控病。

 

防病是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出发,帮助他们解决日常遇到的小问题,如除螨、健身等,控病主要在于延长病人的抢救时间,为120、999争取更多的时间窗。

 

这是社区医疗机构的必备功能,也是老百姓的真正需求点。家有健康与地产商合作的最大好处便是节省了与老百姓建立信任感的成本和时间。

 

其次,家有健康由医疗向医疗服务转变,有市场潜力。

 

近年来有数据显示,2016年,美国的服务业产值占GDP总值的73%,南非排在世界第二位,服务业占GDP总值38%,而中国只占了14%,中国的服务业尚未达到先进国家的水平。而家有健康拥有标准化医疗服务管理中心、质量控制中心等硬件,以及医疗总监、产品总监等软件,正在由医疗向医疗服务转变。

 

第三,通过智能化医疗降低成本,提高服务工作效率。

 

家有健康自主研发社区管理HIS系统、微诊室、家庭机器人、智能巡诊车等,利用AI收集基础数据、医疗数据、基因数据、运动数据、营养数据、心理数据、生活习惯数据。

 


约印医疗基金CEO&管理合伙人 郑玉芬


  • 【健康管理新模式】


约印医疗基金CEO&管理合伙人 郑玉芬


医疗无非做三件事:抢医生、抢患者、抢医院。不过,医生和患者都要在医疗服务机构中进行服务和被服务。

 

医疗服务的特点就在于,生产、输出和消费同时进行,因此医疗服务与普通产品不太一样,医疗服务连接起医疗产业链最核心的要素:药品、器械都要通过医疗服务卖出去。

 

中国有2.7亿慢病患者,老龄化人口有2.22亿,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患者也不在少数,其中慢病费用支出占总医疗费用的70%,而中国的医疗资源却比较匮乏,每千人的床位数只有4.55张。不管是从VC角度、宏观角度,还是细分赛道的角度看,健康管理的市场都足够大。

 

而VC要做的事情,就是判断企业是否有足够的成长性,是否有清晰的商业模式,是否到了临界点,即万事俱备只欠钱。

 

一般来讲,天使投资人更像幼儿园老师,培养企业的规范性,同时有很多资源帮助企业;PE就像高中老师,企业IPO之前,PE会像高中老师一样,懂得如何辅导企业拿高分,最后企业通过IPO一举成名。因此,企业融资时要做好匹配,不同发展阶段寻找不同性质的投资人或投资机构,企业的估值也要有一定的合理性。

 

想要融资或借助资本发展,企业必须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比如引进科研能力很强的科学家,或者在基因、蛋白、代谢、微生物等领域有自己的独特成果,单靠模式创新很难打动投资人。

 

目前,健康管理的场景在发生改变,Homecare在美国已经很普遍,中国也有自己的特色模式——Medical Mall,不仅有商业,医疗服务业很便利,人们逛街的同时,就能看一些基础的疾病。

 

未来三到五年,医改的方向会比较清楚。欧洲有很多大医院主要解决住院问题,第二门诊开放给私营医院或机构,中国会不会这么做,还值得关注。

 

不过,医疗AI、风险识别虚拟护士、多维度检测等,都是热门领域,目前医疗AI已经产生很多估值较高的公司。如何选择商业模式、产品和服务,如何进行渠道建立,如何甄别目标客户,这些是所有VC都非常关注的。



文 | 程小琴

编辑 | 李艳瑜

信 | halapotato

添加时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后台发送关键词即可获得相关好文

网站、公众号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最火推荐

★ 2018未来医疗100强榜单发布,医疗创新企业成长要素分析

★ 2018未来医疗健康产业报告:医疗创新实践五年回顾

★ 2018互联网医院报告:行动正当时,互联网医院将迎来第三波建设浪潮

VB100观点

★ 为什么管理式医疗春天即将来临、复制美国PBM是个伪命题、DRG将推动医疗改革?

★ BIO/NGS前沿论坛,他们的眼中有中国生物医药的未来

★ 新时代的互联网医疗,不是机器人在医院门口夹道欢迎

VB100盘点

★ 互联网医院 ★ 基因

★ 新型诊所 ★ 健康险 

★ 药店并购 ★电子病历

★ 医药电商 ★ 互联网医疗

★ 健康管理 ★ 医疗影像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文中出现的采访数据均由受访者提供并确认。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