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场李开复:医疗赛道挤泡沫,科学交叉创新成为新趋势
医疗投资趋冷已是一级市场医疗投资的共识。尽管在2022年Q1中,医疗赛道依然是TOP3的融资赛道,吸引了312.96亿元融资,完成了427起融资事件。但是相比于2021年Q1吸引的453.55亿元融资相比,医疗领域总体投资金额有所下滑。在退出方面,港股生物科技企业股价持续回落长达半年,IPO破发潮来袭。
一位投资人告诉动脉网:2022年一个明显的感受是估值下滑,在开始新一轮时,比上一轮的涨幅并不大,而在一年前,企业新一轮估值涨幅非常之高。
市场情绪对于医疗行业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趋冷的市场环境下,无法判断冬天会持续多久的投资人们,有的选择直接躺平。选择持续在外打猎的投资人也更加出手谨慎。在市场趋冷的背景下,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新冠疫情催化下的医疗科技赛道,从火热到冷静,逐渐走入挤泡沫的阶段。在这之中,哪些热点将回归平静,又有哪些趋势能够穿越周期?
5月11日,在创新工场举办的医疗创新趋势分享会上,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博士表示,传统的医疗大健康赛道在AI和自动化两大平台技术的推动下迎来创新拐点,迎来“医疗+X”的落地爆发时代。生命科学行业正在加速朝着数字化、自动化方向升级。
创新工场从2019年开始布局医疗科技投资,最初,创新工场从最擅长的AI切入医疗投资低调布局,而今创新工场的医疗投资足迹已经覆盖基因编辑、创新药、医疗支付、分子诊断、骨科手术机器人、病原测序、CRO赛道。
经历了医疗投资行业从冲高到回落的周期,创新工场的医疗团队没有躺平心态,反而在这段时间更加忙碌起来。作为有着交叉学科视角的医疗投资新军,创新工场如何看待挤泡沫时代的医疗投资?
市场趋冷下仍然有希望
2021年年初,创新工场也曾举办过一次医疗投资趋势方向分享会,彼时的北京,气温虽然很冷,但大家讨论的话题是新冠疫情催化下医疗行业大热,融资金额和事件快速攀升会不会导致过热。
时隔一年的初夏,医疗投资形势讨论的话题大幅降温,讨论的话题已成为挤泡沫,市场情绪也陷入悲观。
对于一年间的变化,创新工场合伙人武凯表示,在过去两年时间,由于新冠疫情的催化,让整个医疗投资变得非常火,在过去两年二级市场有大量的医疗科技企业上市,同时也有大量的一级市场资金涌入这个赛道,除了传统的医疗基金,也有很多新兴的2.0、3.0的基金,还包括很多传统的TMT基金也进入了医疗赛道。
但整个情况从去年2月份开始,市场进入了调整期。现在A股的PE估值到了12倍以下,基本上处于历史的底部。除了二级市场的传导,地缘政治博弈、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叠加让整个一级市场投资都充满了动荡。
医疗投资的长周期和一级市场的动荡让配置性的“热钱”离开了医疗这个长周期的赛道,但专业的医疗基金对于周期性的变化有更多的耐心。
武凯表示:“外界虽然都在讲一级市场在降温,很多投资人选择躺平,很多企业家觉得很悲观。但我们依然能看到希望点。首先,现在一级市场的资金是充裕的,中国医疗投资市场有大量的资金募集成功了,在未来三到四年一级市场的资金还是充裕的。在退出方面,2022年Q1上市的医疗企业超过20家,在所有的行业中成功IPO数量最高。所以,我们认为虽然现在的情况不太乐观,但依然有希望。”
创新工场对医疗行业的热情和信心主要来自于整个科技的发展,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整个医疗科技经过了三个时代。
1990年之前为第一个时代,这个时代诞生了包括了小分子、重组多肽、胰岛素、生长激素、抗体;在器械方面,包括CT、MR,种植牙、人工晶体、心脏起搏器都是在1990年前出现。
1990到2010年,药物研发开始从单抗药物进入了ADC药物,基因治疗,然后到双抗;在器械方面,手术机器人开始诞生。
武凯表示:“我们当前很多爆火的技术产品比如神经介入其实都是这个时期的科技创新成果。这个阶段诞生的药物还在继续发展,基因治疗、双抗、ADC药物最黄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ADC药物在过去一两年时间大放异彩,但可能很多头部的产品还需要一到两年持续的放量。”
2010年后,医疗技术快速发展,溶瘤病毒、mRNA药物、细胞治疗、基因编辑、三代测序技术、脑机接口、单细胞测序、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并开始交叉迭代,让医疗赛道迈向“医疗+X”时代。
武凯补充道:“过去几十年间技术飞速发展,同时也有一批伟大公司的诞生。这其中包括诸如Moderna,10x genomics和Exact Science这样的公司,也包括国内一些优秀的生物科技企业。医疗科技的快速发展让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开枪更谨慎,投资逻辑有什么变化
国内专业的投资人对于寒冬这一说法都较为谨慎,现在的情形更多是市场冲高后周期性的回调。简单地将周期性的变化判定为寒冬,并不能体现出不同企业发展的差距。在寒冬这种消极的心态下,也容易错过大浪淘沙留下来的真金,真正的机会往往蕴藏在下行市场中。
但不可否认,国内的医疗投资机构在新的形势下,国内投资机构对于生物科技投资都更加谨慎,在下行背景下,医疗投资有哪些趋势?
首先,国内生命科学投资重点朝着早期方向发展。相比于中后期投资,投向更早期能够降低风险和更好地把握估值,国内的医疗投资机构纷纷都开始投向更早期,也有机构选择风险更低的攒局孵化企业。
创新工场一直深耕早期投资,未来也会持续投早期。
同时,创新工场作为医疗投资的新军,还选择了“医疗 + X” 交叉学科创新投资这一方向破局。
武凯表示:跨界交叉和融合创新是现在医疗健康行业发展的大方向,在过去的十年时间,随着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新材料,集成电路等半导体技术,传感器技术,生物化学,光电技术等交叉学科的快速发展,大量跨界人才进入蒸蒸日上的医疗健康赛道,迅速推动了“医疗+X”交叉创新的发展。
李开复举了一个案例:“医疗+X”时代下,一个科学家可以把自己从半夜要起床去看实验结果的重复又辛苦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我的哥哥就是一个生物化学家,他每天 4 点起来跑到实验室去看结果,然后继续他的实验。所以我们可以想象,以后的生物科学家、化学科学家、制药科学家,他们的工作可能更像是一个 AI scientist(AI科学家),他可以用一套软件来写一些代码,这个代码是控制机器人的。你可以先试试这个药物,看看行不行,不行再试另一个,连续试 100 个,最后告诉我哪个最好。科学家就可以把他的时间全部花在想新的点子和创造上,而机器人是做重复性的工作,就可以更快速地把这个药物制造出来。”
交叉学科已经在众多方向有了重大技术突破,有的已经实现了商业化落地,比如计算生物学(AI制药),合成生物学在医疗以及其他赛道(化工,日化等)的落地,手术机器人,医疗级别可穿戴设备,医美材料等。
尤其是今年火热的的合成生物学。“合成生物学在三四年前,我们看到比较早的一批中国公司,Bota、蓝晶微生物等就成立了。但是真正的发力是在去年,我觉得合成生物学一定是‘医疗+X’非常重要的方向,本质上来说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通过生物基取代化学基,肯定是大的趋势。”武凯说,“现在合成生物学的问题是过热,我们希望找到能真正将研究和产业化充分结合的团队,也希望在产业上赋能国内科研实力非常强的团队。”
“ 医疗+X”时代来临体现在人上则是越来越多的交叉创新项目的创始团队有非常复合型的管理背景,投资人需要更快的学习能力和更加全面的专业背景覆盖和行业经验,才能够快速的判断“医疗+X”的项目潜力,以及投后更加充分的赋能。
而硬科技的生态协同和顶级交叉学科的团队正是创新工场作为医疗投资新军的优势。虽然创新工场开始布局医疗仅三年多时间,但Deep Tech VC的基因为创新工场带来了独特的交叉学科视角。
“我们最近见了很多企业家,其实大多数人还是充满斗志,企业家如此,我们投资人更要进取和坚持,这其实也是一种使命感。”武凯总结说,创新工场会充分发挥自身的Deep Tech VC基因,利用交叉学科团队的资源优势,积极寻求和赋能技术驱动的医疗创新项目,“寻找下一个10年100倍回报的投资机会”。
钱袋子收紧,企业如何渡劫
在创新工场医疗趋势分享会上,创新工场还宣布成立了第一届生命科学专家顾问委员会,康诺亚生物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博博士、创胜集团董事长赵奕宁博士、LabCorp徕博科集团高级副总裁、亚太区负责人毕红钢博士受聘成为创新工场第一届生命科学专家顾问委员会常任委员。这几位行业资深的专家顾问,将协助创新工场医疗投资进一步扩大视野和触角。
几位行业老兵也对下行周期下的企业战略发展给出了建议。
创胜集团董事长赵奕宁认为:“回溯到2005到2015年的十年当中,或者更早,中国整个创新氛围还比较薄弱,整体氛围比较保守。现在这个情况不能说是下行,只是一个盘整期,是大浪淘沙的机会,这样的重新盘整时看哪些企业能够存活下来、幸存下来,重新整理他的战略走上新的征程。”
活下来,生存下去也是行业内大多数投资人给到创业者的建议。在融资不是那么顺利的情况下,国内创业者对于管线应该有所取舍,要更加注重自身的BD能力,兑现自身的核心价值,延长自身的生存价值。
作为见过国内医药产业沉浮发展多年的资深高管,毕红钢博士也指出:“新药研发的大方向和趋势、国际化的趋势这个大趋势不会变,这个大盘一定会继续前行,首先要保证你的船不沉。接下来要看的就是企业究竟是怎么做,我相信有两点,企业的选择和方向会更加严谨,因为不会再是钱撒出去都能收回来很多的年代。”
对于创新药的出海战略,近一年来国内创新药出海遇到挫折。对于国内创新药出海接连失利的现象,毕红钢博士认为新药研发不存在弯道超车,做药很多情况下慢就是快,如果没有规划好,到最后就快不起来,因为这本身就是漫长的过程。
赵奕宁博士分享了创新药出海的经验和教训:“第一个教训是如果你的定位在美国市场上这个产品想要在美国市场站住脚一定要以美国的标准来定位你的产品和临床的战略,不能做内销转出口。中国的长项是效率和速度,在大面积的市场推广上的群体效应,美国市场的特性就是创新、质量和精准。
你的产品定位如果要到美国参加临床就得定位美国,以美国的团队、文化来打造你的企业文化和运营模式。美国这个市场不是看速度的市场,而是看数据的质量和创新的精度。我实际对中国的创新非常有信心,我觉得中国已经能站到第一梯队,跟欧洲、日本比,但是我们形式方式可能要做调整,才能适应国际的竞争。”
冬天过去,留下来的企业将会更加强大,危机来临时能够让我们更清醒地看到行业发展的短板,也将倒逼创业者聚焦核心价值,积蓄内功穿越周期,为下一轮的扩张做好准备。
*封面图片来源:unsplash
想要联系动脉网报道的企业,请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近
期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