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押中近200个医药项目,24岁深创投如何为地方国资“打样”?
在这一天,深创投对外公布了两个重磅消息:一是亮出了自己的过往“成绩单”,截至2023年7月31日,深创投管理各类资金总规模4466亿元,累计投资企业1420家,投资金额977亿元,已退出531家投资企业,其中259家已投企业分别在全球17个资本市场上市;二是宣布旗下75家被投企业已集体完成签约,将正式落户深圳。
两则消息一出,便很快引起创投界的关注,这其中既有其作为人民币基金“老大哥”的广泛影响力,同时也有其作为地方国资“领头羊”的行业引导力,尤其是在当前地方国资在资本市场愈发重要的大背景下,深创投的一举一动都更加引人注目,对其进行研究的意义也更大。
但故事要从何说起呢?
激荡二十四年
1998年3月,有着开启我国创业板序幕的《关于借鉴国外经验,尽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又称“一号提案”)正式发布。作为创业板计划落地的城市,深圳及时响应,并准备在1999年10月举办第一届国家级高新技术交易会,希望以此抢得先机。但此时的深圳还找不到一点有关创投的影子,于是深圳市政府很快组成筹备小组,紧锣密鼓的开始筹划设立本土第一家创业投资公司,并任命庄心一为项目负责人。
筹备工作并不容易,由于彼时广国投因为盲目投资且多个项目失败正身处绝地,所以深圳市领导明确表示不想搞成一个“官派作风”的创投机构,因此寻觅一个擅长市场化运作的牵头人就成为了庄心一的首要任务。
说来巧合,上海当时也正在筹划设立一家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并打算邀请上海滩证券业“三大猛人”之一的阚治东出任负责人。庄心一在得知这个信息后,先行下手将阚治东在深圳发展银行的档案调了出来,而后经过与上海一番沟通交涉,很快将阚治东带到了深圳,并在1999年8月26日,在五洲宾馆召开了成立大会,取名为深圳市创新科技投资有限公司,由阚治东担任总裁。
上任之后,为快速深入创投行业并赢取市场信任,阚治东创新性地提出了“差一步”企业的模式,即现在的Pre-IPO模式,通过投资深圳市重点培训上创业板的23家企业和全国各省市重点扶持上创业板的前3名企业的方式,深创投快速押注了数十个“差一步”企业,并在2001年成功推动亿胜科技、中大国际、国讯国际3家企业赴港上市,深创投一时声名大震。
但好景不长,由于偏离创投主业,深创投的盈利模式在当时广受业界质疑,同时,又因为互联网泡沫的破裂以及多起股市丑闻不断发酵,创业板的推出在2001年年末按下了暂停键,本土创投的退出渠道被卡在了半空中,深创投也因此过上了“苦日子”。
而也是在此时,阚治东选择回到了他心心念念的证券业,临危受命接下了南方证券,离开了他一手打造的深创投,并推荐大学教授出身的陈玮接任总裁。陈玮上任之后,并没有多少大展拳脚的机会,因为此时的深创投正面临困境,行业前景遥遥无期,已投资项目也难以顺利退出,当初委托证券公司的理财资金又因证券行业全面亏损而大多成为坏账。所以,对于陈玮来说,除了在黑暗中坚守,别无他法。
然而希望迟迟没有出现,到了2004年之时,深创投已经濒临倒闭,据悉,当时深创投注册资本是16亿元,但是在外未收回的委外理财资金就已经达到16亿元左右。但深圳市政府并没有因此放弃,他们很快找到了日后被业内尊称为“南帝”的靳海涛,这也是深创投创立以来的第三位掌门人。
靳海涛上任之后,将深创投拉回了投资主业,虽然仍然面临大量资金滞留在券商委托理财之中的难题,但靳海涛选择向银行贷款以及与政府合作引导基金的新模式来做投资,另外在选择具体标的上,靳海涛提出了本土创投的“狼性”打法,即要有敏锐的嗅觉,在见到真正的好项目和好机会时不要因为外部因素而手软,要敢于与外资VC抢项目。沿着这一投资逻辑,从2006年开始,深创投重仓布局,投资数量逐年递增。
终于在2009年10月30日,证监会耗时十年打造的“中国纳斯达克”——创业板正式开启,在首批上板的28家企业中,深创投就占据了4家。一年之后,深创投又大阔步前进,所投资企业中共有26家先后上市,创下了全球同行业年度IPO退出的世界纪录。
但五年之后,由于靳海涛年龄已超60岁,只能服从组织决定正式退休,离开了工作11年的深创投,并将接力棒交给了现任董事长倪泽望。而此时的深创投,已经是一个横跨创投基金、公募基金、地产基金在内的多元化综合金融集团。
突围医疗
据官方资料显示,在2018年6月,深创投管理规模已累计2963.57亿元,但这并没有与同行拉开差距,甚至在当年由清科推出的“中国创业投资机构50强”中,深创投仅排名第四,前三分别是红杉、IDG和晨兴。而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落差,就在于深创投错过了腾讯这个“金龟婿”。
据悉,腾讯是市值增长最快的上市公司之一,在2005年上市时,腾讯市值约15亿美元,而到了2017年,腾讯市值已突破4000亿美元,12年间增长了超200倍。事实上,腾讯作为一家深圳本土的公司,也曾多次联系深创投,并主动找上门寻求融资,但彼时的深创投都以看不懂其商业模式为由拒绝了。
错过腾讯这一波互联网浪潮,深创投也被行业诟病,认为其在投资热点从传统产业转移到互联网投资时,并没有及时做出改变,依旧秉承以往投资传统行业时的惯常逻辑。但也有人对此持不同意见,认为深创投作为国有资本,实质上会更倾向于投高新技术制造业,因此对技术创新情有独钟,但对商业模式创新自然没有足够的敏锐度。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倪泽望上任后,深创投开始将投资目光更多地瞄向了在国内市场逐渐起势的医药领域。据动脉橙数据库不完全统计,在2015到2016这两年,深创投共在医药领域完成24起融资,其投资数量基本等于前几年之和。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后面相继上市的迈瑞医疗、普门科技、康方生物、YHLO亚辉龙、共同药业等也都是在这一时期押中的。
但深创投布局医药领域的真正起点其实是在2018年,在这一年,深创投红土医疗健康产业基金正式成立,这是深创投致力于“专业化”战略发展成立的第一支医疗健康产业基金,由北京大学药物化学博士、拥有多年医药领域投资经验的周伊担任基金总经理。此外,核心团队里还有包括易洪祥等在内的多位医药领域的专业投资人。
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深创投就已经在医药投资领域做到了专项化。那么,深创投究竟是如何布局的呢?
首先在整个投资逻辑上,深创投仍然坚持“投早、投小、投创新”。据动脉橙数据库不完全统计,从2019年到2023年8月深创投在医药领域完成的79起融资事件中,A轮以前的比例达40%。而在具体的细分领域选择上,深创投重点布局创新药和医疗器械两大核心领域,据悉,在过去5年,深创投在医药领域的投资,有95%以上都聚焦于此。
这背后当然有原因。从整个医药行业来讲,随着国产替代进程逐渐深入,原始创新技术开始成为行业关键词,并且越往后,趋势更加明显。而从深创投自身来讲,作为地方国资自然有战略层面的考虑,所以需要提早布局前沿技术,因为即便投资失败,也能为当地形成产业积累。
另外从利益角度出发,据专业人士分析,早期医药项目虽然风险大,但只要有一两个项目能跑出来,整个基金的收益率就会有保证,此外,现阶段在医药领域投后期项目,整体的收益率是在逐步降低的,并且对于深圳来说,投特别后期的项目也没有太大优势。
在2021年的一次采访中,深创投健康产业基金总经理周伊就阐述了其在细分领域的选择,“第一我们想投一些差异化赛道,比如眼科、骨科、皮肤、中枢神经等,这些领域目前关注的人还较少,但市场需求很大;第二是想投产品管线丰富一些的,比如自研+License in能够协同做得比较好的;第三是要布局一些新的技术平台,比如基因治疗、细胞治疗、核酸药物等,而在生物技术方面,诸如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基因疗法等也都将持续关注。”
根据后面两年深创投在医药领域的投资企业来看,其基本都沿着这一逻辑在重点布局。比如在基因治疗领域,以锦篮基因、惠和生物为代表的被投企业就有十几家。
说完聚焦领域和投资策略,再来谈深创投在医药投资领域的运营模式。众所周知,在深创投曾经面临资金缺乏的大背景下,靳海涛创新性地提出了政府引导基金的模式,并于2007年在苏州成立了全国首个政府引导性创投基金,总规模为3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后来对苏州医药产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元禾控股也是在这一年成立。
据资深人士介绍,政府引导基金不仅解决了深创投自有资金不足的问题,还让深创投得益于政府背景,在当地牢牢把握了第一手的项目源,所以在医药领域,深创投也沿用了这一投资模式。据不完全统计,在深创投近五年医药领域的投资企业中,有65%以上都是深圳以外的企业,且主要集中在北上苏三地。
当然,深创投也没有忘记自己最初的使命,作为地方国资,深创投在过去5年投资了近40家深圳本土的医药企业,并且也成功推动华大基因、迈瑞医疗、微芯生物、普门科技、稳健医疗、YHLO亚辉龙、倍轻松、业聚医疗等本土医药企业的上市。
打破定义
首先是善于挖掘前沿项目,不跟风,始终保持自己的投资节奏。创投的本质是价值投资,即用资本去挖掘那些真正具有创新能力和市场潜力的公司。深创投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早在2003年就成立了国内创投行业第一家博士后工作站,深度研究最前沿技术和相关赛道,并从相关赛道里精选领头羊,为公司投资决策提供参考。根据2021年年底的数据,深创投博士后工作站已出站62人、在站35人,已成为深创投最重要的智囊团和生力军。
据透露,在近一两年,博士后工作站招募力度明显加大,尤其引入了一批长期在一线的临床医生,其目的就是挖掘更多既满足临床需求,同时又拥有颠覆性技术的潜力项目。
其次是拥有灵活的投资机制,打破了国资系统固有束缚。在之前的调研中,不少资深人士都认为深创投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募投管退机制成熟且灵活,比如在决策层面,由于深创投在医药领域设立有专业的投资团队,所以并没有繁琐的审核机制,不需要在集团层面进行层层审批,同时也不会将项目的最终投资决定权交由“门外汉”,而是由专业团队进行全权管理。
这一点至关重要。在调研中,就有资深人士向动脉网谈到,“如果一个地方国资没有成熟的机制,每个项目都需要经历漫长的审核流程,那么即便有再多的资源,给再多的资金,也很难走到下一阶段。”
第三点是其既抓住了国资的政府性优势,同时又兼顾了市场资本的创新本质。事实上,国资与市场资本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国资有政府背书,深创投也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比如创造性的开拓出政府引导基金业务,并为此设立了以“红土”为名的一系列区域基金,具体表现在以政府资源渠道为支撑,深创投得以低成本、快节奏的方式,在全国逐步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基金管理网络。
但在另一面,深创投也牢牢握住了创投的本质,即充分尊重市场原则,这不仅体现在对于被投项目的选择上,同样也体现在机制上,比如在激励层面,为与市场接轨,解决人才流失之困,深创投很早就将最初的“2+8”的激励机制提升至“4+10”,同时在新设立的商业化基金中,深创投也开始尝试推行管理团队和核心骨干持股计划,以此希望跟上市场的步伐。
最后一点是围绕相关领域上下游,做产业链资源的嫁接。在一次采访中,周伊就谈到了深创投对于被投企业的赋能,“我们之前投资了元化智能,主要是做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因为我们的投资企业资源库比较丰富,所以在元化智能做临床试验时,我们投资的其他骨科方面的企业就可以先一起达成合作”。这是深创投的一个优势所在,就是能在现有资源里推动被投企业发生一些化学反应,同时也能依托“链主”企业建立完整产业链。
但这只是其中一环,随着人员、投资和管理基金达到一定规模之后,深创投开始注重通过信息化达成精细化管理,保证被投企业的长远发展。
显然,深创投并不是一天建成的,而这些优势也并非是一夜之间就形成的,最关键的还是深创投背后有一群专业的人,并且他们也有足够的冒险精神。早在最初的成立大会上,阚治东就与深圳市领导约法三章:不塞人、不塞项目、市场化运作,保证深创投能够在宽松的环境中诞生成长。
而在之后的漫长成长过程之中,虽然也因为国资的身份走了一些弯路,感受到了一些束缚,但每次都能通过创新打破原有的常规模式,一次次地让深创投走在了行业前面,自然也优先看到了这个行业的风景。
不止于大
在2015-2016年期间,深创投除了开始加码医药领域之外,同时也在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而在这个阶段,深创投将目光转向了黑石,开始进行多元化发展,道路便是以创投业务为核心,拓展创投产业链上下游或者相关多元化业务,包括并购基金、S基金、不动产基金、公募基金等业务。
也正是因为如此,深创投才能快速成长为本土VC之王。但深创投还不止于此,仍然在不断挖掘自身的更多可能性。
比如在政府引导基金板块,深创投正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子基金2.0模式”,即在基金层面,探索地方政府出资不再限制投资地域,允许全国范围内投资;而在返投层面,深化合作,利用深创投全集团而不是单个基金的力量,帮助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精准招商引资,覆盖出资额,完成返投任务。
另一方面,深创投还将政府引导基金版图“下沉”到了县级市,目前在江苏的昆山、高邮,安徽的怀宁等地,深创投都与当地地方政府设立了引导基金。此外,深创投也正在将投资触角伸向一些欠发达地区,比如新疆、黑龙江等地。据悉,深创投当前在管基金已经遍布全国28个省级行政单位。
但这还不够,在当前人民币基金开始成为绝对主力的大背景下,深创投的下一个目标是成为全球顶级投资集团。所以在今年2月,深创投就组团到中东拜访,先后去了科威特、阿联酋和沙特等地,得到了比较好的反响,相关合作正在推进之中。
当然,在机遇之外,深创投也要面临诸多眼下的挑战,一方面是当行业不景气时,作为资方想要逆境生存,深创投需要拿出比以往更多的真本事;另一方面是随着资本市场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地方国资开始站了出来,并且投入力度相当之大,所以深创投的竞争对手也变多了,竞争也因此开始加剧,深创投还需要经受更多考验。
最后分享一段倪泽望近期的采访,其中有谈到深创投对于未来的赛道选择,“实际上深创投需要关注的有很多,如果要总结三个‘最’,首先应该关注的是人工智能;其次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最明确的方向就是把数字化、智能化和制造业全面地结合起来;最后是基础技术领域的突破或者创新。”
那这一次,深创投会押对吗?
参考资料:1.《大江大河:深创投二十年》——硬核财经;
2.《24岁,深创投执掌4400亿!》——投资界;3.《专访深创投周伊丨医疗投资热潮下,一二级市场界线渐模糊》——亿欧健谈;4.《人民币基金二十年:在生与死之间》——36氪;5.《深创投董事长倪泽望:没有投资腾讯是我们最大的伤痛》——第一财经。
*封面图片来源:123rf
近
期
推
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