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耍帅的分寸以及自我定位 | 李宏昀

李宏昀 文汇笔会 2019-12-26

俄罗斯摄影师Petr Lovigin: “北野武是我最喜爱的导演。我做了一百个他的面具,然后去我的小学母校,把面具发给孩子们让他们戴上,我再来拍摄。面具是成年人的大小,戴在了孩子们的身上,就觉得特别怪诞。


北野武先生有这样一个观点,他认为真正的友谊是“你有难的时候,我一定会去帮你;但是我有难的时候,我一定不会出现在你的面前”。在我看来,这观点与其说针对友谊,倒不如说是针对他理想中的自己:在世人面前永远是那样强大慷慨,而落难的时候就像一匹独狼似的自己疗伤,搞不定的话宁可默默死掉。

    

必须承认,这样的人设确实够得上帅气。但问题在于,人生漫长,谁能够耍一辈子帅而从不破功?就拿我们的魏公子——信陵君魏无忌——来说,在《史记》的《魏公子列传》中,他的人生可谓酣畅淋漓;直到最后被君王猜忌,壮志难伸,“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这样的谢幕也堪称华丽。但是就连魏公子这样的爽文男,人生中也难免尴尬局促的时刻:比如在《范雎蔡泽列传》中,他作为配角的登场。

    

那是范雎在秦国飞黄腾达之后,惦记起了当年凌辱过自己的仇人——魏国的重臣魏齐。范雎扬言:“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如此嚣张,不愧是“睚眦必报”这个成语的主角。魏齐就怕了,从魏国逃亡到赵国,投奔了平原君。

    

这事儿当然完不了。秦昭王亲自写信请平原君到秦国喝酒,席间问平原君要人。平原君还是有骨气的,不愿出卖朋友,于是就被扣留了。然后秦昭王写信给赵王,说要是不交出魏齐的话,不仅平原君别想回国,秦国还会出动大军伐赵。赵王只好发兵包围了平原君的家。魏齐被逼无奈再次出逃,投奔另一位老朋友——在赵国当相国的虞卿。虞卿认为赵王是指望不上了,就果断地解下相印,陪着魏齐一起逃亡。这回他们的计划,就是投奔大名鼎鼎的魏公子,然后借助魏公子的力量偷渡到楚国——可见魏公子还是一位“disappearer”,可以帮助人实现人间蒸发。

    

于是这二位赶往大梁。可这回是秦国在大张旗鼓地要人,魏公子也不能不掂量一下,就问周围:“大家说说,这虞卿是个怎样的人?”当时在魏公子身边的,正是那位好不容易结交到的、著名的门房间高人侯嬴先生。侯嬴慢条斯理地说:“我觉着吧,要了解一个人真不容易。这位虞卿先生,当年一介布衣,个人能力之外资本等于零,竟能在赵国获得相印,被封万户侯,名震天下;遇到朋友魏齐走投无路来投奔,这虞卿根本不把高官厚禄放在眼里,把朋友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来求见公子您。这样一个人,公子您还在问‘这虞卿是个怎样的人’,可见啊,要了解一个人真不容易。”听了这话,魏公子深感惭愧,就赶紧驾起车马迎接二人;可惜为时已晚。这魏齐听说了魏公子的为难,觉得自己身为七尺男儿,到处求人,弱小不堪的样子实在有伤自尊,就横剑自杀了。最后赵王得到了魏齐的人头送往秦国,秦昭王才放平原君回国。

    

由此可见,耍帅要耍得到位,光帮助朋友是不够的,还不能有丝毫的犹豫和为难。不然就会伤到朋友的自尊心;要是因为这个把事情办砸,自己强大慷慨的人设也会受损。比如这位虞卿先生,当他面对走投无路的魏齐,应该是一拍大腿,说:“哎呀,你来得好!这个什么破相国,我早就当得不耐烦了。好兄弟,我们一起走了罢。红尘做伴活得潇潇洒洒!”——得做到这个地步,才算不辜负北野武式的人设和审美吧。

    

当然,这样一个侧影,依然无损魏公子的优秀。从他本人的列传中我们知道汉高祖刘邦是魏公子的迷弟。而从《张耳陈馀列传》,我们可以看出这样一条传承线索:张耳曾经追随过魏公子,而刘邦追随过张耳。刘邦在“漫游时代”实现的自我教育,魏公子的偶像力肯定是来源之一。不过,从偶像汲取学养和人生经验是一回事,模仿偶像的人设、试图“复制”偶像的成功,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后面这条道路,即便有成功的案例,也属于“一将功成万骨枯”。下面要说的陈豨,就是万千枯骨中的一员。

    

陈豨这个名字,读者诸君如果还有印象,那多半是因为著名军事家韩信。没错,韩信最终被捕杀,据说就是因为牵连进了陈豨的谋反。这且不提。陈豨这个人的传是附在《韩信卢绾列传》(这位是韩王信,和前面那位淮阴侯韩信不同)中的。他早年的事迹已经不可考,在史书中亮相的时间,是汉高祖七年。当时陈豨以赵国相国的身份率领代国的边防部队,这一带戍卫边疆的军队统归他管辖,也算身居要职。陈豨养了数千宾客,而且他对待宾客总是谦卑恭敬,把自己当成平民百姓和大家交朋友。这是不是令人想起魏公子的“不耻下交”?结果,就因为这个事,同事在刘邦面前打了小报告:陈豨独掌重兵还结交众多宾客,疑似图谋不轨啊!于是刘邦就派人来盘查陈豨的宾客,查出宾客在财物方面各种违法乱纪的事。一来二去,估计搞得陈豨是既怕且烦:怕是怕早晚牵连到自己;烦是烦自己不仅连宾客都罩不住,还不由自主地整天担心受牵连,真是弱小猥琐到让自己都不忍直视啊!人设既崩,心态也就hold不住,反了反了罢!他的结局,当然是兵败身死了。

    

司马迁在末尾评论说:“陈豨梁人,其少时数称慕魏公子。及将军守边,招致宾客而下士,名声过实。”所以,陈豨算不算是被魏公子的偶像力给害了?“名声过实”,意思是在那个年代,以陈豨的生态位,本就没有仿效魏公子的资格。说白了就是,他想要耍的帅超过了他自己的真实定位,所以难免付出代价。

    

从少年时倾慕偶像到成年后找到自己的真实定位,这是一个“成长”问题。只是有时候,“成长”真的很残酷——“如何才体会成长?不过是将自由亲手埋藏。”

    

且让历史的车轮继续滚动,前往汉武帝的时代。汉武帝刘彻有一位同父异母的兄弟,河间献王刘德。这刘德是一位学问家,《汉书》中说他“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他喜欢从民间收集各种书籍。得到有价值的好书就派人抄写一份还给原主人,并重加赏赐,然后把原版本收藏进王宫。就这样,河间献王成了中国古籍整理史上绕不开的人物。学问大了、名气响了,一时也是“天下雄俊众儒皆归之”。在《史记三家注》的《五宗世家》中,有一条裴骃的“集解”提到,某次河间献王朝见汉武帝,汉武帝问以天下大事,献王对答如流。汉武帝就不高兴了,说:

    

汤以七十里,文王百里,王其勉之!

    

翻译成现代的话,就是:

    

当年商汤的地盘只有七十里,文王的地盘只有百里,他们后来都得到了天下。大兄弟,你要加油啊!

    

听到这话,河间献王刘德估计是脊背发凉:我只不过就是书读得多了点,怎么竟然被联想到“觊觎天下”上了?

    

当然,读书多的人有一点好,就是非常善于汲取历史教训。河间献王“归即纵酒听乐,因以终”。

    

就这样,一位不想耍帅、只爱读书、“实事求是”的王爷,兜兜转转地,居然落到了和前辈大佬魏公子相似的结局。不知这位当事人作何感想,多少还是会有不甘的吧。毕竟,“逃避可耻但有用”这句很有道理的话,诞生至今还不满三年呢。


2018笔会文粹《那“通关密语”》已经出版,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可在文汇出版社微店购买,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至当当购买

【笔会近期作品推荐】

王晔:马悦然先生的翻译课
曾泰元:《中国食谱》对英文的贡献
黄咏梅:我惦记过很多流浪猫,但是……
艾平:莜面、冰煮羊……美食如书
朱丽丽:敦煌艳阳下
孟晖:误把龙涎当琥珀
黄开发:北京渐远的叫卖声
孙颙:我外公的老宅成了图书馆
甫跃辉:崖子寺
杨月英:嵯峨野的旧时月色
沉瑛:从小吃食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