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山不就我,我去就山——“一个美术馆”的主动实践

SMART SMART度假产业平台 2022-04-21



作为文旅度假生活方式的升级服务商,SMART成立以来通过多年的积淀,聚合了多样的文旅内容资源。如果把SMART平台看作APP STORE,这些差异化的内容产品就是我们最具核心竞争力的APP,能为所有“硬件制造商”——文旅项目的开发者们提供更丰富的玩法。


关注“SMART优选IP”栏目,我们将定期分享平台上的优质IP产品资源。



今天的分享:“文旅+艺术”类IP产品


提到艺术,你第一个想到的是什么样子?


是这样的抽象作品吗——看不懂,价格这么高,和现实有什么关系呢。


汤伯利的作品《黑板》

以7063万美元(约4.49亿人民币)

成为2015年拍卖价最高的艺术品


或者是这样的行为艺术吗——不太理解,看起来像是在哗众取宠,对人们的生活又有什么启示。


小野洋子的行为作品《切片》

让现场观众用剪刀将她的衣服裁成碎片

直至赤裸

它是上世纪60年代激浪派艺术的代表作品


比起上面两类较难理解的艺术作品,似乎人们更容易接受罗丹或莫奈这些名家的雕塑或画作——拥有直观的美。


印象派代表人物莫奈的作品:

《Camille Monet with a Child》


但是,艺术和我们的关系仅限于“欣赏名家作品”吗?


一直以来,艺术都是一种高高在上的精英审美,这也难怪,对大部分人来说,接触艺术的成本太高了。


要在仅有空闲的周末前往十公里以外的美术馆,又没有专人解说,难免就和艺术产生了隔阂。


不过,有一个项目提出了不一样的策略:


如果很难去走向艺术,那么,就让艺术走向你吧。



“一个美术馆”就是这样一个主动走向你的艺术空间,它主张艺术应该走出美术馆,进入更广泛的城市公共空间和人们生活工作的具体场景中


项目从2017年开始就联合了国内的艺术家、策展人、设计师,将传统美术馆中的展览以场域限定的形式呈现在公共视野中,其核心顾问包括了金岛隆弘、Tony Brown、隋建国等一众在艺术领域颇有建树的著名人士。


仔细探究,“一个美术馆”的运作方式其实很简单,就是用两条腿走路:一条是“呈现展览内容”吸引流量,一条是“搭建消费场景”形成收入。



比如周期性发起的主题展览会和相关品牌、艺术家、机构等合作,除了举办各种沙龙、工作坊、论坛,还会开设限定的“艺术商店”和“咖啡/甜品/酒吧”这种更受年轻人喜欢的消费场所和消费体验,促进流量的转化。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美术馆”进一步将流量巩固为社群,打造出一个“文化栖居地”的概念——“1X1X1 Creative Circle圆点社区”。


而社群又要如何变现呢?


答案就是“数据化运营”。

除了不定期举办线下社群活动,“一个美术馆”还有一条“收集数据—分析整理—输出服务”的逻辑链。


顾客到店前,你会了解他们的性别年龄和兴趣偏好;顾客逛店中,你会发现他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能力;顾客离店后,你会知道客流量、到店频次等数据。


通过记录全面的顾客画像,就可以推送更精准的活动/商品信息,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再结合店铺销售整体趋势,就可以输出对应的运营指导报告进行复制推广。



在过去三年,“一个美术馆”先后在方家胡同46号院、中粮·置地广场等城市公共空间策划了多个不同形式的限定展览和论坛。


展览召集了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带着他们的作品进驻现实空间,包括雕塑、大型装置、画作、电影等,民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这些作品,并展开自己对艺术的思考。


张哲溢:《红海》


比如“一个美术馆”的首展作品就来自艺术家张哲溢的复合材料装置作品《红海》,其构思源于现今中国的拆迁大潮。张哲溢从工地废墟中收集破碎的砖块、水泥块、瓷砖碎片,以红色为主,白灰为辅,建构起一片红色的海浪。


“红海的力量感暗合了每个时代不可违逆的发展浪潮,碎片化的建筑废墟也终将成为大众对于这段岁月的视觉记忆。”当这样一件带着隐喻的作品来到人们实际生活的空间时,艺术和生活的关系也就变得更加真实了。


中央美院版画系副主任、教授杨宏伟先生


为了进一步尝试与山水人文、大地自然、村落风俗相结合的艺术实践,“一个美术馆”在不久前的艺术北京论坛上举行了“一个乡野美术馆”项目的落成揭幕。


众所周知,目前的乡村空心化问题严重,我们谈得很多的乡村活化实际上是人心的活化。“一个乡野美术馆”试图以艺术为触点,起到激活村民精神生活的作用。


“一个乡野美术馆”项目现阶段的构成


“一个乡野美术馆”在浙江遂昌旗山的艺术项目除了邀请国际艺术家徐冰,还组织了“南街8号美术社”发起“重绘山神庙”,为当地一栋年久失修的山神庙进行墙面恢复,重新还原当地人的精神寄托。



另外,山神庙旁边的旧厨房也会进一步被打造为展厅,老灶台被原貌保存,有关当地文化风俗相关的文献和物件将变成固定陈展内容,未来还会继续邀请艺术家进行驻地创作,进而吸引周边人群过来,提升当地人文环境的同时还能提高村民的收入。


实际上,艺术介入空间的模式在全球不同国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展开,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日本三年一度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濑户内国际艺术祭。



这两大艺术活动以日本的“里山”、“里水”为场景,邀请各国艺术家入驻创作,让人们用一种全新的眼光重新看待这些“凋敝地区”,再塑当地的特色和活力。



2018年,SMART旗下的AIM国际竞赛与“艺术介入”(“一个美术馆”为其旗下品牌)也曾发起“无想山全域旅游公共艺术装置设计竞赛”,针对南京溧水的旅游内容和资源,召集全世界优秀的设计师和艺术家一同创造了一场中国本土的艺术节。



戳这里:了解这场竞赛的更多信息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艺术介入都是一种新颖而有效的方式——让人们有机会重新审视一片土地,也让一片土地重新获得生长的机会。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开头那个“艺术和我们有什么关系”的问题了。


艺术不仅可以作为一种审美,更可以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链接他人、链接社区的媒介,以及,一种改变人和空间的未来的可能性。




如果你想对“一个美术馆”了解更多

或者你有好的项目想以“艺术介入”的方式落地

欢迎联系SMART

SMART优选IP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图片有惊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