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垚|振兴非遗,先搞清楚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区别
在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全本》中,描绘了很多身怀绝技的老手艺人,“苏七块”、“泥人张”、“刷子李”、“皮大嘴”……在刻画这些人物时,冯先生只消三言两语,就能让你浑身上下的毛孔打个激灵,好赛食了一口充斥着本土味儿的山葵,那些市井奇人的音容笑貌不往的往你脑子里蹿。
这一方面说明冯先生技法精妙,一方面也说明中国知识分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与推崇。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沙垚深以为然,他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本土文化多年,著作颇多,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传承拥有独特见解。
本期SMART名人堂,他将结合调研经验给大家分享一些振兴非遗的思路。
2000年左右,中国人很少关心非遗,当时有以冯骥才为代表的一大批知识分子,经常往来于大学讲堂,咖啡馆等地进行宣讲演说,在某次演说中冯骥才谈到:“文化就像母亲的血液,一天一天都在消失,血流干了我们这个民族就没有了。”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沙垚。
“其实如今我们的文化,包括民族文化在内的各类文化都受到了全球化、现代化的挑战,我小时候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意思是说大家要做可乐男孩,不喝传统的茶饮,可见当时可口可乐在年轻人心中的地位,2000年左右,甚至整个90年代都是文化全面向西方看齐的阶段,国人丢失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觉得外来的,全球的就是好的。”
图|临渭乡创学院第二期乡创学堂-文化振兴
关于非遗传承,这些年中国也在借鉴日韩等国的经验,涌现出一大批作家、摄影师、美术大师、教授等知识分子在不停呼吁国家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2004年,经全国人大批准,我国正式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向国际社会表态,中国要保护和发扬自己的非遗。
到05年,国务院公布了一个意见,发布了一个通知,阐述了非遗当中蕴藏的中华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基因;06年正式颁布了第一个非遗项目——华县皮影;11年公布了《非遗法》,非遗事业终于有了法律保障;十八大以来,人民越来越有意识形态方面的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以及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自信,这便是我国非遗保护的进程。
但尽管如此,沙垚认为在如何让非遗发展体系化的道路上仍然有很多问题等待解决。
图|临渭乡创学院第二期乡创学堂-文化振兴
“我就先说一个点吧,这几年流行非遗案例库,大家都在搞各个地方建案例库,政府出资出力,专家参与调研,技术化保护也做的很好,可是问题是非遗项目却越来越萧疏,比如说十大本,今天据我所知,在皮影戏这个领域能演十大本的,可能也就两三个人,而且这些人年纪都很大了,他的技法还在,身体却吃不消了,演不了了,因此十大本大体上已经没有成熟的班子可以演。政府做的很好,专家做的很好,技术也做的很好,可是现状不好,这又是为什么?”
沙垚认为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是非遗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出现了问题,06年以后政府接受了80年代中期知识分子提出的方案,但是却忽略了它的前提:人民性和社会主义性。沙垚觉得非遗发展要具备与古为新的思路,跳出现有框架,要携带旧的、好的东西去创造新的历史和文化,从而形成一股社会推动力。
图|临渭乡创学院第二期乡创学堂-文化振兴
他还分享了一个雨田公司的案例。雨田公司曾做到了行业的翘首,它成立皮影传承保护基地,把全部的艺人签约成公司旗下的员工,每个月给他们开工资;也向旅游市场、国际演艺市场进军,打出了很好的非遗参与文旅的名片;还录制十大本的珍贵DVD,进行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从这里来看,似乎它哪里都没有做错。但它最终为什么会失败呢?
“因为他们把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混为一谈,又想做产业,又想保护文化,最后为了向政府讨要贷款和项目,又把自己装点成一家做事业的公益机构,丧失了市场竞争力就跑到政府面前哭哭啼啼,有奶吃了又开始大搞垄断经营,这样的企业如何能长远发展?”
沙垚希望行业人能通过此案例明确一个观点。虽然最终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会走向融合,是一体的。但是当前,必须把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分开看待,两者一把抓就很难真正发展非遗传承。他建议,文化产业要告别苦情化,堂堂正正做事情。
图|临渭乡创学院第二期乡创学堂-文化振兴
文化事业是为了文化在民间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为了让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它体现的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是为了回报或挣钱。但是,如果非遗企业的目标仅仅是为了赚取政府的文化事业保护经费,它只能哭哭啼啼地去唱苦情戏,这样的主体是很难发展起来的。非遗企业,必须告别苦情话语,堂堂正正参与市场竞争,用文化创意赋能非遗项目,赢得市场。
而对于民间文化的发展,则要跳出非遗框架,在乡村振兴的框架内展开讨论。不要纠缠于非遗形态的死活问题,而是要去讨论它在乡村是否能发挥社会功能,如何以农民为主体,参与农村公共事务,回应当代乡村社会危机。比如可以用皮影戏去打造一个非遗养老的文化名片。沙垚提出了文化事业发展的三个路径:其一,知识分子参与;其二,焕新传统文化的治理功能;其三,看到农民主体“螺蛳壳里做道场”。
未来的中国非遗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无法断言,但谁也不能否认,随着祖国的发展壮大和所面临的国际挑战日益加深,民族的文化基因被唤醒了,那些曾被遗忘的、独木难支的、几近湮没的文化珍宝被慢慢重视起来,重新回到国人的视野中,那是中国民俗的里子,也是文化自信的底子。
临渭乡创学院第二期乡创学堂-文化振兴
- END -
撰文/王阿姨
视觉/Knockknock
版式/黄豆豆
2021海南国际文创周发布会精彩回顾
▼
标个星标,让我们常常相见
想认识更多文旅、文创大咖扫码添加SMART助手小S带你进入核心人脉圈
点击下方图片对SMART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