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绿色发展:追求高标准,开辟新境界
一江碧水、两岸青山,巴蜀大地、诗意栖居。
从川西贡嘎山到川东渠江河口,是7300多米的落差;从川西北高原的涓涓细流到川南的滚滚长江,是上千公里的距离——这就是四川,多样、丰富,千河分布、湖泊密集,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这就是四川,保持定力,勇毅笃行,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上,以赶赴新时代大考的清醒和坚定,奋力书写奋进四川的“绿色答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作出一系列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四川视察,指出四川自古就是山清水秀的好地方,生态环境地位独特,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一定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写好。
四川省委省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描绘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巴蜀图景。
关注一:胸怀“国之大者”,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短短10个字,闪耀着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的深邃思考。
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在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明确指出:以最大的决心肩负起建设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使命,以最坚决的态度狠抓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实,以最有力的举措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巴蜀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奋力谱写美丽中国四川篇章。
从书记、省长双挂帅,亲自担任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主任到担任全省8571条河流的总河长,哪些问题是重点难点,“一把手”就亲自部署;哪些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一把手”就靠前指挥。“一把手”系统部署,让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从印发《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实施意见》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生态文明制度框架初步形成,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
从2018年将14.80万平方公里的省域面积划定为全省生态保护红线到出台5部、修改7部、废止4部法规规章,将生态环境保护的底线思维贯穿全过程。
从出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环保垂直管理改革等31个生态环保领域改革方案到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清单,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省委、省政府综合目标绩效考核并赋予较高权重,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全链条“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建设,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落地生根提供了路径支撑。
从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数量位居西部前列,到“十三五”四川全省退出1218户企业落后产能、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7.44%,再到2020年成为全国人均碳排放最低的省份之一;从累计成交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位居全国第四,到目前在建规模世界第一的巨型水电工程白鹤滩水电站投产发电,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深度融入高质量发展的各领域,跑出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互促共融的优美曲线。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从2018年6月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到2021年12月2日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前瞻性提出加快把四川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策源地、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中承载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战略支撑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先行区,走出一条服务国家战略全局、支撑四川未来发展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四川一直以更高要求、更高目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高标准改善环境质量、高要求防控环境风险、高质量推动绿色发展、高品质打造人居环境,为绿色发展开辟新境界。
思想领航走出生态文明之路,绿色基因融入区域发展战略,法律法规体系筑牢绿色发展之基……如今,在四川,生态优先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一脉相承,一以贯之,持续不断地融入区域发展全过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共识和行动,一幅新时代的绿色画卷正在巴蜀大地恢宏展开。
关注二:高水平保护高水平治理,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
九曲黄河,滚滚长江,夭矫如龙。
黄河在四川境内174公里的干流长度,贡献着全流域枯水期40%的水量和丰水期26%的水量。
四川境内96.6%的水系属于长江水系,地表水资源占长江水系径流的1/3,流域面积接近长江经济带总面积的1/4。
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川“要把建设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位置”的殷殷嘱托,把保护好长江黄河上游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
高水平保护——从先后成立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到与重庆市统筹联动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协同立法、联合立法,再到联动其他周边省份建立环境风险防控工作机制,大格局、大协同、大生态,实现了长江黄河保护流域、区域的“大联动”。
高水平治理——从积极开展长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到出台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环境、产业发展等专项政策措施;从编制长江经济带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实施细则,到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共10万余名河(湖)长全覆盖责任体系,再到出台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等14个专项行动方案,四川牢牢把握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导向,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开展“清船”“清网”“清江”“清湖”,治水患、除水害、兴水利,努力实现人水和谐。
高质量发展——从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到加快构建“5+1”现代工业体系、“10+3”现代农业体系、“4+6”现代服务业体系,通过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倒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2019年,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8万亿元,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8%,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8%。在保障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基础上,实现了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和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稳步提升。
在四川,出川黄河水达到了Ⅱ类水质。治沙还绿、种草还湿、填沟还湿,用心呵护下的“黄河蓄水池”若尔盖湿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已达1000余只。
在四川,2020年长江上游境内10个出川断面水质全部达标,水环境质量创“十三五”以来最好水平。一江碧水从这里奔涌而出,展示着巴蜀儿女向新时代交出的长江黄河大保护靓丽答卷。
关注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画卷,跨越一千两百年历史的长河,定格在成都一个平常的清晨。
人们在成都市中心看见雪山的纪录,从2015年的16次增加到2020年的70次。市民发现,最近几年巴蜀大地变得越来越美了,行走在城区或乡间,处处绿意盎然、鸟语花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生态环境在民生改善中的重要地位,是对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积极回应。
四川正以“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鸟语花香、田园风光”的绿色实践来书写新时代的答卷。
用两个指征性数据说话——
“气质”越来越好。区域联防联控,成都平原8个市定期召开联席会,形成机制、共享技术,团结协作、持续发力。2020年,四川全省平均重污染天数较2015年减少6.2天,环境空气质量在全国十大经济省份中排名第三。全省未达标城市PM2.5年均浓度较2015年下降28.6%,达标城市较2015年增加9个。
水域“颜值”越来越高。2020年,一场“码头旁的国考”交出满意答卷。锦江黄龙溪断面水质提升为Ⅲ类,标志着长江一级支流岷江20年来首次达标。
沱江治理全力推进。2019年5月,四川省首次为一条流域——沱江的保护单独立法。2020年,沱江流域16个国考断面“优Ⅲ好水”比例达到93.8%,创20年来最好水平。
美丽四川建设行动升级提速,污染防治攻坚战“八大战役”捷报频传。自贡张家坝,曾经的渣山臭水被打造成城市绿化景观;瓦屋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综合整治项目,关停整顿所有在产矿山,封闭矿洞,关闭29座小水电站。
四川在全国率先实现第一轮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全覆盖,由“四大班子”省级领导担任组长,严格执行“清单制+责任制+销号制”,一项一项整改到位。62个长江生态环境问题目前已完成整改60个,155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整改任务完成144项。
铁腕治污,久久为功,不信青山唤不回。“十三五”期间,四川全省共查处环境违法案件3.05万件,罚款20.8亿元。
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幸福感,是最闪亮的勋章——
“最切身的感受,就是蓝天白云明显变多了。”
“这里过去很多年一直是浑水,现在又清起来了,白鹭都来了。”
“诗和远方,就在身边,这种感觉太棒了。”
“沱江这几年变化太大了,现在每天傍晚都喜欢来江边散散步,吹吹河风。”
“以前这里一直是臭水沟,经过环保整改,现在都可以钓鱼了。”
……
积跬步已行千里,然路漫漫其修远兮。
生态环境质量与人民群众期盼还有差距,从量变到质变“拐点”还未到来;绿色发展水平与高质量发展要求还不适应,调结构、促转型还任重道远;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还不适应,短板依然突出……
生态文明建设永远在路上。站在“十四五”新起点,四川将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让巴蜀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