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拓宽环保投融资渠道,打好“组合拳”,提升资金使用绩效,为绿色发展增添动力!
如何破解生态环境领域资金来源单一、总量不足、使用绩效不高、基层缺人才缺装备等难题?作为西部经济强省、交通大省和全国最大清洁能源基地的四川省近年来积极探索,打出一套争取政策性贷款、发行政府债券和绿色金融债券、实施财政贴息等“组合拳”。
“通过这些举措,我们年均争取各类资金1000亿元左右,有效拉动社会投资,拓宽了生态环境领域投融资渠道,着力培育起支撑四川未来高质量发展的绿色低碳新动能。”生态环境厅主要负责人说。
扩增量:完善环保融资机制
“由于疫情原因,原定于2021年底举办的首届四川省节能环保产业和环保基础设施招商会,延期到了今年3月。”生态环境厅科技与财务处处长阳恺介绍, 此次招商会是生态环境厅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又一个开创性投融资举措。
据了解,此次招商会已包装项目101个,总金额1238亿元,资金需求830亿元;组织融资项目727个,总投资2594亿元,融资需求1918亿元。
“目前,四川省节能环保产业总体规模较小,特别是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差距。但我们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阳恺说,近年来,四川直击生态环境领域基础设施资金短缺“痛点”,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积极撬动更多金融、社会资金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
在政银合作上,去年以来,四川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对环境治理和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会同农行、农发行建立投融资机制,确保3年内向生态环境领域提供不低于1000亿元的项目融资额,支持重大项目建设。目前,已落实774亿元。
在债券投入上,近两年落实政府债券193亿元,支持城乡污水、垃圾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拉动社会投资386亿元。2021年推动3家银行发行绿色金融债券100亿元。
在用好财金互动政策上,四川省近两年统筹财政资金2.5亿元贴息,省市各分担50%,重点支持农村生活污水、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投入大、回报低、周期长的项目,撬动800亿元绿色信贷。
在整合省直部门环保资金上,四川省政府出台巩固污染防治成果行动计划,未来三年,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228亿元,拉动市县和企业投入280亿元。
在创新运营模式上,联合多部门指导县区确定农村生活污水收费标准,以收费质押权向银行贷款80亿元。在巴中等地探索“财政支持、付费使用”的农村生活污水运维保障机制。
在做强投融资主体上,整合省属企业环保资产300亿元,组建省环保产业集团。鼓励环保企业直接融资,对成功上市的一次性补助100万元,上市环保企业共38家,融资规模达245亿元。
挖存量:强化资金管理水平
有了资金,不能乱花。
“为切实破解资金管理‘重难点’,我们坚持抓管理、提绩效,抓好过程跟踪管理。”阳恺表示,在会同发改、自然资源等部门建立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的同时,生态环境厅积极联合财政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生态环保资金管理切实抓好审计等发现问题整改工作措施的通知》,实施月通报、季约谈、与班子考核挂钩等“九条硬措施”。
在推进项目建设进度、资金执行率上,四川高位推进项目建设和资金执行,分“红黄绿”三等次,按月通报至市(州)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会同财政厅印发“两书一函”,按季度约谈执行进度靠后市(州)。将资金项目管理与资金后续分配、项目安排挂钩,与市(州)局领导班子考核挂钩,倒逼市(州)加大执行进度。截至2021年底,全省中央生态环保资金执行率上升15%,省级生态环保资金执行率上升18%。
同时,四川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三项清理”行动,清理闲置沉淀资金、低效无效资金和结余资金。2021年,会同财政厅对16个市(州)的中央和省级资金使用情况开展督促指导,共清理结余专项资金1.75亿元、清理2020年度财政贴息资金1276.86万元。结余资金收回后再统筹用于“三年行动计划”等其他生态环境急需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生态环境厅还积极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制定财务管理办法、经济合同管理办法等“4办法1通知”,启用财务内控综合管理系统,发挥好财务监督、核算和保障职能。阳恺透露,生态环境厅连续5年获评省级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优秀单位。
强内功:提升投融资项目实施能力
“花钱也是一门手艺。”在阳恺看来,要把每一分钱用在刀刃上,就得修炼好“内功”,加强环保能力建设,着力提升投融资项目实施能力,“尤其是要解决好基层缺人才缺装备的问题。”
基于实际,生态环境厅给出的解题思维是,下好“一盘棋”,织好“一张网”,穿好“一条线”,拧紧“一股绳”,坚持夯基础、固根本,着力提升投融资项目实施能力。
“一盘棋”思维,谋划全省生态环保能力建设。四川省政府出台《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 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三年行动计划》,规划两年投入20亿元提升能力建设水平,补齐各级监测、执法、应急装备。
“一张网”,织密快速监测能力。省级投入9.8亿元用于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构建“1+7+3”的省级环境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提升基层监测机构快速响应能力。
“一条线”,强化执法装备。近两年,统筹财政资金11亿元,配备无人机、水下机器人等监测、执法、应急设备1.6万余台(套)。按照省财政出资、市县落实车辆指标的方式,为全省新增执法用车312辆。
“一股绳”,拧紧实战能力。连续两年分综合类、督察执法、监测三类,在全系统举办“业务标兵”“岗位能手”大比武,评选标兵能手300名,提拔重用47名。成功举办“天府行动”“天府卫士”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演练,累计开展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演练2000余次。
来源:中国环境报
🔹 生态环境厅党组和驻厅纪检监察组召开研究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联席会
🔹 低碳如何从消费做起?七部门联合印发实施方案全面促进消费绿色低碳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