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文件弄虚作假被罚!四川办理的这起案件入选生态环境部典型案例
8月26日,生态环境部公布3起环评文件弄虚作假典型案例,四川通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环评文件弄虚作假案在列。四川省绵阳市生态环境局因积极查办案件,获得生态环境部的通报表扬。
通报称,2020年2月,四川通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设单位)委托绵阳青兴环保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环评编制单位)编制《年产10万吨高性能粉体材料生产线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2020年4月,绵阳市北川生态环境局在受理建设单位上报的环评文件并公示后,接到群众举报,反映环评文件中的房屋租赁合同系伪造资料。
绵阳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执法人员随即对建设单位开展现场调查。经查,建设单位拟建项目有关防护距离内有13户村民房屋不符合相关标准,建设单位拟通过租用村民房屋作为建设项目附属用房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并将租房工作交由环评编制单位办理。环评编制单位负责人收集房主姓名后伪造了房屋租赁合同,环评报告编制主持人肖某未实地核实资料的真实性,便将房屋租赁合同作为环境影响报告表的附件送审。
通报称,建设单位和环评编制单位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绵阳市生态环境局依法决定对建设单位四川通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处50万元罚款,对法定代表人邓某处5万元罚款。对环评编制单位绵阳青兴环保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处10万元罚款。同时,根据失信记分办法对环评编制单位和编制主持人肖某分别予以处理。
据介绍,在绵阳市北川生态环境局的帮扶指导下,目前该公司及时改正违法行为,与13户村民签订了租房合同后不再用于居住用途,项目现已取得环评并通过验收。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环评文件质量是环评制度的“生命线”,直接关系环评制度的公信力和有效性,全省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将持续加强审查审批环节把关,不断加大环评事中事后监管力度,坚决查处各类环评文件弄虚作假行为。
来源:川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