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大熊猫约1400只!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2周年 四川片区发生这些变化→
“又拍到了!”10月23日,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白果坪保护站传来好消息,安装在大白包区域的一台红外相机,拍摄到大熊猫等十余种珍稀野生动物画面。
“这是关停矿场修复生态以来,唐家河时隔一年再次拍到野生大熊猫。”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这意味着大熊猫栖息地修复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2021年10月,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成为我国首批设立的国家公园之一。两年来,四川省开展的大熊猫种群重点区域监测数据显示:大熊猫野外年遇见率由178只上升到185只,记录到大熊猫痕迹点1588个。目前,四川仍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基地内的大熊猫。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供图
“首次”出现的少了 “成群”出现的多了
“别看大熊猫野外遇见率两年来只上升了7只,这意味着动物的野外种群数量稳定增长,人们有更多机会在野外‘偶遇’大熊猫。”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回忆,10年前四川的大熊猫野外年遇见率只有100出头时,不少安置在野外的红外相机,一年都拍不到几张野生大熊猫的照片,现在一个月就能拍到好几次。
梳理发现,今年以来,青川、松潘、石棉等地,已先后20余次公布红外相机捕捉到的野生大熊猫活动影像。值得注意的是,野生大熊猫“首次”出现的区域少了,“成群”出游的视频多了。
其中,放置在大熊猫国家公园白羊片区、小河片区的红外相机,就在今年7月,拍摄到多只野生大熊猫嗅树干、磨皮擦痒、撒尿标记领地的画面。“毛色艳丽、体形健硕、行动敏捷,初步判断是三只成年大熊猫,这充分展示了大熊猫野外生活习性。”大熊猫国家公园松潘管理总站工作人员介绍。
▲红外相机拍下的大熊猫。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供图
“出镜”次数多了,偶遇大熊猫的情形也时有发生。
今年9月26日,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就上演工作人员为大熊猫“让路”的场景。“我们当时走在山脊的下坡路段,突然听到前面有异响,大概五米左右的位置看到了正在‘遛弯’的大熊猫。”工作人员说。不过,“身手老练”的大熊猫迅速爬上了身旁的冷杉树,和工作人员对视了几分钟后,摇头晃脑地消失在竹林中。
截至目前,四川有野生大熊猫约1400只、人工圈养大熊猫601只,分别占全国的74.4%和86.1%。
▲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的大熊猫。谌利民 摄
▲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摩天岭区域的大熊猫。胡杰 摄
栖息地日渐修复 “母子同框”不再罕见
野生大熊猫日益增多,离不开栖息地的日渐修复。
“一个不留!200宗矿业权退出任务全面完成。”2023年新年伊始,四川向世界官宣,全面完成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矿业权退出任务,在全国矿业权数据库中彻底销号。
退出的是矿业权,补位的是栖息地。
据省林草局统计,大熊猫国家公园设立两年来,四川片区累计修复栖息地26.56平方公里。
“这里都是开采后遗留的尾矿,现在正在一点点复绿,预计于2024年8月全部完工。”在石棉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李天虎眼中,有着50余年开采历史的雅安市石棉县,两年来正在办件大事,通过自然恢复、辅助再生、生态重建等方式,让废弃的矿山逐步焕发生机。
“不仅要综合整治水土环境,还要对损毁的土地进行治理。”李天虎介绍,功勋矿区“治好病”,当地400多亩大熊猫栖息地也得以修复,甚至还建成了2个大熊猫野化放归科研基地。目前,我国已经放归的14只大熊猫中,9只放归在大熊猫国家公园石棉栗子坪区域。
随着栖息地逐渐修复,过去割裂的栖息地逐渐恢复联系,大熊猫交流的“鹊桥”进一步稳固。数据显示,两年来,以泥巴山为代表的重点生态廊道,已发现大熊猫活动32次。
32次数量不多,但标志着过去缺少交流通道、被割裂成多个小种群的大熊猫种群间,陆续有了联系。有了联系就能更好地繁衍,“母子同框”的记录越来越多,仅今年已公布影像的,就有7次。
▲红外相机拍摄的大熊猫母子。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供图
“这些小种群如果没有外来基因的交流,就会因为近亲繁殖、遗传漂变等原因灭绝,有了生态廊道,就有外来基因做补充,它的遗传多样性就会提高。”四川省大熊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志松介绍。
保民生促发展成“硬刚需”
“栖息地的保护很重要,但我们同样需要注意到‘公园’里的人,尤其是当地居民在其中的角色。”在省林草局的一份“工作计划”中,“保民生”被放在重要位置,相关负责人告诉川观新闻记者,栖息地保护并非一人之责、一己之力,要让社区居民成为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参建者”“受益者”。
“大大小小的理赔案件赔付200余宗,今年6月又采购了一批保险。”在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自2022年起试点为居民购买野生动物肇事补偿保险。工作人员介绍,区域内6万余人的补偿保险,已顺利“续费”,总价值约1.3亿元。
“野生动物“肇事”,有了“兜底”保障”,类似的试点,陆续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铺开。据统计,已有德阳、雅安、广元等地,将野生动物肇事补偿的责任保险采购,提上议程。
保民生,让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居民过得安心,促发展,则能让他们的“饭碗”端得更稳。
“30年前我们是典型的卖资源,现在不一样了,卖的是文化和内涵。”在雅安市荥经县龙苍沟镇,相关负责人表示,“熊猫文旅”成了当地的支柱产业。驶出京昆高速龙苍沟收费站后,有着“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社区第一村”之称的万年村,正在推进方竹产业基地、康养徒步等文旅项目的建设。
继续向森林深处走,10分钟车程外的发展村,甚至被称为“熊猫民宿村”,一个村开起65家农家乐。集自然教育、休闲、娱乐、特色美食等于一体的发展路线,让与大熊猫为邻的发展村,2022年一年接待了超30万人次的游客。
8月19日正式发布的《大熊猫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23—2030年)》也明确提出,要完善提升生态体验系统,稳步推行特许经营,构建高品质、多样化的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产品增值体系。
“这也在要求我们,保护与发展两条腿走路。”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还将鼓励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公益组织参与国家公园建设,实现生态价值有效转化,向世界展示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独特魅力。
来源:川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