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洞街 BY:若鹏水彩
lacboy:
看到论坛上有发布珠江时报刊登的古洞街图片,心中一阵跳动,那正是儿时的居住地,满满的回忆既清晰也模糊......连接着筷子路和公正路的古洞街在我儿时是不少老佛山喜欢走的路,因为从筷子路穿过古洞街到公正路实在太便捷了。筷子路这一端,正对着当时的十八小,十八小旁边记忆中是侨联(现在不知道还在否)——总觉得庭院深深,别有韵味。走入古洞街,记得那时左手边还建有一个游泳池,现在估计早拆掉了。拐入右手边的深巷,有不少旧屋大宅,除了趟门之外,里外几层,还大厅,偏厅,还有天井,颇有几分民初建筑风格的。小时候还是改革开放初期,好几家人会同住一个屋檐下,听着广播站放着张悦楷的小说连播,甚为写意,可惜前段时间去看得时候已经破败不堪令人叹息。
. 寻踪 .
古洞街形成于清末,位于快子路南端,贯通快子路和公正路。
位于公正大厦和银都大厦之间的「古洞街」
筷子路方向从这个巷口进去
古洞街旧事
与你寻访古洞街,追忆那些人那些事
(珠江时报)
古洞街一角
宁静的古洞街
放学的孩童走过古洞街
古洞街的趟栊门
古洞街形成于清末,位于快子路南端,贯通快子路和公正路。古洞街的建筑不像东华里那样整齐,建筑用材也不像一些清代老街般高档次,这条老街的原住居民都是平民百姓而非官宦之家。有古朴高耸的镬耳山墙、有悬山顶房屋、青砖墙、木雕屏门等。本期《人文祖庙》,与你一起走进古洞街的传统建筑、了解嫁娶屋的历史故事以及一些与这条老街相关的人与事。
A
出租嫁娶屋曾是“时髦”
古洞街中段南侧,有一间悬山顶房屋。“三开间三进深”,有青砖墙,有趟栊木门,门前是花岗岩石阶,上方有一条精致的木雕封檐板。入门是铺砌了红泥方形地砖的门官厅,左右两边是厢房,二进是正厅,屋外左右两边各有一条小巷,小巷内还有其他民居。鲜为人知的是许多赤绳系足的新人曾在这里度过他们的洞房花烛夜。这里曾是与文会里嫁娶屋同期存在的佛山众多嫁娶屋之一。
清末民初时,租用房屋办喜事曾是一种时髦。佛山是手工业城镇,从事手工业的居民大多住屋狭小,而嫁娶礼俗一般要持续三天以上,主人家要招待前来道贺的亲戚朋友,为了隆重其事铺张排场,通常会选择租用嫁娶屋。于是,拥有多余宽敞房屋的人家,便将房屋改装成嫁娶屋出租。
B
佛山首位男性接生西医师在这行医
古洞街曾有一间私立时敏学校。当时辛亥革命后,学校名为“时敏”。取“敏于时务”之意。是一所新式学校,在佛山当时略有名气。从民国年间坚持办学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才迁出快子路佛山市第十八小学的位置。
20世纪30年代初,有“广东报坛怪杰”之称的佛山文化名人邓羽公,世居古洞街。他创办了《羽公报》、《广州民报》、《石山报》等,以“佛山人”、“凌霄阁主”“天涯浪客”、“邓九公”等为笔名,针砭时弊,施以笔伐,深受读者欢迎,曾风行于省港各地。
陈鹤筹,世居佛山,是清末佛山第一位男性妇儿内科兼助产接生的西医师,长期在佛山古洞直街内设馆行医。清代至民初,不论贫富之家生儿育女,多由坊间接生老妇人,即民间俗称的“稳婆”,用剪刀行事。婴儿因此而感染“破伤风”的不在少数。陈鹤筹作为男性妇儿内科医师,在佛山古镇开了先河,为那个时代的妇儿内科作出了贡献。此外还有易淑英接生医馆,他们的西医接生,使古镇逐渐摒弃民间“稳婆”接生的方式。古洞街内还有两三位以自住租屋为医馆的,不过岁月流逝,老街坊的记忆也已有点模糊。
佛山市岭南成药发祥地,成药业是从中成药的手工作坊开始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广为人知的佛山甘露园紫雪丹、玳瑁至宝丹、安宫牛黄丸,除了在省港澳销售外,还销往华北、东北甚至南洋等地。而甘露园的生产工场就在古洞街开设,直至1953年,甘露园才从古洞街前往松桂里1号。
从老街坊的叙述中,还可了解到古洞街内有始创于清代的佛山首家制造和出手牙刷的谭佑记牙刷铺,以及出售疳积饼的“老泰记”,谢六记蟋蟀铺、隆记打银铺、陈桂和裁缝店;还有“自然戒烟室”,名为戒烟室,实际是抽大烟又赌博的地方。该馆位于公正路进入古洞街的第一条小巷,当时小巷可通往潘涌大街,方便那些抽大烟和赌博者避人耳目。
C
古洞街老屋别具一格
从快子路进入古洞街,北面的一条小巷内有一组镬耳式封火山墙的清代民居。室内布局一般是三间两廊,正厅之前有天井,厅的两边是厢房,厅后有神后房和神楼。进入头门后,侧面的墙壁上都有“门官福德正神”神龛。天井照壁上则有“天宫赐福”之位。
古洞街附近的一条横巷,墙上还保留有一块“来龙聚宝接引财神”的石刻。这些建筑风格的形成与旧时古镇居民除了在家中供奉自家祖先神位外,也供奉天宫、土地、门宫、地主、灶君、井神,有前门后门接引财神等习俗有关。
在古洞街的中段,还有一组门前有精致木雕封檐板的房屋。有雕刻着花卉诗文的“拦河”(围栏)屏板装饰。一些民国早期的老屋,喜欢用彩色蚀刻花玻璃做间隔屏风。还有一些大屋除了正门外,还设有小门。
这些小门没有木板门,而是用几根直径约10厘米,上下两端为方形的圆木柱代替,门框上下有相应的方形凹位。这种形式的小门一般设在大屋通出后院的位置,没有后院的则设在巷道一侧的山墙。清末到民国时期,这种小门在佛山民居很常见,那时佛山人称之为“企戙(dòng)”
撰文/整理 谭碧韵 摄影/谭碧韵
资料来源:《佛山古镇历史辉煌与寻迹》
. 存照 .
佛山街巷情结——古洞街
RJM 拍摄于08年11月6日
“佛山名镇”改造现状——古洞街
RJM 摄于2011年3月
寻找昔日的繁华 —— 佛山禅城古洞街
通济刁民 摄于2015年2月
1、一位貌似年轻妈妈的举起手机在拍照。
2、大概是母女两吧,在我们一众要求下拍了个留影,可惜没有留下联系方式。
3、她们大步流星地走进了一条岔道小巷,我们并没有追随。
4、据说,这左边曾经是隆记金饰店铺,右边曾经是两家私人医馆。
5、街道虽然比较冷清,但偶尔也会遇到赶脚的路人。
6、这里曾经是一所学校,后来也做过某街道办事处,现在已经人去楼空了。(第十九小学?)
8、大姐,能把脚步放缓让我拍个照吗?
9、在这么小年纪的人群里,或许只有这小女孩对这趟笼门的开关最娴熟了。
城市发展给了人们视觉上的新繁华,背后却藏着人文道德的悲哀。权利和决策,给历史狠狠地划上了一道不可抚平的疤痕!
“最佛山•品禅韵”市民徒步行活动
佛山日报 摄于2016年11月
参加徒步的市民行走在禅城区古洞街。佛山日报记者 周春 摄
参与活动的市民行走在古洞街上。佛山日报记者 甘建华 摄
相关
一场「有味道」的聚会,一段鲜为人知的佛山学校变迁史
今年年初,因一条横幅而被广泛热传的佛山市第十九小学同学聚会,当中已消失的“第19小学”就曾经坐落于古洞街之上。
要参与并发现更多精彩讨论
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