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欧洲水城到江南水乡,对现代岭南水乡空间营造的借鉴|城市眼

GZPI 广州市规划院 2023-07-15
十九大以来,国家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水乡地区拥有水网交织、河塘密布的独特地貌,具备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生态价值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城市自然空间被迅速蚕食,水网密集地区的自然风貌受到较大破坏。如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塑造水乡特色魅力城市,成为新时代国家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与难点。

本文通过对瑞典“欧洲绿色之都”斯德哥尔摩与国内苏州水乡两个案例进行总结,以期对营造岭南水乡特色魅力提供借鉴。



01

可步行的水城斯德哥尔摩


斯德哥尔摩拥有曲折的海岸线和良好的水环境,城市内部岛屿密布、水道纵横,是首个被评选为“欧洲绿色之都”的城市,享有“北方威尼斯”的美誉。


(1)保护“以水为脉”的原生环境


斯德哥尔摩的城市规划强调水网的空间骨架作用,“以水为脉”组织城市、岛屿、绿地等建设空间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高度重视原生环境的保护,制定“斯德哥尔摩公园计划”,构建由生态走廊、大型公园、邻里绿地、住宅庭院、自然地区和海岸线组成的公园体系,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营造有利于人类健康的城市环境。在水系与公园体系的控制和约束下,斯德哥尔摩形成星形绿楔结构,建成区占47%,水域占10%,其余以自然绿地为主,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空气和水源质量,对维持该地区的生态系统平衡和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斯德哥尔摩星形绿楔结构的形成

(图源:作者改绘)


(2)营造可行走的城市空间


适应人的尺度和速度,建设人性化、安全、环境友好的水城。城市建设以老城为中心,通过活力街道和绿色走廊将城市的不同街区联系起来,沿途规划运动、游憩和对话的积极场所空间,在考虑不同群体需求和地区特点的基础上,融合老城中心与城市近郊的社会文化差异,营造人人共享的、有活力有吸引力的城市环境。

整个步行动线依次穿越不同空间,在陆地和水体、商业空间和展览空间、街巷空间与广场空间、现代建筑和历史建筑中进行场景转换,不仅解决了大片水域和自然空间的割裂问题,还达到“一步一景”的效果,营造在各异空间游览中的多层次完整体验。


可行走的斯德哥尔摩

(图源:作者改绘)


(3)以水为中心的主题设计


充分关注城市与水的交互关系。斯德哥尔摩超过80%的海岸线对外开放,设有步行和自行车通道。公园、滨水林地、栈桥步道等游憩场所沿绵延迂回的河流和运河布置,加入朝景观面倾斜的观景平台,运用框景的形式,预留水景的视觉通廊,将人的视线向水景引导。另外,结合芦苇荡在湖面设置海鸟栖息地,在海滨引入了浮动码头、防波堤和阶梯公园,给市民提供烧烤、游泳和漫步休憩的城市海滨公园,给予人们可接近自然的空间和设施。


以水为中心串联游憩场地

(图源:作者自绘)


海滨游憩空间设计

(图源:作者自绘)



02

因水而生的江南水乡


江南水乡因水而生,因水而发展。其特殊的地理、经济、社会环境造就了独具一格的生活文化和营城模式,“小桥、流水、人家”的空间格局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现象。


(1)“水陆并行,人家尽枕河”的特色人居空间


苏州古城因水成街、因水成市、因水成镇。古城内外水系通过环古城河互联互通,交通体系与水网体系充分衔接,基本保持着古代 “水陆相邻,河街平行”双棋盘式的规划格局。同时强调以外街内巷组织聚落空间,形成“街—巷—院”的有机单元:外街与河流结合,街与巷共同形成居民公共生活、休闲娱乐的集体记忆空间;以坊院为社区、以民居院落为基本居住单元,缔造出“人家尽枕河”的特色人居空间,实现城镇与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


苏州古城双棋盘布局

(图源:作者由《平江图》改绘)


(2)“城景一体,十景更替”的魅力景观空间


江南水乡重点关注“城外借景、城中造园、园景融城”的景观营造手法。营城之初,因地制宜将城市风景格局扩大,将外围自然山水“借”入城中;同时在城中打造古典园林,以建筑为主体,以花木为陪衬,在有限的空间中造成多层次的丰富景色,构建城内城外一体化的景观格局。建城之后,不断塑造和完善自然人文风景,将水廊、水楼、水榭、水埠、水巷、水戏台等生活场景融入诗情画意和文化背景,经过点拨画题、刻画意境、解说典故等手法,塑造四季变化的“八景、十景”等特色景致,最终形成兼具文化厚度和艺术之美的水乡特色景观体系。


“周庄八景”部分展示

(图源:网络)



03

对岭南水乡的借鉴与启示


(1)营造原生环境的魅力:利用岭南沙田水网的独特地理条件,打造区域整体的环境魅力


① 尊重临海滨江的自然环境本底,城市开发与自然融合发展,避免采用盖河、围湖、填海等破坏地理环境的开发手段,利用“外水不动、内水可调”的形式,最大限度地保留当地的自然风貌。

② 将水网融入城市骨架,适度连通河涌,增强河道水网的整体性,保证水体循环持续更新,实现自然环境在城市环境中的渗透,保持城市结构的自然性。

③ 设计各级河涌断面,提供尺度适宜的亲水空间,加入岭南水乡特色元素,增强河涌的赏玩价值。


(2)挖掘根植水乡的文化景观魅力:展现岭南水乡风情中的人性关怀和文化底蕴


① 探讨岭南水乡生活的独特性,保护“桑基鱼塘”这种原住民农业生产方式,通过旅游展示等形式,让游客了解和体验岭南水乡生活;完善水上交通系统,重塑古船漫游、临河畅玩的景象,重现水乡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独特价值。

② 挖掘水乡历史文化魅力,结合历史资源、历史典故、文化设施布局景观空间,打造历史风情水街、生态风景水街以及岭南民俗水街等特色水道,保护和彰显岭南水乡的历史文化底蕴。


岭南水乡风情

(图源:网络)


(3)以水为中心组织人居空间:岭南沙洲渠道水网交织、水塘海岛星罗棋布,是水乡景观魅力营造的核心


具体策略包括:

① 巧借地势,以小环境联动大区域,营造水网相连、景景相印的特色景观;

② 以水为序,预留绵延的自然生态空间,利用水体带来的天然视线廊道限定城市组团;

③ 环水布景,以大型水体为中心布局城市建设,沿水体岸线组织公共空间,营造城市景观活力核心;

④ 连续开放,串联蓝绿空间,实现滨水区域对外开放,建设人性化、安全、环境友好的水乡慢行空间。


巧借地势

以水为序

环水布景

连续开放

以水为中心的空间组织手法

(图源:作者自绘)



结 语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本文以水乡魅力空间为切入点,解读斯德哥尔摩、江南苏州水乡的城市营造特点,探讨生态水网在城市骨架、生态涵养、景观游憩、文化展示上的重要作用,提出岭南水乡魅力营造的建议,挖掘水乡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同时也为其他水网密集地区提供发展思路,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 City of Stockholm Executive Office.Vision Stockholm 2030: A GUIDE TO THE FUTURE

[2] City of Stockholm Executive Office.THE WALKABLE CITY Stockholm City Plan

[3] 荆晓梦,董晓峰.斯德哥尔摩生态城市空间规划的路径、特征与启示

[4] 阮仪三,邵甬,林林.江南水乡城镇的特色、价值及保护



供稿|国土与空间规划设计所

技术审核|总工程师办公室

编辑|办公室



推荐阅读


读懂广州·粤韵丨云山珠水广州城,循图溯源两千载


从0.05到7434平方公里,广州城是这样长大的......


碧道山河图,讲述广州城的水故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