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从欧洲水城到江南水乡,对现代岭南水乡空间营造的借鉴|城市眼
十九大以来,国家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水乡地区拥有水网交织、河塘密布的独特地貌,具备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生态价值。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城市自然空间被迅速蚕食,水网密集地区的自然风貌受到较大破坏。如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塑造水乡特色魅力城市,成为新时代国家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与难点。本文通过对瑞典“欧洲绿色之都”斯德哥尔摩与国内苏州水乡两个案例进行总结,以期对营造岭南水乡特色魅力提供借鉴。01可步行的水城斯德哥尔摩斯德哥尔摩拥有曲折的海岸线和良好的水环境,城市内部岛屿密布、水道纵横,是首个被评选为“欧洲绿色之都”的城市,享有“北方威尼斯”的美誉。(1)保护“以水为脉”的原生环境斯德哥尔摩的城市规划强调水网的空间骨架作用,“以水为脉”组织城市、岛屿、绿地等建设空间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高度重视原生环境的保护,制定“斯德哥尔摩公园计划”,构建由生态走廊、大型公园、邻里绿地、住宅庭院、自然地区和海岸线组成的公园体系,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营造有利于人类健康的城市环境。在水系与公园体系的控制和约束下,斯德哥尔摩形成星形绿楔结构,建成区占47%,水域占10%,其余以自然绿地为主,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空气和水源质量,对维持该地区的生态系统平衡和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斯德哥尔摩星形绿楔结构的形成(图源:作者改绘)(2)营造可行走的城市空间适应人的尺度和速度,建设人性化、安全、环境友好的水城。城市建设以老城为中心,通过活力街道和绿色走廊将城市的不同街区联系起来,沿途规划运动、游憩和对话的积极场所空间,在考虑不同群体需求和地区特点的基础上,融合老城中心与城市近郊的社会文化差异,营造人人共享的、有活力有吸引力的城市环境。整个步行动线依次穿越不同空间,在陆地和水体、商业空间和展览空间、街巷空间与广场空间、现代建筑和历史建筑中进行场景转换,不仅解决了大片水域和自然空间的割裂问题,还达到“一步一景”的效果,营造在各异空间游览中的多层次完整体验。可行走的斯德哥尔摩(图源:作者改绘)(3)以水为中心的主题设计充分关注城市与水的交互关系。斯德哥尔摩超过80%的海岸线对外开放,设有步行和自行车通道。公园、滨水林地、栈桥步道等游憩场所沿绵延迂回的河流和运河布置,加入朝景观面倾斜的观景平台,运用框景的形式,预留水景的视觉通廊,将人的视线向水景引导。另外,结合芦苇荡在湖面设置海鸟栖息地,在海滨引入了浮动码头、防波堤和阶梯公园,给市民提供烧烤、游泳和漫步休憩的城市海滨公园,给予人们可接近自然的空间和设施。以水为中心串联游憩场地(图源:作者自绘)海滨游憩空间设计(图源:作者自绘)02因水而生的江南水乡江南水乡因水而生,因水而发展。其特殊的地理、经济、社会环境造就了独具一格的生活文化和营城模式,“小桥、流水、人家”的空间格局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现象。(1)“水陆并行,人家尽枕河”的特色人居空间苏州古城因水成街、因水成市、因水成镇。古城内外水系通过环古城河互联互通,交通体系与水网体系充分衔接,基本保持着古代
2023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