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智援战疫:上外欧亚班与他们的70份简报

SISU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3-01-01
编者按: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上外学者发挥区域国别研究优势,积极在海内外发声、制作发布疫情简报,为公众提供了获取全球防疫信息的可靠渠道,激发战“疫”正能量,助力构筑疫情防控国际共同体。即日起,学校将刊发系列文章,介绍背后的师生故事。

▌ 1个班 70份简报

一个原创公众号,两个月发布70多期国际疫情简报,需要多大的团队?在上外,可能就是一个研究生班。

读研究生之前想过成为欧亚班的学生会比较忙,但是没料到强度比预期的更大。”上外欧亚文明研究特色研究生班(以下简称欧亚班)一年级学生丁卉雯说到。这个学期,除了课程表上满满当当的11节网课之外,她还参与了一个特别的项目——与同学们一起忙于追踪最真实的欧亚地区国家防疫动态、搜索阅读拓展素材、编译欧亚地区的疫情报告。

2月23日起,她和班级同学们撰写的报告通过班级公众号“SISU观欧亚”发布迄今该号已发布疫情报告70余篇,包括《欧亚地区新冠病毒疫情简报》58期、《欧亚战略研究简报》11期,《俄罗斯疫情周报》2期,《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多瓦疫情周报》、《中亚疫情周报》、《外高加索三国疫情周报》各1期,单篇阅读量最高达1.1万次。

欧亚班自2018年招生,迄今有两届在读学生共14人。所有学生均来自国内优秀高校保研生源,本科阶段基本都掌握俄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不少还学习了欧亚地区语言。

在来到上外读研之前,小丁在中央民族大学主修俄语,还学过一年乌兹别克语,2019年9月进入欧亚班就读后,在巩固俄语的同时又开始学习哈萨克语,在班级组织的各种前沿论坛和大师短课程中,她得以近距离接触来自俄罗斯、美国、英国、瑞典、日本、哈萨克斯坦和乌兹比克斯坦等国学术大咖,了解国际学术前沿,弥补人类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短板,多元了解欧亚地区国情文化。

瑞典乌普萨拉大学俄罗斯与欧亚研究所学术所长Stefan Hedlund与第二届欧亚班学生合影

这个学期,欧亚班原计划2月14日提前开学,由东京大学法学部教授、国际中东欧研究理事会前副主席松里公孝先生利用三周左右的短访给一年级同学们讲解政治学视野下等的田野调查方法。二年级同学则已在准备中亚一学期交流后按培养方案前往俄罗斯留学一学期。由于新冠病毒疫情影响,二年级同学因不可抗力短期内无法赴俄交流,一年级同学只能在线上课,很多计划内的前沿讲座已无法正常组织。(下图为松里公孝先生此前在上外开讲)


“我们需要找到一种办法,让同学们可以保持住入学欧亚班以来的学习强度和状态。” 对于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助理、欧亚班负责人杨成教授来说,最初开办简报的初衷主要有两点:一是根据形势变化调整教学和培养计划的迫切需要;二是有关俄罗斯和其他欧亚地区国家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的误读误判亟需更多准确知识的供给。

2019年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暨俄罗斯—欧亚研究方法论训练营合影

 一则不实新闻 一份全班共识

正当杨成老师在考虑抗疫期间如何更好组织欧亚班的学习时,一则新闻让他做出了集全班之力办简报的决定。2月20日,国内曝出一条莫斯科公共汽车司机被要求一旦发现中国人需立即报警处理的新闻,一时间舆论为之哗然,微信朋友圈被迅速燃爆。

杨老师认为,种种有关俄罗斯的不实消息的流行有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即有效信息的相对缺失。相较于英语在国内的普及程度和信息传播速度及其可验证性,俄语资源更容易形成国内受众单向度的理解与认知,也让普通人无从判断其真伪。既然如此,还不如结合研究生培养主动提供可靠信息。在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后,欧亚班的简报于2月23日开始正式发布,除周日休刊外,每天晚上推出一期。

剑桥大学蒙古与内亚研究中心创始主任Caroline Humphrey教授(后排右6)被授予名誉教授并签署合作备忘录

说起刚开始办简报的决定,欧亚班学生郭雨桐印象深刻——“我们都很赞同杨老师的提议,这样一方面能锻炼检验我们的语言和专业能力,一方面又可以将国外最真实的疫情状况和应对措施反映给国内民众,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谣言,还原真相。

郭雨桐是欧亚班研二学生,这个学期她本应前往俄罗斯留学一学期,由于疫情影响,她留在国内,如今正一边参与线上实习,一边参与简报撰写工作。

“所有同学每天都有自己专属的信息收集和编译任务,每天跟踪欧亚各国实时报道,及时更新数据、汇总概况,每天半夜发当天稿件。这一过程虽然繁琐与费力,但我们觉得一切辛苦都值得。”她感慨道。

研一的丁卉雯也深有同感,但是我们明白这是锻炼自己能力的绝佳机会,我们深深知道这一切不是为了别人,得益最多的一定是我们自己。相反,杨老师在此过程中要付出很多,刚开始从材料选择、翻译摘录、校对排版等各方面都要上手,每一篇稿子都要经过他仔细审改,一改就是两三个小时,我们的初稿常被改到满篇红。而每次看他改的稿子,我们都有顿悟之感。

欧亚班项目负责人杨成教授

作为指导老师,杨成老师则对学生们在此过程中的进步颇为欣慰,无论是词汇量、信息源、数据处理能力、速度、准确度等进步都可圈可点。”他补充道,欧亚班希望培养出有利于个人全面成长、适应社会迫切需要、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新一代研究者。如今定期发布欧亚地区新冠病毒疫情简报,正有利于贯彻落实欧亚班培养卓越人才的目标。


 “挖坑”还是“筑峰”  

近年来,上外将“多语种+”体现在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各环节,以 “建成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为办学愿景,借助“双一流”建设契机,发挥多语种、跨学科、跨国别、跨文化的研究优势,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服务治国理政。欧亚班也正成因于此。

2019年5月,欧亚班作为“上外区域国别研究特色研究生班”核心子项目,入选了上海市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项目。《中国科学报》曾在一篇对欧亚班的采访里如是说,一个小小的特色研究生班,浓缩了上外推进外语教育转型、建设国别区域全球知识体系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的梦想。作为基于全球理念的全新尝试,欧亚班或许还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但在理想和希望的指引下,欧亚班的道路一定越走越宽敞。

杨成教授在2019年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暨俄罗斯—欧亚研究方法论训练营上谈欧亚研究

实际上,从SISU观欧亚的疫情报告发布之路就能看出,欧亚班的成长有不少还来自于自我驱动——随着同学们已熟练掌握了基本信息搜集、编译、初步汇总等方法,疫情简报也得到国内外不少专家的关注和认可,杨成老师和同学们没有安于现状,他们决定换一种方式升级训练——“从纯编译改为有知识产权的粗加工和更进一步的以明确问题为导向的精加工相结合的路径。”这是杨成老师的原话,他希望同学们可以有属于自己的作品,写作能力经过一段时间也能有所提高。

随后,研究生二年级学生转做摘编全球智库研究报告的欧亚战略研究简报后,即将于九月入学的第三批6名同学则加入了疫情简报组,提前接受基本功的训练。自此,研一的丁卉雯从新生瞬间成为了“学姐”,她笑道,“从被老师和学姐频繁改稿的编译小白,到能审改别人稿件的疫情周报小组长,这两个月里我不仅文字功底和分析能力提升明显,还深深感受到了此前杨老师的辛苦。”在他们眼里,杨老师“总是精力充沛,充满了学术热情和问题意识,对学生又很负责,大家都很佩服他。

4月中下旬,欧亚班的简报再次升级——他们将欧亚12国分为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多瓦、中亚、外高加索三国等四个板块,轮流做一周疫情简报。每天的疫情则单独发布一则短消息。此外,师生们还会围绕和疫情相关的特定议题,撰写分析报告。

首届欧亚班成员在杨成教授带领下赴哈萨克斯坦田野调查

4月23日那天,刚好距第一次简报发布两个月,杨成老师夜半发朋友圈笑谈:“日均审改万字文,周二周五加上智库报告摘编破两万字,难怪最近越来越忙。在推出疫情周报时,我根本没想到这可能是给自己挖的一个大坑。但话锋一转,他发出了真心感慨,反过来讲,同学们的训练强度也在不断增加。看着欧亚班的萌娃们日将月就,真是蛮开心的一件事。希望这样步步为营,能培养出素质不一样的研究生。

有句话也许说的不假世界是平的——如今的“坑”有多深,期待未来的“峰”就有多高。我们且行且观察

●●●●●

来源 | 党委宣传部 欧亚班

采访 | 钱俊妮

编辑 | 钱俊妮


●●●●

阅读上外多语种资讯,欢迎访问

http://global.shisu.edu.cn


© 上海外国语大学微信公众平台

服务号:SISUers / 订阅号:sisu194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