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国语大学

其他

​SISU ┆ 上外2024新年献词:踵事增华 踔厉奋发

踔厉奋发上海外国语大学2024新年献词党委书记
2023年12月31日
其他

SISU┆融世界 赴未来:2023上外年度关键字“RONG”

SISU·2023年度关键词2023是迎来复苏、重启变革的一年是迎接挑战、深化创新的一年是迎向未来、融合发展的一年我们把“RONG(融、荣、嵘、容、溶)”作为2023年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关键字——这一年,上外一“融”双高开新局,深入推进党的建设与教育事业共同发展;这一年,上外欣欣向“荣”续新篇,为建设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蓄力奋进;这一年,上外人头角峥“嵘”正当时,聚焦智库建设与区域国别知识供给;这一年,上外人有“容”乃大汇百川,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共享教育力量;这一年,上外人将上外精神“溶”于日常,凝心聚力共建美好校园。●●●●●守正创新一“融”双高SISU融:融合,融入“党建+”不是“+党建”,融合不是整合,更不是配合,而是有机结合,把党的建设与学校中心工作有机结合,与师生发展成长有机结合;是学校党的建设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以高质量的党建引领推动学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实现高质量发展。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上外心怀“国之大者”“党之大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实做好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大力推进“跨、融、通”教育改革创新理念,走好新征程“赶考”之路。这一年,学校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让“时代精神”和“国际视野”贯穿主题教育全程;校领导读书班以上率下、典型示范,在学思践悟中明确新时代外语教育肩负的新使命。学校坚持“党建+”组织体系建设,发挥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综合施策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强化人才政治把关和梯队建设;加强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落实,推动党建与学校事业发展深度融合。岁末,学校党委主要领导完成新老交接。这一年,学校积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程、进教材、进头脑。作为中宣部教育部首批试点高校,深化《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三进”工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数据库综合平台成为全国外语院校和外语专业的数字化基础平台,来自世界各地近800所高校或科研院所的7万余名用户注册使用。开设《习近平外交思想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导论》本科生课程和《习近平外交思想导读》研究生课程,组织习近平文化思想课题研究,举办习近平外交思想与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讲习班等学术活动。这一年,学校着力建设外语院校特色“大思政”工作体系,与中共一大纪念馆签署“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结对行动协议书,联合举办“伟大建党精神在全球语境下的话语与叙事”国际研讨会。建设外语院校特色“大思政”工作体系,深入实施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成立“大思政”教育工作坊,深耕多语实践育人特色,打造“西索青年说”大学生理论宣讲品牌,持续加强多语红色文旅和城市志愿服务实践,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做实做细思想政治工作。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上海市高校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单位。推进国家安全教育试点。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支部委员会获评上海市“党支部建设示范点”;1人获评2021-2022年度上海高校优秀特邀党建组织员。这一年,上外师生深度参与中国当代形象的创新塑造和国际传播实践,与《人民日报》合作译制多语种中国国际形象片网宣片《PRC》、金砖国家形象网宣片《BRICS》、“一带一路”国际形象网宣片《Belt
2023年12月29日
其他

SISU ┆ 首届丝路学和全球文明倡议国际研讨会在摩洛哥拉巴特举办

●●●●●日前,首届丝路学和全球文明倡议国际研讨会在摩洛哥拉巴特伊斯兰世界教科文组织(ICESCO)总部举办。本次会议由ICESCO与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共同举办。中国驻摩洛哥大使李昌林,ICESCO总干事马利克以及阿塞拜疆、古巴、墨西哥等多国驻摩大使出席了本次会议。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摩洛哥、卡塔尔、阿塞拜疆、沙特阿拉伯、苏丹、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等丝路沿线国家的学者参会发言。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所长马丽蓉、东方语学院副院长、《新丝路学刊》副主编杨阳、教育部伊合组织研究中心副主任闵捷、《新丝路学刊》编辑部主任王畅等出席了此次会议并分别做学术报告。上外丝路所所长马丽蓉教授代表中方主办单位致辞并发表大会主旨演讲,介绍了中国在促进中外丝路学术交流和文化合作方面的贡献,期待中国与ICESC0可以进一步促进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上外东方语学院副院长、《新丝路学刊》副主编杨阳教授发表题为“犹太人与丝绸之路”的学术报告,杨阳教授认为犹太人与中国交往历史悠久,是古丝绸之路文明交往重要的组成部分。
2023年12月26日
其他

一周发布┆上外举办第五届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年会暨外语学科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外与中共一大纪念馆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园近日,人事处获上海市优秀学习型组织荣誉称号。12月27日,上外举行2023年秋季学期期末纪检工作会议暨二级单位纪检工作培训。12月14日,印度共和国驻沪总领事南达库玛尔(N
2023年12月24日
其他

SISU发布 ┆2024年上海外国语大学保送生招生简章

卓越学院录取原则:学校在拟录取的保送生中,依据综合考核总成绩(考试语种为非英语的考生的英语口试成绩需达到资格线),根据卓越学院限招专业要求,择优录取。
2023年12月20日
其他

“伟大建党精神在全球语境中的话语与叙事”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

●●●●●12月15日,由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上海外国语大学分中心、中共一大纪念馆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共同主办的“伟大建党精神在全球语境中的话语与叙事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来自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共一大纪念馆、上海市教科院、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就会议主题开展了深入研讨和交流。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在致辞中指出,在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党的创新理论“文化篇”新兴开启之时,探讨伟大建党精神在全球语境中的话语和叙事具有重大意义。他强调,实现伟大建党精神的有效国际传播,应当“听得懂对方的,说得清自己的,交流着共同的”,形成互动共享的话语场域。要注重“双向交流”,围绕“话语”和“叙事”,立足“全球语境”背景,不断创新话语阐释与叙事方式,让世界更好了解动态发展中的中国共产党故事和中国故事。中共一大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薛峰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中共一大纪念馆与上外依托“多语种+党建”的合作模式,通过多种方式持续探索国际交流和跨文化传播新途径。当前,建党故事的国际叙述路径、话语体系和红色文本的翻译传播、红色故事的世界意义等议题仍需进行持续、深入的探索。他指出,如何牢牢把握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主线,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推动红色文化“走出去”,是亟需探索和突破的重要议题。上海市教科院德育发展研究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宗爱东在致辞中指出,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上海外国语大学分中心成立以来,立足学校多语种资源优势和人才培养特色,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取得积极进展。期待未来可以进一步开展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研究和宣传阐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作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好新形势下伟大建党精神的国际传播工作。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王为松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上海是世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上外是加深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优秀平台,要充分挖掘城市红色资源,依托多语种传播的优势,不断拓展与世界沟通交流,更加鲜活地讲好中国共产党建党故事以及其背后的思想和精神标识。他表示,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将与学界专家学者一起深入贯彻习近平的文化思想,进一步凝聚力量,搭建平台,发挥优势,推动文化交流与进步。上海外国语大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党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衣永刚主持开幕式。主旨报告环节,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徐建刚指出,讲好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故事可以从“中国共产党是人类先进文明和思想的继承者”“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同人类进步事业紧密相连”“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进政党”三个维度进行理解,把党的历史讲清楚、讲明白、讲生动。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熊月之提到,上海的红色历史具有特有的国际印记,表现为“两种国际性”,一种是是外接式、常见型国际联系,指的是上海与英、法、德、美、俄、日等国家及其城市直接发生的联系;另一种是内嵌式、罕见型国际联系,指的是经与上海租界内各相关国家团体、个人发生的联系。国际性综合影响,是共产主义垂青上海的重要因素。上半场主题研讨围绕“建党故事的国际叙事”主题,由中共一大纪念馆陈列研究部主任张玉菡主持。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海外传播中心主任郑国玉,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上海市教卫系统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团成员赵鸣岐,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刘军,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钟霞,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二处一级主任科员曹典,中共一大纪念馆陈列研究部研究主管陶渊骏,复旦大学望道研究员助理研究员谈思嘉分别做了发言。上海外国语大学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前苏丹共和国驻华大使加法尔·卡拉尔·艾哈迈德·卡拉尔(Gafar
2023年12月18日
其他

SISU ┆ 上海外国语大学参加2023年世界中文大会

●●●●●12月7日至9日,2023年世界中文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本届大会以“中文服务世界,开放引领未来”为主题,举办了10余场国际论坛、展览。校长李岩松、副校长衣永刚,孔子学院工作处处长冯辉、孔子学院中外方院长等参加此次会议。会议期间,李岩松与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座谈,了解孔院目前的发展情况,对各位院长辛勤工作表示感谢,并表示学校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孔院工作,学校孔院工作处也会持续做好后方服务。希望各位院长继续推进孔院中文教学与文化活动,助力中文与世界各国语言双向交流,促进人民相知相亲。12月8日,衣永刚在2023年世界中文大会“语言教育的数字化智能化变革”平行论坛做主旨报告,探讨“数字化智能化对语言教育的影响与展望”。他以“语言智能与外语类高校的转型升级”为主题,回顾了工具/技术、语言与文明的进程,并以天下观、世界观、国家观、国际观、全球观为线,说明了技术、语言教育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最后,衣永刚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例,讨论了数智时代外语类高校的转型升级,包括实施“多语种+”战略、从语言教学迈向全球话语教学与研究,推进区域国别学等交叉学科建设,大力推进国际中文教育等。会议期间,李岩松、衣永刚等参观了上海外国语大学教育国际交流展台和《孔子学院》多语种期刊展台,与工作人员交流互动。上外合建秘鲁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荣获“2023年HSK优秀推广奖”、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张艳莉荣获“2023卓越贡献奖”。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赵蓉晖、秘鲁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玛丽贝尔·特莫切(Maribel
2023年12月14日
其他

SISU┆世界中国学大会上的“上外身影”

●●●●●编者按:日前,2023年世界中国学大会在上海召开,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出席开幕式。大会期间,上海外国语大学共有30位师生全程提供语言翻译志愿服务,涉及英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德语、日语、罗马尼亚语、匈牙利语、意大利语等8个语种,还有国际学生代表参会发声。上外师生用专业所长架起连接中外的桥梁,助力向世界讲述中华文明和中国道路——“向外讲述立体、饱满的中国故事,我责无旁贷。”来自摩洛哥的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学专业博士生陈安忆,受邀参加2023年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他非常珍惜在这次“世界级”论坛上讲述中国故事的宝贵机会。发言中他提到,“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
2023年12月1日
其他

SISU┆首届!赋能全球治理,提升国际青年胜任力,这场大赛在上外举办......

●●●●●如何促进全球合作,聚焦气候变化、数字鸿沟、可持续发展、水污染治理、欠发达地区基础建设……这是在11月19日上海外国语大学举办的第一届“卓越杯”全球治理与中国方案——青年国际胜任力案例设计大赛上各高校参赛队伍热烈探讨的议题。为响应国家大力推动青年参与全球治理和赴国际组织工作的号召,培养更多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卓越国际化青年人才,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指导下,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主办,上外卓越学院和上外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与创新中心承办了本次比赛。来自上海各高校的十九支队伍参赛,围绕全球治理的热点议题和前沿领域展开话题,以中英双语分析具体案例。大赛旨在为培养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高素质复合型外语人才提供可操作、可实践的具体方案。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咨询专家、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原常务副会长张双鼓,上海外国语大学卓越学院副院长邓惟佳,复旦大学联合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张贵洪,华东师范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与研究中心主任刘森,百联挚高资本创始合伙人蔡丹枫以及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投资与技术促进办公室(中国上海)项目助理王艺静等嘉宾担任此次大赛评委,依据选手在案例展示、回答提问环节的表现进行打分,并最终评选出两组特等奖、三组一等奖、四组二等奖、五组三等奖。来自上外的张嘉乐和杨思媛团队分别获得大赛特等奖。张双鼓在致辞中表示,在全球治理重要性愈发突显的当下,国际组织人才需求日益增大。他对比赛中选手的表现予以高度肯定,期待青年们未来能真正走上国际舞台、在世界范围内展现中国青年的国际胜任力。刘森认为,语言能力是一种基础能力,对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必不可少。“我们的能力是建立在由语言表达的知识和思想基础上的。语言是我们的世界,语言是我们的人生,语言塑造着我们的未来。”邓惟佳表示,本次比赛关注议题之广,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全球视野。大赛呼应国家发展战略,以赛促学,以赛促思,以赛促行,选手们可以通过比赛提升理论知识、分析能力、协作能力。首届“卓越杯”全球治理与中国方案——青年国际胜任力案例设计大赛不仅体现了同学们看待国内外重大议题的新颖视角与独到见解,还体现了上海外国语大学作为主办方“聚焦全球治理,促进全球合作,贡献中国智慧,培养卓越青年国际化人才”的学术责任感。“时代快速发展,当代中国青年有更多的机会站在国际舞台向世界传达中国声音。今天,我们站在上外的舞台上参赛,相信未来我们将真正走向国际,展现中国青年的国际胜任力。”来自上外的参赛选手闵亭冉这样说道。作为活动的具体承办方,成立于2015年的上外卓越学院致力于培养兼具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擅长多元文化理解与沟通,在国际事务合作与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国际青年精英。大赛前一天,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卓越学院承办的第二届“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研讨会也在上外松江校区召开,会议围绕“全球治理变革与建设:理念、路径与方案”主旨议题,来自国内外的近30位学者聚焦政策战略、人才培养、国际治理、危机应对等方面,共同探讨在新形势下全球治理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参会者一致认为,做好国际组织人才的培养和输送工作对于我国积极推进多边外交、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意义重大。围绕“国际体系变革与国际组织理论的再探讨”“全球环境挑战与中国治理实践”“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与课程教学探索”,与会嘉宾纷纷发表独到见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上外国际组织创新中心名誉主任博科娃(Irina
2023年11月20日
其他

SISU ┆为区域经济发展打开开放之窗:​中阿G60合作发展促进中心揭牌成立

在11月8日举行的2023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质量发展要素对接大会上,G60科创走廊与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合作共建的中阿G60合作发展促进中心正式揭牌成立,以共同推进G60企业与阿拉伯国家企业间的产业协同、人文交流、人才互通,共建共享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科创生态。(点击查看
2023年11月9日
其他

SISU ┆ 从上外到世界的这条路:“一带一路”经济信息共享网络大会的青年志愿者故事

●●●●●不久前,一群上海外国语大学青年学生参与了第二届“一带一路”经济信息共享网络大会暨2023上海市“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企业家大会的对外语言志愿服务。本次大会中,上外作为提供语言服务的唯一高校,共选派20名学生全程参与,涉及英语、俄语、西班牙语、波兰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等6个语种,助力讲述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背后的故事。时值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之际,他们带着自豪、感动和热爱,向我们描述起从上外到世界的这条路——“我是一座桥梁”佘天仪是上外高级翻译学院22级英语口译专业的研究生,她承担了本次会议的英语陪同口译工作。佘天仪说,在带领参会外宾走访上海豫园的过程中,一路上大家都在感叹,远处高耸的上海中心大厦和檐牙高啄、水榭楼阁的豫园同框,给上海增添了一丝古今交织、别样的美。她在和蒙古国参会外宾巴亚尔赛汗·贾夫克兰沟通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举动”。巴亚尔赛汗·贾夫克兰拿着一个学习中文的手机应用软件在查阅豫园的介绍,她还表现出了对中国传统建筑浓厚的兴趣,佘天仪便和巴亚尔赛汗·贾夫克兰用中文简单地交流起来,一下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当问起学习中文的原因时,对方表示,“Your
2023年10月19日
其他

人民日报&上外:“一带一路”国际形象网宣片多语种版全网发布!SISU 🧡 Belt and Road

●●●●●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10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联合上海外国语大学推出多语种版“一带一路”国际形象网宣片《Belt
2023年10月18日
其他

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第四届中国-阿拉伯国家改革发展论坛在上海举办

●●●●●【CCTV新闻频道】报道第四届中国—阿拉伯国家改革发展论坛2023年9月26日,第四届中国—阿拉伯国家改革发展论坛在上海举办。中国政府中东问题特使翟隽,伊拉克前总理阿卜杜勒马赫迪,约旦前经济事务副首相、前外交大臣阿纳尼,阿曼前新闻大臣哈萨尼,阿盟助理秘书长哈立德,中国外交部中阿合作论坛事务大使李琛,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理事长、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上海市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出席开幕式。论坛由中国外交部依托设立在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举办,来自中国以及17个阿拉伯国家的专家学者参加。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执行理事长、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主持主论坛。与会代表围绕“落实首届中阿峰会成果,全力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的主题,以及“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中阿合作提质升级”“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探索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议题进行深入探讨。翟隽特使在讲话中回顾了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的丰硕成果,表示今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中方愿同阿方一道努力,以落实首届中阿峰会成果为契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双方各领域合作更加坚实有力,把“一带一路”建成和平发展、开放包容、绿色创新、互学互鉴之路。欢迎阿拉伯国家积极参与将在北京举办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作出独特而重要的贡献。中国政府中东问题特使
2023年9月27日
其他

SISU ┆ 人工智能时代外语学科与区域国别学的使命:第四届全球外国语大学联盟校长论坛在上外举行

●●●●●9月14日,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全球外国语大学联盟校长论坛在上外松江校区举行。本次论坛以“人工智能时代外语学科与区域国别学的使命”为主题,来自国内外近30所高校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围绕“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基础研究”“人工智能时代的外国语言文学交叉学科研究”“区域国别学的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外国语大学在全球文明互鉴中的角色”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新视野,奠定外语教育新格局上外党委书记姜锋在欢迎辞中指出,面对世界发展的新形势和“人工智能”颠覆式发展带来的新挑战,语言作为人类智能时代沟通媒介的战略价值、作为底层数据的功能价值、作为思维素养的人文价值不会改变,语言在打开不同国家和民族“心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也不会改变。语言能够“通事”,话语能够“通心”,在促进人类不同文明相互包容、互鉴与合作上,外国语大学大有可为,在迎接新挑战、抓住新机遇时,能够也应该为把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贡献独特的力量。联盟理事长、北外校长杨丹以“拥抱AI,重塑外国语大学新形态”为题发表致辞,探讨语言类高校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携手应对挑战、共创未来。他提出,语言类高校应成为“语言智能的跟跑者、并跑者、领跑者”。他分享了北外在全球语言、全球文化、全球治理方面的“三全“应对路径,倡导通过协同创新和技术变革,确保外语类高校真正融入智能时代。主旨发言环节,上外校长李岩松以“人工智能时代外语学科与区域国别学共生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为题,分享了上外在“复合型”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应用教学和科研实践方面的积极探索。他认为,区域国别研究拓展了外语学科的边界外延,人工智能技术则为外语学科和区域国别研究带来更广阔的观察视角和更可行的技术支点。上外以外语学科为根,以区域国别研究为体,以人工智能为器,“三位一体”共生发展,培养外语素养、人工智能素养和区域国别素养兼具的“新文科”人才。新时代,探索外语教育新未来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外语学科发展,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贾文键从促进慕课发展,推动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分享了“建用评研”一体化多语种外语慕课教学模式实践的六点经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刘建达认为,AI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外语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流程,也促进和增强了外语学科的知识生产功能,由此提出语言与人工智能的三大重点研究方向;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长计金标表示,语言教育是回归人的教育,应加大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人才,加快外语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开辟出新领域、新赛道;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助理副校长李利基于学术研究的背景指出,人工智能应用前景具有无限可能,为师生带来提升语言学习的全新体验;阿塞拜疆语言大学校长助理贾雷·阿拉维帝耶夫以“技术变革”为例,提出在数字化教学背景下,教师团队更应重视用AI赋能教育,“双向奔赴”,用技术赋能教育。新思路,开拓外语学科新内涵韩国外国语大学校长朴庭运提出了人工智能时代下外语学科的使命,在坚持文化理解、专业语言知识和负责任的人工智能的同时,还要批判性地评估人工智能技术的局限性和潜在偏见,并在保持人情味的前提下理解研究区域内文化和社会的复杂细微差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赵忠秀则认为高速发展的人工智能为区域国别学科发展赋予了强大动能和技术支持,同时也要求高校革新理念、完善机制、推进改革、积极探索。外交学院副院长孙吉胜分析了当前区域国别研究面临的主要困境与挑战,提出应围绕以语言为中心,深化区域国别研究;浙江外国语学院校长张环宙分享了借助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进一步发挥学校区域国别研究的优势,助推浙江文化“走出去”的经验;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聂丹指出外语学科要主动求变,以区域国别学为“牵引”,朝着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学科转变;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校长严功军结合区域国别学的特色,提出构建区域国别学学科专业、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机构平台等完整体系。天津外国语大学校长陈法春剖析当前外语教育的现状,探讨如何承担人工智能时代外语学科与区域国别学的使命;吉林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王志国结合办学实践,聚焦人才培养不同阶段的特征与优势,探索人工智能驱动下的外语教育模式;大连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刘风光以“机遇、挑战与对策”为关键词,分析了外语学科的创新发展路径;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副校长奥加尔·伊里斯哈诺娃以人工智能辅助语言学习为例,指出其对外语教育带来的实际成效。分论坛一: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基础研究分论坛二:人工智能时代的外国语言文学交叉学科研究分论坛三:区域国别学的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分论坛四:外国语大学在全球文明互鉴中的角色分论坛由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英语学院、语料库研究院、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分别承办。新发展,开启外语教育新里程13日下午,全球外国语大学联盟理事会第四次会议在上外举行。会上达成了《2023-2025全球外国语大学联盟合作共识》,未来联盟高校将紧密围绕联盟的发展宗旨和合作共识,成员单位一致表示对联盟发展、成员合作的支持,愿为推动成员间加强师资培训、教学资源流动、区域国别研究,开展实质合作、轮流主办论坛等贡献力量,共谋全球外国语大学联盟新发展。据悉,成立于2017年的全球外国语大学联盟(Global
2023年9月14日
其他

SISU┆黄大年式团队+1!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数据科学与应用教师团队风采录

●●●●●【编者按】日前,教育部公布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数据科学与应用教师团队成功入选,彰显学校深化“双一流”改革、推动“新文科”建设取得重要成果。第3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进这支团队的故事。★
2023年9月9日
其他

人民日报&上外:金砖国家形象网宣片多语种版全网发布!𝐒𝐈𝐒𝐔🧡𝐁𝐑𝐈𝐂𝐒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即将在南非举行《人民日报》联合上海外国语大学推出多语种版金砖国家形象网宣片《BRICS》中文•英文•葡萄牙文•俄文•印地文5种语言版本全网同步上线金砖国家
2023年8月23日
其他

SISU | 上海外国语大学获批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

●●●●●近日,教育部公布第二批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名单,上海外国语大学“大中小学外语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名列其中。基地定位为国家级教材建设研究专业机构和高级智库,服务国家教育发展和教材建设重大战略,推动提高教材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教材建设、管理及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与智力支持。基地致力于加强外语教材基础理论研究和教材数据库建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中小学外语教育“多语种、一条龙、高质量”教材体系和教材编写理论体系。基地将通过开展教材建设研究、建设研究队伍、培养专业人才、提供咨询指导服务、传播交流研究成果,切实发挥外语教材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和筑牢思想防线的重要作用,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支持。上外教材工作专题片:尺寸之间
2023年8月7日
其他

SISU ┆ 上海外国语大学5项成果荣获2022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22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上海外国语大学本次共有5项成果荣获二等奖,其中,上外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1项研究生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和2项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作为合作申报单位获得2项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数量创历史最好成绩。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每四年评选一次,本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共评出本科成果572项,其中特等奖成果2项,一等奖成果70项,二等奖成果500项。研究生成果是本届首次设立,共评出284项,其中特等奖成果1项,一等奖成果35项,二等奖成果248项。在全国开展教学成果奖励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检阅和展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代表当前全国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高水平,是衡量中国大学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获奖项目名单上外本次实现获奖数量上新的突破,共5项成果获奖,为历届最高,占学校1989年以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数的1/3,体现了学校近年来教育改革与实践探索的丰硕成果,是上外深入推进“多语种+”办学战略和以“跨、通、融”为核心的教育改革取得重要成果的显著标志。上外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和战略传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培养“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多语种+”卓越人才,增强人才培养的政治定力、语言能力、学科能力和话语能力,推进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保持战略定力,加快转型升级,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瞄准“多语种+”卓越人才的孵化培育地、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创新策源地、国别区域全球知识的关键供给地、全球话语能力建设的战略支撑地、外语教育改革发展的示范引领地,不断向建成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一流外国语大学目标迈进。来源|教务处●●●●●阅读上外多语种资讯,欢迎访问http://global.shisu.edu.cn©
2023年7月31日
其他

《人民日报》整版报道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第二期阿拉伯国家驻华外交官研修班

●●●●●编者按: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由外交部、教育部、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承办,致力于建成集研修培训、人才培养、智库研究、人文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世界一流智库基地和国际化思想交流平台。7月17日,《人民日报》第17版整版报道中心举办的第二期阿拉伯国家驻华外交官研修班。十八位阿拉伯国家驻华外交官在上海参观交流,他们表示——对阿中各领域务实合作充满信心《
2023年7月18日
其他

提前!上外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大楼主体结构封顶

作为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双一流”重点建设项目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大楼自开工以来备受关注(点击查看相关报道)6月30日,在2023年上半年的最后一天大楼项目主体结构封顶!预计于2024年下半年交付使用●●●●●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大楼项目作为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双一流”建设基建项目,是学校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一流建设,建成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的重要举措之一。大楼主体结构封顶意味大楼项目建设进入新阶段,为2024年下半年顺利交付奠定坚实基础。大楼设计图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大楼总建筑面积18546.5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4212.6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4333.9平方米,地上部分7层,地下1层,建筑最大高度为33.05m。大楼采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功能设置上,包括未来学习中心、智慧教室、多功能报告厅、研讨室、教师工作室、文献资料室和人防地下车库等。大楼室内设计效果图(非实景展示图)大楼项目以“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命名,直接呼应学校建设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一流外国语大学的办学愿景,定位于为培养“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多语种+”卓越人才提供更充裕的空间保障和更先进的硬件支撑,建设一个更能体现上外办学理念,更符合高等教育发展前沿,融教学、研究、文化于一体的特色鲜明的学术生态空间。自项目开工以来,各参建单位大力克服疫情、暴雨等不利因素影响,全力以赴,攻坚克难,施工方根据施工计划和现场进度需求,各专业分区段移交作业面,有序穿插,提前31天完成全面封顶目标。来源|基建处
2023年6月30日
其他

SISU ┆中国—阿拉伯国家大学联盟交流机制中方秘书处在上外揭牌成立

●●●●●6月20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与阿拉伯大学协会签约仪式暨中国—阿拉伯国家大学联盟交流机制中方秘书处揭牌仪式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CAHE)会长杜玉波,阿拉伯大学协会(AArU)秘书长、埃及前高等教育部长阿姆尔·埃扎特·萨拉马(Amr
2023年6月21日
其他

SISU ┆上海外国语大学与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6月2日上午,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召开“1+22”院校合作启动会暨院校合作共育高素质法治人才队伍座谈会,邀请来自全国22家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深入座谈交流,主动承担起法治人才培养的共同责任。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王静出席签约仪式并发言。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贾宇作了题为“司法机关要承担起法治人才培养的共同责任”的讲话,对战略合作提出三点意见。一是坚持科学育人。通过深化院校合作,从易到难,一项一项攻坚落实。推动建立符合法治建设规律、符合我国国情的法治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坚持实践为先。法学理论工作者要以研究实际问题为导向,真研究问题、解决真问题。法学理论只有与司法实践紧密结合,才有生命力。三是完善合作机制。战略合作要真正取得实效,需要在定方案、求进度、抓评估上狠下功夫。各级法院要抓住难得机遇,结合各自特点和实际,主动加强对接。活动中,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与22家高校、科研机构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并为相关专家颁发了特邀咨询专家聘书。李岩松校长受聘为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特约咨询专家。校党委副书记王静在发言中表示,上海外国语大学与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的战略共建,是双方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的重要举措,也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培养德法兼修的涉外法治人才的内在要求。接下来,双方将在战略共建协议的框架内,充分依托各自资源与优势,不断深化合作内容,创新合作机制,携手推进在国别区域司法动态追踪与研究、多语种司法智库和“一带一路”法律数据库建设、涉外法治人才联合培养、中外司法交流互鉴等领域的合作交流,探索院校协同育人新范式,不断促进法学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共同推动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据悉,此次战略协议包括理论研究、学术交流、实务研讨、互聘互派、智库共享、合作培训、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数字平台建设等10个方面内容,提出共同开展重大课题研究、合作举办高层次学术会议、搭建多元化教育培训平台、建设法学实践教学基地等多项举措,通过深化拓展合作领域,致力于共同打造更具规模、更优品牌、更大效应的院校合作新模式。来源
2023年6月10日
其他

中国高校外语教师发展研究院落户上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与上外开展战略合作

●●●●●4月8日,第58·59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开幕。同日,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承办的“第二届中国跨文化教育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高端论坛”在高博会如期举行。4月8日下午,在第二届中国跨文化教育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高端论坛现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与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了战略合作协议签字仪式。据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姜恩来、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秘书处副秘书长吴英策、上海外国语大学查明建副校长等领导嘉宾共同出席。在签字仪式之前,姜恩来秘书长和李岩松校长分别代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发表了致辞。姜恩来秘书长在致辞中指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与上海外国语大学在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国际化人才方面,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希望双方依托各自平台优势、资源特色,最大程度地整合、共享与应用双方的优势资源。李岩松校长在致辞中首先感谢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对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支持和信任,同时指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和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需要培养大批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专业本领、参与全球治理、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卓越国际化人才。吴英策副秘书长、查明建副校长分别代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在战略合作协议上签字,姜恩来秘书长、李岩松校长和论坛近300位专家和嘉宾见证了签字仪式。随后姜恩来秘书长和李岩松校长共同为“中国高校外语教师发展研究院”揭牌,研究院落户上外。签字仪式由蒋昕宇主任主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孙玉社长、叶青副社长一同出席活动。近年来,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动把握“高质量”国际化人才的基本内涵,提出培养“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的发展理念,把推动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外语人才高质量培养作为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探索方向和实现途径。据悉,上外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双方将通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外语教师发展、数字教材国家标准制定、智库建设、课题项目研究、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产教融合等方面拓展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容,提升合作水平,共同推动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来源|党委宣传部编辑|赖家琰●●●●●阅读上外多语种资讯,欢迎访问http://global.shisu.edu.cn
2023年4月10日
其他

SISU ┆ 上外召开“全球交往理论创新研讨会”

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即将迎来成立40周年之际,2023年3月11日,“全球交往理论创新研讨会”在松江融媒体中心举办。本次活动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与全球交往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研讨会由我校新闻传播学院、全球交往研究中心张军芳教授主持,南京大学胡翼青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刘海龙教授,《新闻记者》刘鹏主编,上海大学沈荟教授、孙藜教授和重庆大学郭小安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郭可院长(线上)、陈沛芹副院长、党委副书记胡正明、钱进副研究员及学院部分教师参与了深度研讨。郭可院长以视频方式祝贺会议举办并分享了对上外新闻传播学科特色建设的见解与规划。陈沛芹副院长对会议就全球交往理论创新的探索努力给予了充分肯定。嘉宾们围绕全球交往理论创新的支点、理念的全球传播与接受及中国研究的全球交往底色三个核心问题展开了热烈深入的研讨。胡翼青教授认为,应该关注当下传播技术与全球交往的关联。与全球交往所关联的技术其实是一张作为背景的技术之网,而不仅仅是某一种技术。与全球交往联系在一起的应是技术之网、话语生产交流和物质的生产关联的三重之网,而这也成为全球交往理论创新的支点。构建关系的丰富性是全球交往的基础和条件。世界各族群和谐共处、相互理解存在理想成分。我们难以抛弃物质性前提,所以建立在物质性基础上的交往或许更加现实。德布雷曾提出媒介化是观念变成实践的过程。世界由物质性的结构勾连在一起,战争发生在技术之网中,而非技术为战争服务。刘海龙教授肯定了“交往”这一概念所带来的新视角:交往把注意力放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交往”跳出了传播学以信息论为中心的思维定式,将视野扩展到更广阔的经济、科技与文化上,把某些过去不属于我们新闻传播学科的话题纳入进来,比如全球秩序。他认为,目前来看,疫情可能成为全球交往理论研究新的支点,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正在改变全球秩序,新冠疫情的大爆发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全球交往的结果。全球化在不断生成中,关于全球化的概念也在不断生成中。研究以物为基础或者看得见摸得着的务实性全球交往方式或许更加可行。刘教授赞同法国哲学家让-吕克·南希提出的“共通体”概念,共通体强调交往是建立在差异的基础上。尽管思想上存在差异,但身体的在场、联接依然可以形成共通体。刘鹏主编认为从交往认识传播,具有两个优势:一是改变了媒介中心论,二是对传播效果论的反思。以媒介为中心和以信息传播为中心造成思维固化,媒介中心论强调媒介性和具身性等特征,效果论则强调信息传播和说服。然而,交往更注重建立关系。交往也就成为一种理想。刘主编认为技术革命和越来越强烈的意识形态冲突改变了交往的形式。俄乌冲突、男女性别对立等都是意识形态对抗的表现。全球传播研究则应逐渐从宏观视角下沉到微观视角,微观视角推动下的全球交往理论研究是更加务实的。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可以成为启发全球交往理论研究的理想范式。孙藜教授认为应把全球交往放入它的知识脉络中去理解。气候变化、物种变迁、食物变化等都是全球交往中需要关注的点。全球交往研究要和西方现代化研究和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形成历史对话。全球交往研究中还需关注物的变化和流通。全球交往理论研究应避免重走老路,要自下而上,根据具体研究需要,将其放入更宽广的网络中。虽然不同的人可能对世界的认知不同,但我们仍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存在共同的生活基础,有形成共通体的可能性。我们要把全球交往看成是不断动态流动的过程,在某个特殊的对象中必然存在着世界的普遍性。全球交往理论研究的难点就在于如何在流动变化的过程中揭示出特殊性。沈荟教授提出理念若要实现全球传播,需要建立在“面临共同问题”、“设定可沟通的意义框架”的基础之上。比如,抗战时期,欧洲战场与亚洲战场紧密相连,中共设置的报刊意义框架,在强调民族解放与民族国家的同时,又将其与全球政治思想潮流,如自由民主、反法西斯和共产主义相联系,这就具备了国际交流对话的能力。而如何在中国研究中创造出“更深层次的世界相”?其一,需对学术研究有敬畏心;其二,把中国放到实实在在的历史社会维度中,去了解其历史和现实;其三,发现真问题并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如若中国研究中缺乏好问题,或缺乏有力的阐释,又如何能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愿景?郭小安教授认为《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中提到的“征服”可以成为支撑全球交往理论研究的“新”概念。殖民进程中西方借助病菌和文化征服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对阿芒·马特拉建构的“进步”这一全球传播的维度来说,阿根廷著名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等人所探讨的依附理论对解释亚非拉的国际秩序非常具有解释力。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发现,福山提出的历史的终结其实只是一个巨大陷阱。进步真的是进步吗?当时所谓的国际交往其实对发达国家有利,对贫穷国家则造成进一步的掠夺。郭教授认为在全球交往理论研究中可以加入“病菌”和“技术”的维度。未来的战争一定是技术化、智能化、电子化的战争。技术,特别是AI技术一定会对全球交往发挥推动与制衡作用。陈沛芹教授也从自己的教学科研经历及期刊编辑经验发表了对全球交往或传播的看法。她提出,国别研究、国际关系、网络媒体等领域所产生的理论和实践碰撞都应成为全球交往理论的研究对象。本次研讨会上,学者们坦诚交流了对全球交往理论研究的深刻理解,普遍认为世界是多元的,而全球交往是生成性的。全球交往理论研究应立足中国实践,从微观、务实的视角开展立体的中国研究,以此透出全球交往的理论底色。成立于2022年1月的全球交往研究中心一直致力于探索全球传播理论创新的路径。该中心还举办了多场跨学科的全球传播理论研究对谈,以此激发与探索多学科交融的全球交往理论研究的可能性。来源|新闻传播学院撰稿|刘凯●●●●●阅读上外多语种资讯,欢迎访问http://global.shisu.edu.cn©
2023年3月19日
其他

人民日报&上外:中国国际形象网宣片多语种版全网发布!SISU🧡PRC

“我期待同世界各国携手应对挑战,共享机遇”ฉันเฝ้าหวังจะได้ร่วมมือร่วมใจกับนานาประเทศเผชิญหน้ากับความท้าทาย
2023年3月12日
其他

SISU ┆ 今后的欧洲会是什么样?上外发布这份特别的双语年度报告!

欧洲正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剧烈的巨变,标志性的事件是“俄乌冲突”,包括大部分欧洲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以不同形式卷入其中,这意味着俄乌冲突除牵连欧洲之外还波及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今后的世界不再是从前的世界”。今后的欧洲会是什么样的欧洲?今后的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世界?“时代转变”必然与“时代精神”密切联动,未来在思想中发生,在思潮中形成。●●●●●3月8日上午,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教育部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联合举办欧洲趋势研讨暨《欧洲趋势2022》报告发布活动,邀请中欧学者、前政府官员、商界代表,共同着眼于欧洲思想变化和社会动态,结合政治经济演变分享对当前欧洲的观察与分析,尝试在描绘现状的同时,探寻欧洲发展的趋势,展望欧洲的未来。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胡春春副教授主持研讨。欧洲议会原社会党主席、德国原国防部长鲁道夫·沙尔平在主旨演讲中提出,中欧要以史为鉴,以长远视角看待世界的发展。当今,区域化与全球化相互交织、相辅相成,中欧必须摒弃冷战思维,避免保护主义、民族主义,应聚焦发展的高质量与可持续性。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粮食安全等诸多领域,中欧亟待深化合作,扩大互利共赢,携手应对全球挑战。中国欧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所所长冯仲平回顾了欧洲在历史上的国际地位变化,梳理了欧洲当前面临的俄乌冲突、英国脱欧、移民问题、新冠疫情等问题,认为这些问题均对欧洲安全、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造成深远影响。总体而言,欧洲处于一个关键时期,面临很多艰难的抉择,应该与中国携手合作来应对全人类面临的危机。中国欧盟商会国家代表、执委会委员雷纳塔·帕夫洛弗在发言中强调,中欧双向投资规模巨大,欧盟在华企业的发展仍有巨大增长潜力。在外部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的当下,提振欧盟私人部门和企业对中国的投资信心至关重要。帕夫洛弗表示,她并不认为中欧之间是体系性敌对,中欧是合作者,同时也是竞争者,特别是在第三方市场。她指出,中欧经贸产业深度交织,相互依存,双方需加强交流与对话,消解欧洲当前对对中国的误解及负面认知,助力中欧双方实现合作双赢。上海欧洲学会会长、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指出,2022年,中欧关系呈现“政冷经热”的特点,尽管有俄乌冲突的影响,但中欧贸易总量和双方的相互直接投资均呈增长态势;而政治上,中欧双方却摩擦不断。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包括民粹主义抬头、欧盟对华定位的改变、美方对欧洲施压以及新冠疫情等因素。未来,中欧关系继续向前发展的同时,竞争可能增加。欧盟对华政策和美欧关系都将影响中欧经济关系;如双方均采取求同存异的立场,中欧经济冷战是可以避免的。德国艾伯特基金会项目经理贝秉诚表示,俄乌冲突影响广泛,欧洲希望中方为解决俄乌冲突贡献智慧和力量。欧盟委员会发布的《欧中战略展望》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内核上高度一致。在后疫情时代,艾伯特基金会愿与中方伙伴一道,促进中欧交流互鉴、增进理解。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理事长、《欧洲趋势2022》主编姜锋认为,欧洲在战争中反思,比战场血腥厮杀更引发恐惧的是对战争毁灭力量的想象。恐惧状态下的逻辑是短促的,欧洲关于自身现状的公共讨论此刻大部分集中在战争与武器上,关于战争深层原因的议题被边缘、被简化,被转换为道德的原则,以区分敌友是非。尽管如此,欧洲还是出现了对战争的哲学和社会学思考,在战争的恐惧中表达对生存与和平的希望,展现出了思想的力量。乌克兰危机主导了对欧洲局势的讨论,但这不是欧洲议题的全部。欧洲在近代人类现代化路途中起步早,也早于世界其他区域遭遇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较早对科技和社会进步的负作用有切身认知。在诸多领域,欧洲是认识现代化进程、困境和解决问题的样本,可以为世界其他区域和国家的现代化提供借鉴。《欧洲趋势2022》中多位学者在远方近距离观察欧洲的“时代精神”,从思想、社会、经济等角度全方位审视欧洲过去一年的重大事件,聚焦欧洲长期性、社会基础性、趋势性变化。《欧洲趋势2022》主要章节撰写者熊文驰、胡春春、忻华从欧洲思潮、欧洲社会、中欧关系等方面介绍了自己的研究内容。《欧洲趋势》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在欧洲研究方面呈现的中英文年度报告系列。《欧洲趋势》将每年发布,邀请国内外欧洲研究专家分享对欧洲思潮、社会、政治、艺术、文学等领域发展趋势的研究报告。来源
2023年3月9日
其他

西索青年说┆海外热“译”生态理念,世界共享绿水青山

SISU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内涵,激发青年学生广泛的讨论与关注。上外学生理论宣讲团将打造线上宣讲品牌“西索青年说”,推出六期精品宣讲课程,旨在以学促行,以实际行动学习、宣传、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西索青年说”宣讲课程一览1《言为津梁:家居绿水青山畔》【主讲】陈琛2《青春逢盛世
2023年3月2日
其他

人民网 ┆ 向上向外向前 推进有组织的区域国别研究——上外构建“跨”“通”“融”区域国别育人体系

●●●●●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家需要大批会外语、通国别、精领域,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和战略传播的区域国别人才和区域国别知识体系。围绕国家需求办学治校,是大学的历史使命。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区域国别学纳入第14类交叉学科一级学科目录。“只有努力培养出卓越的区域国别学人才,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愈加完善,才能够为党和国家对外工作与人类和平事业提供坚强的人力支撑和智力支持。”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表示。作为国内首个将国别区域研究作为学校发展战略的高校,上外近年来围绕理念创新、实践创新、话语创新,不断推进有组织区域国别研究,深耕区域国别学课程建设,构建区域国别人才培养体系。紧紧抓住“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卓越区域国别人才特征,以培养学生的“政治定力、语言能力、学科能力、话语能力”为目标,以“跨”“通”“融”为保障机制,凸显向“上”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向“外”瞄准国际竞争主战场、向“前”盯紧时代前沿和战略全局的区域国别人才培养的“上外方案”。【“地基打得牢,大厦才建得高”】在上外松江校区中央区域,毗邻校内人流量最高的图文信息中心与师生活动中心,一栋地上7层、地下1层,总建筑面积达1.8万平方米的新地标建筑即将拔地而起。大约一年后,中外师生就将汇聚于此,围绕区域国别研究与教学,开展丰富的智慧教学探索与深入的研讨交流——这一熠熠发光的建筑新名片,正是师生期待已久的上外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大楼。上外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大楼效果图地基打得牢,大厦才建得高。事实上,与这栋新大楼显而易见的中心位置相呼应的,是近年来“区域国别研究”在上外办学发展中的核心地位——2014年,上外在全国高校范围内率先明确提出,在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上重视区域国别课程建设和学术研究。2016年,上外第14次党代会正式将“建设成在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确立为办学愿景,成为国内首个将国别区域研究作为学校发展战略的高校。2018年由教育部、上海市共同支持建立的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落户上外。2019年,教育部发函批复上外同意新建松江校区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大楼项目,旨在为学校开展区域国别研究与教学提供重要支撑。2020年,上外在两年建设区域国别研究特色研究生班基础上成功备案“国别与区域研究交叉”学科,探索“多语种+”和以人类学、历史学、地理学为基础的“多学科+”叠合式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转型。2021年,学校第15次党代会再次强调了“建设成在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的学校奋斗目标,进一步提出区域国别知识体系构建和国际传播在学校发展中的战略意义,全面推进上外区域国别研究和教学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行列稳步迈进。2022年,上外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大楼正式开工。2023年,总建筑面积达31000平米的上海外国语大学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大楼项目即将开工。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大楼效果图近十年来,上外坚持这一办学愿景不断探索,围绕理念创新、实践创新、话语创新,在国别区域全球知识供给、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和外语教育改革发展等领域先行先试,率先突破,在构建多语种、广覆盖的国别区域研究布局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方面,学校区域国别学科内涵建设成效显现。学校立足外语学科深厚学术积淀,将语言作为认识世界和构建知识的工具,不断拓展学科内涵,创新学科转型路径,推进并加强与政治学等其他多学科协同交叉及融合,开启外语学科发展新模式,开创区域国别学发展新空间。另一方面,区域国别科研成果增长显著。学校突破传统理念,积极回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新一轮科技革命新机遇,建立区域国别语料库及区域国别数据科学文科实验室,开展数据科学和区域国别学的交叉融合等前沿研究。对接国家和地方发展的重大需求,着力推进中东研究、欧亚研究和欧洲研究三大核心研究区域与各国语言政策、教育政策及国别传播等重点领域。【“绿巴扎”里的课堂与贫民窟里的研究】“研究一个国家或区域,时间、空间和人是绕不开的最本质要素,人类学对应人,历史学对应时间,地理学对应空间。因此我们认为在掌握多语的前提下,人类学、历史学和地理学应该被视为区域国别学最基础的支撑学科。”上外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杨成表示,“多语种+”和以人类学、历史学和地理学为中心的“多学科+”(AHG+)相叠合的方法,极有可能催生新的问题意识,成为区域国别知识生产的新方式。与此同时,上外大力夯实区域国别学课程建设的中国立场,率先推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开设《共产党宣言》外文版导读课,提供33个国家级战略语种和梵语、苏美尔语等10余种冷门绝学语言课程,推出“区域国别研究课程体系”,涵盖区域国别类、专业领域类、国际组织类课程共790门供全校学生选修,为党和国家所需涉外人才提供语言支持和智力支撑。《区域与国别研究导论》等多门课程建成国家一流课程并入选首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19年起陆续出版首套区域国别研究与全球治理系列专业教材。上外以区域国别、专业领域、国际组织三大类系统化特色课程为第一课堂,以海外研修、国际田野调查、国际组织实习三大域外田野实践项目为第二课堂,以83家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核心重点智库的科研实践为第三课堂,构建“三位一体”的区域国别课程体系。师生们在“绿巴扎”零售批发市场调研2022年末,上外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哈萨克斯坦田野调查团一行师生9人赴哈萨克斯坦,在当地开展了为期14天的学术交流和田野调查。在阿拉木图的知名零售批发市场“绿巴扎”,调查团师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现场课”。大家就当地消费习惯和偏好、产品质量与价格、居民收支等问题询问市场商户和顾客,观察农产品、手工品、衣物等产品销售情况。
2023年2月27日
其他

SISU | 上外获批“上海市脑机协同信息行为重点实验室”

●●●●●日前,上海外国语大学获批全国首个神经管理领域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这是外语类高校首个科技类省部级实验室,即
2023年2月23日
其他

SISU┆上海外国语大学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公告

热线寻求帮助。SHANGHAI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来源|校长办公室编辑|康宁●●●●●阅读上外多语种资讯,欢迎访问
2023年2月10日
其他

SISU | 新增6门!上外一流本科课程增至29门

●●●●●近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公布了《2022年度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沪教委高〔2023〕2号)。上海外国语大学6门课程榜上有名,其中优质在线课程1门、线下课程5门。至此,上外共获评省级及以上一流本科课程29门,涵盖优质在线、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示范性全英语、社会实践五大类别。课程类别
2023年2月7日
其他

SISU | 上海外国语大学获批上海高校涉外法治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近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公布了上海高校涉外法治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名单,上海外国语大学成功入选。校长李岩松教授担任基地负责人,法学院作为主要建设和执行单位。本次上海高校涉外法治人才教育培养基地申报与评选工作是上海市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快高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实施意见》《新时代上海法治人才培养规划(2021-2025)》等有关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旨在积极打造“国家级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示范区”,培养和造就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学校高度重视本次申报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确保了申报工作的顺利完成。上海高校涉外法治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建设周期为四年。接下来,上外将以基地建设为契机,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和上海发展需求,秉持“跨、通、融”教育理念,立足“精语言、通国家、善法务”的人才培养内涵,不断深化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致力于打造具有上外特色的多语种涉外法治人才全球培养体系,努力将基地建设成为立足上海、辐射全国的多语种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基地和具有一流影响的多语种国别区域法治研究、涉外法治智库服务和对外法治宣传与交流平台。来源|法学院●●●●●阅读上外多语种资讯,欢迎访问http://global.shisu.edu.cn©
2023年1月20日
其他

SISU年度关键词|2022,你与我,我们一起走过

●●●●●“这世界有那么多人,多幸运我有个我们”,2022倒计时的钟声已经敲响,回顾这一年的“世界”与“我们”,感慨万千。这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是以“不变”应“万变”,以“共同体”积极迎接挑战,以有限的“确定”锚定无限未来的关键一年。如同过去的五年,我们试图用一组关键字来总结即将过去的2022年。我们把“YU”作为2022年上外关键字:这一年,上外立德树人“育”英才,胸怀“国之大者”,为培育时代新人踔厉奋发;这一年,上外人甘苦“与”共见真情,师生齐心,为守护美好校园勇毅笃行;这一年,上外人话“语”融通求卓越,深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加快一流建设砥砺深耕;这一年,上外区“域”国别勇探索,深化学科内涵,探索转型路径,为贡献全球知识再启新程;这一年,上外人载“誉”奋进,完善学校治理,为实现未来愿景赓续前行。立德树人
2022年12月30日
其他

上海外国语大学成立“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

●●●●●12月26日,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主办的“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高峰论坛”举行。会上,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并举行了“中国故事”数据库发布会。学界众多资深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的关系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为有力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在世界文学视域下,坚持中国话语的主体性立场,以完成国家级与省部级重大前沿课题、孵化标志性学术成果为导向,力争打造中国文化创新话语体系,推动文学研究发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作为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故事’在世界文学中的征引阐释及启示研究”的重要成果,当天发布的“世界文学‘中国故事’文献传播与研究数据库”系国内首个聚焦“中国故事”在世界文学中传播演化的特色数据库。数据库涵盖神话故事、历史故事、文学故事、哲学故事、民间故事、当代故事六大故事类型,设立“外文改编本”、“外文翻译本”、“中译本”与“中文母本”四大模块。目前,数据库收录中国故事数据6784条,涵盖英语、德语、法语、俄语、日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匈牙利语、阿拉伯语、越南语等33个语种,涉及英、美、德、法、俄、日、韩等48个国家和地区。✦开幕仪式
2022年12月28日
其他

SISU预告|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高峰论坛

上海外国语大学微信公众平台
2022年12月24日
其他

找回和平与发展:重塑不确定时代的全球与地区秩序——第五届“联通世界与未来”国际研讨会召开

●●●●●12月12日至13日,第五届“联通世界与未来”国际研讨会——“找回和平与发展:重塑不确定时代的全球与地区秩序”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李岩松在开幕致辞中表示,新冠疫情在世界范围还没有彻底结束,大国竞争对抗之势再次凸显,全球化的损失不断升级,全球安全治理与国际合作面临问题。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为正在变革的世界注入正能量,世界各国命运与共,只有放下成见,保持团结,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促进合作,才能积极应对全球复杂问题。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作为教育部、上海市、上海外国语大学共同搭建的学术协同平台,致力于构筑一体化的国际国内学术共同体。他希望通过交流与研讨,加强中外理解和互信,深化学术交流,为完善全球发达的安全治理体系发挥学界建设性的作用。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
2022年12月19日
其他

SISU早知道 ┆ Week 16 上外讲座、活动预告

编者按:上外“西索文景”校园活动发布平台已正式上线。每周讲座、活动预告均整理自“西索文景”平台,欢迎点击文章末尾“阅读原文”,进入“西索文景”查看更多内容。●●●●●【讲座活动】12月19日(周一)第三届教学创新大赛参赛辅导系列·第2讲教学能力
2022年12月19日
其他

SISU ┆ 第四届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年会暨一流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与发展高峰论坛在上外召开

第四届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年会暨一流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与发展高峰论坛顺利召开2022年12月16—17日,第四届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年会暨一流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与发展高峰论坛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办,会议围绕“学习贯彻二十大,推动外语学科新发展”的主题,共设7场主旨发言,6个分论坛。近百所知名院校的200余名外语学科专家相聚云端,共同探讨新时代外语学科的新发展议题。近万人线上观看了论坛直播。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由全国227所具备外国语言文学优势学科的高校构成,于2018年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成立,下设6个专门委员会,旨在推动双一流建设,实现中国外语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搭建外语学科交流平台,建设高等外语教育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的学术共同体,充分发挥外语学科在服务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作用。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在致辞中指出,中国高等外语教育和外语学科曾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做出过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新时代,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高等外语教育和外语学科承担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发展与战略传播的新使命。他强调,要进一步拓宽对语言重要意义的理解,深化对外语学科与区域国别知识、翻译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三者之间内在联系的系统认识;要坚持守正创新,在外语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中找到时代问题的解决方案,培养时代需要的胜任各行业全球岗位的人才;要夯实语言能力,协同多学科同向共进。期待联盟成员未来在构建区域国别知识体系、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开展更多机制性、平台化的合作。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外语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思路,外语学科要以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新发展格局创立新发展模式。要践行立德树人,坚持价值引领原则;立足本土实践,坚持守正创新原则;倡导交叉融合,坚持科学发展原则。他结合上外近年来在外语学科改革探索方面的实践强调,上外始终坚持固本守正,开拓创新,未来将基于“多语种+”的办学战略进一步加快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建设步伐,在“国之大者”中找准奋进新征程上的“五个坐标”。李岩松介绍了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在上外成立以来所开展的工作,并指出,联盟现已发展成集学科发展、学术研究、教学研讨、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共同体,希望未来能进一步提升联盟的学术共同体功能,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外语学科创新发展。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首任院长、博雅讲席教授钱乘旦从学习外国语言及外国历史的个人经历出发,分享了自身的学术感悟,指出外语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重要意义。同时,他以历史思维和国际视野阐释了外语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策略,从实践角度提出翻译人才、外语学科研究专才、多学科领域专才及师资人才培养的现实路径。最后,通过梳理外语学科与国别区域研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关系,指出外语学科的交叉融合要承担时代更多的命题和意义。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祝智庭作了题为“AI赋能外语教育的机遇与挑战”的主旨报告。他首先介绍了人工智能赋能外语教育的现状与趋势,指出智能外语学习产品已被广泛应用于听、说、读、写、译等外语技能的培养过程,并取得了积极成效。其次,梳理了人工智能赋能外语教育的发展机遇及人工智能时代外语教师面临的挑战,并对外语教师应明确使命、重构身份、提升素养指明了方向。最后,围绕智慧教育引领教育数字化转型分享了自己的思考与见解。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胡正荣围绕“建构基于实践的中国自主国际传播学科、专业及人才培养体系体系,赋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了主旨发言,通过深度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的发言,梳理了建构中国自主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的现实路径。胡教授指出既要基于实践,通过融合,更新优化国际传播类专业与人才培养体系,又要建构实践驱动的中国自主国际传播学科体系,同时通过实践检验国际传播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坚持促进专业优化、夯实课程体系、推动模式创新。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杨丹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什么样的区域国别学”展开论证。他从共性、特性两方面界定了“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我国区域国别学的基本特征,指出现阶段中国区域国别学面临的三大挑战:学科本体建设的挑战、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挑战、科研服务需求的挑战,并提出以全球覆盖的广度、长期研究的深度、学科融合的强度、需求响应的速度、交叉映证的精度等方面“五度融合”,以构建中国区域国别学学科发展新生态。北京大学副书记、副校长宁琦探讨了数字人文对推动高等外语教育与研究“数智化”发展的重要引领作用。在科技与人文日益深度融合的背景之下,包括外语学科在内的所有人文学科,都毫无例外地在思考本学科与数字技术的跨领域合作。数字人文不只是方法、工具,更是一场观念和理念的革命,其能够从新的视角阐释中外文明发展与交流互鉴,对革新外语学科发展理念、催生外语学科研究新范式、重构外语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外语学科内部以及外语学科与其他学科协同创新意义重大。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石佑启围绕“中国话语
2022年12月18日
其他

区域国别学@SISU ┆ 上外学者汪段泳:意外闯入田野,调查手脚并重

●●●●●编者按作为国内首个将国别区域研究作为学校发展战略的高校,上外鼓励师生放眼世界,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砥砺成长,广泛而深入地开展海外田野调查。近期,上外联合《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报道了上外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研究员汪段泳在阿富汗做田野考察的经历,在他看来,随着田野调查步步推进,当越来越多的“违和”被发现,离真相或许也就越来越近。今天,我们通过原创视频和文字,讲述更多关于他的故事……“一头撞到了非洲去”汪段泳的海外田野调查之路,始于一次偶然。2011年利比亚撤侨事件在国际社会引起轰动,专注于中国海外利益保护研究的他密切关注中国在利比亚的撤侨行动,根据大量公开信息绘制出多幅撤侨路线和中国在当地经济利益分布地图。这项研究随后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引起一家专门支持中国学者去非洲做田野调查的学术机构关注,为此主动邀请他参与研究项目,前往当时轰动全球的中非经贸合作“世纪合同”落地的国家——刚果民主共和国进行访问。在此之前,汪段泳的中国海外利益研究基本是依靠案头作业,根据书面资料分析形成的观点,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并为此一直筹备赴当地进行调查
2022年12月16日
其他

区域国别学@SISU ┆ 校友马真骅:5000公里外,国际组织里的上外人

顾忆青●●●●●阅读上外多语种资讯,欢迎访问http://global.shisu.edu.cn©
2022年12月14日
其他

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大楼项目开工

●●●●●12月8日,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大楼项目开工仪式举行。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校长李岩松和项目总包方、承建方、监理方等代表等出席仪式,仪式由副校长林学雷主持。相关职能部门和院系负责人参加仪式。2019年10月,教育部发函批复上外,为满足学校事业发展需要,同意新建松江校区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大楼项目。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大楼项目位于松江校区图文信息中心北部,项目总建设用地面积16220㎡,总建筑面积18546.5㎡,建筑总高度33.05m。地上7层,地下1层,计划2024年上半年竣工。建成后将服务于上外人才培养和科研研究等需求,为推进一流建设、构建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提供重要的硬件支撑。施工总包方表示,将确保建设质量,守牢安全底线,坚持精益管控,铸就品质工程。监理方表示将发扬“严格监理,热情服务,科学规范,公正廉洁”的精神,抓好源头控制,抓实过程监督。项目建设方表示将在进度、投资、质量、安全控制等方面下足真功夫,服务好项目建设,将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大楼打造成精品工程。李岩松校长指出,全球治理与区别国别研究大楼项目是纳入学校“十四五”规划的重点项目,项目的建设将为学校开展区域国别研究与教学提供重要支撑,拓展师生交流、研讨、办公空间,并在智慧教育等方面做出积极探索。他要求有关单位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大楼建设,科学调度,确保工程进度,确保建设质量,确保安全生产。党委书记姜锋宣布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治理与区别国别研究大楼全面开工。来源|基建处
2022年12月13日
其他

深耕细作、精益求精:上外31个项目获评上海课程思政示范项目

近日,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公布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名单,上海外国语大学31个项目榜上有名。上外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获评上海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6门课程获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7名教师获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7个课程团队获评课程思政示范团队。本次入选是我校继获评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后的又一进展。入选项目涵盖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三个领域,涉及教学研究中心、课程、教师、教学团队四个教学要素,辐射文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五个学科专业大类,是学校课程思政改革广度和深度的重要体现。学校将进一步强化课程思政建设主体责任,将有效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课程思政改革的首要任务,以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为枢纽,强化示范引领和资源共享,善用“大思政课”,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教学名师课程思政示范团队来源|上外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教务处、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编辑|李梦琳●●●●●阅读上外多语种资讯,欢迎访问
2022年12月8日
其他

SISU ┆ 上外召开人才工作会议:向上 向外 向未来 · 聚心 聚力 聚英才

李岩松指出,近年来,学校在国家级人才计划、人才引育并举、战略语言人才建设、人才多元评价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较好的成绩。
2022年12月4日
其他

《光明日报》┆ 上外创新培养区域国别人才:走出国门的“田野育人”

本文刊载于2022年11月24日《光明日报》●●●●●在距离上海约5000公里之外的国际移民组织乌兹别克斯坦办公室,人们经常能看到一个中国女孩,为了给当地人提供帮助而与同事们紧张忙碌着。去年11月,作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区域国别研究专业2021届硕士毕业生的马真骅来到这里,成为一名项目助理,她称呼自己所在的组织为“田野办公室”。▌中亚的“田野办公室”之所以称作“田野办公室”,在马真骅看来,是因为他们更倾向于真正的“田野调查”,深入基层落实项目。从寻求赞助到与当地政府沟通,从每一个项目的具体设计到风险评估、项目监控……人道援助、女性权益、气候变化等等这些宏大、抽象化的概念和想法,都在她与同事们的手中一步步成为具象化的现实。2018年,马真骅来到上海外国语大学,成为区域国别研究专业(欧亚文明研究特色研究生班,以下简称“欧亚班”)的首届学生。大量的阅读和高强度的学术训练帮助马真骅建立了更加完善的知识结构,田野调查等各类学术活动大大开阔了她的眼界。马真骅与乌兹别克斯坦的缘分始于在欧亚班时的两次学术活动。2019年,她与同学们跟着欧亚班负责人杨成教授到哈萨克斯坦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关于“一带一路”的田野调查。之后,马真骅又随杨老师到乌兹别克斯坦进行了一场田野调查,这让她对这个国家涌起一种亲切熟悉的感情。“如何去联合国工作?以什么样的身份在那里发展?要朝着哪个方向努力?这些过去悬而未决的问题都渐渐有了答案。“加入欧亚班之后,我的目标细化了。我开始更加深入地思考未来能够做什么把这个世界变得更好。我们的关注点在中亚,我就希望我所学的知识能为中亚地区的某个发展议题打开思路,能够做一些实际的项目。”马真骅回忆说。▌更接地气的“田野育人”“田野调查”,也称“田野研究”,是指实地参与现场的调查研究工作,它是来自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论,即“直接观察法”的实践与应用。“实地田野调查,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直接观察法’的研究实践对信息进行收集和辨别,上外现在就有老师在阿富汗进行实地田野调查。”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说,通过田野调查,可以直接接触阿富汗人民,也可以直接与阿富汗政府官员对话,获取信息的可靠性就远远高于通过其他国外媒体二手转入的关于阿富汗的信息,甚至可以鉴别,乃至影响这些国外媒体发布的信息。“这种实地田野能力的获得大部分通过田野实践,而不是通过书本教学。”姜锋所说的老师是上外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汪段泳教授,从2021年11月至今,汪段泳先后四次前往阿富汗,累计历时七个月,足迹遍布17个省份,走过大半个国家。尽管做调查的过程危机四伏,但他依然认为,只有深入最艰苦、最基层的地方去,才能有所发现,获取有价值而又不常见的信息。通过中外协同、双(多)导师组形成“多对一”全方位、全过程指导模式,上海外国语大学建立了研学一体的“专业化”“特色化”田野育人机制。2017年以来,学校共派出1537人通过交换生项目赴国外学习,累计14167天;资助150余名研究生赴15个国家开展田野调查,总时长达1868天。在“田野”里沉浸式的研修,显著加深了汪段泳、马真骅们对研究对象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知,明显提升了多语能力、科研能力、全球理解力、表达力和跨文化沟通力。2022年,汪段泳在阿富汗平民窟开展田野调查,与当地孩子们在一起▌可复制的区域国别人才培养模式新时代的外国语大学应该怎么办?应该为国家培养什么样的外语人才?经过多年探索,上海外国语大学将“建设在区域国别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设定为发展战略,从“会语言”到“通国家”并“精领域”,造就能够参与全球事务的“通才”和通晓国别区域与领域的“专才”。2020年7月,上海外国语大学在两年建设区域国别研究特色研究生班基础上成功备案“国别与区域研究交叉”学科,探索“多语种+”和以人类学、历史学、地理学为基础的“多学科+”叠合式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转型。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区域国别学纳入第14类交叉学科一级学科目录。在姜锋看来,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需要具备语言能力和田野能力。“如果说语言是获取知识和重新构建知识的工具,那田野就是获取知识和重新构建知识的材料情景,只有实现工具与材料情景的碰撞打磨,才可能生成新发现、新知识、新理论。”“田野育人”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区域国别人才培养的三种模式中的一个。以提升“政治定力”“多语能力”“学科能力”“话语能力”为目标,上海外国语大学首创了“课程育人”“田野育人”“智库育人”三三制、三结合的区域国别人才强化培养模式。学校以区域国别、专业领域、国际组织三大类790门系统化特色课程为第一课堂,以海外研修、国际田野调查、国际组织实习三大域外田野实践项目为第二课堂,以教育部、上海市和上外共建的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中阿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以及区域国别研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核心智库的科研实践为第三课堂,形成涵盖课程育人、田野育人和智库育人的集成支撑体系。今年11月12日,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哈萨克斯坦田野调查团一行9人启程赴哈萨克斯坦,开展为期14天的学术交流和田野调查。调查团与中哈关系专家举行内部圆桌讨论会,针对字母改革、民族认同、人口结构、汉语应用和推广等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和探讨。田野调查,让这些“在现场”的上外师生们获得了在国内学习难以企及的经历和感悟。【相关链接】区域国别学@SISU
2022年12月1日
其他

区域国别学@SISU | 在交流互鉴中共话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未来——首届全国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论坛召开

●●●●●11月27日,首届全国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论坛召开。本次论坛共邀请全国40余位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和学者,通过云端对话的方式,围绕“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路径选择”的主题共话区域国别学未来发展。论坛由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以下简称“高盟”)、上海外国语大学联合主办,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承办。论坛合影本次论坛开幕式由高盟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主任、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成教授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李岩松致开幕辞。他指出,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强全球治理人才队伍建设,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有力人才支撑”的今天,本次论坛就区域国别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进行交流分享意义重大。李校长表示,期待院长论坛助力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取得更大成绩,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共同努力推动中国区域国别学事业发展,做出中国学者独特的贡献。李岩松校长致开幕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张蕴岭教授在主旨报告中提到,区域国别学作为交叉学科,需要有传世之作,要重视著作,同时将理论构建、现实问题研究和智库研究相结合,构建庞大的区域国别学学科体系。张蕴岭教授作主旨报告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主任杨洁勉教授以“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路径选择”为题,希望院长论坛凝练每届主题,并将专家观点汇编成论文集。他提出,要提高院长们自身的政治和学术站位、落实二十大关于人才的“三个第一”、多多关心青年人才。杨洁勉教授作主旨报告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教授就“有组织科研与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创新”做报告。他阐释了“有组织的科研”的内涵,并以浙师大非洲研究院为例,提出了“学科建设为本体、智库服务为功用、媒体传播为手段、扎根非洲为前提、中非合作为路径、协同创新以赋能”的方法路径。刘鸿武教授作主旨报告高盟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主任、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院长罗林教授以“国别和区域研究院的实体化建设”为题,回顾了北京语言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建院的历史以及研究院的职能和实体化建设的标配,并介绍了研究院作为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的设想、功能和配套工作等。罗林教授总结认为国别区域研究院一定要发挥好基地、窗口和平台的作用。罗林教授作主旨报告杨成教授代表主办方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发表了题为《新时代区域国别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上外路径》的报告。他回顾了上外国别与区域研究的发展历程,并介绍了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所做的探索。杨成教授作主办方报告高盟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外国语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执行院长田庆立教授主持第一轮专家发言环节。唐小松教授、卢光盛教授、陈弘教授、方友忠教授、赵少峰教授、吴军教授、徐秀丽教授、马海龙副教授、马建福教授、张晓君教授等10位专家围绕“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这一主题进行讨论。专家们从“外语+”、世界史、人类学、民族学、区域国别法、智库建设等角度分享各自关于学科建设的观点与见解。第一轮专家发言高盟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周方银教授主持下半场专家发言环节。在“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这一主题下,吕京教授、张蔚磊教授、田庆立教授、吴承义教授、戴永红教授、杨连瑞教授等6位专家学者分别发言,强调了区域国别学的时代使命和人才培养的关键,指出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中塑造创新思维和知识输入的重要性。第二轮专家发言为能更充分的交流,论坛设置了两场圆桌讨论。以
2022年12月1日
其他

SISU ┆ 上外推出“二十大报告多语种对照查询平台” 助力中国话语国际传播

为了更好地让海内外了解、研究党的二十大精神,对外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上海外国语大学充分发挥外国语言文学领先的学科优势,以及多语种学术资源,由上外党委宣传部与图书馆共同策划出品,推出“二十大报告多语种对照查询平台”,助力更多研究者利用该多语种平行语料库深入挖掘和研究党的二十大报告。“二十大报告多语种对照查询平台”收录了汉语、英语、德语、俄语、日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越南语、老挝语等11种语言版本的二十大报告文本数据,并进行句子切分。用户可以登陆电脑、手机、pad等终端,使用其中任何一种语言,输入需要查询的关键词,均可便捷搜索到其他10种语言相关段落的对照表述。平台添加了热搜关键词功能,可以通过点击热搜词快速的定位到该词所在的语句,并查看其它语种的翻译。同时提供11个语言版本报告全文的下载链接(其中全文来源于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http://document.shisu.edu.cn可点击底部
2022年11月30日
其他

SISU ┆ 聚焦!翻译专家学者齐聚上海外国语大学 纵论新时代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翻译是促进人类文明沟通交流的重要工作。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翻译大国”,翻译不仅推动语言文学的革新发展,还在知识普及、思想启蒙、经贸往来、科技传播,乃至社会演进中扮演重要角色。进入新时代,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翻译活动的内涵与使命正悄然发生转变,已成为让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读懂中国的崇高事业,在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方面发挥关键作用。202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发布的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中,翻译不再依附于外国语言文学,已被独立列入文学学科门类专业学位类别。面对当前从“翻译世界”向“翻译中国”的历史性转变,加快构建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翻译学科体系、培养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实属当务之急。从“翻译大国”到“翻译强国”为推动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翻译人才,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助力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由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和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翻译专业学位工作委员会主办的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22年年会于11月26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会议围绕“抓住机遇,守正创新,实现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新跃升”的主题,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全面推进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提升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和效能。●●●●●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中国外文局局长、中国翻译协会会长杜占元,上海市副市长陈群,中国外文局副局长、教指委主任委员于涛,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二级巡视员唐继卫,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黄永平,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任王平,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教指委专家委员会主任黄友义,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党委书记杨平,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对外话语创新研究中心主任范大祺,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毛丽娟,上海市学位办主任束金龙,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沙军,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姜锋,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教指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查明建等出席会议。来自中央国家机关和上海市政府相关部门的代表、教指委委员和全国开设翻译专业的院校共百余位专家学者与会,共同探讨翻译学科和专业学位建设的未来方向。近年来,专业学位教育重要性不断提升,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教融合为途径的中国特色专业学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其中翻译专业学位的设置更是有力助推中国特色翻译人才的培养。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在讲话中指出,此次年会在翻译专业学位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高端翻译人才应该是‘外语+N’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既要‘深’又要‘博’,这样才能承担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大使命。”翁铁慧对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出三点期望: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三全育人”目标,把牢翻译专业研究生教育政治方向和育人导向,造就爱国奉献、勇于创新的优秀青年翻译人才;二是加快建设高质量翻译研究生教育体系,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遵循学科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规律,推动翻译研究生教育深层次结构性改革;三是切实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培养有信仰、懂语言、精专业、通传播的高水平中译外人才队伍,为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翻译工作要以服务国家总体对外战略为出发点,聚焦中国理论、道路、制度、文化的精准译介和阐释,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中国外文局局长、中国翻译协会会长杜占元从四个方面对加强翻译人才队伍建设提出建议。他指出,应坚持服务大局,在增强国家翻译能力上下功夫;坚持需求引领,在建设高端人才队伍上下功夫;坚持实践导向,在提升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坚持开放协同,在推动产学结合上下功夫,使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与中国不断提升的大国地位相匹配、与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相适应。适逢我国翻译学科面临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本次年会在上海召开颇具意义。“上海在各个时期一直是中国对外交往的前沿、翻译的重镇。自开埠以来,开放多元的上海始终致力于实现现代化、寻求中外文化会通、期望超越自我。某种意义上,近代上海的历史就是一部和翻译以及翻译出版行业密不可分的历史。”上海市副市长陈群在致辞中表示,“作为影响国际规则和话语权的宣传口岸,上海城市软实力正以翻译为媒介,加大国际传播广度和深度。希望翻译业界能够抓住历史机遇,与高校、学界更紧密结合,加快翻译研究教学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创新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二级巡视员唐继卫认为,翻译专业学位教育要围绕需求开展学科专业建设,发展、创新管理体制,加快构建学术共同体,共同完善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构建资源共享平台等方式,用好国际交往活动实践平台,打造特色品牌项目。希望各高校能聚天下英才而育之用之,培养出行业所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翻译博士专业学位(DTI)的设置是本次年会的焦点议题,相关培养标准正在抓紧研究制定中。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姜锋从DTI试点单位申办标准、招生标准、毕业标准、人才的培养方向和核心内容等五个方面,向与会专家学者分享了对于翻译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意见建议。他认为,翻译专博教育应聚焦服务国家对翻译和战略传播的需求,制度性打造融合高校、行业、企业和政府多方力量的协同机制,创新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路径,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层次应用型翻译领军人才,这是高校和翻译行业共同面临的新课题和共同承担的新责任。“翻译博士专业学位的开设,标志着翻译人才培养迎来崭新时代。”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教指委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围绕翻译博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和培养机制,介绍了中国翻译协会和教指委近期举办的专题座谈会调研情况。他表示,高层次翻译人才应具备良好的政治品格、精湛的翻译能力、跨文化的传播能力、专业领域的知识、广阔的国际视野以及熟练的翻译技术等六大能力素质,并在生源选择、师资力量、培养方式、课程设置、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事实上,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翻译工作是否存在可替代性正饱受质疑。“人工智能的发展与翻译人才的培养相辅相成”,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展示了语音一体化建模、实时同传、个性化语音等人工智能翻译领域新近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事实上,上外与科大讯飞早在2017年就开始共建联合实验室,深入研究人机协作口笔译智能辅助技术、智能语音教学和多语种数据技术等前沿课题,探索未来人机耦合翻译新模式,构建翻译人才培养体系。中国外文局副局长、教指委主任委员于涛向与会嘉宾介绍了第四届教指委的基本情况,并分享下一阶段的工作思路。他表示,教指委自成立以来,在我国应用型、高层次翻译专门人才培养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教指委要更好助力新时代翻译事业和国际传播事业高质量发展,务实推进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现新跃升。他强调,教指委要进一步服务国家战略,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历史担当,加大翻译人才培育力度;深化产教融合,提升翻译人才培养水平;创新教学方式,加强国际合作,大力推动新技术在翻译教学与实践中的有效融合,实现翻译人才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作为教指委秘书处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在我国翻译学科的建设历程中曾创下多项第一。早在2004年,上外就设立中国大陆第一个翻译学学位点,次年招收了第一批翻译学硕士和博士生。2008年,上外在国内第一批招收翻译专业硕士(MTI)。2020年,上外还成立全国高校首家翻译研究院,着力推动新时代翻译研究的内涵深化与范式创新。据了解,上外高级翻译学院是全亚洲首屈一指的国际组织高端翻译人才培养单位,目前培养共8种语对9个专业方向的高级翻译人才,获得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全球最高评级,已经形成以“供需对接、学用结合、中外融通、优势互补”为特色的多语对、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体系,目前与联合国和欧盟等14家国际组织及其分支机构开展教学实习的长期合作,建立起高端翻译人才培养和输送的“直通车”,被国际组织业界誉为“上海模式”。开幕式上,中国外文局与上海外国语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进一步深化翻译和国际传播领域的产学研合作,探索定向培养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育资源、产业资源、知识资源、技术资源更好对接。“上外历来重视翻译学科建设与发展,特别是翻译专业学位教育和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感谢教育部和中国外文局对上外的大力支持和切实指导。表示,上外近年来提出以“Interpret
2022年11月29日
其他

SISU早知道 ┆ Week 13 上外讲座、活动预告

编者按:上外“西索文景”校园活动发布平台已正式上线。每周讲座、活动预告均整理自“西索文景”平台,欢迎点击文章末尾“阅读原文”,进入“西索文景”查看更多内容。●●●●●【讲座活动】11月28日(周一)国别区域全球知识前沿论坛·第232讲海外汉学研究:文献整理、问题导向与话语建构——外语院系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一个方向【主讲】葛桂录【时间】8:30~10:00【地点】腾讯会议(ID:498
2022年11月28日
其他

“艺”述“译”意:“通文达艺、译彩华章”主题文艺演出举行@SISU

周彦廷(民乐团)我们用中国传统乐器演奏外国风情的乐曲,在融合中创新。在演奏中,我也感到非常欢乐。作为开场节目,希望这样的异域风情和创新交融能带给大家耳目一新的感受。@20级日经
2022年11月26日
其他

SISU有你 ┆ 学者王有勇:“翻译是我的生活方式”

●●●●●编者按:近期,上外融媒体中心策划推出“SISU有你”系列人物故事,聚焦校园里不同岗位、不同领域的上外人——乐观果敢的青年教师,奋斗热忱的莘莘学子,多才多艺的保安小哥……共同感受,SISU因为有他们而更加精彩。本期,让我们一同了解“上海市育才奖”获得者之一、上外学者王有勇教授的译路故事……作为译者,他将翻译视作生活方式,深入本心;作为师者,他将翻译融入教学理念,润物无声;作为使者,他用翻译进行文化传播,承担家国之责。三重身份,都与汉语、阿拉伯语语言文学密不可分。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外语人在当代应有的自我要求和角色定位。●●●●●译者:将翻译融入人生,热爱可抵岁月长三十多年前的一个夏日,在扬州市区古运河东岸的土冈上,一个少年正好奇地盯着被称为“巴巴窑”的普哈丁墓碑文,瞪大双眼想搞明白,这些从元代留存至今的诸多“怪异文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后来他终于知道,普哈丁墓园连同那些墓碑,是中阿友好交往史上珍贵的实物资料,而那些难以解码的文字,正是阿拉伯语。从此,少年便与阿拉伯语结下了不解之缘,他顺利考入上外,就读于阿拉伯语专业,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工作至今。“其实我那次去扬州,本来只是高考结束去参加口试”,如今的阿拉伯语教授王有勇回忆到,“却没想到因此与阿拉伯语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感慨:“或许是命中注定,让我幸运地找到了自己酷爱的语言。”如今,王有勇已经是阿语学界中华典籍翻译的专家,先后将《荀子》《列子》《菜根谭》《围炉夜话》等作品翻译成阿拉伯语,并在阿拉伯国家出版发行。他认为,中国典籍必须“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产生更大的国际影响力,“要进入国外的书店书架,走进国外的知识分子,影响国外的决策阶层”。翻译已经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无论是在飞机高铁上,还是吃饭休息时,他都习惯用手机保持听力输入,潜移默化地给自己营造外语环境,而他的口袋里,时常随身携带着三四则正待翻译的中文箴言,不时翻看,在灵光乍现时记录下最佳译法。“我有了27年的积累才敢做典籍翻译,”这些积累需要稳定的来源,“要持之以恒,不是想起来就做,想不起就不做”。三万字的《列子》,他坚持每天翻译300字,100天便是三万字,前后四个月便完成了全书的翻译。常年来,王有勇潜心汉阿互译,推进文化外宣。他强调,“译者要有国际视野,坚持国家站位,心怀国家战略,要和国家站在一起,实现‘翻译中国’。”2018年,他参考众多白话译注本,耗时近九个月,完成了《菜根谭》这部道释儒三家融合的小品文翻译;翻译《围炉夜话》时,他匠心独具,在每则格言后以“炉边书香”为题,增加了中国其他典籍中与之相呼应的内容,实现了中国思想传承呼应的效果,脉络贯通的中国文化图景就这样在一本书中徐徐展开。从2019年开始,王有勇开始独立运行个人公众号“中阿经典互译”,分享自己对诸多国学经典、习近平用典的阿语译文,风格简洁自然,紧跟时事。这和他总是关注新闻与著作的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世界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语料库,充满与语言文化碰撞的千万种可能。
2022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