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上海约5000公里之外的国际移民组织乌兹别克斯坦办公室,人们经常能看到一个中国女孩,为了给当地人提供帮助而与同事们紧张忙碌着。
去年11月,作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区域国别研究专业2021届硕士毕业生的马真骅来到这里,成为一名项目助理,她称呼自己所在的组织为“田野办公室”。▌中亚的“田野办公室”
之所以称作“田野办公室”,在马真骅看来,是因为他们更倾向于真正的“田野调查”,深入基层落实项目。从寻求赞助到与当地政府沟通,从每一个项目的具体设计到风险评估、项目监控……人道援助、女性权益、气候变化等等这些宏大、抽象化的概念和想法,都在她与同事们的手中一步步成为具象化的现实。2018年,马真骅来到上海外国语大学,成为区域国别研究专业(欧亚文明研究特色研究生班,以下简称“欧亚班”)的首届学生。大量的阅读和高强度的学术训练帮助马真骅建立了更加完善的知识结构,田野调查等各类学术活动大大开阔了她的眼界。
马真骅与乌兹别克斯坦的缘分始于在欧亚班时的两次学术活动。2019年,她与同学们跟着欧亚班负责人杨成教授到哈萨克斯坦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关于“一带一路”的田野调查。之后,马真骅又随杨老师到乌兹别克斯坦进行了一场田野调查,这让她对这个国家涌起一种亲切熟悉的感情。“如何去联合国工作?以什么样的身份在那里发展?要朝着哪个方向努力?这些过去悬而未决的问题都渐渐有了答案。“加入欧亚班之后,我的目标细化了。我开始更加深入地思考未来能够做什么把这个世界变得更好。我们的关注点在中亚,我就希望我所学的知识能为中亚地区的某个发展议题打开思路,能够做一些实际的项目。”马真骅回忆说。▌更接地气的“田野育人”
“田野调查”,也称“田野研究”,是指实地参与现场的调查研究工作,它是来自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论,即“直接观察法”的实践与应用。“实地田野调查,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直接观察法’的研究实践对信息进行收集和辨别,上外现在就有老师在阿富汗进行实地田野调查。”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说,通过田野调查,可以直接接触阿富汗人民,也可以直接与阿富汗政府官员对话,获取信息的可靠性就远远高于通过其他国外媒体二手转入的关于阿富汗的信息,甚至可以鉴别,乃至影响这些国外媒体发布的信息。“这种实地田野能力的获得大部分通过田野实践,而不是通过书本教学。”姜锋所说的老师是上外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汪段泳教授,从2021年11月至今,汪段泳先后四次前往阿富汗,累计历时七个月,足迹遍布17个省份,走过大半个国家。尽管做调查的过程危机四伏,但他依然认为,只有深入最艰苦、最基层的地方去,才能有所发现,获取有价值而又不常见的信息。通过中外协同、双(多)导师组形成“多对一”全方位、全过程指导模式,上海外国语大学建立了研学一体的“专业化”“特色化”田野育人机制。2017年以来,学校共派出1537人通过交换生项目赴国外学习,累计14167天;资助150余名研究生赴15个国家开展田野调查,总时长达1868天。在“田野”里沉浸式的研修,显著加深了汪段泳、马真骅们对研究对象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知,明显提升了多语能力、科研能力、全球理解力、表达力和跨文化沟通力。2022年,汪段泳在阿富汗平民窟开展田野调查,与当地孩子们在一起▌可复制的区域国别人才培养模式
新时代的外国语大学应该怎么办?应该为国家培养什么样的外语人才?经过多年探索,上海外国语大学将“建设在区域国别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设定为发展战略,从“会语言”到“通国家”并“精领域”,造就能够参与全球事务的“通才”和通晓国别区域与领域的“专才”。2020年7月,上海外国语大学在两年建设区域国别研究特色研究生班基础上成功备案“国别与区域研究交叉”学科,探索“多语种+”和以人类学、历史学、地理学为基础的“多学科+”叠合式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转型。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区域国别学纳入第14类交叉学科一级学科目录。在姜锋看来,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需要具备语言能力和田野能力。“如果说语言是获取知识和重新构建知识的工具,那田野就是获取知识和重新构建知识的材料情景,只有实现工具与材料情景的碰撞打磨,才可能生成新发现、新知识、新理论。”“田野育人”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区域国别人才培养的三种模式中的一个。以提升“政治定力”“多语能力”“学科能力”“话语能力”为目标,上海外国语大学首创了“课程育人”“田野育人”“智库育人”三三制、三结合的区域国别人才强化培养模式。学校以区域国别、专业领域、国际组织三大类790门系统化特色课程为第一课堂,以海外研修、国际田野调查、国际组织实习三大域外田野实践项目为第二课堂,以教育部、上海市和上外共建的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中阿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以及区域国别研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核心智库的科研实践为第三课堂,形成涵盖课程育人、田野育人和智库育人的集成支撑体系。今年11月12日,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哈萨克斯坦田野调查团一行9人启程赴哈萨克斯坦,开展为期14天的学术交流和田野调查。
调查团与中哈关系专家举行内部圆桌讨论会,针对字母改革、民族认同、人口结构、汉语应用和推广等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和探讨。田野调查,让这些“在现场”的上外师生们获得了在国内学习难以企及的经历和感悟。
【相关链接】
来源|《光明日报》 SISU融媒体中心
记者|任鹏 颜维琦
素材|庄雯怡 廖泓清 董嘉骐 王鸿晟 吴佳眙 徐佳慧 鱼思哲 牟家慧 张杰 杨金
编辑|柳源
责编|钱俊妮
●●●●●
阅读上外多语种资讯,欢迎访问
http://global.shisu.edu.cn
© 上海外国语大学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