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开学第一课 | 曹志耘:为人与为文

曹志耘,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方言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首席专家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全国汉语方言学会副会长,浙江省语言学会副会长,浙江省语言学会方言研究会会长,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曾任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语言教学与研究》杂志主编、中国社会语言学会会长等职。


主要研究领域为汉语方言学地理语言学语言资源,长期从事汉语方言调查研究,致力于地理语言学学科建设和语言资源抢救保护工作。



10月11日上午,曹志耘教授在人文报告厅为我院2020级新生带来开学第一课——“为人与为文,一个语言学者的反思与实践”。讲座由我院副院长宋清秀主持。


讲座伊始,曹志耘教授向新生送出祝福,他祝愿同学们在人文能度过一段美好而富有成就的时光。他认为,大学生活是极为重要的一段人生经历,很大程度上将决定一个人今后的人生走向。


曹教授的开学第一课,从人类学家的田野调查遭到质疑谈起。乔健先生调查北美印第安人时,当地的拿瓦侯人直言,“你的研究对你有好处,对我们却没有好处”。那么,“研究”到底是为了什么呢?能为研究对象做些什么呢?曹教授为新生介绍巴利的《天真的人类学家》书中讲述了“田野工作和其他学术研究,其正当性不在对集体的贡献,而是远为自私的个人成长”的社会现象,志在为“关怀弱小民族,保护语言”发声。



回忆本科时期田野调查经历和出版的《汉语方言地图集》,曹志耘教授借此将主题从外国的语言现状拉回本土。近40年,从少年到白头,曹教授几乎跑遍了全国各大方言区,包括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从而比较全面而深刻地掌握了各地方言的发展现状。他从语言学者的角度,结合自身实践,分享了“学术为社会服务”“人文一体”两个核心内容。


从各大方言区调查结果看,东南地区年轻群体使用方言熟练度最低,能够说当地方言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并且是在加速度地减少2001年,曹教授首次提出了“濒危汉语方言”的概念,呼吁抢救和保护我们的方言。为保护少数民族方言,他制作了调查剪影《云南美》,同学们在观看中领略云南地域与少数民族语言独龙语魅力,加强语言保护意识。



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纪录片、反思性的文章《关于濒危汉语方言问题》和方言综艺节目等,是曹教授致力于解决濒危方言问题努力的突破口。他指出,学术研究应从关注方言本体转变为关注方言使用者、生存环境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学术当为社会服务。曹志耘教授在语言资源保护的社会化和国际化方面做出重大努力。


语保社会化关键在于跨越学者和社会之间的鸿沟,向社会推介语保理念、技术和方法,激励大众自发保护母语。作为这一理念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曹志耘教授带领一批志同道合的方言学人先后推出《汉语方言地图集》《中国方言文化典藏》《中国濒危语言志》等著作,推动实施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语言资源保护项目“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该工程由教育部和国家语委领导,是继20世纪50年代全国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普查以来,又一个由政府组织实施的大型语言文化类国家工程。


语保国际化重在向世界推广中国经验。2018年,首届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在中国举办,曹志耘教授参与了《岳麓宣言》的起草与发布。该宣言是世界首个“保护语言多样性”为主题的重要永久性文件,顺承学术为社会服务的原则,为保护濒危方言指明方向、确立规范。



同时,曹教授认为语言的使用者是社会大众,要解决方言的濒危问题,关键人群是青少年。他参与建立浙江师范大学方言研究院,以此为基础,与学生一同开展系列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工作。他告诉新生,要用方言讲方言的文化与历史呼吁新生们录制家乡方言为保护方言出力


“人文,是以人为本”,曹志耘教授希望新生“为人文之人,为人文之文”。“为人文之人”指的是要有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富有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为人文之文”是指做学问要知行合一,为社会服务。二者结合,争取达到“人文一体”的最高境界,努力成为真正的人文人。



-融媒体中心 出品-
-用心刻录声音  讲好人文故事-
往期热文↘


文字 | 中国方言研究院 吴佳仪 苏洋
图片 | 部分来源于往期推送 王昊宇
编辑 | 王昊宇
责任编辑 | 吴佳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