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文初心 | 人文版《山海情》:倾心支教,接力传承,“浙”里的故事未完待续……

用最好的年纪和坚守的初心

做件一辈子无悔的事情

以评分9.4收官的《山海情》中

郭闽航的支教故事触动观众

见证身后千千万万的教育者

用奉献铺就的高光时刻


在“浙”里

也有一群这样的身影
以人文之名,冠育人之行
他们怀揣爱与热忱
演绎一场场跨越时空的《山海情》


广西龙州支教团


2001年,浙江师范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成立研究生支教团,组织优秀青年志愿者奔赴广西龙州县,开展扶贫支教工作。至今,浙师大研究生支教团已有238人参与,其中我院学子34人


近二十年来,广西龙州支教团为当地教育事业发展所做的贡献一直得到外界高度认可。


/ /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一生难忘的事情。”

“老师的成就感来源于学生。”

“如果还有一次支教机会,我会去做一件‘立心’的事。”


这是2016年,第十九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在我院“铿锵三人行”之“支教那年”活动中说的话。有这样一个地方,让一群身影奋不顾身。


人文学院“铿锵三人行”之“支教那年”活动


/ /



何简妤,浙江师范大学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她的支教故事足够触及每一位见证者灵魂深处温柔的一角

何简妤


在适应中磨炼师范技能


刚到龙州县高级中学高二年级支教时,何简妤曾“水土不服”


从语文教学的角度上说,广西与浙江所隔的山海,是全国Ⅲ卷与浙江卷的距离。适应陌生教材和考试题型,对何简妤而言,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磨炼。


“在每周的教研活动中,高二语文组的老师积极分享经验、提供建议,不仅帮助我更好地了解学生、熟悉考点重点,而且让我学到实用的师范技能,在讲台上更快地成长。”


每周一次的备课组教研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何简妤发现,文言文、古诗文阅读以及议论文写作是学生的三大薄弱点。因此,她在课堂中将教学内容模块化,结合具体的考题形式来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答题的能力,而非生搬硬套。


何简妤批改三个班作业的日常


在一寸寸磨合中,何简妤对龙州教情和学情的认识日益深刻,她收获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成果令人惊喜


“让课堂有浙师精神的温度”


作为一名语文教育者,何简妤突破任课教师的角色局限,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人文品质的成长,她启示学生要关注课本之外的广阔人生


学生将何简妤的评语在朋友圈中分享


我想成为帮助孩子认识世界的桥梁,所以我尝试在课堂中穿插关于生活的思考,期望他们能看到人生的多元选择,在十七八岁的人生节点上,发掘所潜藏的无限可能。”


何简妤将社会人生引入文学作品,启发学生将“学”与“行”统一于相互砥砺、激励的动态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大局意识和创新精神。“砺学砺行,维实维新”,在何简妤的教学思想中,占据一席之地。


何简妤在课堂执教


跨越山海,何简妤将浙师精神融入到到龙州的语文教学中,在那里埋下希望的种子。


山海相隔,精神相依


山海情,是跨越山海后,师生间心灵的靠近,是最终相隔山海时,精神的启迪与师生一生相伴


孩子的真诚与善良,让何简妤对“教育是爱和责任”有了更深的领会。对于支教老师来说,支教带给他们“一个走出舒适圈之后更加沉下心的自己”


龙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一批批优秀的支教老师。不同老师的教诲,给予他们多样的人生感悟。


为更好了解孩子,何简妤常与上一任支教老师曹慧娜聊天


在龙州的第一节语文课上,何简妤讲评上学期期末考试的高分作文,其中多篇内容与上一任支教语文老师曹慧娜相关。


“我们的那盏明灯虽然离我们而去,但曾经给我们的温暖依旧还在。”


“明年的凤凰花还是会开得很灿烂,小曹老师,你,还会回来吗?”


在随后的支教过程中,何简妤收获一份份感激:“妤姐,谢谢你让我感知到了语文的魅力”“妤妤姐,你的出现让我愈发坚强”……


孩子们记住了届届相传的浙师精神,“浙”份精神成为他们一生的滋养。


何简妤收到孩子们的礼物


/ /


在一届届支教接力下,浙师精神深深驻扎于广西,促进一代代广西学子的成长。


青鸟云课


截至2020年5月,“青鸟云课”在线学业帮扶项目

结对海西学子380名,招募大学生志愿者626人

累计授课时长2386.5小时

人文学子积极参与其中


偶尔卡顿的网络,混着杂音的亲切问候,

屏幕前后的老师与学生

构成了跨越2200公里的“浙青情”

这份情里,有他们的身影、他们的故事


上好每一堂“量身定做”的语文课


小权是中本198班何羽从2020年7月开始教的学生。从7月到如今2月,何羽已经为小权上过30堂语文课,每堂课的时长从2小时到4小时不等,最长的授课时长为5小时。


令何羽记忆犹新的是《渔家傲》一课,恰巧,她刚在中国古代文学课上学习了范仲淹与李清照。教学过程中,何羽将有趣的小故事娓娓道来,这堂课,上得流畅自如。


何羽的课前准备


针对小权古文基础比较薄弱的问题,何羽整理出每篇古文包含的实词、虚词;制定背诵计划,监督他打卡落实。考试将近,为提高复习效率,何羽准备了两套复习卷并就小权的易错点,精心设计为其“量身定做”的复习课。


小权认真学习的态度,使何羽的每一份用心都得到善待。当小权告诉她自己在上学期的期中考试中进步十多名,特别是语文进入班级前三时,何羽心中充满了喜悦与感动


“你们让我更想成为光”


中本197班的何超杰有三个腼腆的学生。起初授课的进程并不那么顺利,沟通时,她们都只会以“嗯”“没了”等简短的话语回应。


何超杰便尝试主动与学生们分享内心的想法,逐渐带动她们表达自我。了解到学生们对阅读经典缺乏重视,何超杰同朋友般耐心地建议,以张爱玲与张恨水的爱情小说为例,分享自己品味经典的感受。他尝试着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在“语文”这幅地图上找到值得她们热爱的土地。


何超杰希望通过课堂改变学生心中“语文”的刻板印象。他曾以欧阳修的古文为起点,为学生讲述如何写作、如何阅读、何为“语文”。“我做这一切的目的,是想让她们明白,语文的学习不是机械性的,读、写、思考,缺一不可。”


何超杰的网课文件汇总


“如果你想带给学生一点知识的光亮,那么你就必须是一道光。”何超杰一直坚信这句话,并为成为一名知识广博的教师目标不断前进。


“时差可以融化在信任与爱里”


青海与浙江之间的2小时时差,是中本198班方可儿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大挑战。


为给学生晓雅提供合适的听课时间,方可儿常在饭点或是休息时间上课。印象最深的一次,她从晚上10点上到第二天的凌晨1点。方可儿回忆,那天,自己不觉疲倦,亦不知晓时间流逝,很大原因是心已经完全随授课内容沉浸于课堂。


方可儿的授课瞬间


在约定的周末授课时间之外,晓雅经常主动找方可儿沟通学习或生活中的问题,俨然把她当作一个值得信赖的知心姐姐。某天,晓雅告诉可儿自己将代表学校参加朗诵比赛。虽然方可儿欠缺相关经验,但她没有马上回绝:查找参赛视频、搜寻篇目资料、请教身边有朗诵特长的同学……“晓雅该自信地站上舞台。”纵使不是自己专业的领域,方可儿也竭尽全力帮助晓雅。


“晓雅信任我,她觉得方老师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令我备受鼓舞。”孩子的注视里,藏着光辉与希望,方可儿知道,自己被坚信着成为晓雅的火苗,晓雅信了,她便是了。


/ /


“这节课就到这里。”他们关闭钉钉,开始思索下一堂课的教学内容。


因为有着无数为爱奔赴山海的身影,“浙青情”的故事,永远未完待续


教学志愿活动


翻山越岭的支教之旅,连接异地的青鸟云课,人文山海情远不止于此。


寒假漫漫,而人文人以教促学、充实自我的脚步不会停下,在各类教学志愿活动中,他们教授诗词,导读文章,传播汉语。从早晨的期待到傍晚的收获,山海情在每天的日常中延续。


/ /


9:00:信心是开启每一堂课的动力


播放着课件的屏幕,在中本194班的柴柴和六年级的小江之间架起桥梁。


柴柴的办公区域


得益于专业知识的积淀和课前的精心准备,柴柴信心十足。今天的课,她以“唤醒心中的诗意”为主题,帮助小江领略诗词文化。她先向小江分享《吾国与吾民》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接着,她从诗歌与中国人的关系,讲解到《人间词话》里“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真情,柴柴将所学知识充分运用。


提起自己最有信心的时刻,她说:“不是能回答出学生的提问,也不是把一篇课文磨了很多遍,而是坚定自己的教学目标,也就是知道正的语文学习旨在涵养人格


13:00:负责给予我们知识传输的底气


八个小时的时差,阻断不了人文学子开展汉语教学志愿活动的热情。


离连线上课还有三个小时,中本194班的小糖早已坐在电脑前,对着课件一遍又一遍模拟。


学生们刚开始学习汉语,正是奠定基础和培养兴趣的阶段,需要格外注重词汇与文化。小糖反复研读课文,试着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找出每一个难以理解的词语,采用类比、联想等方法来解释。


小糖正在上课


春节将至,这次课她将为孩子们讲述中国新年。“春联”“压岁包”“年夜饭”,这些概念看似简单,对外国孩子们来说却很陌生。为方便他们理解,小糖写了满满一大张纸的备课稿。


小糖说,一想到自己是在传播文化,就会想要更负责一些。她不会忘记这一段经历,更会记得负责的态度。


17:00:你们的依赖是我最大的满足


结束一天的教学工作,历本201班的小予抖抖手上的粉笔灰,伸了伸酸痛的腰。


今天,她给12位学生上了8小时的课。谁帮助谁拿书包、谁吃饭的时候不挑食、谁写了优美的比喻句……这些都历历在目。


她回想起今早走进教室时,里面零零散散坐了六个孩子,她问:“今天只有六个宝贝吗?”一个女孩甜甜地说:“老师,是七个,你不是宝贝吗?”小予说,被学生依赖是一种神奇的感受。


小予的教学反馈

小予收到学生喜报


孩子们的依赖让人想要无止尽地爱他们。我最大的满足就是他们的信任和关心。”她想象着每一次站上的讲台和收获的每一份满足。


21:00:传承,是起点也是目标


“叮咚——”手机屏幕亮了,消息框里弹出学姐的回复。


寒假以来,中本206班的小郑每天给邻居的孩子补课,在教学实践中他产生了许多疑问: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么引导不守纪律的孩子、如何帮助学生在学习成绩与素养提升中平衡……每每有了困惑,小郑都会向一位有支教经历的学姐请教。


一次,小郑对于形象化解释诗词找不到合适的方法。通过和学姐的交流,他得到了启发并运用于教学。


小郑向学姐请教

批改学生作业与备课笔记


小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他也会跨越山海,去实现自己一点点积攒的山海情,给陌生的孩子带去知识与文化的熏陶,也为他的传承人留下珍贵经验


/ /


从早晨到傍晚,不同的关键词体现着同样的山海情,它由涓涓细流汇成,也将向四面八方去



跨越山河
他们更加坚信人间值得
教育的奇迹
在每一个备课的日子里闪闪发光
愿你携带着这份光
点亮下一个学子的灵魂
人文版《山海情》永远未完待续

……



-融媒体中心 出品-

-用心刻录声音  讲好人文故事-


往期热文↘



策划 | 陈奕宏 王潇宇

文字 | 王佳颖 梁璇 郑子彤

图片 | 由本人提供

编辑 | 沈岚责任编辑 | 周洋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