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起爱本书 丨《宋风物语》:唯有宋韵“最杭州”

遇见一本好书,打开一个世界

书海漫游

我们可以纵览古今,陶冶情操

也可以体悟人生百态,碰撞思想火花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人文之窗特此推出新栏目

“一起爱本书”

邀您一起读好书!


《宋风物语》

作者:政协杭州市上城区委员会(编著)

推荐人:陈涵琳

 书籍介绍 



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在全省文化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打造以宋韵文化为代表的浙江历史文化金名片,传承好浙江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让浙江文化标识更加鲜明。《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文化浙江工程的意见》提出系统开展宋韵文化研究传承和南宋文化品牌塑造。为进一步打响“南宋古都·经典上城”品牌,基于打造“南宋文化体验圈,助推南宋皇城小镇建设”的需要,该书应运而生。


全书以南宋历史文化游线为纽带,讲述了生动多彩的南宋文化故事,绘制了一张经典上城的“文化长卷”,是一本具有可读性、导览性、教育性,能够满足在文史研究、文化遗产地研学、旅游导览等方面需要的综合性读物。

 阅读心得 


翻阅古史,我们不难发现宋韵从900年前的开封一路倾泻至立朝152年的临安,自那时起便一直滋养着钱塘清波。一脉钱塘云水间,千载传奇奉君前私以为,相较于开封之宋韵,杭州的宋韵更立体、更绵长,不仅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建筑、街坊,亦有需以心感悟、以身体验的文化与生活。


从南宋太庙遗址公园到中山中路,这是杭州人走过无数遍的路,这里虽全然见不到南宋建筑,但整体规制与街头巷尾中依稀可辨900年前的盛况。诗文联句,书卷画幅,琴曲茶戏等宋韵元素在杭州人生活中处处可见,“风雅处处皆平常”,宋韵作为一种文化印记深深根植于今天的“杭式生活”,衍育着生活美学。


三言两语实在道不尽南宋文化与市井生活,我选择拿起《宋风物语》,且走且读,慢慢去品味。择选一个寻常日子,以线下走读的形式来立体呈现书中的线路,可以说是宋韵体验的全新尝试。去年暑假,我自由“穿行”在杭州地铁一、二号线间,立于杭城巷陌,跟着《宋风物语》重读这座我所熟悉的城市:在河坊街头读“插画”,道“点茶”,体会吴自牧在《梦梁录》中提及的宋人四艺(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在南宋御街回溯昔日繁华,市集喧嚣;凤凰山上觅古,保康巷中念短诗……白纸黑字间,寻常巷陌中,依稀见得一个朝代在向我缓缓走来,它可观,可感,是这样平易近人。


走过多处景点后,我便不再只是拥有一条旅游街区的繁华闹市留下的味觉与视觉记忆,还收获了城市千年演进进程中珍贵的人文记忆。我还发现,从金砖踏地到青石小路,从吴山天风到日月同辉,从皇城临安到新城杭州,遍地都是南宋遗珍。我们,是时候拾起这些宝藏了。

 原文摘录 


往日的繁华宫苑,已烟消云散于历史长河之中;往日的笙歌燕舞,也已销声匿迹于滚滚红尘之中。然而,就在这些消逝的南宋往事之中,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具备别样风情的南宋,那是经济兴、文艺雅、懂生活的时代,那是学术盛、科技强、社会化崛起的时代……


从“此壶天地非人间”到“芙蓉孤倚月幌”,德寿宫从盛转衰再至消失无影,留给后人的,有击节叹赏的那一声声惊呼,也有道不尽的种种惆怅与惋惜。“德寿归来,宋风归来”,我们在心中默默祈祷着。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南宋临安人的礼仪何其多,从出生伊始的洗三之礼到成年担责的加冠之礼,从一个国家的祭祀之礼到一户人家的拜寿之礼,时时处处都渗透着文化的光辉。临安人的“仪式感”是在阐释一种文化,也是在表达一种不可俭省的祝福与期许。




读书,读好书

徜徉书海

于书籍中寻栖所、觅良友

阅读不止,步履不停

让我们

共赴书山书海

共享书香盛宴


-融媒体中心 出品-
-用心刻录声音  讲好人文故事-

往期热文↘


文字丨陈涵琳
编辑丨项楠
责任编辑 | 黄隽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