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鱼筛,百年传承,全国“国标”!
富饶的珠江三角洲水网密布,珠三角腹地的南海九江人,世代濒水而居,以水为生,《广东新语》记载,九江人从西江捕捞鱼花进行养殖已有五百年的历史。随着鱼苗业的兴盛,九江渔具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鱼筛就是鱼苗筛选的重要工具,能快速筛选出大小多个等级的鱼苗售卖,由于九江鱼花的辉煌,各地的鱼筛都以九江为“国标”。
渔民只需用鱼筛“筛一筛”,便能知道鱼花的分量。
鱼筛用光滑圆细的竹篾编成,呈半球形,筛目狭长,以“朝”(zhao)数即鱼花生长的天数表示筛号大小。“十朝”就代表鱼筛能筛选出生长10天以上的鱼花。一套鱼筛,筛号达30多个。
今年70岁的张华成经营着一家制作九江鱼筛的小作坊,已经做了40多年。
张华成正在刨竹。
每年底,他都要在广西和韶关购进大量的竹材,用于未来一年的生产制作。他们目前一年的鱼筛产量在8000个左右,但就要损耗3万公斤的竹材。韶关的茅竹硬度好,用于制作鱼筛的竹圈;广西的单竹韧性够,则可以用来制作鱼筛的竹篾。
用于制作九江鱼筛的传统铜制量器——“鱼筛度”。
鱼筛制作分为开竹、刨竹、扎圈、拉竹、织筛、上筛、合筛等步骤。一把“莲花刀”,利用惯性自上而下压入竹材,竹材瞬间便平均破成11块竹片。
经过改良,用来开竹的“莲花刀”。
经过“莲花刀”开竹后,竹片大小均匀。
刮竹青。
手工织筛。
经过刨竹打磨等工序,坚韧的竹子成了柔软的篾条,先要在织筛板确定竹篾的间距,这个步骤也就决定了鱼筛的“朝”数。
“上筛”可以说九江鱼筛造作的“核心技术”,要先将铁制的模具“筛斗”放入鱼筛半成品中,制作师傅坐进筛斗,用自身重量压住鱼筛,保证其在上筛过程不变形。师傅在鱼筛内不断旋转身体,用锤子将内圈敲打进去,将内外两个竹圈绑紧扎稳。
制作工序“上筛”。
最后,经过“合筛”也就是封边的步骤后,华叔拿出传统铜制量器——“鱼筛度”,穿过鱼筛的间隙,确保每个筛目都符合标准,印上“九江”“竹器”的红印,一个九江鱼筛的制作便大功告成。
近年来,塑料和不锈钢材质的鱼筛出现,传统手工鱼筛的市场已受到冲击。九江原有的三家鱼筛制作工场,现在只剩下一家有硕果仅存。
“耐心、细心”,每一次编织,是手工人用勤劳的双手回报自然馈赠,在时节里留下传统的印记。
关注"南海九江"视频号
了解更多本地资讯
相关荐读
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